从贝尼尼的作品看十七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雕刻艺术风格

工作计划 |

时间:

2021-08-12 09:52:41

|

摘要 贝尼尼是17世纪巴洛克雕塑最杰出的代表。他的雕塑作品热情奔放而富于戏剧性,强烈的动态具有旋风般的力量,在雕塑上发展出一种奇特的空间关系和幻觉效果。其技巧娴熟流畅,造型光洁精致,富有贵族气派。他还善于把雕塑与装饰性的背景相结合,利用特殊的光线使雕像与建筑融为一个整体。

关键词 贝尼尼 巴洛克 雕塑 戏剧性 艺术风格

在17世纪同一个辉煌的时刻,所有这些艺术家们都在工作着,并创作着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世界: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普桑、鲁本斯、凡·代克和委拉斯贵兹。但是,如果从这一时期选择一位最富创造精神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我认为首先当数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简·洛伦佐·贝尼尼,因为在当时他不仅被普遍认为是他那个时代最好的艺术家,也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他是那一列杰出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中的最后一人,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努力,才使得意大利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成为西方艺术世界之光。尽管贝尼尼生活的时代已是文艺复兴的落日,但贝尼尼却有着可以与列奥纳多或米开朗基罗相比肩的艺术才能。凡是艺术家所能做的,贝尼尼不仅可以做到,并且还可以做得更好。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形容贝尼尼:“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在雕刻方面,他将皮肤、衣服褶皱的触感表现得栩栩如生。此外,他也改革了半身肖像、喷泉和墓碑,因而他在那个时代的影响是无人与之匹敌的。

只要一提起贝尼尼,人们就会想到“巴洛克”艺术。所谓巴洛克艺术,是指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这一称谓源于16世纪所流行的两个名词:一是意大利语,意为中世纪的一种繁缛迂腐、缺乏辩证的神学辩论:一是葡萄牙语,意为不规则的、奇形怪状的珍珠。两词皆含悖理怪奇之意,因而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评论家把这层含义用来形容17世纪的西欧艺术:在他们看来,那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明显具有反常、怪诞、不规则与非理性的特征。19世纪后期以来,这一名称已渐渐失去了贬义,而单指17世纪那种繁缛的艺术风格。后来的艺术史家将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归纳为强烈的动势、纵深感、光影对比效果、戏剧性、空间幻觉,以及建筑、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要素的融合。它是1600年到1750年间艺术的主导风格的词。与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比较,巴洛克艺术色彩更为丰富,形态更为夸张和“富于戏剧性”。巴洛克雕塑追求技艺的完美,雕塑家以真实地表现不同对象为目标,以精湛的技巧生动地雕凿出不同形态、质感和肌理的形象,使大理石仿佛“具有生命”。

巴洛克艺术是在狂热的反宗教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符合天主教会利用艺术作为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并影响于其他艺术流派,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辉煌壮丽的一页。

一、光彩与荣耀

简·洛伦佐·贝尼尼1598年12月7日生于意大利的那布勒斯,1680年11月28日在罗马去世。他是17世纪巴洛克雕塑最杰出的代表。贝尼尼自幼从父学艺,其父是佛罗伦萨的雕塑家,为那布勒斯宫廷服务,1605年随家迁居罗马。他花去连续三年的时间,研究和临摹古代和希腊化时期的雕刻以及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绘画。

在11岁的时候,贝尼尼雕刻了一件半身肖像,在罗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使得教皇感到衷心的欣喜和惊讶,于是他把贝尼尼托咐给一位杰出的艺术爱好者和保护人红衣主教马菲欧·巴贝里尼,并预言道:“我们希望这个年轻人将成为他这个世纪的米开朗基罗。”贝尼尼25岁时奉召入教廷供职,并获得骑上勋章,他一生完成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来自教会和宫廷的订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一生中绘制了100多幅作品,他的人物生动活泼,线条流畅有力,并且还从事服装设计和舞台美术,写过剧本。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有成就的建筑师,著名的罗马圣彼得广场和柱廊就出自他之手。1665年他曾应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邀请,到法国筹划卢浮宫的建造。

罗马是贝尼尼的城市,除去他童年的时期,以及66岁时对法国进行了六个月的访问外,他整个漫长的一生都是在罗马渡过的。在大半个世纪里,他作为雕刻家兼建筑师共为八个教皇服务过。而这八位教皇都致力于为这座城市和教会添加光彩和荣耀,并且他们对于贝尼尼的天才都非常赏识和敬重。今天,当人们在罗马旧城区内散步时,不超过几分钟就会遇到一件贝尼尼的作品。如亚尔比列尼广场的《特里同喷泉》和纳沃那广场的《四河喷泉》;《大卫》、《阿波罗与达芙妮》以及《圣德列萨祭坛》等。贝尼尼的雕塑作品强调对情绪表现,喜好强烈的姿势,具有一种外向的动势,从而使西方雕塑艺术发展出一种新的空间关系。他的雕塑技巧娴熟流畅,造型光洁精致,具有贵族气质。大理石在他的手下似乎具有蜡一般的可塑性。他可以用石头生动地表现出温热的肉体、柔滑的绸缎、轻盈的薄纱,逼真而传神。他还擅长于把雕塑和装饰性的背景相结合,配以特定的光线,和建筑融为一体。这些手法有效地表达了天主教会所需要的热烈豪华、喧嚣迷人的效果,成为当时宗教宣传的有力手段。正是由于贝尼尼,罗马尽管有其他时代辉煌的艺术遗存,今天向世界显露的却主要是以17世纪巴洛克艺术为代表的一种风貌,一种情感。

二、戏剧性情节和强烈的动感

在一件事上贝尼尼超过了以往所有的艺术家,那就是他把一维新的空间引入到雕刻艺术中去,即“时间的概念”。古典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家们常常塑造运动中的竞技者或战士。由于雕刻的性质,这种运动是冻结的,但并非必然地冻结在最富有戏剧性的那一点上。公元前2世纪著名的《拉奥孔》雕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一位父亲和他的两个儿子正在与两条巨蛇搏斗。如果雕像忽然变活,搏斗将立刻恢复,但要经过一段不确定的时间,雕像没有什么东西能说明一个高潮在这倾刻的瞬间马上就出现。同样,古希腊的另一件雕塑作品《掷铁饼者》被优雅地表现出紧张感,但在下面紧接着的一分钟内他将不会扔出铁饼:可能他还要等半分钟,也许他甚至会畏缩不前,根本不把铁饼抛出去。同样的无时间性——一种瞬间感觉的缺乏——在大多数表现杰出人物的古典时期或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作品中都能感觉到。比如摩西和圣保罗,通常都被表现为强有力的,但是一种平静的态度,不是处在当他们意识到或听到的声音是上帝的声音时所显出惊慌失措的那一刻。不过在贝尼尼看来,却正是这一时刻,才是艺术家所必须把握的,因为真实在这一时刻得以显现。

这种富于戏剧性情节的“时间的概念”在贝尼尼27岁时创作的雕刻作品《阿波罗和达芙妮》中得到

了充分的体现。这件作品表现的是公元1世纪拉丁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中讲的一个故事。年轻自负的神明阿波罗讥讽了还是孩子的邱比特,说他不配玩耍这许多的弓和箭。恼怒之下,邱比特用一支金箭射中阿波罗,使他爱上了美丽的少女达芙妮,一位河神的女儿。然后他又用一支铅头的钝箭射中达芙妮,使她厌恶阿波罗,阿波罗向她求爱,她却因恐惧而逃去。当在后面追赶的神灵鼓动着爱的飞快翅膀就要追上她时,达芙妮恳求众河神救她。在由美国诗人罗尔夫·汉夫里斯译的奥维德的诗作中写道:当她的声音刚刚落下,她的四肢已变得麻木而沉重,她那柔软的双乳也为细嫩的树皮所覆盖,她的秀发变成了树叶,她的双臂变成了枝杈,她行走如飞的双脚根植地下,而她的头就是那树顶,所有的东西都去了,却留下她的光彩,她的优雅。

达芙妮变形的一瞬间,完全是一位画家的主题,而用石头表现它,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贝尼尼正是选择了这一瞬间,环绕着她的双腿刻出一片正在形成中的树皮,从她的飘动的头发和伸展开的手指中长出树叶,而她的双脚则确实变成了地下的根茎。这件作品从石刻技法上讲是一件力作,在欧洲艺术中无与伦比。这里所表现的是处于运动状态中的人体,其动势正处在运动的高潮。巴洛克雕塑所强调动势与动感的特点,在这里得到充分的显示。另外,这件作品还显示出他的技艺的完美,以及高超的写实技巧,出色地表现出各种质感和肌理效果。他自己在很久以后宣称他再也没有作品超过这件作品的轻盈,但是并非仅仅是肉体的转变吸引了贝尼尼:他还捕捉到追逐者和被追逐者倾刻间的心理状态——阿波罗的表情从喜悦而转向惊讶,达芙妮的表情从恐惧转向麻木。

三、艺术与观念

贝尼尼的艺术风格还有另一个方面的特点,与早先的艺术观念加以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米开朗基罗那个时候的雕刻家毫无例外地都是用整块的石头来雕刻他们的作品的。米开朗基罗本人对于这一点一就有一种神秘的观点;他主张要把束缚在大理石中的形象“解放出来”。他说只要把包在隐藏着的形象周围的多余物质凿去就行了。相应的,一位文艺复兴的思想家就可能发展出这样的见解,即一件好的雕刻能够安全地滚下山去,如果这座雕像确实成功,它就会完好无损。

文艺复兴时期绝大多数的石雕不仅在形体方面受制作石料的限制,而且在神情上也受到约束。它们并不与观赏者“交流”,因为既不把他放入它们存在的空间,也不打算让它们进入特定的空间。它们是孤立的、被隔离的、展示于人的东西。例如,多那太罗、委罗基奥和米开朗基罗的三件著名的《大卫》就是这种形式的优秀作品。而贝尼尼的《大卫》则被称为第一件真正的巴洛克雕像,它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与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趣味迥然相异的巴洛克审美精神。在这件作品面部表情的刻划中,《大卫》被处理成几乎是凶狠的,嘴唇紧闭,额前的垂线形成愤怒的表情,而米开朗基罗对大卫表情的刻画是对战斗结局的信心和内心的沉着力量。这一切对17世纪的艺术大师来说已感到不够了。贝尼尼对《大卫》形象的处理标志着向新方法的转变,是对传统塑造方法的大胆改革。如果说,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人类崇高与力量的理想化显现,显示出静穆、单纯的特质,那么,贝尼尼的《大卫》则以其富于动感的造型以及戏剧性的艺术处理,将人的灵魂和肉体、情感与动态融为一体,反映出热烈而充满节奏的精神。贝尼尼运用了他对于真实感的所有的支配能力,他对于紧要时刻的捕捉,以及他对于艺术空间的新的概念,并且配合以其他的观点,其中包括他提出的多层次真实性的追求。

贝尼尼另一件著名的作品《圣德列萨祭坛》,也充分反映出巴洛克雕塑的开放性与空间幻觉效果和强烈的绘画性。面对这件作品,我们能够感到在其周围存在着一种氛围,一股使天使与圣德列萨修女的衣袍飞舞飘转,并且将二人带向上方的力量。这种飘浮升腾的效果,由于那金碧辉煌的背景的衬托而更加得到强化。背景是一束用道道金属条制成的宽阔光柱,这一人工制作的幻觉的光束,与那道从天窗射入的自然日光相掩映,使两个形象更显得飘然欲仙,仿佛置身于神秘的天国圣境。贝尼尼舍弃了雕塑的体积感和重量感,柔化了轮廓线,依靠光影产生富有韵律感的线条,造成一种细腻、纤巧的形式美。圣德列萨修女的大衣和天使的衣裙,线条变化极其丰富,组成了优美抒情的旋律,强化了雕像憧憬爱情的主题。贝尼尼的精湛技艺还体现在这件作品炉火纯青的雕刻技巧上。在这组雕像上,无论是人物的肌肤还是衣袍的绸缎,都显示出生动而逼真的质感。在这里,坚硬的大理石似乎失掉了其本来的性质,而变得如肌肤和丝绸般柔软。整个雕像的表面被表现得细腻、光滑而圆润,所有细节都是那样精到和准确,因而造就了他在雕刻中产生绘画性效果的独特风格。

四、结语

贝尼尼是继文艺复兴以后到18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极为重要的巴洛克雕塑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反宗教改革最激烈的时期,而他的艺术风格,恰好迎合了天主教会营造热烈豪华、喧嚣迷人的气氛及艺术效果的需求,因而,他的艺术备受教会和宫廷的赏识。作为一个宫廷艺术家,他一生一帆风顺,就雕塑艺术本身而言,巴洛克艺术所表现的动感、激越的新风格冲破了传统的清规戒律,跨越了古典主义的和谐、宁静与平衡,极大地开拓、丰富了雕塑艺术的表现力。他在雕塑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代表了巴洛克雕塑艺术的顶峰,也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延伸阅读
在查阅省馆珍藏的民国时期档案时,一个以“保定青年夏令营”命名的全宗引起了我的注意,也许我们大多数人没
2021-10-2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企业行政管理对我国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021-10-24
摘要:学校后勤工作中的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开展好这项工作,就必须优化学
2021-10-23
摘要:本文介绍了江苏省医疗器械维护相关从业人员和医疗器械类相关专业教育的现状,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办
2021-10-23
“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时光极其短暂,要多对党和人民作贡献,这样才有价值,才有意义”。50年来,杨元臣用他
202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