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关系谈

工作计划 |

时间:

2021-08-04 09:42:45

|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校园生活方式,在塑造大学生人格品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本文将从如何发挥大学校园在传承文化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校园文化;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4B-0115-02

“文化”的概念至今尚無定论,但至少可以这样认定,文化与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人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文化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根据这种阐释,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应该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传承性和发展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的特点。

作为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如何将它传承下去,在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随着资本和技术的全球化,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流行风尚等都会不自觉地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输入,特别是对青年人的影响更为强烈。因此,我国在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优秀文化方面是十分迫切的,高校在其中责无旁贷。因为高校是一个聚集人才的地方,高校校园应成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因为高校理应具有的特征就是“人文气息”,换一种说法就是“书香气”。但随着微媒体时代和“快餐”文化的盛行,人们的功利心越来越强,书香味也越来越淡。上世纪80、90年代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已不复存在,甚至有人说,现在的大学校园就是“文化沙漠”,这是值得人们警醒的。

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快节奏已令人眼中只有目的地,而无暇停下来欣赏路旁的风景。大学校园里偌大的礼堂看不到话剧、听不到交响乐,而越来越多地被当作作报告、听报告的地方。大学也越来越像是工厂车间,“生产”出来的都是“同质性”的“人”,而很难再培养出个性化的“才”。另外,以高科技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越来越多地冲击着青年人的头脑,年轻的一代把拥有这些高科技产品作为一种时尚,并以追求这些高科技产品作为乐趣。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高科技产品在品牌推广中往往会下大力气,特别是在商标和广告上标新立异,例如,一提到那个被人咬掉一口的苹果,人们就会立刻想到“iphone”,并为之驻足。这种品牌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人的内心,促使更多的年轻人把注意力投放到这里,视拥有这些产品为时尚,而本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却越来越被漠视,甚至不认同。

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传承民族文化与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二者是可以相互补充的。高校校园应该作为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阵地,而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喜爱民族文化本身也是学生自身文化品位的一种提升。具体说来,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发挥优势。

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本身拥有众多优势资源,如高校聚集了大批专家学者、专业过硬的教师和优秀的学生以及设施齐全的礼堂、音乐厅等。高校可以依托这些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文化传播的受益人,又是文化传播过程的参与者。例如,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本校的音乐厅以专场音乐会的形式向全校开放,这样既可以增加本专业学生的舞台经验,又能让更多其他专业的学生体验到音乐的魅力。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他们对文化的鉴赏能力才能提高,这样也才能内化为其自身的修养和品位。笔者所在学校就经常利用礼堂和音乐厅举办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音乐会,同时成立了成吉思汗文献博物馆和马术学校,展示了蒙古民族的文化特色。

第二,引进社会资源,邀请知名学者、大师以及优秀的文艺团体进校园,让民族文化绽放光芒。

高校应该根据各自特点,邀请知名学者、专家进校园与学生互动,如邀请文化名人进校园作报告,也可以为一些知名书画家办书画展,借用名人效应,抓住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提升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还可以邀请优秀的文艺团体进校园,组织学生免费观看。笔者曾就读的学校就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了京剧的博大和昆曲的优雅,既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文化品位,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真正体会到了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并且有同感者不在少数。这就表明,只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得到更多青年学生的认同。这需要高校的重视,而且不仅需要重视,更需要在这方面做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笔者所在学校为弘扬本地区优秀民族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如邀请屡获国际大奖的蒙古族著名漫画家巴·毕力格先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授课,同时还在学院内举办其个人画展,并向全社会开放,使受众能够在幽默的笔触中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增强对本地文化进行保护的意识。

第三,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以品牌效应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高校应该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实体性的依托。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市场化的运营,增加营业收入,而营业所得又可以为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高校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组织专家学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文化产业实体性依托,可以建立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真正做到文化产业的产学研一条龙。如笔者所在学校为此倾力打造了以“蒙古马精神”为立意,融合音乐、舞蹈、马术、杂技于一体的舞台剧《蒙古马》,充分展现了蒙古民族与马难舍难分的情结,折射出草原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砥砺奋进的历程,歌颂了蒙古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实现了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第四,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本地区和本民族的特色。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高校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必须注意发挥本民族和地方的特色。文化既然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有其地域性的特点,“吃着炸酱面,听着交响乐”,这显然是不搭调的。所以,高校在传承本地区、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防止出现前面提到的那种笑话,一定要注意文化的历史与地域的特色,保证文化的原汁原味。高校要组织专门人员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把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挖掘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各种社会力量合作,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共同努力。在这一方面,笔者所在学校本着对民族文化深深的责任感,力邀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先生在我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马头琴学院。结合齐先生精湛的技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我院良好的硬件设施,为传承马头琴这一蒙古族独有的乐器培养專门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演奏技巧得到了提高、学院知名度得到了提升、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可以说实现了多赢。

第五,发挥大学效应,辐射周边,丰富本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高校的辐射作用巨大,可以带动周边许多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带动作用,引起本地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注意。因为文化已经内化为这一地区每个人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尺,所以人们也才会有更深的认同感。高校可以借此做一些市场化的尝试,例如,在邀请艺术团体表演时,一方面本校学生可免费观看,另一方面则可以对外售票,这样既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丰富学校以外人们的精神生活。

第六,高校既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也要注意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齐全,聚集着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他们在传承和弘扬文化的同时,也在对文化形式进行着创新。事实上,他们可以作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交流和相互借鉴的纽带。所以,高校应该在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时,组织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对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中来,把传承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多对现代化建设有价值的思想理论成果,使高校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先进文化的“产房”。

在重点从以上几方面入手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要注意区分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高校作为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不能不加区分地进行传播。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要求高校教师和相关人员具有较高的甄别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中,一定要将民族习惯、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区分开来。

第二,高校在传播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接受市场考验,但切忌完全市场化。

市场经济的原则是优胜劣汰,高校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阵地,有必要让其接受市场的考验。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明白哪些更能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哪些还需要继续创新和发展。但是,接受市场考验并不意味着要绝对市场化,这是因为,在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必然要对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形成一种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取必要的倾斜措施,保护本国文化。而且,在市场化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这对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既是一种亵渎,也是一种破坏。

第三,要为我们的民族文化量身定制文化符号。

在如何吸引年轻人目光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大公司在宣传其产品方面所使用的策略,在宣传上大做文章,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入手。结合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的表现手法,创造出我们独有并且极具吸引力的文化符号,将中华文化的印记用现代的手法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一种品牌效应。

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不断提升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在提升文化魅力、创新文化形式、营造文化氛围上下功夫。而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这可以通过对文化内涵的吸收,最终使其内化为人文精神,从而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项目“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民族文化关系研究”论文成果。项目编号:NJSZ1640。

参考文献:

[1]谢守成.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

[2]常利民.高校文化建设实践案例分析 [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8).

延伸阅读
在查阅省馆珍藏的民国时期档案时,一个以“保定青年夏令营”命名的全宗引起了我的注意,也许我们大多数人没
2021-10-2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企业行政管理对我国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021-10-24
摘要:学校后勤工作中的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开展好这项工作,就必须优化学
2021-10-23
摘要:本文介绍了江苏省医疗器械维护相关从业人员和医疗器械类相关专业教育的现状,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办
2021-10-23
“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时光极其短暂,要多对党和人民作贡献,这样才有价值,才有意义”。50年来,杨元臣用他
202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