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最后的汉家陵阙

工作总结 |

时间:

2021-08-09 09:43:57

|

范本。长江流域雨水充沛,成都平原古时更有“卑湿之地”之称,湿气颇重,古人砍伐树木,一端削尖,夯入土中,绑上纵横交错的地梁,铺上木板,这样一来,房间与地面就有了10-30厘米的落差,这种建筑结构,被形象地称为“干栏式”,既可避湿气,又能防御野兽攻击,直到今天,“干栏式”建筑依旧在壮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广为盛行。冯焕阙、樊敏阙的石柱,正是“干栏式”建筑的体现。

站在石阙下抬头仰望,你会发现顶盖下有一圈形如如意的构造,这便是斗拱。“斗”是斗形的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环环相扣,如蟒蛇缠绕。斗拱通常位于大型建筑物柱与梁之间,它的出现,解决了剪应力对梁的破坏问题;不过,它们又是一些艺术品,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古典建筑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木构建筑的历史颇为悠久,柱网结构与榫卯技术在新石器遗址中屡有发现,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屋顶已采用重檐四坡样式,殷墟好墓出土的铜偶方彝上也能看到斗拱雏形。时至汉代,一套完整的建筑模式业已成型。汉代是一个稳定、富庶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兴土木的时代,修建于汉高祖时的未央宫与汉武帝时的建章宫是其中的代表作,史载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可以考证出名目的宫殿就有八十多座。

汉代的未央宫、建章宫早已在漫漫尘世中化为废墟,难以复原。石阙以准确比例刻出各种构件的外形,令后人得以管窥汉人的建筑样式、比例与技巧,为复原未央宫、建章宫提供了依据。从石阙看来,汉代斗拱较后世粗大,其粗壮笃实的风格与汉人雄浑的建筑设计颇为协调;石阙顶盖最长挑出阙身一米以上,可见汉代匠师已解决了大幅度出檐引起的因应力问题。

陈明达在《四川汉代石阙》一书序言中指出,汉阙是中国现存地面之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筑,为后人了解乃至复原汉代建筑提供了可靠依据,对研究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古建筑源远流长的历史与美感保存至今。

近年来,四川出土了大量画像砖,诸如出行、播种、农事、采莲、驱雀、采桐等场景将汉人的生活真实地复制下来,石阙精美的雕刻则令我们走进了汉代士大夫的仕宦生活。渠县赵家村无名阙与王家坪无名阙的献礼图,大门半掩,一名侍从在门内接待,门外左右为求见拜谒的献礼者,应该是为了彰显阙主不受贿赂的品质。雅安高颐阙出行图,阙主高颐出行,派头可谓十足,主车驾三马,导从车共七乘,骑吏十二人,伍伯(衙卒古称)八人,步卒十人,侍从一人。《后汉书》记载,二千石出行,车前骑吏四人,伍伯四人,高颐骑吏、伍伯的人数已大大超过了定制,这也是东汉末年汉室衰微、诸侯、太守各自为政,朝廷礼仪早已荡然无存的见证。

几年前,渠县文管所在石阙四周修起了围墙,锈迹斑斑的铁锁锁住了古老的石阙。我们只能站在围墙外,注视着那些孤独的背影。数千年来,他们就这样屹立在田野中,像一个个沉默寡言的老人,独孤而沉凝,偶尔有撑着雨伞的村民匆匆而过,却再无暇听他们讲述那些远去的汉代风景。

延伸阅读
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岗位绩效工资制是企业比较常用的薪酬结构,其设计的基础是岗位评价。本文介绍了岗位绩
2022-02-22
摘要: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通过“问题班级”的具体案例,认识到教师团队精神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所起的关键性
2022-02-18
流量至上、眼球经济、平台效应、渠道为王……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自媒体在给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分享平台的同
2022-02-09
【摘要】本文论述“互联网+教育”下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分析了高职生的心理危机现象及形成原因,提出
2021-10-26
“生而为人,抱歉!”——日本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台词,乍听,一惊。像马车驶在冰河上发出“嘎
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