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南紫阳板石文化的美感体现

工作报告 |

时间:

2021-08-06 09:47:05

|

摘 要:紫阳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融合了巴蜀文化、三秦文化和汉水文化,是陕西文化中的一颗奇葩。其中紫阳的板石文化在紫阳的地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极具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解释了紫阳板石文化的由来,并从审美角度通过其审美载体、审美特征、审美价值三个方面解读紫阳的板石文化。通过对板石文化的美学分析来正确把握紫阳板石文化的美学本质,以期更合理的理解这种文化,传承这种文化并发扬着这种珍贵的文化瑰宝。

关键词:板石;石文化;美感

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南部,汉江上游,北望秦岭,南邻大巴山,是一个依山傍水景色秀美的地方。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极具风格的汉水文化和秦巴文化的交织,融汇出引人入胜的独特地域文化。尤其是当地对板岩的巧妙运用,形成了石板房、石板路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并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具有淳朴的艺术魅力,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紫阳板石文化所产生的美感清新而自然,淳朴而有韵律。紫阳古街作为其文化载体,它的美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它简洁实用功能上,同时又与当地其它文化形式相互呼应,相互依托,共同渲染出紫阳的文化意蕴,共同烘托出紫阳的文化美感。

一、紫阳板石文化的由来

紫阳盛产板石,是一种蓝黑色板岩,坚固且易加工。当地自古以来就有将板岩运用到建筑以及其他生活器具中的传统,起源较早。据史料记载,安康地区的原始人遗址就有40余处。其中紫阳县出土的石制器具制作精美,坚固实用。

1、源远流长的石文化

中国自古崇石,石文化源远流长。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审美符号之一。[1]凡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玩赏、保护、创造自然山石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统称为石文化。[2]随着社会的发展,石文化也随之发展与丰富,石头作为制作与使用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逐渐升华为寄托情感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自有史可考的秦上林苑“一池三山”中的置石为山,叠石造园;到唐宋以来文人学士、达官贵人寄托情性、明志抒怀的赏石玩石;再到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并随历史不断发展的石雕石刻;以及各历史时期所涌现的关于石的文学书画作品,这几个方面突出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石文化。石文化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2、紫阳的板石文化

紫阳盛产板岩,硬度很高,具有良好的抗压抗折性能,同时具有很好的耐热与抗日晒性能,并能抗酸碱侵蚀。因此在紫阳,板岩被作为一种非常理想的建筑材料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屋顶盖瓦、天花板、贴墙、铺地等。此外,少数板石可用来制作桌面、柜板、黑板、砚石、介电板等用,有的板石可做水泥和陶 粒原料,板石粉还可做工业填料,农药载体等。[3]因此板石得以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贯穿于当地文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并开枝散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紫阳板石文化。紫阳板石生产历史悠久,以板石作为住宅覆顶材料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4]紫阳的蓝黑板岩又是一种上好的雕刻材料,由此衍生出精美的石刻艺术。在紫阳,石文化在碑刻艺术上得到充分的体现。首先在墓碑的形体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如羽翎碑、令牌碑、三滴水碑、茶盘碑等形式各异的外观。其次在表面的雕饰上,也出现了多种多样具有美好寓意的精美浮雕,如二龍戏珠、龙凤呈祥、五福捧寿、大鹏展翅、金猴献瑞、鲤鱼跳龙门等传统图案以雕花的形式展现在碑刻艺术上。在建筑结构上,为了彰显家庭的声望与地位,还会将石墩、石柱、石牌、石狮等建筑配件布置在宅前,以不同样的规格与形态、精美的雕工和装饰来体现。紫阳县清真寺、财神庙、东城门等建筑都承载着紫阳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紫阳人的勤劳智慧。80年代开始,板岩作为一种矿产资源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兴起,工业化的开采和加工使紫阳的板石不断开拓新的市场,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以此为基础,是文化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时刻石雕等工艺和技术不断更新,工业化的发展,为石文化的前行创造了物质条件。很多紫阳继往开来,继承传统记忆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丰富和发展了紫阳的石文化。

二、紫阳板石文化的载体

美感的体现是通过其载体即审美客体体现出来并被审美主体所感受的。无论是简洁优雅的石板房还是幽深宁静的石板小巷,板石作为板石文化的载体,任何一处有板石构成的景致就有板石文化的身影,板石文化的美就有所体现。可以说,板石文化的美感,体现在当地居民对板石的应用和板石雕刻的艺术展现上。

传统的板石的运用主要应用主要有几种:一种是以层叠或拼接的形式作为铺装铺在当地民居的屋顶或路面上。这种板石的屋顶为坡面,从屋脊向屋檐的方向自上而下,上方石板的下缘盖住下方石板的上缘,依次铺设。作为路面的铺装是采集较厚的板岩经简单的加工成石板或石块儿堆砌起来作为墙体或起到找平地形的作用,形成石阶或石台,它的立面和石墙相似。石板房和石板路以及石墙是紫阳板石文化的重要载体。另一种是作为构件和其他构件同时构成建筑物或其它生活器具。例如打造而成的石墩石柱、石桌石凳、石木家具、石木穿架房屋和石牌楼等。还有一种是通过石刻艺术家的艺术加工而成的羽翎碑、令牌碑等祭器和碑刻、碑雕等工艺品。

在现代板石作为一种资源逐渐被开发利用,具有新的功能,应用到更多的方面。作为板石文化的载体,在现代有新的体现。当地的板岩其特殊的色泽、质感和纹理具有独特的美感,因此经过加工之后的石板作为面材被运用到装饰工程之中。另外板岩坚硬容易成型等物理特性使加工后的板岩作为一种铺装材料被广泛运用,但由于和传统的加工方法不同,现代工艺加工的板石打来的视觉感受也不相同。此外板岩具有很强的层次感,用它制作艺术造型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欣赏价值。

三、紫阳板石文化美感的特征

紫阳的板石文化给人带来美感,不仅从形式上,还有功能上以及文化本身的魅力。它所蕴含的美的特征就表现在功能与形式,以及文化这三个方面。

1、紫阳板石文化的功能美

紫阳文化的功能美主要体现在运用的合理性和板岩自身的物理特性两方面。

板石自身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的用途。紫阳的板石矿产又称瓦板岩矿,储量丰富,具有良好的劈分性。这一条件使瓦板岩作为一种方便利用的资源大量使用成为可能。紫阳瓦板岩的颜色为青灰、深灰(微带蓝色调),颜色纯正,古朴端雅,具亚光性,色调柔和,无明显的杂色条带和斑痕。[5]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瓦板岩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这一特性满足了石板房屋顶的防水功能,也满足了古街内板岩铺装的排水渠道的防水要求。瓦板岩还具有良好的耐热性、抗冻性、抗日晒性和抗腐蚀性。这些特性使石板房具有了良好的防寒保暖的性能,并且不易崩裂腐蚀和褪色,经久耐用。此外瓦板岩还具有抗生物侵蚀的特性,因瓦板的吸水、渗水性很低,因此不利于苔类植物生长,不利于生物和昆虫的活动和繁殖,其活动中所形成的侵蚀对瓦板不起作用。并且瓦板岩具有很高的硬度和抗压抗折性,石板岩铺装的路面耐压耐磨,用板岩所加工的公共设施构件也不易损坏。板岩的这些物理特性使板石在运用过程中具备了上述这些实用功能,使人们在使用板石的同时可以享受到板石制品所带来的功能上的实用与便利,得到功能上的享受。

运用的合理性是紫阳县居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历代紫阳人经验的积累和文化的沉淀。秦巴一带的居民将板石铺在屋顶来防雨防寒,将这种屋顶同木牌楼、吊脚楼、石头房等砌体结构或木质结构的建筑结合,创造了独特的石板房这种建筑形式。紫阳居民根据经验及需求对石板房的形式和样式加以改善和变化,使其更为适应当地的需求,更为合理,因此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形成一种文化景致。不只是石板房、石板路,板石文化在紫阳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甚至有些院落中的石桌石凳都在整个文化的熏陶之下显得别有韵味。紫阳人用丰富的智慧使板石的应用合理化、多样化,使板岩的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板石的功能最大化。

板石的物理特性决定了板石的功能,板石运用的合理性拓展了板石的功能,基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将板石文化的功能美得以展现,紫阳的板石文化才得以发生和发展。

2、紫阳板石文化的形式美

步入紫阳幽深的石板巷,映入眼帘的一排排、一层层的石板房,会觉得身心沉静,心情愉快而安然。这种视觉的直接的审美感受,是因为紫阳板石文化的形式美感所造成的。

紫阳板石文化的形式美其外在形式如色彩、质感、结构、形状等都具有浓厚的魅力,紫阳县的房屋随地势而建,从上向下眺望,青黑色的石板房层层叠叠,石板房屋顶的石板也是一层叠着一层,这种结构上的协调与统一,形成了强烈的视觉美感。当地的建筑材料以木质、土坯和石块儿为主,色彩古朴自然,和谐融洽。由于地处南方,植被较丰富,这点绿意加进去,又有清新的感觉。板岩坚硬的质感和层层的自然纹理也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

紫阳板石文化的形式美虽然都是在居民无意识的成产活动中创造产生的,但恰恰是这无意识的生产劳动过程中所衍生出的美,才越发得自然生动,越发的淳朴清新。这种内在的韵律和意味,这种内在的意境,是紫阳板石文化美感的最高体现。

3、紫阳板石文化的文化美

这里所说的紫阳板石文化的文化美既包含板石文化自身的美感,更多的是强调板石文化和紫阳当地的其他文化所共同营造的文化美感,也就是说紫阳板石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紫阳被誉为“茶乡”、“歌乡”和“板石之乡”,文化积蕴深厚,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其中以紫阳的茶文化、民歌文化和板石文化最为有名。

紫阳茶文化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由于紫阳县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紫阳茶区”,所产的富硒茶闻名全国名列名茶之列。在紫阳喝茶并不仅仅满足解渴的基本生理需求,而是升华为一种精神享受,甚至在其历史长河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提升到文化的层次。在紫阳的传统礼仪中,常把茶叶作为待客、赠礼的佳品,同时还赋予了镇宅僻邪的意蕴,又是年轻人的定情礼。紫阳茶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是融合了茶道、音乐、曲艺、服饰、风景、习俗的一种综合性的精神构成。

紫阳地区的民歌,独具巴蜀文化特色,别具风味。紫阳民歌反映的是典型的陕南人的生活,并以其特有的多源头移民文化基因,构成了该歌种在形式上的多样,包括号子、山歌、小调、花鼓子、八岔、社火歌曲、宗教歌曲等;在題材内容上的灵活丰富,大多数小调山歌都直抒胸臆,直陈事理,演唱活泼有趣,喜用比兴和夸张的手法;歌词语言上,大量方言土语入词,喜用衬词。[6]并且取材广泛,数量众多,反映了包括历史环境、科学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俗、思想情绪等劳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紫阳被称为“民歌之乡”,它的民歌文化中融汇着丰富多彩的其他类型的紫阳文化。

紫阳的板石文化与茶文化和民歌文化渗透到了紫阳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衬托。在欣赏紫阳的板石文化的时候,如果少了字样的茶和民歌,那其中的韵味就是失色不少。同样的,无论是品紫阳毛尖还是欣赏紫阳民歌,如果不是在板石幽幽的石板房木排楼古街,那么茶失其味,歌失其韵。只有在那古朴自然的老城区中,听着悠扬的紫阳民歌,品着上好的紫阳毛尖,才能得到最佳的审美体验,欣赏到彻彻底底的紫阳文化。作为紫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板石文化、茶文化、民歌文化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缺一不可。这种共融的文化所产生的美,能够得到呼应和共鸣,才是文化美最深刻的体现。

四、紫阳板石文化的美学价值

紫阳板石文化作为一种美的文化形式,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紫阳板石文化取材运用天然瓦板岩,其色彩、质感和纹理都是板岩自然形成的,体现了其自然美。在板石的运用上,通过人为的思考和总结使板石应用更加趋于合理,通过技术的加工使板石使用更为实用和方便,其特性发挥更为充分,体现了其技术型。板石文化产生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劳动,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属性,对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产生影响,体现了其社会美。自然美、技术美和社会美共同构成了紫阳板石文化的美学价值。

综上所述,紫阳的板石文化从功能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具有丰富的美感,饱含深厚的艺术审美价值,极具实用性和艺术欣赏性。紫阳板石文化的美感是从内到外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糅合多种美感于一体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它所具有的魅力和感染力会使越来越多的人热爱紫阳文化,热爱本源的传统的文化宝藏,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董丹华.石不能言最可人——关于石文化的审美启发和艺术创作[J].艺术教育,2017,(2).168-169

[2]李长禄、胡光.论三峡石文化的概念及内容[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1).24-27

[3]张显志.陕西板石资源概况及其开发前景[J].非金属矿,1989(3).2-4

[4]邓惠青.紫阳天然蓝黑板石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J].非金属矿,2007(5).8-10

[5]李智民,隗合明,贾润幸,郑文忠.陕西紫阳瓦扳岩的地质特征和质量评价[J].石材,2000(11).17-21

[6]杨海军.紫阳民歌的基本特征及保护与传承[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06).66-69

作者简介

李磊峰(1985-),男,河南平顶山,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侯琳(1987-),女,四川南充,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

邓亚娟(1985-),女,湖南株洲,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作者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延伸阅读
打开文本图片集在当今社会,领导力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让培训课程的丰富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在众多课程
2022-02-22
打开文本图片集自1946年2月14日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以后,计算模式
2021-10-24
为了加快《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编修进度、确保编修工作质量,并将修编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汪氏宗亲网、黄山
2021-10-16
摘要:延安民族学院抗战时期创办的高等院校,它以培养少数民族青年为己任,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誉为
2021-10-15
[摘要]重庆寒衣分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一个为前线将士和难民募集御寒衣物的机构。作为一个公办的社会
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