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程的潜能

工作总结 |

时间:

2021-08-06 09:59:18

|

如果我们将“毕业”看成一个进程中的阶段性截止时间的话,那么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它让任何一个事物都处于了一个无限开启的状态,而这个状态也是在运行中打破阻塞的就绪状态。对于任何一个毕业生而言,“毕业”这个词代表了无限的可能,在这样一个阶段中,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开放性的选择。

“毕业”虽然作为一个进程中的时间节点,但它不是一个临界的位置,也不是一个必然结果的概念,它呈现出的是一个更为完整性的状态。在美术学院更为开放的环境中,我们看到的结果也更具想象,而这个想象状态作为一种潜能在当下学院的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

“时空留痕”作为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展的展览名称已经持续了四届。这样一个带有愿景式的主旨虽略带“煽情”,但其实承担着很大的时间概念。它包含了过去与现在,也包含着即将到来的未知。毕业展作为一个现实的发生,可以看作是对时间的反馈。而这个反馈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思考方式来面对时间带给我们的未知。所以“时空留痕”在提示的应该是学院需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思考状态来迎接即将到来的事物,而不仅仅是词汇表面的情感寄托。

因为地缘关系,西安美术学院在文化获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尤其体现在雕塑艺术的教学中。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在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教学上更为针对也更为完整,而对历史的传承也便显得更为责任性。对于传统的讨论似乎越来越多针对的是一种困境,但它不应该是这样的存在方式。传统历史文化在美术学院的教育教学中是不可回避的,它对于艺术的认知有着很重要的线索标示作用。对于传统,我们在当下面对的是如何认知传统、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将传统置于更为准确的位置。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院教育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艺术文化环境在讨论的问题。

对于学院教育而言,在承担文化责任同时还承担着对学生这一群体的塑造。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王志刚一直提到学院承担的通识知识基础教育在当下的局限性,但是通识教育作为学院教育体制的必然存在是不可缺失的。美术学院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开放,消解局限重要的取决于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于学生,王志刚一直以艺术家的身份来看待他们。学生在雕塑艺术的学习中,技术、技巧作为基础的学习在一定阶段便开始根据个人具体观念具体实施。这样的方式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同时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个人空间和更为独立的思考方式和艺术态度。那么在这样的方式中,通识教育便作为“跳板”存在。

2014届毕业展,雕塑系展出了33位学生的48件(套)作品。对于毕业创作的辅导,王志刚提到,“我在毕业创作教学中希望学生们能在探索个性化艺术表现语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社会文明进程的关注热情和对生活细节的敏感性,应该使作品更具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时代内涵,这样才能体现艺术的永恒价值。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支持我们走向更远的是思想的力量。很多时候,生活呈现了什么并不重要,而面对这些我们感悟了什么,这才是一个艺术家成长的关键。”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分为材料工作室、传统语言工作室和公共艺术工作室,三个工作室都有各自的研究方向,但是这种研究方向不是孤立的。观看雕塑系的毕业作品,能够窥探到毕业生在各自构建的探索空间中竭力做到雕塑概念的完整性,同时视角的敏感与直接也使得他们在当下有着属于自身的精神面貌。

本科毕业生王鹏程的作品《鱼》悬挂于展厅,“鱼”的通身上下是由大量的红色、蓝色、白色塑料购物袋堆积而成,通过塑料这一物质对“鱼”的塑造,不禁让我们关联到媒体报导中因环境污染导致的鲸鱼搁浅的情景。无法降解的塑料影响了生态平衡,王鹏程通过材料置换与隐喻的手法表现了“我们”快乐的游弋在一个充满危险的空间里,其作品直接且令人沉思。在刘之权的装置作品《人造天堂》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信仰危机所带来的困扰以及渴望良性秩序与和平的强烈愿望。蜡与羽毛、纸与铁钉、火与棉花这些充满矛盾的材料的组合运用,所形成的凝重氛围和冲突感,相信是刘之全对全球利益冲突所导致的当代社会动荡局势有所感悟之后的结果。

秦汉美术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高峰,但是由于石雕其本身工艺以及运输的不便,当代艺术中很少有用石雕进行创作的作品。此届毕业展中,闫笑东的石雕作品《以梦为马——夜漫长》作为研究生优秀毕业作品一等奖令人印象深刻。作品极具中国古典美。石雕马身经过主观的夸张与变形,带有秦汉圆雕艺术的视觉体验,大有霍去病墓雕塑群的气势美和古拙美。王志刚对于这系列作品也十分肯定,“闫笑东《以梦为马》系列雕塑的造型,得益于茂陵石刻的启示,作品追求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与意到笔不到的表达境界,颇得古风遗韵。”

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本科教学设置同样实行工作室制,共分为六个工作室: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油画的中国精神工作室、印象表现油画工作室、油画民族化工作室、当代艺术工作室、新现实油画工作室。“立足生活、关注社会、研究自然、以中融西”是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教学、创作学术主张。今年油画系的毕业作品大多存在着很强的现实主义倾向。本次毕业展中油画系作品《出离》就是描绘西藏的图景。西藏题材绘画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页,但是同时,西藏题材在文革以后的艺术创作中已经“泛滥”,如何在这个题材里找到可发掘的东西成为胡琪华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穿过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体验了低温、缺氧、强日照的高原气候,在广袤的高原上目睹了藏民对宗教信仰的虔诚,感受到藏民们在宗教信仰中寻找支撑活下去的精神力量。” 毕业生胡琪华的《出离》系列,画面的重点不并在刻画人物,而在营造一种气氛。画面空灵沉静,带有传统宗教绘画的崇高美。在油画系的教学中,对于人文精神的关注是首位的。范邦宇作品《陪伴》,对于两个人物的刻画有着雕塑般的力量和凝重,他用最为质朴的方式将人物的内心情绪投射在画面中,“每个个体的生命状态是我着迷的,像捅破窗布看到的景象,像弗朗霍费的梦幻,‘我们可以在油画之内游走,犹如在三维空间中一般,环绕所画身体的香肌柔骨而行,以便证实她们。’好的肖像一定不是表象的喧杂华丽,相反会实实在在地透下去,越往下画越沉,支撑画面的元素全部踏实地贴服在画布,就好像往下走有太多的可能性,画布背后有太大的空间。你可以选择一个时候结束,但画面永远不会结束。”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教学一直以一种研究性、实验性、综合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更为开放的思维状态和更为多元的艺术创作,版画系的毕业展相比其他专业显得更为多面、更为综合。在毕业作品中,从观念、媒介、语言以及呈现方式等角度都能发现极具研究性的面貌。版画系系主任杨峰提到,“西安美术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基本按教育部的学科目录进行,应该说各院校差别不大。就版画系而言,我们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拓展新的方向,在之前,版画系有三个工作室,分别为版种工作室、综合材料工作室和插画工作室,如今年版画系成立了第四个工作室,这是在版画的当代性应用上寻找的数字及展示方式。”

版画系第三工作室毕业生黄智毅的作品《一本词典引发的故事》是从图文叙事的角度入手,创作出一本特殊的视觉符号词典,并且使词典具有了“不依赖于任何文字,单凭一个图像就能在词典里找到它对应的位置”的“以图找图”创新检索方式。黄智毅尝试使用这本词典里的图像符号,实践叙事上的多种可能性。指导教师周仲铭在对作品进行介绍的同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这件作品中,作者首先运用自己的“辞典符号”直线排列,叙述了6个不同的故事。作品中大量可能被误读的信息,随着阅读者的年龄、身份、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将获得不同的事件信息,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在猜测一个谜语。其次,作者又借以有关时空的科幻理论,把对复杂事物的叙述,理解为一个几何立方体,几个原本互不关联的事件,在这个“立方体”中将发生了必然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叙事的逻辑也被打散和重组。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运用3D软件和3D打印技术,完成故事的编辑和讲解。黄智毅同学的这件作品由插画的基础概念衍生而来,他的“辞典”中所收录的是具有个体和群体意识的插图符号,但其应用视觉艺术的特征,解读事物内涵的创作手法,已经远远超越了插画艺术的传统意义,这是一件完整的当代艺术作品。”

第一工作室的何少晨作品《流痕》通过传统石版的形式以“水龙头”作为创作主题将生活的痕迹和时间的交错感呈现出来,何少晨自述到:“我觉得在每画一个水龙头都仿佛在画某一时刻自己的影子,在时间的背后它又有着怎样的经历,有着怎样前景。我只是让它作为一种元素来表达人生百态,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心情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感觉是不一样的。”第二工作室朱珂橙作品《幻(患)者》是其在2013年11月的尼泊尔自由旅行的真实经历,是经历真实过程后所得到的实物与幻想相结合的产物。“作品叙述第一人称我在旅途前、旅途中、旅途后三种不同的自我经历和幻想的状态。一段真实的旅行体验,和在发生中不同状态下的我的思考为创作的主要依据。而选择传统水印技法所呈现出的刀痕、湿润、渗化、浑染和宣纸相结合的效果与我所表达的朦胧夹杂真实的人物形态相符。”

国画系系主任姜怡翔对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次届毕业展的介绍中,我们能感受到学院对于学生独立思考的关注。评选优秀毕业作品中,个人的独立思考和个人的知觉经验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次国画系的优秀作品充分体现出西安美术学院对于传统的坚守和对于当代的艺术创新精神的培养。徐慧琳的两部作品《何须再融,何须再化》与《九色鹿》系列均为纸本设色,作品有着传统文人山水的画意又施以浓墨重彩的手法表现雪天的情景,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清冷孤高,画面中处处体现出作者的用心。而赵俊峰的作品《晨》也与陈慧琳的作品多有相似,以传统的画法渲染出清晨在湖岸栖息的天鹅。毕业生孟展旭和黄欢的作品则意在表现他们正在经历的世界。孟展旭的作品《窥》,以单色水墨的手法表现主义的形式夸张人物形象,直接的传达出当代人异化的心理畸形;黄欢的作品《毕业班》则非常写实,工笔淡彩的描绘他们年少时青春不败的容颜,带有摄影的美感。从作品的状态中我们可以看到学院对学生所作出的引导和影响,学生作为学院中最具活力的创作群体,对于艺术,对于当下社会都有着深层次的思考。

在对西安美术学院各院系负责人的采访中,我们能够获得学院关于学术教授的努力,而同时也看到了在学院教育体系下,学院对学生多方面的塑造。油画系副主任郭涛提到,“在四年本科期间,学校就尽力提供学生和国内外的著名学者,优秀艺术家交流的机会,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与专家,师长的互动,交流中获得成长;每年毕业季学校和一些社会机构合作,举行年度毕业生优秀作品拍卖,给有理想的学生介绍一些画廊,代理等等。”

“毕业”如果被看成是一种“状态”,并在此时发生,那对于学院、老师、学生来说,他们都将身处在一个更具可能性的情境中,也是一种对“毕业状态”不设定的开始。“毕业”挤压着其所在进程中的潜能来面对当下以及面对即将到来的未知和对未知的承担。而在西安美术学院的进程中,“时空留痕”在嫁接着对未知的想象。(采访:张磊 撰文:李宁 图片提供:西安美术学院)

延伸阅读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团队工作者日益成为创造企业绩效的主体。本文旨在识别影响企业团队冲突的四个
2022-02-22
摘 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党建团队,就应该在实际工作与创新思路延伸中找到更加优良的技术手段,不论是高校
2022-02-15
摘要1926年同济“誓约书”风潮,虽有相关记载和论述,但史实并不清晰,且在革命史观的影响下持论片面。
2022-02-13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若干促进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医疗服务行业间的竞争呈现出多元
2022-02-12
天津市第八中学操场周日早上6:45,天津市第八中学总务处负责人李勇和三位同事准时到岗,沿着操场(足球
202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