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多元宗教文化在石雕艺术中的视觉表达

工作总结 |

时间:

2021-08-05 09:47:54

|

zoޛ)j馟i_|^6׏iZ思想乃至神明信仰,在我国宗教信仰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基督教徒而言,上帝是他们信仰的绝对理念:对于佛教徒,释迦摩尼是他们信仰的绝对理念:对于穆斯林教徒,真主是他们信仰的绝对理念:对于泛神论民族而言,图腾是他们信仰的绝对理念然而,我们在福建许多地方却可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户人家既供奉观音,又供奉土地公或同时供奉关帝及其他神灵:同一座庙宇里面供奉着各种神灵,佛道儒各路神仙统统搬上了神殿,信仰主体呈现多元化和随意性特征。如建于唐而重修于宋的泉州永宁虎岫寺,供奉着玄天上帝、释迦牟尼、四手观音、十八罗汉、地府阎王、奇仕妈、孔子、关帝等神像。这些神像既有全国性民间的神,也有福建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性神。从而可以看出,福建的民间信仰属于兼容并蓄,对不同的神佛表现出很大的宽容性和强烈的融摄性,各种神祗都可以和平共处。多种宗教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甚至相互融合。如道教融入了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以及佛教的行善积德轮回报应之说,民间信仰体现了福建宗教文化的多元性从宗教史和艺术史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创造的一切伟大的艺术,都具有宗教的神采:而世界上一切伟大的宗教,也都具有艺术的意蕴。因此,我们有理由从多元宗教文化的角度去探讨福建石雕艺术的价值(图1)。

二、福建宗教石雕艺术的视觉表达

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它是宗教的观念、情感、精神、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在宗教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宗教艺术也随宗教的发展而发展,在其表现形式上显示出不同的面貌。梁思成先生说过“艺术之初,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外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即后有居室,乃作绘画,故雕塑之始,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福建传统石雕从工艺上可分为圆雕、浮雕、沉雕、影雕、线雕、微雕六大类。所谓圆雕又称“四面雕”,就是《营造法式》中提到的“混作”,即立体的雕刻品,题材以人物与动物雕像为主,代表作是龙柱和石狮。如安溪文庙大成殿前的4根龙柱,均采用圆雕雕刻,其中中间两根,呈淡绿色,龙首在上,腾云驾雾,底部波涛汹涌,雕工尤为精细:浮雕是半立体的雕刻品,因图像造型浮出于石料表面而得名。浮雕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建筑的室内外墙面、基座、花窗、柱体、门槛等许多部位的装饰上:沉雕是图像造型的位置与浮雕相反,以沉入石料表面而得名:影雕是运用黑白成像的原理,在磨光的墨石上,依据凿点的大小深浅粗细、疏密和虚实的有机结合,在石板上把图像显示出来;线雕是用线条来勾勒出图像或造型的雕刻品:微雕一般指微细的圆雕浮雕和透雕等。福建的石雕艺术丰富多彩,题材广泛,雕刻技艺精湛,均受到多种宗教思想的影响。

1.佛教题材石雕艺术的视觉表达

佛教进入福建在三国的吴晋之际,至梁代呈现迅速发展之势。宋代,佛教在福建达到全盛,到明代,福建佛教归于平淡。佛、菩萨、罗汉以及天王、力士等是福建佛教题材石雕的重要内容,多存于众多的寺院中。如永春县白马寺里有一块宋朝的四方形状石块,四面采用浮雕的工艺雕刻着相同的八尊如来佛模样的佛像,佛像栩栩如生。

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瑞岩山麓的石刻弥勒佛像,是建于元代的全国最大的整石弥勒佛造像。弥勒造像身着袈裟,项挂念珠,足穿草履,盘腿打坐,袒胸露腹,圆头宽嘴,两耳垂肩,双眼平视,笑容可掬,左手捻珠,右手托腹,神态慈祥。像高9米,身宽8.9米,厚8米,其中头部高2.3米、耳长1.3米、嘴阔1.1米,腰腿之间还雕有3尊0.6-0.R米高的小罗汉。整座石佛采用圆雕、浮雕相结合的工艺雕刻,造型匀称,线条流畅,是元代石雕艺术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泉州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为元代喇嘛教石雕造像,为高3米、宽6.5米的长方形石龛

“三世佛”并排结跏坐在仰覆莲花座上,中尊为现在佛,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尊为过去佛,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钵;右尊为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皆为上蕃式样。整座造像用圆雕、浮雕相结合的工艺雕刻,布局匀称,雕工精湛,造型优美。

1.道教题材石雕艺术的视觉表达

道教在东汉年间(25-220年)开始传入福建,盛于唐宋明三代。宋代著名学者朱熹、陆游、辛弃疾等,先后任过提举、主持观事。其中武夷山“冲祜万年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之一。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求得赐福、家族兴旺、善恶报应、轮回转世的观念,在福建地区有着十分广泛和深厚的民间信仰基础。福建道观散布很广,有建于宋代的白云观,今名“元妙观”。泉州的东凤山下,有东岳行宫:万岁山下有真武庙;著名的老君岩在清源山下据史书记载,老君岩早在西晋时期就有道教寺观出现,到北宋年间,在罗山脚下建造了北斗殿,武山脚下建造了真君殿,两山之间有元元洞,建筑规模都较恢宏,老君雕像也完成于此时石像依岩雕琢,就势造型,高5.1米,宽7.3米,厚7.2米,端坐崖上,右手按膝,左手凭几,两眼平视,双耳垂肩,神态安详,笑容可掬。整个石像采用圆雕浮雕相结合的工艺雕刻,雕工精细,形态生动,须眉分明,衣褶清晰,是宋代石雕中的艺术珍品,也是我国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

3.古伊斯兰教题材石雕艺术的视觉表达

伊斯兰教传入福建比较特殊,穆斯林来源广泛居住分散汉化程度高,风俗民情同西北穆斯林有较大差异。唐代中期至元代时期,福建泉州成为东方大港,各国客商云集,阿拉伯伊斯兰教徒随商大量涌入泉州

据说,穆罕默德的二位弟子三贤四贤曾来泉州传教,去世后就葬在泉州灵山。伊斯兰教圣墓,因位于灵山脚下,也叫灵山圣墓墓室呈方形,并排安放着两座石棺,墓盖采用圆雕浮雕相结合的工艺,花岗岩雕刻,呈圆拱形,墓盖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雕刻简朴无华墓地正中建有石亭,石亭西北东三面依山筑成马蹄形环抱回廊,廊内有石碑数块,正中一块为阿拉伯文,记述三贤四贤事略及泉州穆斯林信徒活动概略,立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灵山圣墓内安葬着穆罕默德两位弟子的遗体,是世界伊斯兰教中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圣墓之一。1952年出土于泉州古城墙基之中的赛典赤。杜安沙墓碑,碑体由辉绿岩雕成,高0.83米,宽0.445米,碑石左右各雕有一间柱,碑中刻以长方形框,框中阴刻古阿拉伯文字一行,碑的四周刻一种连续云纹图案,明显具有伊斯兰教的特点。现在保存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的200多方伊斯兰教墓碑石,都设计的精美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基督教题材石雕艺术的视觉表达

基督教从唐代贞观九年(635年)至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期间,有四次传入中国其中明万历十年(1582年),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时,意大利耶苏会教士艾儒略,在福建活动25年,足迹遍及南平建鸥、福州、泉州等地,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基督教第四次传入中国时,意大利传教士马尔蒂尼西班牙天主教士塞拉莫雅都到福建进行传教活动

基督教墓碑石雕多刻有十字架、天使、莲花、云朵、华盖、梅花等图案。如泉州有许多基督教墓碑石雕,多数墓碑上刻有基督教图形和巴思八蒙古文。意大利圣方济各会教徒墓碑,在保持西方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东方的思想内涵和造型艺术,可以说东西合壁,异彩纷呈。四翼天使脸庞丰满、双耳齐肩具有佛教塑像特征,而翅膀则是典型的希腊风格,祥云及飘带则是中国的产物,尖拱外形有浓厚的波斯气息,而三尖冠类似蒙古贵族帽饰。

5.摩尼教题材石雕艺术的视觉表达

摩尼教在唐会昌年间(841-846年)由呼禄法师传入福建,明代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载:“会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至道中,怀安士人李廷裕,得佛像于京城卜肆,鬻以五十千钱,而瑞像遂传闽中真宗朝,闽士人林世长,取其经以进,授守福州文学”,宋、元时期福建成为中国摩尼教的主要活动中心。泉州华表山麓草庵的摩尼教寺,有元至年间所刻的摩尼光佛石雕的石座像,这是目前全国仅存的摩尼教遗址。创建于元代,寺内供奉的摩尼石佛惟妙惟肖,像高1.52米、宽0.83米,系依花岗岩崖壁(厅后壁)中部浮雕而成。摩尼佛像,容貌慈祥,面部圆润,眉脊隆起,双耳垂肩,散发披肩,鬓垂及胸,双手平置于盘腿上,掌心向上。面、身、手三部分巧用俏色雕法,即利用岩石的不同自然色泽构图(面稍青,身呈灰白,手呈淡红),形色自如,出神人化庵前巨石上刻着摩尼教的咒语“清静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摩尼教碑文。

6.印度教题材石雕艺术的视觉表达

印度教在北宋(960-1127年)通过海路传入福建泉州,泉州曾建有规模宏大的印度教寺院番佛寺,其石刻虽已散布各处,但仍能感觉到番佛寺原先的宏伟。如现存于开元寺大雄宝殿前正中大门门楣上的横木枋和斗拱中间的石匾额,此匾额的正中刻有一个小横匾,匾内“御赐佛像”四个字用浮雕形式雕刻,匾的左右各刻一飞天,飞天的头上有三重发髻,两耳垂肩、蜂腰、手臂圆润丰满,飘带迅疾飘拂,作疾飞状,手扶“御赐佛像”匾。手臂和飘带都用了透雕法,雕刻手法生动而有力。两飞天的左右,又各刻一圆圈,圆圈内跌坐一神像,头上也有三重发髻,束腰袒胸,双手合十于胸前。圈外左右有花朵,下方有卷云围绕。

各种外来宗教传入福建,在福建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且与原有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既互相竞争,又和平相处,相安无事。各国番商定居福建,带来了各种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使得福建石雕呈现了浓厚的异域风格。

7.民间信仰题材石雕艺术的视觉表达

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源远流长,宫庙林立,成为地方区域性文化,是当代中国民间信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除了有佛教、道教,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以外,又信奉庞杂的民间俗神,且长期流传于民间。如实有其人的林默娘(妈祖、天妃、天后)吴卒(保生大帝)及有功于民的官员如关羽、岳飞蔡襄、无诸,土地公、灶神、门神,尊奉龙神、金鸡神等等。反映在石雕的图像及装饰纹样上,表达了同样的文化情思和宗教情怀。位于泉州城西南升文铺升文山上有座宋代建的铁炉庙,庙中尚保存一通明成化年间年立的修庙碑。而庙中除祀应魁圣王外,也祀观音菩萨,并祀民间道教杂神三夫妈和王爷神等。

此外,妈祖信仰也是最能体现福建带有地方巫觋特色的民间宗教,它始于南宋,至今已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妈祖本是福建湄洲岛上的一民女,经过宋元明清历代帝王的加封,成为海上航行的保护神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是其他民间信仰无法比拟的,几乎村村镇镇都建有妈祖庙。民间信仰中的妈祖神像大都是雍容华贵安祥和蔼,虽冕旒执玉,贵为天后,依然宛若人间聪颖娴雅的大家闺秀从而区别于观音菩萨和民间信仰中的其他女神。举世闻名的“海神”妈祖供奉于莆田市湄洲岛上的“湄洲祖庙”,海内外信徒逾两亿人之多。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福建石雕艺术的审美自身在体现的形式与样式和表现媒介方面有着很大的变化,石雕艺术在表现形态与形式上也显示出不同的社会面貌,使得石雕艺术呈现出别样的特征。

三、结语

宗教石雕艺术是宗教文化的反映,宗教文化的发达必然孕育灿烂辉煌的宗教艺术。当人们在谈论艺术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进入宗教:当人们在探究宗教的时候,又不知不觉会面对着艺术,黑格尔《美学》中说:“艺术到了最高阶段是与宗教直接相联系的”福建石雕艺术是外来宗教、本土宗教和俗信文化相互融合而发展形成的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要理解福建的石雕艺术,必须同时理解福建的多元宗教文化。他是一块有深厚宗教文化积淀的大陆,也是一个有着独特艺术传统的世界。福建的多元宗教又深深根植于福建社会文化的环境与土壤中,艺术与宗教天然的共生关系,使福建有丰富多彩、奇异绚烂的宗教艺术表现形式。只有将福建石雕艺术置于其诞生的特定文化背景中,才能真正了解和欣赏它,并把握它的价值和精髓。

(责任编辑:贾明哲)

延伸阅读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团队工作者日益成为创造企业绩效的主体。本文旨在识别影响企业团队冲突的四个
2022-02-22
摘 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党建团队,就应该在实际工作与创新思路延伸中找到更加优良的技术手段,不论是高校
2022-02-15
摘要1926年同济“誓约书”风潮,虽有相关记载和论述,但史实并不清晰,且在革命史观的影响下持论片面。
2022-02-13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若干促进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医疗服务行业间的竞争呈现出多元
2022-02-12
天津市第八中学操场周日早上6:45,天津市第八中学总务处负责人李勇和三位同事准时到岗,沿着操场(足球
202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