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生活空间的构建机制研究

文秘知识 |

时间:

2021-08-27 11:09:10

|

【摘要】空间不同、民族不同,则其历史进程中所创造和传承的民俗文化也有差异,不同民俗生活空间下的民俗文化和民俗事象共同构成了民俗生活的生态系统。构建民俗生活空间的机制对于促进民俗文化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需要在采取开发的同时加以保护,避免因过度开发而破坏民俗原貌。

【关键词】民俗生活 民俗文化 地域文化 机制

引言

物种在群落当中的功能和地位所描述的是物种和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功能和地位反映了生物听从、依赖以及利用生活资源在广度以及深度上所占的地位。在民俗生活的生态系统当中,一方面,民俗生活空间作为整体空间当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对于认识整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意义;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整体的个性化的抽象和概括,能够通过自己特殊的生态状态来反映出整体的性质。

笔者认为,所谓的“民俗”,就是利用物质风俗、口头或者是行为等这些非正式或者是正式(官方)的形式进行创造和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约定俗成是民俗的典型特征。所以,民俗不是人们进行自我标榜的工具,也不是人们宣传与倡导的内容,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无意识当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自觉遵守并主动维护的一种思维模式、认知方式、道德伦理以及行为规范。不同生活空间下的民俗生活是不同的,甚至具有很大差异。这一点和生存于不同群落当中的物种存在很大差异具有类似性,环境决定了人们的民俗生活方式和模式,而人们又通过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民俗生活方式和模式来使得自己更好地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进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民俗生活生态系统。生活于特定民俗生活空间下的人们,他们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道德伦理以及行为规范均受到了该空间的民俗文化的影响,并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语言、行为、表演、影视、小品等)体现出来,它们也成为承载当地民俗文化的载体。

民俗生活空间的内涵

生活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实体,它与其他周围相邻的空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看,该空间内部包含的较小的不同生活空间在某些方面或者是某一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同一性,即空间相似性。依照不同的目的(例如行政目的、分析目的、计划目的)或者是不同的标准(例如社会阶层、人口数量),可以将当前的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生活空间,但是对于民俗生活空间这个概念,我们通常是认为它是一个具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民族特征的一个人类社会的群落。

借助于社会学理论的若干观点,民俗生活空间通常是囊括了该人类社会群落的一些共性,民俗生活空间既然是指具有共同民俗事象的特定地理区域,那么该特定地理区域便不可能成为一个单质的概念,应该包括各种各样的质素。例如,该特定地理区域既可以包括山川地理等自然因素,同时也可以包括习惯、习俗、方言等文化因素,所以说民俗生活空间是综合了若干的自然特征和若干的文化特征的特定地理区域。在我国,山川地理的差异、行政区域划分的不同导致了当前民俗生活空间千姿百态的现状,使得我国的民俗风貌不至于单一和单调。在实际的民俗研究中,山川地理的差异和行政区域的不同为我们分析和探讨民俗生活空间提供了非常清晰而且确定的界限或者是边界,同时也为民俗生活空间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通常而言,我们将族群社会和当地方言作为界定不同民俗生活空间的两个重要依据,这是因为,族群社会和当地方言不仅是对当地区域民俗构成重要影响的要素,同时它们本身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民俗事象。

空间和民俗生活的关联性

生活空间不同,则与之对应的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也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使不同民俗生活空间内部的民俗内容和民俗形态产生比较强烈的对比甚至反差。因此,当人们进入到不同的民俗生活空间的时候,常常会“入乡问俗”,这也明确说明了民俗的空间性差异。气候、地貌、地缘关系是构成空间的三个要素,它们和民俗生活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气候对于民俗生活的影响。民俗研究者一般均承认气候对于民俗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在《文明与气候》一书中对气候和民俗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化、专业化的论述。首先,气候显著影响了民俗景观,例如,在不同地域空间的民族服饰方面,北方为了抵御严寒必须要严衣厚服,而南方为了凉爽轻快而衣着轻薄。其次,随着当地气候的变化,当地的民俗生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早先的蒙古族同行居住于干旱多风沙的环境里,因此他们一般均喜欢穿蒙古袍和扎马靴、头上戴帽或者扎巾。但是元朝灭亡、明朝建立之后,留居在云南通海县河西乡的蒙古族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他们(尤其是妇女)的衣着与当地的哈尼族人、彝族人相差无几,早已经不再穿长袍,而是穿上了短衫。

第二,地貌对民俗生活的影响。生活于不同地貌环境下的人们,他们的民俗生活为了适应当地的地貌环境,也与其他地貌环境下人们的民俗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在物质文化风俗方面则更加明显。在特定的地貌环境下,人们的交通运输方式、聚落型式以及生产劳动方式均必然要与当地的地貌条件相适应,否则便无法得以存在,因而形成了与当地地貌环境相协调的独特的民俗习惯。例如,水葬多在水网密布的低洼地区,悬棺葬只发生于山区,而树葬只流行于林区。这些丧葬习俗的差异也正是当地地貌环境差异的民俗化体现。

第三,地缘关系对对民俗生活的影响。所谓的地缘关系,通常是指在时间悠久的农业定居生活过程中所培育并逐渐形成的人际关系。地缘风俗是我国民俗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让该地域空间内的人们具有了很强的地缘关系心理。地缘关系之所以会在我国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与我国长期是一个农业国以及传统农业文化缺乏流动性有密切关系。假设没有着这种长期共存的影响,中国这种强烈的地缘人际关系便难以形成,中国古代推行的户籍制度更是加强了这种地缘人际关系。人们在背井离乡之后经常举办的同乡会便是对这种地缘人际关系最好的注解。

构建民俗生活空间的机制分析

第一,从建设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视和保护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也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保护民俗文化的同时,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以丰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许多民俗文化都是民众生活集体性的表现,例如太平鼓表演,藏戏演出,春节社火,采花节等等都需要集体演练,这样可以增强集体意识,发扬合作精神,增进乡亲间的感情。通过民俗活动的开展,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灌输其中,逐渐形成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从深层意义上提高民众的思想文化素质。

第二,开发的同时要加以保护,避免过度开发而破坏民俗原貌。在开发民俗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开发和保护并存,避免有些地方由于利益驱动而对民间民俗文化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必要的开发必须由专家进行论证,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方可进行。把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规划,使保护民间文化与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同步开展。在加大对这些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同时还要倾听广大民众的呼声,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样有助于及时纠正有损民俗文化的一些行为。

第三,活化民俗文化,使其转化为生产力。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由广大群众所共同享用,在群众中长期传承的各种生产、生活文化。它不但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技能。因此,民俗文化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甘南的香浪节为民俗节日,但是通过香浪节可以举办大型的旅游节及招商引资洽谈会,推出一系列具有藏族风情的精晶旅游项目,使民俗文化直接转为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

第四,大力培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队伍,使其代代相传。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保护民间文化的最佳途径,不是把它放进博物馆,而是使其继续留在民间,因为民俗文化只有在适宜的区域和土壤里才能存活,我们可以设立“漆雕之乡”、“花儿之乡”、“皮影之乡”等对其加以保护。同时还要尽可能运用现代技术,对这些民俗文化进行整理保存,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将民间艺术列入大学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各阶段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课程,培养他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同感。此外,为了提高保护工作水准,要尽可能地吸引一些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让他们参与到保护民俗文化遗产队伍中来。

结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丰富的物质生活必须要有丰富的精神文化作为灵魂才不会显得单调和乏味。目前,以民俗为主题的各种类型的活动和旅游促进了人们对我国民俗文化的认知,其中民俗旅游更是成为近年来人们非常热衷的活动之一。加强构建民俗生活空间的机制研究有利于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开发民俗文化产品。

(作者单位均为河北科技大学;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社科基金课题“加强构建民俗生活空间的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HB12YS034)

延伸阅读
2021个人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格式  社会实践是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生自我能力培养的一个
2023-06-11
会议记录格式与范文  文秘必不可少的是工作就是会议记录,那么今天小编带来了会议记录格式与范文。欢迎大
2023-06-06
编辑本人概况姓名:XXX性别:女民族:汉政治面目:团员学历(学位):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联系电话
2023-05-2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个人述职报告格式及例文,供大家参考。2021年个人述职报告格式及范文
2023-05-23
小学生写信格式及范文  我不送您一束鲜花,也不送您一张贺卡,更不送您一个吻。我只送您一颗感恩的心。这
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