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无畏师魂永存

工作报告 |

时间:

2021-10-10 09:48:54

|

编者按:当下我们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密集出现。在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很多负面的新闻,于是乎,拷问师德、师风的命题出现;也有很多所谓“愤青”片面地对教育领域发问,不公平地贬低或否定我们当下的师德、师风。诚然,教育领域有不和谐的现象,但是,主流群体值得我们一如既往地称颂,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永远是最灿烂的;这美丽的园丁永远是我们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从张丽莉到杨建一,无不展示着我们当下最美的教育风貌。在我国教育战线上,还有千千万万的最美教师、最美校长,在守护着我们校园的净土,在培养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人物档案】

杨建一,生于1953年,湖南省新化县北渡小学(以下简称“北渡小学”)校长。2013年1月15日,杨建一为保护学生安全,与进入校园行凶的歹徒殊死搏斗,不幸以身殉职。一位普通的湖南小学校长之死,引起了全国网民的强烈关注,许多网友将“最美校长”的头衔送给了他。【事件回放】

2013年1月15日13点50分左右,北渡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在上体育课,突然,一名身着棉睡衣的男子从校门口正对面的围墙上翻墙而入,直奔正在做游戏的孩子们。

歹徒顺手揪住一个男孩,问:“你是不是王振宇?王振宇在哪?”这名孩子吓了一大跳,顺手一指道:“我不是,王振宇在那儿!”凶手直奔王振宇,操起随身携带的剪刀状凶器,对准他的脑袋连刺六七刀。

一旁的女教师卿芳惊呼救命。正在教学楼二楼修理水龙头的该校校长杨建一听到呼救声,探头一看,当即飞奔而下。此时,正在三楼备课的几名教师也闻声赶了下来。

歹徒见状,拉开小侧门,夺路而逃。杨建一立即追了出去。

在距离校门口200多米处,杨建一追上了歹徒,两人扭打在一起。歹徒持凶器疯狂袭击杨建一,两人从一处田埂上滚落到菜地中。

“当时,我正在屋里,从门口望去,菜地里有个人在朝另一个人头部猛打。我赶紧跑过去,大喊一声,行凶男子撒腿就跑。”目击者罗松柏说。

等其他老师和方圆十几里的村民都赶到时,杨建一已经停止呼吸,人们只看到他满脸血肉模糊,蓝白相间的衬衣布满片片血斑,但沾满泥土的左手仍然紧握拳头……

2013年1月17日14点,灵车载着杨建一校长的遗体,从湖南省新化县殡仪馆内缓缓驶出,护送英雄校长灵柩回乡。举城悲痛,自发前来吊唁的群众挤满街道的两旁,挥泪送别杨校长。

……

【思索镜头】

镜头一:当歹徒翻墙而入,被女教师卿芳发现并惊呼救命时,杨建一正在教学楼二楼拐角处修理前几日被冻坏的水龙头。

点评:杨建一自2006年起担任小学校长。大家都知道,校长是学校之魂,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的集大成者。校长不但要管理学校,而且要引领教师成长;不但要衔接教育主管部门,且要和谐学校周边关系。校长工作应该是相当繁忙的。可这样的一个校长就连学校的水龙头坏了都亲自动手修理,他的尽心尽责、爱校如家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中国广大农村中小学那些伟大而默

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的真实镜像。

镜头二:听到学生和老师求救呼喊声,杨校长立即追了出去。他从校园内一直追到了校园外,足足追了200多米。

点评:凶手得逞后其实已经逃离,如果再追上去,任何人都知道:歹徒丧心病狂,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可杨校长没有这么认为,估计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作为校长,作为男人,我一定要抓住他。这才会有他一路狂追,追出校门200米开外。是什么样的理念能支撑这个瘦弱的六旬老人的行动,那一定是责任,那一定是良知。在紧急关头,他一定没有太多思考的余地,这就是他的本能,一直修身养性所铸就的思想境界。

镜头三:方圆十几里的村民都赶到现场:只见他满脸血肉模糊,蓝白相间的衬衣布满片片血斑,但沾满泥土的左手仍然紧握拳头……

点评:在悲剧发生的那一刻,在那片校外的菜地里,人们已经无从知道,当时杨校长与歹徒进行了怎样的殊死搏斗。在穷凶极恶的歹徒挥舞凶器要夺路而逃时候,一定是信念在支撑拳头,一定要将歹徒法办。可杨校长一定不会想到,他就这样倒下了。

“官不在高,能做事就行;钱不要多,能糊口就行。”在杨建一校长的一本读书笔记上,他这样记录着自己的人生喜好。“教育大事,千秋伟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名利乃过眼云烟,但愿不愧对父老乡亲。”就是这样的豪情壯语,让杨老师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站在杨校长曾经生活和工作过几十年的地方。窗外就是菜地,远处可见树木、田埂,还有那淅淅沥沥的雨滴。这片他最熟悉的地方,留下了他太多的爱和奉献。可他却带着遗憾离我们远去了。听着英雄的壮举,循着英雄的足迹,让我们一起去缅怀英雄背后的故事。

一、老实温和,擎起英勇无畏

在学生、老师、家长、亲人和乡亲们眼中,杨建一是一个老实憨厚又随和的人。他喜欢读书,喜欢写字,而且写得一手好字。他从不与人争吵。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实诚的人;在周围人看来,他就是一个文弱书生;当然,他也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校长。可大伙都难以理解:这样一个年近六旬的瘦瘦弱弱的老教书先生,面对凶残的歹徒,哪里来的巨大勇气,去追歹徒而毫无胆怯。

“凶手好大的胆子!竟敢翻墙到学校行凶!”63岁的复员老军人曹再芳对歹徒的凶残十分气愤,对杨校长的精神又异常钦佩,“面对凶残的歹徒,杨校长一点都不退让,他实在是勇敢无畏!”

杨建一的儿子杨洪伟对父亲追凶时表现出的巨大勇气并不惊讶。杨洪伟说:“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父亲的59周岁生日,我们回来给他庆祝,在家里办了一桌家宴,中午刚吃完饭他就去了学校。因为他放心不下学校和学生,他觉得,自己不在那里的话,就没法安心。”

出事后,湖南省新化县上梅镇的老百姓们都还在激烈讨论最美校长的事迹,都被其感动。作为人之父母,一个柔弱的校长,为了百姓的子女在学校的安全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意念,这是何等的爱心和奉献。

其实,无论一个人身体强壮还是羸弱,性格刚烈还是柔弱。面对危险和困难时,支撑英勇行为的一定是品质、信念和良知。

二、勤俭治校,把学校当成家

作为一所农村完小,北渡小学规模不大,只有6个班,包括学前班共310余人,在职在岗教师11人。学校的管理人员只有1名校长、1名总务主任和1名教务主任。杨建一从教30多年,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多年,他2006年开始担任校长。

杨建一老婆一直没有工作。杨建一也是在上个世纪顶替父职当了一名教师。他的大半辈子就在这所学校度过的。学校离他家里有1公里的路程。多年来,他每天早上7点前到校,巡查校园;放学后,他会巡查各班门窗是否关锁。一直等到把最后一个孩子送出学校,他才会走出校门。杨建一任校长6年多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学校安全事件。

杨校长家庭清贫。管理学校,爱护学生就成了他事业的全部,他的心思全部放在学校里,至于家里的发展和赚钱的理想,他都没有太去想,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想。儿子今年已经28岁了,还没结婚。在去世前,他和老伴还张罗着要去集市上置办年货,好迎接儿子的女朋友来过年。

走进杨校长的办公室,办公桌座椅背后,立着一个木柜,里面除了放着各种文件材料外,放在上层最外侧的锤头、钳子、螺丝刀等工具格外引人注目。在北渡小学,杨建一是学校负责人,同时也是这所只有317名学生的小学和幼教点的维修工,日常维修都是他亲自动手。学校建成较早,维修任务较重,一年却只有10多万元的经费,杨建一能节省就节省,把钱用在学校发展上。

有时,教学楼上有点漏雨,为了节省开支,碰上晴好天气,杨校长他会花上两三天时间,而且必须在周末学生不上课的时间。一个人搭梯子一担瓦一担瓦往屋顶挑,一片瓦一片瓦地换。为此,性格温和的他也会和妻子红脸。毕竟,自己家还是老房子,也没有装修。见他连自己家的事情也没有时间管,而对学校的事情总是那么积极,妻子忍不住的时候会跟他发火。

2008年11月的一天,杨建一在一次更换学校电线时,不幸从楼梯上摔了下来,软肋严重扭伤,动弹不得,医生建议他在家休息半个月,但他第二天就来到了学校,手撑着藤椅艰难爬楼梯为学生上课,坚持了一个多月。全校教师无不为之感动,学生们感动得流泪,都争着要搀扶杨校长上下楼。

翻开杨建一的衣柜,都是一些旧衣服,唯一一件上百元的裤子还是弟媳刘科球送的。

三、爱生如子,描绘人间大爱

杨校长擒凶事件发生后,网络反响巨大,而网络上也有网友的一些疑问。“我看到网上有一些评论,说凶手都已经行凶逃走了,为什么还要去追?为什么不去找工具?”“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我们校长来不及想这么多,他的心里只有学生,如果还有工夫去想的话,就不会发生这些不幸的事了。”北渡小学的姜老师悲愤地说。“杨校长一直爱生如子,你伤害了我的学生,我岂能让你逃走?当时,他心中只有这个信念。”对杨建一很熟悉的湖南省新化县教育局办公室干部段晓鸿如此说。

“他如果自私一点,就不会一个人追出去那么远!这么凶残的歹徒,哪个不怕啊?”家住学校附近的袁奶奶感叹说。那天,她亲眼目睹杨校长追了出来,“只几分钟的工夫,大家还来不及反應!”在乡亲们看来,杨建一的牺牲,是因为他太负责、太爱自己的学生。

在后来的追悼会现场,学生家长邹女士悲情地说,她的儿子、女儿都在这所学校读书,儿子读三年级,女儿读六年级。“杨校长真的是把学生当自己孩子一样,他来家访时常嘱咐我,好好培养两个孩子。我儿子坐的凳子,有些钉子松了,他会去换新的;教室的玻璃破了,他赶紧自己去修理,这些小事他都会照顾到。”这就是这些家长最真实的内心诉说,她们就是杨校长爱生如子最直接的见证人。

2011年上半年,五年级学生何先凡上课时突然发病,肚子疼痛难忍。杨建一知道后,立即租了一辆车送他到新化县人民医院。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何先凡家境贫困,父母在外打工,闻讯赶到医院的爷爷身上只有100多元钱,而1000多元的手术费让老人家一筹莫展。杨建一二话没说就打电话给妻子,让她赶紧筹钱送到医院。后来,学生住院期间,杨建一还买了水果看望这位学生,一直没让还钱。学生的奶奶很感动,给杨建一送来10个土鸡蛋表示感谢,称杨建一是她孙子的救命恩人。

杨建一校长一直默默地关心着自己的学生。“我们读书的时候,他还不是校长,却经常资助学生,为很多学生做担保,让孩子们先上课再交学费。”已经毕业多年的27岁青年曾海辉特地请假来追悼会现场,为自己的恩师送行。

老师们纷纷表示,杨建一非常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进步,哪个学生在纪律上有不良表现,他总会耐心教育。他办公室有两本小册子,一本记载学困生情况,一本记录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引导班主任关注特殊学生的成长……他奔走呼号,为学生四处争取困难补助,自己更是经常慷慨解囊。在北渡小学 ,除了正常转学的学生外,近几年几乎没有因贫失学的学生,巩固率达到100%。

学生安全很重要,在杨校长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安全事故月报表。作为校长,每个月他都要对照校舍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周边治安隐患等10项内容,认真检查比对,做好安全记录。2012年12月28日,他完成了生命里最后一次月度安全记录,将名字签在上面。

学生的食品安全杨校长也一直记在心上。袁奶奶在校门口开了个小卖部,杨建一校长时不时要过来“检查”一下,提醒她一定要进质量可靠的货物,确保食品安全,因为孩子们自己不懂识别。“学生安全在他眼里是揉不进一粒沙子。”袁奶奶说。

现在的北渡小学围墙约两米高,四周完好无损,围墙顶端还有防护玻璃碴儿。以前是没有这堵墙的,就是一排房子与外界隔开,但房子被鉴定为D级危房,当时的杨校长一直不放心,怕学生在这附近玩耍不安全,于是在2010年筹资新建了这面围墙,把那排危房隔离出去了,使校园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

四、亲民校长,学校大家庭的家长

杨建一对学生如此,对老师也一样。

32岁的北渡小学的总务主任康牧荣面对媒体同志说:“我家在温塘镇,离学校远,来报到的时候,杨校长亲自帮我安排宿舍,看着他亲手帮我清理房间杂物,打扫卫生,我特别感动。”

有一年冬天一晚,一位教师发烧,杨校长知道后,马上穿衣服把他送到县人民医院,回家时已是深夜2点多了。近几年来,学校新分配进几个来自外地的青年教师,节假日吃饭不方便,杨校长就把他们请到家里吃饭。

杨建一很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北渡小学,新来的青年教师都要在校内上一堂公开课,促进交流成长。康牧荣老师初来乍到,既不是师范类毕业生,又没有讲台经验,心里非常着急。那时的康老师对自己说:“怎么办?我真是一点儿自信都没有。”杨建一看在眼里,从外面搜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视频,拿来陪着康牧荣老师一起看,一堂接着一堂,杨建一边看一边点评,指导康牧荣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教案、选择教学方法,告诉她怎样讲课。康牧荣根据杨建一的建议反复修改教案。后来,康老师的公开课效果很好,一下子使康老师树立了在讲台上的自信。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杨建一总不会忘记住在学校的老师,经常请他们到家里吃饭,节假日一起过节。在北渡小学,他就像大家庭的家长,很多老师如是说。

编后语:

如今,杨建一校长已离我们远去,但他高大伟岸的形象却在我们心里形成。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地区小学校长,却给我们全社会谱写了这么一曲荡气回肠的赞歌。英雄不问出身,但凡有爱,人间真情便会处处开花。教育领域的平凡人物给我们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人间大爱。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科教兴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世纪战略,而无数杨建一校长这类的教育工作者,就是这民族征程里的生力军。文章最后,我们借用杨建一校长日记里的一句话,来为这位中国最美校长勇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做出诠释:“教育是我事业的全部,学生是我生命的全部。为了教育事业,我无怨无悔;为了孩子的成长,我在所不惜。”

(策划编辑:刘认军)默无闻的教育工作者的真实镜像。

镜头二:听到学生和老师求救呼喊声,杨校长立即追了出去。他从校园内一直追到了校园外,足足追了200多米。

点评:凶手得逞后其实已经逃离,如果再追上去,任何人都知道:歹徒丧心病狂,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可杨校长没有这么认为,估计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作为校长,作为男人,我一定要抓住他。这才会有他一路狂追,追出校门200米开外。是什么样的理念能支撑这个瘦弱的六旬老人的行动,那一定是责任,那一定是良知。在紧急关头,他一定没有太多思考的余地,这就是他的本能,一直修身养性所铸就的思想境界。

镜头三:方圆十几里的村民都赶到现场:只见他满脸血肉模糊,蓝白相间的衬衣布满片片血斑,但沾满泥土的左手仍然紧握拳头……

点评:在悲剧发生的那一刻,在那片校外的菜地里,人们已经无从知道,当时杨校长与歹徒进行了怎样的殊死搏斗。在穷凶极恶的歹徒挥舞凶器要夺路而逃时候,一定是信念在支撑拳头,一定要将歹徒法办。可杨校长一定不会想到,他就这样倒下了。

“官不在高,能做事就行;钱不要多,能糊口就行。”在杨建一校长的一本读书笔记上,他这样记录着自己的人生喜好。“教育大事,千秋伟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名利乃过眼云烟,但愿不愧对父老乡亲。”就是这样的豪情壮语,让杨老师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站在杨校长曾经生活和工作过几十年的地方。窗外就是菜地,远处可见树木、田埂,还有那淅淅沥沥的雨滴。这片他最熟悉的地方,留下了他太多的爱和奉献。可他却带着遗憾离我们远去了。听着英雄的壮举,循着英雄的足迹,让我们一起去缅怀英雄背后的故事。

一、老实温和,擎起英勇无畏

在学生、老师、家长、亲人和乡亲们眼中,杨建一是一个老实憨厚又随和的人。他喜欢读书,喜欢写字,而且写得一手好字。他从不与人争吵。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实诚的人;在周围人看来,他就是一个文弱书生;当然,他也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校长。可大伙都难以理解:这样一个年近六旬的瘦瘦弱弱的老教书先生,面对凶残的歹徒,哪里来的巨大勇气,去追歹徒而毫无胆怯。

“凶手好大的胆子!竟敢翻墙到学校行凶!”63岁的复员老军人曹再芳对歹徒的凶残十分气愤,对杨校長的精神又异常钦佩,“面对凶残的歹徒,杨校长一点都不退让,他实在是勇敢无畏!”

杨建一的儿子杨洪伟对父亲追凶时表现出的巨大勇气并不惊讶。杨洪伟说:“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父亲的59周岁生日,我们回来给他庆祝,在家里办了一桌家宴,中午刚吃完饭他就去了学校。因为他放心不下学校和学生,他觉得,自己不在那里的话,就没法安心。”

出事后,湖南省新化县上梅镇的老百姓们都还在激烈讨论最美校长的事迹,都被其感动。作为人之父母,一个柔弱的校长,为了百姓的子女在学校的安全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意念,这是何等的爱心和奉献。

其实,无论一个人身体强壮还是羸弱,性格刚烈还是柔弱。面对危险和困难时,支撑英勇行为的一定是品质、信念和良知。

二、勤俭治校,把学校当成家

作为一所农村完小,北渡小学规模不大,只有6个班,包括学前班共310余人,在职在岗教师11人。学校的管理人员只有1名校长、1名总务主任和1名教务主任。杨建一从教30多年,在这所学校工作了20多年,他2006年开始担任校长。

杨建一老婆一直没有工作。杨建一也是在上个世纪顶替父职当了一名教师。他的大半辈子就在这所学校度过的。学校离他家里有1公里的路程。多年来,他每天早上7点前到校,巡查校园;放学后,他会巡查各班门窗是否关锁。一直等到把最后一个孩子送出学校,他才会走出校门。杨建一任校长6年多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学校安全事件。

杨校长家庭清贫。管理学校,爱护学生就成了他事业的全部,他的心思全部放在学校里,至于家里的发展和赚钱的理想,他都没有太去想,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想。儿子今年已经28岁了,还没结婚。在去世前,他和老伴还张罗着要去集市上置办年货,好迎接儿子的女朋友来过年。

走进杨校长的办公室,办公桌座椅背后,立着一个木柜,里面除了放着各种文件材料外,放在上层最外侧的锤头、钳子、螺丝刀等工具格外引人注目。在北渡小学,杨建一是学校负责人,同时也是这所只有317名学生的小学和幼教点的维修工,日常维修都是他亲自动手。学校建成较早,维修任务较重,一年却只有10多万元的经费,杨建一能节省就节省,把钱用在学校发展上。

有时,教学楼上有点漏雨,为了节省开支,碰上晴好天气,杨校长他会花上两三天时间,而且必须在周末学生不上课的时间。一个人搭梯子一担瓦一担瓦往屋顶挑,一片瓦一片瓦地换。为此,性格温和的他也会和妻子红脸。毕竟,自己家还是老房子,也没有装修。见他连自己家的事情也没有时间管,而对学校的事情总是那么积极,妻子忍不住的时候会跟他发火。

2008年11月的一天,杨建一在一次更换学校电线时,不幸从楼梯上摔了下来,软肋严重扭伤,动弹不得,医生建议他在家休息半个月,但他第二天就来到了学校,手撑着藤椅艰难爬楼梯为学生上课,坚持了一个多月。全校教师无不为之感动,学生们感动得流泪,都争着要搀扶杨校长上下楼。

翻开杨建一的衣柜,都是一些旧衣服,唯一一件上百元的裤子还是弟媳刘科球送的。

三、爱生如子,描绘人间大爱

杨校长擒凶事件发生后,网络反响巨大,而网络上也有网友的一些疑问。“我看到网上有一些评论,说凶手都已经行凶逃走了,为什么还要去追?为什么不去找工具?”“为什么?没有为什么!我们校长来不及想这么多,他的心里只有学生,如果还有工夫去想的话,就不会发生这些不幸的事了。”北渡小学的姜老师悲愤地说。“杨校长一直爱生如子,你伤害了我的学生,我岂能让你逃走?当时,他心中只有这个信念。”对杨建一很熟悉的湖南省新化县教育局办公室干部段晓鸿如此说。

“他如果自私一点,就不会一个人追出去那么远!这么凶残的歹徒,哪个不怕啊?”家住学校附近的袁奶奶感叹说。那天,她亲眼目睹杨校长追了出来,“只几分钟的工夫,大家还来不及反应!”在乡亲们看来,杨建一的牺牲,是因为他太负责、太爱自己的学生。

在后来的追悼会现场,学生家长邹女士悲情地说,她的儿子、女儿都在这所学校读书,儿子读三年级,女儿读六年级。“杨校长真的是把学生当自己孩子一样,他来家访时常嘱咐我,好好培養两个孩子。我儿子坐的凳子,有些钉子松了,他会去换新的;教室的玻璃破了,他赶紧自己去修理,这些小事他都会照顾到。”这就是这些家长最真实的内心诉说,她们就是杨校长爱生如子最直接的见证人。

2011年上半年,五年级学生何先凡上课时突然发病,肚子疼痛难忍。杨建一知道后,立即租了一辆车送他到新化县人民医院。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何先凡家境贫困,父母在外打工,闻讯赶到医院的爷爷身上只有100多元钱,而1000多元的手术费让老人家一筹莫展。杨建一二话没说就打电话给妻子,让她赶紧筹钱送到医院。后来,学生住院期间,杨建一还买了水果看望这位学生,一直没让还钱。学生的奶奶很感动,给杨建一送来10个土鸡蛋表示感谢,称杨建一是她孙子的救命恩人。

杨建一校长一直默默地关心着自己的学生。“我们读书的时候,他还不是校长,却经常资助学生,为很多学生做担保,让孩子们先上课再交学费。”已经毕业多年的27岁青年曾海辉特地请假来追悼会现场,为自己的恩师送行。

老师们纷纷表示,杨建一非常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进步,哪个学生在纪律上有不良表现,他总会耐心教育。他办公室有两本小册子,一本记载学困生情况,一本记录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引导班主任关注特殊学生的成长……他奔走呼号,为学生四处争取困难补助,自己更是经常慷慨解囊。在北渡小学 ,除了正常转学的学生外,近几年几乎没有因贫失学的学生,巩固率达到100%。

学生安全很重要,在杨校长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安全事故月报表。作为校长,每个月他都要对照校舍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周边治安隐患等10项内容,认真检查比对,做好安全记录。2012年12月28日,他完成了生命里最后一次月度安全记录,将名字签在上面。

学生的食品安全杨校长也一直记在心上。袁奶奶在校门口开了个小卖部,杨建一校长时不时要过来“检查”一下,提醒她一定要进质量可靠的货物,确保食品安全,因为孩子们自己不懂识别。“学生安全在他眼里是揉不进一粒沙子。”袁奶奶说。

现在的北渡小学围墙约两米高,四周完好无损,围墙顶端还有防护玻璃碴儿。以前是没有这堵墙的,就是一排房子与外界隔开,但房子被鉴定为D级危房,当时的杨校长一直不放心,怕学生在这附近玩耍不安全,于是在2010年筹资新建了这面围墙,把那排危房隔离出去了,使校园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

四、亲民校长,学校大家庭的家长

杨建一对学生如此,对老师也一样。

32岁的北渡小学的总务主任康牧荣面对媒体同志说:“我家在温塘镇,离学校远,来报到的时候,杨校长亲自帮我安排宿舍,看着他亲手帮我清理房间杂物,打扫卫生,我特别感动。”

有一年冬天一晚,一位教师发烧,杨校长知道后,马上穿衣服把他送到县人民医院,回家时已是深夜2点多了。近几年来,学校新分配进几个来自外地的青年教师,节假日吃饭不方便,杨校长就把他们请到家里吃饭。

杨建一很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北渡小学,新来的青年教师都要在校内上一堂公开课,促进交流成长。康牧荣老师初来乍到,既不是师范类毕业生,又没有讲台经验,心里非常着急。那时的康老师对自己说:“怎么办?我真是一点儿自信都没有。”杨建一看在眼里,从外面搜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视频,拿来陪着康牧荣老师一起看,一堂接着一堂,杨建一边看一边点评,指导康牧荣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教案、选择教学方法,告诉她怎样讲课。康牧荣根据杨建一的建议反复修改教案。后来,康老师的公开课效果很好,一下子使康老师树立了在讲台上的自信。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杨建一总不会忘记住在学校的老师,经常请他们到家里吃饭,节假日一起过节。在北渡小学,他就像大家庭的家长,很多老师如是说。

编后语:

如今,杨建一校长已离我们远去,但他高大伟岸的形象却在我们心里形成。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地区小学校长,却给我们全社会谱写了这么一曲荡气回肠的赞歌。英雄不问出身,但凡有爱,人间真情便会处处开花。教育领域的平凡人物给我们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人间大爱。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科教兴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世纪战略,而无数杨建一校长这类的教育工作者,就是这民族征程里的生力军。文章最后,我们借用杨建一校长日记里的一句话,来为这位中国最美校长勇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做出诠释:“教育是我事业的全部,学生是我生命的全部。为了教育事业,我无怨无悔;为了孩子的成长,我在所不惜。”

延伸阅读
打开文本图片集在当今社会,领导力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让培训课程的丰富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在众多课程
2022-02-22
打开文本图片集自1946年2月14日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以后,计算模式
2021-10-24
为了加快《新编汪氏通宗世谱》编修进度、确保编修工作质量,并将修编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汪氏宗亲网、黄山
2021-10-16
摘要:延安民族学院抗战时期创办的高等院校,它以培养少数民族青年为己任,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誉为
2021-10-15
[摘要]重庆寒衣分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一个为前线将士和难民募集御寒衣物的机构。作为一个公办的社会
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