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汉语避讳代称(下)

范文大全 |

时间:

2021-08-24 11:14:16

|

二、魏晋以后,讳无定式,亦无定字,嫌名亦避,二名须讳,大大增加了避讳代称的复杂。

同一本名,避讳可以有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代称字,可以同时用语义代称、语音代称或文字代称。避讳代称字大都是比较常用的字,但当它用作代称字时,就往往有了特定的含义,或者成了新的构词成份。兵曹从事“蜀郡任叡”(见常璩《华阳国志》卷八),避晋元帝司马睿讳,改称“任锐”和“任明”,一人有三名字。《晋书》卷五十七《罗尚传》:“尚乃使兵曹从事任锐伪降。”又卷一百二十《李特传》“益州从事任明说尚曰”。中华书局标点本《校勘记》:“当以‘叡’为本名。按《通鉴》八十五亦作‘任叡’。”陈垣《史讳举例》卷四:“‘锐’取同音,‘明’取同义也。”后赵太祖名石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李虎。“虎”的避讳代称字就有“凤、兽、豹、彪、豺、貔、熊、驺虞、马、龙、蛇、武、虔、符”等14个之多。晋陆翙《邺中记》:“铜雀、金凤、冰井,在邺北城西北隅。”按金凤台初名“金虎”,避石虎讳改“虎”作“凤”。《隋书·礼仪志二》:“苍龙、朱雀、白兽、玄武。”中华书局标点本《校勘记》:“‘兽’应作‘虎’,避唐讳改。”《晋书·王献之传》:“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豹”当作“虎”。《北史·崔浩传》:“所谓卞庄刺彪,两得之势也。”《魏书》“彪”作“虎”,此避唐讳改。《隋书·炀帝纪下》:“莫非如豺如貔之勇。”“豺”当作“虎”,“如虎如貔”见《书·牧誓》。《隋书·礼仪志五》:“文貔伏轼。”“貔”当作“虎”,唐人讳改。《后汉书·窦宪传》李贤注引《史记·周本纪》:“尚桓桓,如熊如罴。”《史记》原文作“如虎如罴”,李贤避唐讳改。《隋书·高祖纪上》:“西方以驺虞。”“驺虞”当作“白虎”。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汉人目溷器为虎子……唐人讳‘虎’,改为‘马’,今人云‘厕马子’者是也。”现代仍称“马桶”。《后汉书·孔僖传》:“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当作“画虎不成”。王楙《野客丛书》卷三十:“章怀避唐讳所改尔。”《晋书·音乐志上》:“蛇豕放命。”《宋书·乐志》作“虎兕放命”。唐人避“虎”,改为“蛇豕”。以上所举避“虎”之字皆动物名,“兽”为通称,“豹、彪、熊、驺虞”皆猛兽,“龙、凤”乃神物,以之代称“虎”是相配的;“豺、马”犹为差可;“蛇”则相去甚远了。又《南史·韦叡传》:“且愿两武勿复私斗。”“武”当作“虎”,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虎”“武”叠韵音近,又虎为威武之兽,故“武”可代称“虎”。《晋书·慕容廆载记》:“北平西方虔。”当作“西方虎”。两字形近,遂以“虔”代称“虎”。李商隐《为汝南公贺彗星不见复正殿表》:“臣独限河关,不见符竹。”“符竹”当作“虎竹”,指用以发兵的虎符和征调的竹使符。“虎符”作虎形,以“符”代“虎”,即指虎符,这也是汉语复音词单音化的一个例子。

皇帝如是二名,两字须一一避讳,叫二名偏讳。唐太宗李世民是二名,“世”的代称字有“代、系、时、日、事、嗣、俗、太、势、政、中、祖”12个。《旧唐书·崔日用等传赞》:“开元之代,多士盈庭。”《史记》有“三代系表”。白居易《画竹歌并引》:“协律郎萧悦喜画竹,举时无伦。”王绩《裴仆射宅咏妓》诗:“早时歌扇薄,今日舞衫长。”《南史·陶潜传》:“僶俛辞事,使汝幼而饥寒耳。”《南史·袁湛传》:“陈武帝长女永嗣公主。”《南史·徐勉传》:“拨乱维武,经俗以文。”《宋书·礼志五》:“《晋令》,王公之太子摄命治国。”《梁书·元帝纪》:“随势污隆。”《后汉书·王符传》:“历观前政,贵人之用心也。”《南齐书·幸臣传》:“宋大明中出身为小吏。”《后汉书·杜乔传》李贤注引《续汉书》:“累祖吏二千石。”以上12例,均含“世”的代称字。“民”的代称字有“人、萌、士、臣、丁、氏、户、时、百姓、部”10个。唐郭湜《高力士外传》:“俗阜人安,中外无事。”骆宾王《对策文三道》:“士农工商,四萌各业,废一不可。”《晋书·段灼传》:“且夫士之归仁,犹水之归下。”沈约《临川王子晋南侯子恪迁授诏》:“子晋可左臣尚书。”《北史·北魏孝文帝纪》:“缘路之丁复田租一岁。”刘向《说苑·善说》:“晋献公之时,东部民有祖朝者。”向宗鲁校注:“《文选》注两引‘民’作‘氏’,当避唐讳。”《南史·刘凝之传》:“顿首称仆,不为百姓礼。”《旧唐书·职官志》:“户部尚书一员。”《晋书·乐志下》:“化若风行,时若草偃。”《北史·周畿传》:“明元即位,为左部尚书。”以上10例,均含“民”的代称字(词)。

与本名音同或音近的字叫做嫌名。同一本名可以有多个嫌名,都须避讳,叫做“嫌讳”。唐高祖李渊之父李昞,除正讳“昞”外,还有嫌名“丙、炳”。“昞”的代称字有“景”和“明”。《晋书·安帝纪》:“临海太守孙景击孙恩,斩之。”“孙景”当作“孙昞”。《隋书·柳裘传》:“父明,太子舍人。”“明”当作“昞”,并唐人讳改。“丙”的代称字有“景”。“丙”、“景”叠韵。白居易《太湖石记》:“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景丁品之。”“炳”的代称字有“秉”。“炳”“秉”音同。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夜游,良以有也。”古作“炳烛”。陶潜《饮酒》:“日没当炳烛。”“炳”者,明也。“秉”者,持也。义异而并存。宋仁宗名赵祯。避正讳“祯”,以“祺”代称。《宋史·礼制十五》:“天禧初诏以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天书再降内中功德阁为天祯节……寻以仁宗嫌名,改为天祺节。”避仁宗赵祯嫌名“贞”的代称字有“正”“真”。《宋史·礼制五》:“加上五岳帝后号,中曰‘正明’。”石刻中岳圣帝碑作“贞明”。吴曾《能改斋漫录·逸文》:“唐太宗真观十七年,以功臣图凌烟阁。”注:“真字避仁宗嫌名改。”本名如是多义词,还得按不同意义用不同的避讳代称字。《宋史·礼制十一》:“绍兴二年十一月,礼部、太常寺言:渊圣皇帝御名(即钦宗赵桓)见于经传义训者,或以‘威武’为义,或以‘回旋’为义,又为‘植立’之象,又为亭邮表名,又为圭名,又为姓氏,又为木名,当各以其义类求之。以‘威武’为义者,今欲读曰‘威’,以‘回旋’为义者,今欲读曰‘旋’,以‘植立’为义者,今欲读曰‘植’。若姓氏之类,欲去木为‘亘’。”苏洵《管仲论》:“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是以“威”代称“桓”。梅尧臣《邃隐堂》诗:“北望天波门,洹洹宗室宅。”是以“洹”代称“桓”。宋光宗绍熙《礼部韵略》卷首附《淳熙重修文书式》载淳熙绍熙时应避旧讳、诸帝嫌名即庙讳共计252字。数量如此之多,每字代称的情况又相当复杂,要完全掌握,正确应用,够麻烦的了,事实上也无法完全做到。

三、避讳本是一朝一代的事,某一朝代当避之讳,上一朝不会避,下一朝不必避。实际情况要复杂许多。

后代避讳往往追及前代,古代文献中的字常常因此而被改动失真。与此同时,避讳代称字的存留与消失也有不同的情况。

有避讳代称字存留而本名消失的。孔子弟子有漆雕启。《汉书·艺文志》:“漆雕子十三篇。”颜师古曰:“孔子弟子漆雕启后。”汉避景帝讳,改“启”为“开”。《论语·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漆雕开字子开。”本名“漆雕启”则湮没不见。东晋置宿豫县。唐避代宗李豫讳,以“宿迁”代称“宿豫”。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十:“晋安帝立宿豫县,(肃宗)宝应元年,以犯代宗庙讳,改为宿迁县。”自后“宿豫”之名废,而“宿迁”之名至今存留。传说中月亮女神本为“恒娥”。《淮南子·览冥训》:“弈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之以奔月。”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为“常娥”,又类化为“嫦娥”。李商隐《常娥》诗:“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毛泽东《蝶恋花》词:“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原名“恒娥”不再出现。前文讨论过的“国风”、“属国”也属这一类。

有本名保留而避讳代称字消失的。汉避景帝讳以“开明”代称“启明”。后世仍称金星为“启明”。“开明”是一个多义词,古今并存,但魏晋以后不再有启明星这一意义。“柷敔”是古代乐器,柷以起乐,敔以止乐。《书·益稷》:“下管鼗鼓,合止柷敔。”唐避哀帝李柷讳,以“肇敔”代称“柷敔”。《旧唐书·哀帝纪下》:“帝讳柷,天祐元年九月,中书奏太常寺止鼓两字乐器,‘敔’上字犯御名,请改为‘肇’,从之。”但后世不称“肇敔”,仍称“柷敔”。《明史·周洪谟传》:“笙镛柷敔为堂下之乐。”湖南武冈县,晋置,梁避简文帝萧纲嫌讳,以“武强”代称“武冈”。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九:“(邵州武冈县)梁天鉴元年,以太子讳纲,改为武强。”自唐朝恢复“武冈”之名,“武强”遂废。

有本名和代称名都消失而另有新名的。唐代朗州,宋避圣祖玄朗偏讳,改名鼎州。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卷一:“唐朗州……大中祥符五年改鼎州。”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一:“(宋)大中祥符五年避圣祖讳,改朗州曰鼎州。”宋以后“朗州”、“鼎州”并废而为“常德”所替代(即今湖南常德市)。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最早见于《逸周书》。先秦又名“启蛰”,见《左传·桓公五年》。汉避景帝讳,改称“开蛰”。魏晋以后,“启蛰”、“开蛰”并废,而“惊蛰”留存至今。

有本名与代称词都存在的。其中有的词义色彩和用法上略有区别。汉避吕后讳,以“野鸡”代称“雉”,至今两者并存。但“野鸡”是口语词,“雉”带有文言色彩。皇帝所居之宫为“禁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汉避元帝王皇后父名,改名“省中”。蔡邕《独断》上:“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孝元皇后大司马阳平侯名禁,当时避之,故曰省中。”后来“禁中”、“省中”并存,而义略别。《文选·左思·魏都赋》:“禁台省中,连闼对廊。”李善注引荀欣曰:“汉制,王所居曰禁中,诸公所居曰省中。”“京师”、“京都”,都指国都、首都。《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晋避景帝司马师讳,以“京都”代称“京师”。《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元年,京都有事于太庙。”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三国志一》:“晋史臣避景帝讳,称京师为京都。”两者都存留至今。晋避简文帝后阿春讳,以“阳秋”代称“春秋”,两词后世并存。1.指孔子所编的《春秋》一书。宋范仲淹《近名论》:“孔子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虽乏润色之功,夙慕《阳秋》之义。”2.泛称史书。唐刘知几《史通·六家》:“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宋梅尧臣《和钱深推官见寄》诗:“无才不敢学阳秋,嗜酒时能问大酋。”3.褒贬。《晋书·褚裒传》:“季野有皮里春秋。”《世说新语·赏誉》:“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4.年龄。《世说新语·方正》:“天子富于春秋,万机自诸侯出。”《晋书·王献之传》:“陛下践祚,阳秋甚富。”

还有乱用避讳代称字而为后世谚语提供创作材料的。古代正月十五日燃点花灯供百姓观赏,叫做“放灯”。宋朝一田姓州官名登,自讳其名,以“放火”代称“放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形成谚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揭露了当政官僚的专横和老百姓的无奈。这是田登之流所想不到的。

汉语避讳比较复杂,这篇文章只就避讳代称的几种情况做一些探讨,也许对阅读古籍,了解古代汉语某些词语的兴衰替代有一点启发,谈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延伸阅读
大学生旷课检讨书范文3篇  在不小心犯错后,为了避免再犯,我们要通过写检讨书来反省,在写检讨书的时候
2023-06-21
学生抄作业检讨书模板3篇  作为一名学生,自己完成作业是我们的责任,抄袭作业是不对。面对这种情况,那
2023-06-18
学生卫生检讨书范本  经过这次的错误我也意识到了很多的事情,也认识了很多自己在平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2023-06-13
打架检讨素材报告五篇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老师,希望您不要生气,我
2023-06-11
小学生犯错检讨材料四篇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长得比班里所有人都要高,要让他们都抬起头来看我,要让以
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