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陕西古代石刻艺术珍品保护刍议

党团工作 |

时间:

2021-08-06 09:45:20

|

摘 要:陕西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蕴藏着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尤其是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石刻艺术珍品,其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堪称世界文化艺术之瑰宝。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承载着古代文明和先人智慧的石刻珍品历经几千年的自然侵蚀、人为破坏和兵燹摧残之后,现已满目疮痍,损毁严重。面对现状,切实加强对这些石刻艺术珍品的抢救性保护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对于推进陕西旅游事业十分紧要,而且对于系统研究和继承中华古代优秀文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陕西省;古代石刻艺术珍品;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11-0077-03

作者简介:赵治(1976-),女,山西山阴人,西安美术学院基础部讲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唐培淞(1976-),男,山东潍坊人,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雕塑艺术研究。

一、陕西省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十三个封建王朝的建都之地。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孕育了周秦汉唐的辉煌文明,古代的长安又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中西文明的交汇之地和世界闻名的大都会。陕西在古代由于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中心,无比丰富的古代文明造就了这里文物荟萃,大小城邑、山山水水,无不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而历代帝王死后埋葬的陵墓或因佛教东渐而开凿的众多石窟中均有大量的石刻艺术珍品传世,无论是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群、唐十八陵的石刻群,还是佛教石窟的石刻造像(摩崖造像)等等,无一不是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状况最直接、最典型的历史见证,堪称世界历史文化艺术之瑰宝。所以,多年来,陕西一直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

陕西省古代石刻艺术作品种类繁多,数量浩大,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尤以关中地区的汉霍去病墓石刻,唐十八陵石刻和陕北地区佛教文化的石窟群雕刻(摩崖石刻)为最优。

西汉霍去病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市道常村汉武帝刘彻墓(茂陵)东北1公里处,建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22年)。作为茂陵陪葬墓之一,其墓地整体造型修建恰似“祁连山”的状貌。原先散放在墓上树林间的石刻雕塑,虽数量不多,但却是霍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发现的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虎、怪兽吞羊、野人抱熊等16件大型石刻作品,题材多样,造型生动,均是依石拟形,稍加雕琢,手法简练、形象突出、风格古拙雄浑的大写意作品。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大批石刻艺术珍品之组成部分,霍去病墓的石刻艺术呈现出雄厚浑朴的写意手法与汉代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均有密切而重要的关系。这批石刻作品不仅艺术风格和雕刻手法非常巧妙独到,而且还能够与大汉王朝当时的社会环境、人文思想乃至自然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无论是作品的创作理念、艺术手法还是在陵墓前设置石人石马石虎等石刻的方式,都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的造型和设置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基本形制一直为汉以后的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

唐十八陵坐落于渭河北岸,从梁山到金粟山东西绵亘数百华里,以唐都长安为基点,从最西面的乾陵到最东面的泰陵,这十八个陵墓呈102度的扇面形分布蔚为壮观,堪称世界陵墓史上的奇迹。唐陵石刻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典范,特别是唐顺陵、桥陵、乾陵石刻生动体现了当时已非常高超的石雕艺术水准。

昭陵是唐朝皇帝李世民的陵墓,作为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昭陵石刻中的“昭陵六骏”是陵墓雕塑发展到唐代的代表性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其艺术特色突破了当时“仪卫”“祥瑞”的性质,开创了石雕艺术富于纪念性、政治性的意义。

盛唐时期的乾陵、顺陵、桥陵的陵墓石刻,礼仪规范、形式完整、内容丰富,艺术价值最高。而“石狮是唐代陵墓的骄傲”,因为唐陵石狮在继承南朝辟邪的粗犷、雄健、豪放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加成熟、雄强、饱满、完美。从而创造出了桥陵、乾陵蹲狮、顺陵走狮等许多旷世巨作,成为唐陵石刻艺术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骄傲。其中,立于顺陵南门的“走狮”雌雄一对,唐雄狮高达2米开外,巍然屹立、雄伟无比、气吞山河,堪称唐陵石兽中最富有代表性的艺术杰作,其艺术水平达到了唐代石刻艺术的巅峰。而且唐陵墓石刻由初唐献陵的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到盛唐时期桥陵石刻艺术的技法纯熟、气象宏大、壮丽雄伟,再到中唐以后自泰陵至晚唐靖陵石刻中的石人、石马、石狮等所表现出来的形体矮小、制作粗疏、体态无力、神情萎靡不振的形象,实际上记录着唐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由盛到衰的过程。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其映射出的不但是艺术水准的下降,而且还是一个曾经强大无比的封建王朝综合国力衰微的有力佐证。

陕西石窟的精品石刻造像主要是佛教文化的内容。汉唐之际,佛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东渐,传至陕北地区,于是陕西成为中原北方晚期石窟较集中的地区,也是石窟寺(含摩崖造像)造像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已发现北魏至明清的石窟350余处,其中,宋代及其以后的约占三分之二。从分布看,半数以上位于陕北,而又以安塞、志丹、甘泉等地最为密集。其中,陕西北魏和北朝石窟发现16处,主要集中于铜川和延安地区。隋唐石窟共发现40余处,集中分布在关中的彬县、耀县、宜君和陕北的甘泉、安塞等地,这其中大佛尤为突出。宋金元各代石窟共发现90余处,主要分布在延安地区,不仅数量较多,且技法纯熟,题材更趋于写实和世俗化,达到了陕西石窟寺艺术的又一高峰。明代及少量清代的石窟共发现130余处,主要分布在陕北和陕南。

关中和陕北地区现保存较好的石窟寺有彬县大佛寺,子长县钟山石窟、富县石泓寺石窟、黄陵县大佛寺石窟、延安清凉山万佛寺石窟等。开凿于唐贞观二年(628年)的彬县大佛寺,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主干线上,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亮点。大佛寺石窟的雕刻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雕塑史,以及佛教通过丝绸之路在陕西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大佛寺的石刻反映了初唐精湛的艺术和造型风格,这些都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艺术结晶。富县石泓寺石窟,遗留了我国不同时代的雕刻艺术作品,使其石窟有着独特的风格。每尊造像无论从雕刻还是设计上讲,都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延安清凉山石窟佛像则神态各异,形象逼真,全着汉服,刻工细腻,充分体现了华丽纤巧的宋代石刻风格。

目前,陕西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要求加快开发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这其中就包括要深度开发汉唐文化旅游产品乃至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等等。而以上提到的这些承载了古代文明和智慧的石刻珍品均属于陕西省的旅游产品开发项目中。但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这些石刻艺术珍品在历经了几千年的兵燹摧残、自然侵蚀以及人为破坏后,有的石刻作品残缺不全,有的凌乱地散放于地面或半埋于土中,没有了昔日的恢宏气魄。因为自然风化,山体石质疏松而坍塌,导致许多石窟的精品石刻造像残缺不全,满目疮痍。面对被毁坏的这些登峰造极的中华民族石刻艺术珍品,着实让人心痛。这些难以计数的石刻作品不仅蕴含了古代匠师们的聪明智慧和流血流汗,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漠视这些石刻艺术品的损毁,不啻于放任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缺失和毁灭。因此,当今时代,面对这样的现状,对于这些石刻艺术珍品如何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陕西古代石刻艺术珍品损毁现状及主要原因分析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一望无际的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大地上,昔日恢宏的帝王宫殿如今早已倾圮湮灭,唯有几十座历代帝王的陵墓前仍屹立着大量的气势恢宏的石刻艺术珍品。但如前所述,许多石雕艺术珍品也遭到严重损毁和破坏。其中,西汉霍去病墓现存16件石刻,唐十八陵只有乾陵、顺陵、桥陵的石刻比较完整,还保留了很好的礼仪规范,内容丰富,有华表、碑碣、瑞兽类天禄、翼马、犀、羊、鞍马及狮、虎与文臣武将、侍臣和外国使者等。关中和陕北地区现保存较好的石窟寺有彬县大佛寺、子长县钟山石窟、富县石泓寺石窟、黄陵县大佛寺石窟、延安清凉山万佛寺石窟等。这些数字庞大的石刻珍品历经千年风雨现已损坏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明嘉靖年间因地震作用致使有的石刻作品破损、倒置,有的被掩埋地下。如,乾陵的61尊番臣像所有的头部都不见了,虽然其丢失原因目前学术界尚存疑义,但地震等大规模自然灾难作为其损毁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属无疑。其次是由于千年的自然风化,导致许多石刻作品几乎突出的部位都受到破坏。如霍墓的“马踏匈奴”的马耳朵等现已不存。大部分石刻作品因风化严重而疏松导致石刻表层脱落,致使作品的体块、线条模糊不清并趋于消失。现今,虽然将这批石刻珍品置于人工搭建的长廊之下,但仍然阻挡不了大自然的风雨的侵蚀而慢慢在风化,这样下去甚至有消失的危险。其艺术价值、考古价值,历史和文化价值受到严重的威胁。而唐十八陵的珍贵石刻长期以来在大自然风化的侵蚀下,亦已残缺不全。多数动物、人物石刻残缺或风化严重或有贯穿性裂纹。甚至有的石刻倒下并半埋在田地里,已经衰落不堪,早已风华不再。虽有部分作品依然眉目清晰,生动自然且气势磅礴,堪称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但这仅仅是少数,而且这些品相稍好的作品也正在经受着各种人为的或是来自自然的伤害。如不迅速加以适当保护的话,我想恐怕再过几十年或几百年的时间也就消失殆尽了。第三是人为的破坏原因,而且也是最为直接和最为严重的因素。一是“文革”破“四旧”时期,这些石刻珍品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章、定、元、丰陵最为严重,导致这几个陵墓地面上残存的石刻已是寥寥无几。二是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建筑材料中对石料和水泥等需求急剧增长,当地老百姓不顾一切地在属于青石质地的唐陵区内炸山、采石。严重地破坏了陵墓的山体和大量的陵墓石刻作品。三是由于利益的驱使,文物盗掘疯狂,致使大量的精美石刻作品的局部丢失,甚至流失海外,现状惨不忍睹。四是在唐十八陵附近有很多的石灰窑、水泥厂,产生出来的浓烟很容易造成局部地区产生酸雨,这对陵墓石刻具有很强的腐蚀危害,从而加速了风化、分解、剥落的速度。可以说,如果民众还处在漠视唐十八陵保护的无意识当中,那么唐陵也就只能在这众多的伤害中艰难的存在着直至消失。此外,目前关中和陕北地区的石窟寺的石刻也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上述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的破坏。如,子长钟山石窟,笔者在三号窟内看到,由于自然的风化侵蚀,释迦牟尼横三世佛背后墙壁上原来雕刻的佛像已经完全消失了,两壁上的佛像也已经开始风化,而透过墙缝所看到的隔壁石窟已完全没有什么有价值的雕刻存在了。陕北地区其它的石窟雕刻作品自然风化的程度也是相当的严重,笔者对其进行考察时发现这一地区的石窟造像基本上属于质地疏松的砂岩石质,特别易于风化,现存的石刻基本上模糊不清了,有的洞窟没有任何石刻作品,有的仅仅能通过突出山体的体量轮廓,隐约能辨认是佛或弟子等形象,有的干脆被人用水泥把石窟口给封住了。如此萧疏的景象自然也就人迹罕至了。

三、切实加强对陕西古代石刻艺术珍品保护的方略建言

如前所述,陕西省拥有无数的极为珍贵的古代石刻精品。目前,无论是汉唐的陵墓石刻还是陕北地区的佛教石窟艺术珍品,除了遭受人为地破坏以外还长期遭受着自然风化剥蚀,许多已濒于毁坏的境地。尤其是直接雕琢在岩体上的石窟艺术,作为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多数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然而,这些石刻作品中都凝聚着无数先人的辛劳、智慧、情感和荣耀,极具历史、文化、科学、宗教和艺术价值。面对现状,必须尽快加强保护,使之祛病延年,传之久远。

关于石刻艺术珍品的保护问题是个很复杂、很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和民众下大力气,共同协作。

1.健全保护法规,加大保护力度。(1)建立完善规章。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省文物部门要进一步采取项目争、财政挤、社会捐、门票筹、政策扶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石刻文物的维修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我们看到,2009年,陕西省文物局颁布了《陕西省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等一系列法规,进一步加强了石刻文物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当前要下大力气抓好落实。(2)严格依法保护。遵循陕西省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划定重点控制区域、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严格执行规划,严禁在重点控制区域实施非保护性工程,一般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各项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坚决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维护法律法规和规划的严肃性,确保文物安全。

2.健全文保网络,确保文物安全。(1)建立网络。有关县政府可以与街、镇(乡)及有关部门签订责任书,聘请村级义务文物保护员若干名,建立起县、街镇乡(部门)、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2)落实责任。坚持以人为本、严防死守,严格执行定岗、定人、定责、定时的“四定”24小时守卫、监督和巡查制度,与110、消防中队建立联动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完善处置措施。(3)完善设施,加强防范。在重点控制区域安装摄像头,为管理人员配备对讲机,坚持做好安全、消防、救护等物资储备。

3.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强化文物保护意识。(1)坚持经常抓、抓经常,以各级机关、学校和石刻保护区群众为重点,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不失时机地在文物属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活动。(2)提高民众爱护石刻艺术作品的意识和觉悟,改变石刻“与民争地”或“民与争地”的现状,倡导、鼓励民众勇于和不法分子的偷盗、破坏行为作持久的斗争。

4.增加科技含量,提升保护水平。(1)加大科技投入。在重点控制区域建立环境监测站,配备全自动电子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体视显微镜等科研实验设备。加强文物监测监控工作,以利为石刻文物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加强科技联姻。积极寻求技术、智力支持,与文物研究所、地质部门、综合勘测研究院等有关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密切的文物保护技术合作关系。(3)创新科技手段,建立科学的修复手段。坚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质创新,鼓励文物保护技术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和文物保护水平。为石刻的保护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从而达到保护或延缓石刻的风化速度。此外,对于一些精美的石刻珍品可由政府组织相关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和雕塑家,或与国外先进技术团队进行合作,利用新型材料与技术对石刻进行复制和修复。对能够找到或能够追回的某些丢失的石刻局部应与现有的残躯进行比对对接修复,对于残损了却找不到残件的作品应针对原作的风格、材质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有考究的、有根据的修复,以确保作品的原貌为主旨。

5.规范科研机制,提高文保实效。(1)要有序推进文物研究,确立文物保护科研课题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为有序推进石刻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要加大投资更新图书资料室、文物库房、文物保护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2)要进一步聚力加强研究。可聘请一些国内知名专家为客座研究员,联合参与石刻学术考察,通过实地调查和学术讨论会结合的方式,对目前陕西省精品石刻研究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专题研究任务,以科研为支撑,大力提高文物保护实效。

6.打造优美环境,造福千秋万代。(1)要实施一些生态环境重点建设项目,各石刻景区应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造林绿化等环保工程,进一步完善文物区内相关配套设施。通过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努力使石刻文物区环境面貌显著改观,主要文物景区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2)继续抓好完成高等级公路、县城至景区排污管网和电力通讯、广电线路改造,完善文物区内旅游道路及停车场,推动石刻文物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

结语

综上所述,陕西的古代陵墓雕刻艺术和石窟雕刻艺术是中国古代最珍贵、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遗存之一,它代表着中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完美契合之精神。充分认识陕西古代石刻的价值,对于我们切实做好石刻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古代石刻艺术蕴含着丰富的、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宗教和艺术研究价值。对其进行系统的、有考究的、科学的保护不仅是更好地开发陕西旅游事业之需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健康传承,特别是有助于学术界和艺术界的专家、学子们能够系统、全面地研究和学习这些古代先民们创造的优秀艺术文化和精湛技艺。只有保护好这些古代的艺术、文化财富,才谈得上后人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只有很好地继承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艺术才不会发生断代的危险,才能够真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艺术道路上更好地发展和创造,进而中华文明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水之源,以一种永不枯竭的创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参考文献:

[1]王素洁.中外旅游文化赏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郑文华.中国石刻艺术经典[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

[3]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中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5.

[4]李裕群.山野佛光——中国石窟寺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5]王子云.陕西古代石雕刻[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6]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7]曹诗图.旅游文化与审美[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黎 峰】

延伸阅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新时代
2023-06-20
个人入党申请书范例3篇  入党申请书是要求入党的人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向党组织提交
2023-06-13
2019入党申请书范文  01  THEFIRST  敬爱的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
2023-06-08
2020最新护士入党申请书范文3篇  虽然我的自身条件距离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还有差距,我将继续努力。
2023-06-05
入党申请书写作的“小套路”  经过了军训期间的启蒙课,听说许多学弟学妹们都表
202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