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篇

党团工作 |

时间:

2021-08-06 09:44:39

|

zoޛ)jinF邀请下到二楼小憩,女主人在一张古案上仍供着自己祖先的排位和母亲的照片,前面放上一只香炉,两边几个彩釉瓷瓶,打理的干下净净。而在里屋卧室窗前的桌子上,几支毛笔插在笔筒里,一方观台,几匹宣纸,男主人坚持练习书法,无不显示出两位老人生活的雅致。在离聚奎阁不远、繁华的东街上,有一处保存完好、干净整洁的院子——东街35号,据说是高姓商人所建。院落是在东侧开门,通过门巷进入院落,是由“三间四耳”加上中间连接的过厅组成的四合院。现在大院里住着十来户人家,但整个院_了干净有序,没有丝毫杂乱。天井下面花草繁盛。十分养眼,从屋檐上垂下一株吊兰,一位嬢嬢在吊兰下方红色的屋檐下洗菜;另一位嬢嬢在正面屋子的梁柱下焚烧纸钱,小孙孙站在她的旁边,大大的眼睛好奇的望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有人从二楼走下来,踩在木质的地板楼梯上发出“当当当”的响声,自己仿佛一下置身清末民初,好想时间就此停滞。体味一下先辈的风雅生活。

最让我感觉触摸到历史车轮的民居当属河西镇大回村的马家大院。马家大院,总共分三院,坐东朝西,面积约3600平方米。为民国初年回族马帮商人马同柱、马同宽四兄弟和父亲马原武创建。第一院建于1932年,为中式传统建筑,形制似一颗印式,但前庭改成两重檐六方攒尖顶阁楼。此院中的门额、窗棂、回廊、花枋等木雕精细并有回族风格,历经七十年的时间仍然金碧辉煌。第二院建于1937年,为通海传统风格的一颗印式,间架高大,小木作及石雕为西式。回廊下的地板及部分院墙浇筑当时进口水泥,至今坚固。第三院建于上世纪1941年,一颗印式中西合璧风格,房屋漆成淡蓝色,干净整洁。院门上方设有碉堡,现还有三个机枪眼。窗户外墙有罗马柱装饰,屋门砖石形制也显西式。总体来说,马家大院建筑设计庭院宽敞,气派庄严,房屋空间开阔高大,装饰精美细腻,实为居住环境中的上乘之作。这缘于马家经商而积攒下的雄厚财力,马家是民国时期的商贾大户,父辈参与开办了泰国盘古银行,现在马家后人也多在海外经商,住在第二个院子、精神儒雅的马老先生给我们讲述着祖辈和父辈的辉煌。三座建筑虽然建于1932到1941十年间,但建筑风格却由金碧辉煌的中式传统到简洁气派的中西合璧,反映着当时西方思想对中国商界精英阶层的影响。也可以感受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见证了马家百年的兴衰。

通海民居之美。美在斗拱、窗棂简洁大方的木雕;美在基座、门柱浑然气派的石刻;美在天井下的花花草草;美在堂门外的圈椅方凳;美在古人生活的雅致;美在今日通海人生活的闲适。

绝木雕,绝艺人

来通海看木雕,主要看的是建筑木雕。建筑木雕,是在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基础上,对建筑审美的进一步需要,同样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趣味。

在通海,无论是秀山古建筑群,还是散落在各个村镇的宗祠家庙,都会被其中的斗拱、花枋、吊椤、窗棂、门额等木作上精美细致,古朴生动的木雕所吸引,总要仰着火或弯着腰直愣愣的端倪一会儿,好像要把古人的灵气从头顶渗到脚尖。整个通海转下来,最叫绝的木雕出自谁手?当之无愧是清末木雕大师高应美。

高应美乃通海县河西南门人,生于清成丰九年(公~1859年),卒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祖、父辈都是文武兼得的民间艺人,高应美自幼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练习书画,表演洞经、滇剧,闲时习武。儿时就读于河西螺峰书院,聪明睿智,15岁便中秀才。本应走上仕途的高应美在参加“乡试”前,云南省正处于“成同构乱”的兵燹,“乡试”停止。伯父与父亲也因此应征入伍,不幸伯父阵亡,父亲回家后开了一家制作居家所用的神龛、牌位的门市。应美是独子。为了养家,弃文从商。到滇南、滇西及四川等地贩卖河西土布,结识了许多水雕艺人。此时滇西剑川术雕在省内大受欢迎,三位老人又多病,经商也没有起色,自感继承祖业才是根本的高应美,随即弃商从艺,拜剑川杨姓艺人为师,但家传木雕与剑川风格迥异,高应美只好回家自立门户,重新开设了一个名为“高氏木坊”的木作雕刻店。清光绪十四年河西圆明寺建盖,高应美负责斗拱花枋雀替的雕刻。在此期间,高应美敬慕在寺中塑佛像的四川雕塑大师黎广修的精湛技艺,便拜黎广修为师并参与学习塑像,授予龙形、云形、罗汉形的雕塑技法,并应用到往后的木雕技法上。两年后,圆明寺主持圆泰和尚为了增加圆明寺的艺术品位,请高应美雕刻一堂槅子门。三十二岁的高应美在艺术造诣上已如火纯青,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圆明寺的六扇槅子门。高应美的木雕技艺也声名远扬,从三十二岁到六十五岁的三十年间,共雕木雕槅子门近二十堂,民居家中的神龛四十多堂。因为历史、大火、倒卖等原因,现在通海保存着两堂槅子门,一堂在县文化馆,另一堂就是久负盛名的杨广镇小新村三圣宫槅子门。

站在被称为“海内第一雕”的小新村三圣宫橘子门前面,不敢相信这是出自凡人之手。在六扇槅子门上,总共雕刻“春秋”、“战国”、《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水浒传》、及古代神话传说“瑶池赴会”、“十八罗汉”、“八仙故事”、“大禹治水”、老子、孔子故事等,全部故事中雕刻151个人物、18匹战马、15条龙、3头麒麟、9只怪兽、4头牛,其他有鱼、水禽和楼台亭阁等,无论是人物还是鱼虫鸟兽形态生动。活灵活现。而且高应美采取了五层镂空手法,使整个画面密而不乱,繁而有序,缜密中透出空灵。由于采用椿树木料,操刀简便,高应美与两个徒弟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雕成

了这堂保留至今的旷世绝作。

而在秀山镇黄龙村晏公庙中,完好的保留着一堂同样出自高应美之手的神龛。仰视神龛,金碧辉换,让人无不惊叹。它是由正中间大神龛,两边次间小神龛组成。龛首雕有气势雄伟的龙、凤,花枋层层叠叠,细致精美,整个神龛共有一百二十四块花板花心组成。人物动物总计三百六十多个。尤其是那些单体情节的人物故事上。由于高应美少年习武,熟悉一招一式,所雕人物造型招式真实生动,朴实自然,让人感叹高应美对各门艺术的融会贯通。文革期间,此神龛险些造到红卫兵的破坏。当时,村中的老人听说红卫兵要来拆毁神龛,连夜在神龛前砌起一道土墙。这才使得这堂神龛保存至今。

通海木雕之绝,绝在高应美之奇才,绝在槅子门之佳作后人无人能及,更绝在通海人文化底蕴之深厚才得以使绝世佳作保存至今。

精石雕,见沧桑

石雕是一种造型艺术,因其选用的石材具有坚实、耐风化的特点,所以成为历史做好的见证者。

从河西采访回来,翻翻相机里的照片,都是一些石雕造型和图案的特写?转念一想,从古至今,无论是工艺,还是产量,通海的石雕看河西。

爬秀山,逛文庙,拜祠堂,赏牌坊,最常见的就是祠庙门口或牌坊下元明清不同年代的两对石狮子,威武勇猛,浑厚质朴。两只狮子中一只张着嘴为雄狮,有的口含宝珠,脚踩绣球;有的四肢直立,面部威猛。另一只双唇紧闭为雌狮,大多前腿下方围绕着几只小狮子,或扒在雌狮前腿,或两只小狮在母狮脚下嬉戏,雕的活泼可爱。可是总感觉和平时所见石狮有所不同?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工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石雕艺人李正权的点拨下,才明白其中“蹊跷”。云南的石狮子是南狮风格,与北狮不同。北方的石狮子大多为坐式,前腿撑地,后退爬坐。南方的狮子为站姿,四脚抓地,后腿直立,同时具有眼睛凸出、鼻翼大、上嘴唇荷叶形、尾巴翘起有力、身体与头部的宽度一致等特点。与北方狮子比,南方狮子更多了几分灵气。

而在河西镇寸村的苏氏宗祠门口,守门的并不是两只狮子。而是一对大象,这也是苏氏宗祠与其他宗祠最大的不同。苏氏宗祠始建于元末,祖藉陕西武功县,随元朝军队人滇定居苏家营。当时,只有苏家的姐姐成年,姐姐为了抚养两个年幼的弟弟终身未嫁,这才使苏氏在云南得以繁衍发展。苏家兄弟修建祠堂,供奉这位苏家大姐的牌位。所以大门外是一对石象,而不是石狮。石象雕琢浑厚流畅,眼神中都流露出慈祥之光,好像这硬邦邦的石头有了生命,让人不禁想去拥抱一下。

在基座上。在回廊上,石质浮雕无处不在。麒麟灵兽,飘逸传神;兰花宝瓶,细致精美;八仙故事,形象鲜明;劳作场景,生动鲜活;石刻匾联,钢筋有力;莲花柱础,简洁大方……每一处浮雕虽然面积不大,但都值得我们驻足端赏,细细品味一番,古人的雕刻为何如此传神?可能还是与社会之环境,工匠之心态不无关系。

石头是最不易受外力损坏的材质,这些元明清的石雕就见证着通海的历史。元代的石山羊注视着大兴福寺的兴衰,明代的石狮子守卫河西文庙的儒学风范,唐代的石雕惜字亭记录着通海文人对知识的敬重。

巧花桩,通灵柱

佛曰:世间万物皆有灵。草木亦然。在通海,就有一位花桩艺人,尊重每株花草的生命,使之得到最好的演绎。

1962年。朱德委员长第二次游秀山,看到文化馆中阚华堂修剪的花桩造型别致、生机盎然。又听闻阚华堂没有带徒弟,就指定他的儿子作为阚老先生花桩手艺的传人,这就是阚家花桩手艺的第四代传人,也是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和诗联家阚祯兆的第二十四代孙一阚斗生。

从财神巷拐进一条小巷,走到尽头便是阚斗生的家。门口窄小,一转进院子,就被满院子花架上各种造型的花木吸引,有的枝干弯曲、苍劲有力形成“福”字;有的松枝倾出花盆、似崖边生命顽强的松树;有的枝条飘逸、清新淡雅。在阚先生的指点下才认出其中的两三盆花桩。花桩是盆景的一类。具有年代久远、代表长青、玲珑剔透、造型各异的特点。多数使用已经死亡但具有可塑之才的老树干,比如桃树、樱树、紫薇等花水的生桩上萌发出新的枝干,再用嫁接的方法,慢慢培养出一盐玲珑、象形、自然、流畅的花桩。一盆造型成熟的花桩枝条劲秀、花艳芬芳、层次有序,要培养八到十年,大可以陈于公园,小可置于几案,古雅苍劲,十分悦目。

通海的花桩是随着明代移民从江南一代传来,现存南京、苏州一代花桩仍然盛行。阚斗生的曾祖父开始专门制作花桩,成为花桩艺人;因为祖父失聪,所以更加全心投入干花桩制作与技艺的发展之中,发明了“薄皮芯接法”,清朝时期作品就远销香港;叔父一直在昆明做花桩,由于技艺精湛被誉为“盘根大师”。阚斗生从小就帮助长辈制作花桩,耳孺目染,在朱老总的钦点下十三岁开始独立制作花桩,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阚先生认为在夜深人静之时是做花桩最好的时候,因为草木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只有静下心来、全心投入,才能让树木得到最佳的演绎。晚上在灯光下。借着花桩的影子揣摩修剪,花桩造型更加别致、有灵气。阚先生除了借鉴苏派、川派、扬派、岭南派等各大派系的花桩造型外,平日里还喜欢观古画、读古书,享乐山水间,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从其中汲取花桩造型之灵感。七十多岁的阚先生丝毫看不出他的年龄,乐观爽朗,身上还有几分士大夫的儒雅气质,这不得不说与花桩栽培与整个通海礼乐名邦的环境有关。

自古以来,爱花的通海人就有栽培花草的习惯,无论是巷子深深、民居大院的天井下。还是现代气派的宾馆商场前都可以看到少则几盆,多则几十盆的花花草草,为硬朗的房屋建筑增加几分灵气。而每年开春之时,通海人喜欢把饱受寒冬之苦的花草拿到店铺门前的街上晒一晒,这就形成了“仡街”盛世。你可以看到在顺城街、新市场、东大街、延龄路华灯中掩映着精心设计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桃、梅,樱花桩和奇花异草、根艺盆景。如果你是爱花之人,不妨到时前来一观。

古瓷器,显风俗

通海出土的青花瓷器,主要是火葬罐,这与当时的风俗信仰有关。

1995年到2000年,通海的大兴茶山、秀山镇的白塔心山、曲陀关出土了数万件青花火葬罐,一时之间,各地收藏发烧友闻风而来。

从唐代到明初,通海人的丧葬方式是火葬,这与南诏大理国统治、信仰观音佛王有关。而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大批的中原江南移民来到通海,又恢复了唐代之前的土葬形式。青花瓷土葬罐主要盛放逝去人的骨灰,一些达官贵人的墓葬里用火葬罐也盛放一些如金银铜器、珍珠、玛瑙、砗磲、琉璃等随葬品。有的会用朱砂在未烧完的骨头上刻上梵文。

通海出土的青花瓷火葬罐主要来自建水窑和玉溪窑,其中的青色古料是从河西休腊土里的矿物质中提取的,所以这些青花瓷还是打上了通海的烙印形制上具有短颈、直口、卷边等特点。如果想一睹尊荣,可以到秀山脚下的通海县文化馆,那里收藏着一百多件青花瓷器。

延伸阅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新时代
2023-06-20
个人入党申请书范例3篇  入党申请书是要求入党的人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向党组织提交
2023-06-13
2019入党申请书范文  01  THEFIRST  敬爱的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
2023-06-08
2020最新护士入党申请书范文3篇  虽然我的自身条件距离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还有差距,我将继续努力。
2023-06-05
入党申请书写作的“小套路”  经过了军训期间的启蒙课,听说许多学弟学妹们都表
202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