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文化·璀璨文明——文化博物馆

合同范本 |

时间:

2021-08-28 10:48:19

|

你大概很难想象到我们的先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创造了如此璀璨的文明。也许,历史就是那么地出人意料,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了解,等待我们去揭开那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刀耕火种,茹毛饮血

河姆渡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博物馆位于风景秀丽的四明山北麓,百里姚江从这缓缓流过,不舍昼夜,西与广阔富饶的宁绍平原连在一起。难怪聪明的河姆渡人会结束自己的迁移生活定居在这片青山绿水、肥草沃土之中,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洒播人类文明的种子。博物馆的外形根据河姆渡文明特有的“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现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

博物馆内设 3个基本陈列厅和1个临时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

第一展厅展出的两个完整的人头骨和复原的头像,让观众见识到我们远祖的模样。展厅内还设有河姆渡生态环境的巨大模型,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形象地再现了河姆渡先民的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狩猎的生产、生活场景,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第二展厅主题为“稻作经济”。农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这里展出的实物有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及照片,照片上刚出土的稻谷色泽如新,其脉络和芒刺皆清晰可见 ,这是遗址附近特殊的土质和水质把这远古时期的遗迹“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展出的还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石球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釜、钵、盘、豆、盆、罐、盉、鼎、盂等炊、饮、贮器,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河姆渡先民发明了农业以后,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改变,但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从这里陈列的骨哨、骨箭头、弹丸等渔猎工具,以及酸枣、橡子、芡实、菱角等丰富的果实来看,渔猎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而且“先民不会盲视更方便、更直接,攫取技术更为娴熟的取之不尽的野生资源”。

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陈列着被称为建筑史上奇迹:带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陈列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纺织工具,展示了当时成熟的纺织技术。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里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地刻划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创造了辉煌的原始艺术,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在众多艺术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其中就有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蝶形器,这一对昂首振翅的巨鸟正拱护着一轮火焰熊熊的太阳升腾,给人一种自信、热情、生命不息的感觉!

主体展厅的旁边是遗址公园,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伐木造屋,一个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生活风貌和谐而又宁静地呈现于后人眼前。徜徉遗址公园,你禁不住会思考很多问题,诸如一代又一代的河姆渡人在这里生息了大约两千年的时光,可在约五千年前后,不知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从这里大批向外迁徙,并从此没有再回来,曾经灿烂的河姆渡文明也随之烟消云散。大概只有在脚下的未发觉的遗址里可以带给我们些许答案吧。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故宫博物馆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故宫颁发“世界文化遗产”证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的评语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的确,这是对故宫最简练、最概括但也是最一针见血的评语。记得我去游览故宫的时候,不管随导游走到什么地方,触目所及的除了金碧辉煌的宫殿以外,那就是似乎望不到头的人群了。故宫——是处在祖国各地的人们都想观光的地方,来故宫,一是看建筑二是看文物,不管是懂历史还是不懂历史的人,皆能大饱眼福,自觉不虚此行!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屋宇9999间半,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俗称五凤楼。其平面为凹形,中有重楼,重檐为庑殿顶,两翼各有重檐楼阁四座。明廊相连,宏伟壮丽。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约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栏称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凤图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正大光明”匾,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扉,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

如果说天安门城楼已成为中国的象征,那么,天坛祈年殿就是北京这座不朽名城的象征。它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无以伦比的融智慧和文明一体的精美建筑:

它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顶峰,仅凭木榫交结,斗拱支架,全用木材就完成了这一惊世杰作,而无须用一颗螺丝钉加以固定,还有就是它奇妙的回声。站在圜丘坛的中心叫一声,你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明亮而深沉的回响,这声音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空,所以人们为它取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约0.9米的围墙,你站在一端贴着墙小声说话,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贴墙面就能听得异常清晰,并且还有立体声效果,这就是“回音壁”。这证明5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能够运用声学原理。

从2002年开始,国家投资19亿对故宫进行长达19年的大修,随着维修的进展,故宫开放的面积将会逐渐增大,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文物与公众见面。让我们感动的是,在维修过程中有很多外国专家不远万里地赶来为故宫的修复不遗余力。因为故宫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秦始皇兵马俑

陕西秦兵马俑挖掘的场面令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叹为观止,一座尘封于地下2000多年的秦文化宝库,一座浩大的军事博物馆穿过历史的硝烟呈现在了世人面前。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曾这样评价道:“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整个秦俑坑坐西向东,共有3座坑,皆成呈品字形排列。一号坑为长方形,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一号坑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形同真人真马。坑内是由步兵俑和骑兵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步兵俑横队,每列70件,共计210件,为军阵的前锋。其后是骑兵和驷马战车,前后共38列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这是军阵的主体。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横队,每队均有武士俑180余件,为军阵的侧翼卫队。西端有3列横队,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军阵的后卫。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皆首次发现。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由于在中国历史上奉行着“事死如事生”的礼制,几乎历代的帝王都十分重视修建陵园。秦始皇从他13岁继位开始便在骊山上修建自己的陵墓,前后征调为修陵园的役夫徒隶达70余万人,修筑时间长达38年之久,直至他死时,这个浩大的工程都还没有竣工。

秦始皇凭借其“大略驾群才”的才能,灭六国,一统天下。秦国的军队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六国的军队溃不成军。那么,究竟秦国的军队有什么秘密武器或者有什么绝招能如此所向披靡呢?从兵马俑的身上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整个军阵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正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武士俑分别手执不同的青铜兵器,用于近战的有刀、矛、剑、戟等等,射击兵器有弓弩和箭镞。其中有剑长97厘米,八棱面,虽经两千多年的剥蚀,剑仍保持坚固锋利的本色。

这些大大小小的秦俑不仅姿态各异:有挺直站立、极目远眺的;有单膝跪地,神情严峻的;有双手持弓,全神贯注的;就连细微的脸型、发型也均有差异,从中可以推测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陶马和兵车的造型也极富艺术魅力。

秦始皇之后秦王朝修建的所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别馆都落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下场,可这座地陵却因为高度的机密性而得以保全。它像一座神秘的宝库,为后人研究秦代文化、经济、军事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它像一位无言的历史见证人,供我们凭吊那段历史,评说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秦王功与过……

蚕丛及鱼凫,开国不茫然

三星堆博物馆

一片考古遗址的发现能找回一段失落的文明,真是一个神话!可是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就将神话变为了事实,此遗址的发现使只有简单且散落不全的文献记载的古蜀国如此缤纷灿烂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在三星堆这里,我们看到了古蜀文明和青铜铸造的完美融合!

中国青铜时代最为光辉灿烂时期是商周时期。尤以商代后期的各类青铜器最为壮观、最有气势、最具魅力。而三星堆的“青铜集团军”,正属这一时期中国西南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三星堆陈列的青铜文物有流光溢彩的金叶,有虎虎生威的铜虎,有造型奇特的龙形饰,有气宇轩昂的大雄鸡,更有造型优美无比、林林总总的铜铃......三星堆的金器纯度高达85%左右。另外的15%是银,其它少许微量元素可以忽略不计。金器的铸造过程大致为:采用原始方法淘洗沙金,再使用熔融法冶炼成合金,经人工锤打和碾压而成金带、金皮、金箔等。三星堆青铜器的合金组成,可分为五个类型,其中以铅锡铜这种三元合金构成的青铜器最多。三星堆青铜器的含铅量普遍较高,古代匠师意在利用铅的易流动性和柔软性,追求青铜器造型的繁复和优美。

在这个庞大的青铜兵团中,有“王者之风”的青铜大立人像;有浓眉大眼、高鼻阔口的各类人头像;有呲牙咧嘴、形象诡谲的青铜兽面;还有形式各异的各型跪坐人像……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些青铜面具上那一双双深邃、诡异的大眼睛,我无法了解当时铸造这些面具的古蜀人的思想,但完全可以感觉到先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知的迷惘、思索和企图探求的渴望。

硕大无比的青铜纵目面具有一双呈柱状外凸的“千里眼”和一对宽宽的“顺风耳”,俨然像一位威严的蜀人老祖宗,正率领着它的部众子孙,摆出这青铜军阵,欢迎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朋友。

这些雕像无疑是一批受人顶礼膜拜的偶像,既象征着天神、地祗、祖先等亦折射出人间社会的群体结构,代表着国王或巫师一类世俗领袖;而王、巫同时也是精神领袖。一般认为,大铜立人像代表的是最高统治者,其他人头像代表的是统治集团的高级成员,所谓纵目面具等代表的是神灵,而具王者身份的巫师在下民眼中亦为神。总而言之,王与巫、人与神,在此复合交融,不分彼此。可谓王巫合一,人神一体。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古蜀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形象地说明了古蜀先民的群体关系。

还出土了太阳轮和大量凤鸟的饰件,由此可见,古蜀先民们对太阳神的崇拜!

三星堆的问世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迷团,向学术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三星堆的学术研究,不仅具有考古学及历史学方面的价值,还涉及政治、宗教、民族、神话、艺术等领域。

迄今为止,虽然对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还有迷团继续困惑着我们:

第一谜,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即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但究竟来自何方?目前尚无定论。

第二谜,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的氐羌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第三谜,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

第四谜,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

第五谜,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

第六谜,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

第七谜,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谜“巴蜀图语”。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可以说,如果解开“巴蜀图语”之谜,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

这些迷团也继续激发着我们对这片神秘土地的探索!

家藏万卷书,室生千里驹

宁波天一阁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月湖西畔,创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间(1561~1566),迄今至少有430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

范钦与天一阁

走进天一阁,凝视着这些略带沧桑颜色的雕栏、玉砌;驻目于馆内琳琅满目的收藏品:古籍印制工具、古籍装订工具、制版工具;叹为观止于馆内珍藏的近30万卷古籍,其中珍本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和中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

历史慢慢地揭开了她的面纱:走进天一阁,你不得不走进范氏家族——一个举全家之力不断修缮、维护、扩充这座藏书楼的家族;你不得不走进范钦——这座藏书楼的创办者,一个嗜书如命、爱书、惜书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个有着先进的图书收藏、管理理念的藏书家。

范钦,字尧卿,号东明。嘉靖年间升兵部右侍郎。做地方官时,他每到一地都留心收集,广泛购抄、罗致海内奇书,同时还注意收集当时各地出版的地方志和明代文献,因此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就特别多。范钦还买下了同乡丰道生的丰氏“万卷楼”,其中多有珍贵书本,进而使自己的藏书量大增。范钦不仅竭尽全力收藏图书,而且勤于研读校勘,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天一阁中终聚集了大批高质量的藏书。

范家视书为目保藏

为了使天一阁藏书得到永久保存,范钦费尽心机。他依据“天一生水”的说法,取“以水制火”之义,把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充分说明他对防火的重视。范钦在世时,还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图书一旦入阁,不借人,不出阁,子孙有志者,就阁读之,故无散失之患;不许夜登书阁,不准嗜用烟草,以杜绝火灾。范钦去世前,立下“书不可分”的遗训。

清代学者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记有:“闻侍郎二子方析产时,以为书不可分。乃别出万金。欲书者受书,否则受金。”次子欣然受金而去,而长子范大冲则放弃万金家财,继承了天一阁的所有藏书。大冲还规定图书为范氏子孙共同所有,共同管理,凡阁门和书橱门的钥匙由各房分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这种“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制度很好地保证了藏书不会像金钱财产一样多次分配,所以是书籍久而不散。

似水流年,天一阁在范氏家族手中代代相传,范氏子孙也尽力修缮、维护天一阁的建筑,尽心保管天一阁的藏书。但作为一家私人藏书楼,也有着许多困难和艰辛。清太平天国军队入住宁波,盗贼乘混乱之机,潜入阁中,偷运藏书,致使天一阁大量宝贵的藏书散落民间四处且难追回;1933年天一阁因年久失修被台风损坏严重,后依靠地方人士热心募捐筹款才得以重新修复;日军侵犯宁波后,范氏后人在浙江图书委员会协助下,将所有的藏书转运至当地的小县城,后日军投降后,方才将书复归阁。

经过这多次浩劫,加上零星的散佚,天一阁藏书至1949年前夕除清代乾隆皇帝奖给的《古今图书集成》外,只剩下了一万三千余卷,仅及原有藏书的五分之一左右,而且不少遭受虫蛀霉烂,成了断编残简。

亚洲最古老的图书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波人民政府委派了专职人员加强了天一阁的管理工作,并陆续收回散存于民间的天一阁原有藏书3000多卷,又设修书员。天一阁保存下来的图书中,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名录这两书最完好。现藏明代地方志271种,其中百分之六十五是海内孤本。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有370种,大部分也是仅见之本。50年代至70年代,宁波许多著名藏书家,又先后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绘画、碑帖等珍贵图书文献捐献给天一阁收藏,使天一阁的藏书愈加丰富。

毋庸置疑,经过了兴盛——转衰——再兴盛的天一阁的历史价值是巨大的: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古代的文化、文明、风俗、思想观点……历史上的种种无疑以书为载体保存了下来,这是一笔最为珍贵的文化财富。范氏家族“爱书如目”精神值得我们颂扬,是他们一代传一代执着地艰守着这片净土。天一阁的图书管理经验与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天一阁的藏书与建筑能保持400多年,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尽管有各种人为的社会的因素影响,但天一阁始终处于连续发展之中,没有中断、没有重建、没有解体,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开发。

延伸阅读
小学劳动专题教育总结3篇  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
2023-06-12
青年劳动主题演讲材料五篇  青春是花朵,仅有珍惜所拥有的人,才能用花瓣来铺呈未来之路,青春是乐音,仅
2023-06-07
热爱劳动演讲稿范文五篇  演讲是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演讲同时也是一种
2023-06-06
公司员工劳动合同简单范本  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时常会把劳务服务外包给他人,我们可以通过劳务外包劳动
2023-05-29
20xx学生社会劳动实践总结4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和改善青年学生思想政
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