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探索

合同范本 |

时间:

2021-08-09 09:43:12

|

摘 要: 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辅助教学功能,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中,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大量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课堂知识的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从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特点的比较入手,探讨多媒体技术在《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中国工艺美术史》 多媒体技术 优势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多媒体技术以它强大的功能成为教学的主要辅助工具,使课程教学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高校《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也显现出强大的优势。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特点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这门课程是纯理论的,因此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其又包含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及制作过程的理论,其学科的特点是既具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一般来说,《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是工艺美术理论和基本技能、技法的结合。一方面,《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的宗旨是分析古代优秀的设计产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拓宽思维,寻找和挖掘作品美的真实性和艺术效能。因此,教学形式主要是以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为主线的,是融美学、工艺美术评论和工艺美术设计、创作为一体的。另一方面,《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又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向学生讲授各种基本艺术形式的表达方法,即基本技能、技法,讲授一定材料的运用、工艺制作过程等。因此,艺术类的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对艺术设计学科更全面理解,对艺术设计实践性与创造性更深入理解,在理论与应用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传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老师靠的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及一些必要的挂图,最多加上一些幻灯机、投影仪等辅助工具。在教学中,要引入大量文字、图片和相关的辅助资料,仅仅依靠板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知识量接受的效果。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缺乏直观性和生动性,因此,虽然老师讲得滔滔不绝,但学生听得无精打采,并没有和老师达成共识,“教”与“学”严重脱节。学生经常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没有积极性,也不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静止呆板,枯燥乏味,特别是遇到一些工艺技术性强的环节,教师需要大量的口头解说去说明,尽管老师想尽办法花大量的时间、用很多词汇去描述讲解,但由于不直观、很抽象,因此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像《中国工艺美术史》这样的纯理论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也往往不愿意承担教学,排课的老师要做很多思想工作才能把课程安排下去,从而使《中国工艺美术史》这样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必修课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课堂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运用电脑网络技术,把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信息载体用来辅助教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新颖手段。多媒体教学及其它教学辅助手段,如实物投影、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综合地使用更为现代化教学模式锦上添花,高校《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也显现出强大的优势。

1.《中国工艺美术简史》在导论中说:“学好中国工艺美术史,要多见、多思考、多欣赏、多鉴别[1]。”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形象、生动,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跳出传统教材固有的模式,通过大量的实例与经典设计作品的鉴赏来深化对实用技能知识的理解,提高设计理解能力和艺术修养,并由此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促使学生对技能知识的人文内涵进行全新的学习领会,使之与创造性、实践性技术手段紧密结合。学生虽然身在课堂,但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克服静态教学的模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讲授过程是一个审美过程,我们应当通过这些艺术品与祖先对话,进行情感交流。例如:在学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时,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影视资料,播放中央台考古节目“探索发现”中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再现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制作石器、玉器、青铜器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直接感受中华创造灿烂文化的历程。

2.多媒体技术的信息集成,是教学中应用最普遍的。发挥这种特性,能够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可以大大促使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例如在讲解《中国工艺美术史》陶器的制作过程时,如果事先拍摄图片,把整个制作过程和步骤按顺序排列下来,或者直接下载一段陶艺制作的视频片段,那么学生一目了然,直观简洁,会很感兴趣,效果较好。如果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描述,那是很枯燥的,学生听了半天也不懂,主要原因是缺乏图像信息的直观性。

3.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知识更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教材的增删修改、吐故纳新,教师可以自行完成,甚至学生也可以参与。这样多媒体就容易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主动教育的主导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中许多僵化、陈旧的东西也会受到冲击和更新。例如:周公庙遗址有“西周殷墟”之称,出土龟甲片上可辨文字超过2200字,是最新的考古发现,也是对原有殷墟考古发现甲骨文的补充。如果只讲解过去的东西,学生会感到缺乏新意,感到知识陈旧。又如在讲解青铜器的制作技法“失蜡法”时,我们可以把上海博物馆的“失蜡法”的制作步骤拍摄下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过程,再介绍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铜禁,就有利于学生理解了。还可以再扩展,介绍南阳本地淅川县境内出土的铜禁要比曾侯乙墓出土的铜禁还要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两者艺术性及差别作比较。增补这些知识点,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清代工艺美术的艺术特征,讲它的繁柔特点时,我们可以播放很多艺术种类的图片,比如缂丝、刺绣、建筑装饰、家具、瓷器图案等,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白清代的艺术特征。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工艺美术实例加以说明,比如在南阳的社旗境内有一座清代著名的山陕会馆,建筑高大辉煌,建筑装饰华美秀丽,其建筑装饰的木雕、石雕、砖雕繁柔精美,并且都附以吉祥寓意,这些正是清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2]的装饰特征。

4.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早已成为共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发挥有余,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始终未能确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性难以发挥,学习也丧失了主动性,只能机械地跟在教师的后面亦步亦趋,久而久之,对《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的兴趣索然。为了转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精讲”、“讨论”、“探究”成为现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解汉画像石艺术一节时,我们启发学生探讨汉画像石的艺术特点和汉画像石的原本状况,讨论汉画像石到底是不是黑白的?汉画像石有彩色的吗?然后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解决这些问题。老师搜集到的彩色的汉画像石图片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总之,学生可以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自动自主地去搜索去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营造一种有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的课堂气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能够很好地营造这样的课堂气氛,把声音、图像、文字与《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内容有机地结合时,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观,诱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且由于多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由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一跃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可以播放与《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内容有关的影视剧,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唐代的艺术特征时,我们可以播放电视剧《大唐盛世》片段,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包容和自信,从而理解那时的艺术特征是丰满圆润,是那样的华丽高贵。再给学生播放图片,比如书法、器物、石刻、壁画、服装等,对这些艺术形式进行分析进而加以说明,让学生积极思考,热烈地讨论,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实践证明,在多媒体创设的逼真的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使得艺术类大学生急剧增加,艺术类理论课教学受到严峻挑战。过去传统的理论授课是小班进行,一名教师一般只能培养有限的几十名学生,因为教师讲授,人多了学生听不清楚,教学效果不好。采用多媒体手段之后,这个问题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多媒体教学使得艺术理论课教学采用大集体上课模式成为可能,有利于解决理论老师缺乏的难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本。

三、多媒体技术手段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需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摈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将二者完美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服务,不应该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更不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喧宾夺主,使教学过程显得华而不实。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秀的部分还要坚持,例如课程里的主要内容必须给学生讲解透彻,有些时候需要多媒体图片结合图像进行讲解,有些也可以直接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必要时使用多媒体手段会给人以锦上添花的感觉。如果认为先进技术好就一味地应用,用得太多了也会让学生厌烦。因此,多媒体课件应紧密联系教材内容,突出它的实用性,并始终围绕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作用。离开了这一点,现代信息技术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要下更大的力气备课,收集最新的教学资料、考古资料、最新最前沿的理论成果来服务教学,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课本上选取的图片、资料等有的比较陈旧,有的不够典型,不具代表性,有的因为课本容量问题一些旨在说明问题的资料不全面,这就需要教师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去收集更多、更权威的科研成果来为教学服务。

3.《中国工艺美术史》其概括性、普遍性较强,而地方性结合较少。在讲授《中国工艺美术史》时怎样结合地方特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我在讲授《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时就有针对性地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南阳是一个文化底蕴很厚重的地方,有很多灿烂的工艺美术遗迹。在讲解过程中我就结合玉雕、丝毯、骨雕、石雕、汉画像石、画像砖、黄石砚等讲解;还结合当地有特色的建筑进行讲解,比如府衙、内乡县衙、社旗山陕会馆、淅川荆紫关山陕会馆。又如在讲解楚文化时,我结合淅川出土的文物,如编钟、铜禁(失蜡法,比曾侯乙墓出土的铜禁还要早130多年)等为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再如在讲到古代的玻璃时,我讲解了我国在汉代就有玻璃,在南阳理工学院校园内就出土了汉代玻璃碗,说明我国在古代早就有玻璃工艺品,而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我国古代科技比西方落后,古代没有玻璃。然后再进一步说明我国的玻璃与西方的玻璃是有区别的,我国的是钠钡玻璃,西方的是铅钡玻璃。学生知道这些,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信心。

四、结语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现代化有重大意义。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已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思想的改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及其他教学辅助手段,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理论课程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多变性,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异常活跃起来,课堂气氛紧跟着高涨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进一步提升。总之,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解决传统艺术理论课教学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海天.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9.

[2]廖军.中国丝绸织物吉祥纹样及审美思想探源.丝绸,2000,(10).

[3]程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9).

[4]陈鸿俊.中国工艺美术史.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8.

延伸阅读
小学劳动专题教育总结3篇  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
2023-06-12
青年劳动主题演讲材料五篇  青春是花朵,仅有珍惜所拥有的人,才能用花瓣来铺呈未来之路,青春是乐音,仅
2023-06-07
热爱劳动演讲稿范文五篇  演讲是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演讲同时也是一种
2023-06-06
公司员工劳动合同简单范本  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时常会把劳务服务外包给他人,我们可以通过劳务外包劳动
2023-05-29
20xx学生社会劳动实践总结4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和改善青年学生思想政
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