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艺术中的古代体育

工作报告 |

时间:

2021-08-07 09:45:13

|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博物馆,也是“陇上林泉之冠”。2014年6月2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一处遗址点,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麦积山石窟最早开凿于后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峰形似麦垛,故得名麦积山。其有洞窟221座,泥塑石雕10632座,壁画1300平方米。石窟里保留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从而成为世界人类文明的奇迹,它不仅包含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同时还雕琢和绘制了不少与体育文化相关的壁画、泥塑、石刻雕塑和浮雕。

纵观麦积山石窟的艺术图像发展历程,在北魏(386-534)以后的西魏(535-556)期间,魏文帝皇后乙弗氏亮,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宋(420-479)和北周(557-581)保定、太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造七佛阁;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再修岩窟”,亲自降诏,在麦积山建宝塔“救葬神尼舍利”,并敕赐麦积山寺院为“净念寺”。此后的各个王朝,对麦积山石窟也进行了内容不一的修整,从而使麦积山石窟文物受到了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中浓厚的佛教思想影响,并保存了不少反映古代体育活动的壁画、泥塑、石刻雕塑和浮雕,这给后人探索“丝绸之路”上的体育文化演进,以及中外体育文化交融,均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珍贵史料。

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张骞开通西域,使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汉代的兴盛,也对后来的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起到了促进作用。作为最先展开中西交流领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同样在促进中西体育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现在麦积山石窟保存的壁画、泥塑、石刻雕塑和浮雕分析,属于体育文化内容,以及与古代体育发展有关的体育文物遗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类型,即狩猎活动、习武活动、乐舞活动、健美活动和竞赛活动等。

狩猎活动

狩猎,中国古已有之,最初以“顺时讲武”的军事训练为主,后逐步转变为享乐。秦汉以后,狩猎与其他娱乐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一项重要的消闲娱乐活动。

地处丝绸之路东段的麦积山石窟,是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重要寺院。所以,艺人们在石窟壁画里反映狩猎活动,不能说不是中原“蒐狩之礼”与西域少数民族狩猎融合的结晶,它给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以及后来的隋唐狩猎行为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天水麦积山北魏第127窟壁画“狩猎图”(图1、2),描绘在群山峻岭之中,两猎人正在急步奔跑追捕三只猎物,动态感十分强烈,给人们一种其乐无穷的感受。

此外,石窟里还有一幅“驯鹰图”,画面上两猎人正在精心喂养他们的猎鹰,用鹰捕捉猎物,这在南北朝佛教寺庙的壁画里,还是不多见的(图3)。

类似上述狩猎活动的项目,在天水麦积山的壁画里也是为数不少的。诸如,石窟大殿壁画里的狩猎场景,以及通过讲述佛故事,反映中外体育文化在狩猎活动交流方面的《睒子本生》壁画(图4)。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的《睒子本生》壁画图,是北魏时期的作品,告诉我们一个与古代印度迦夷国狩猎有关的佛教故事。

睒子本生的故事是,古代印度迦夷国有一对盲眼夫妇,诚心向佛,想进山修炼,却担心生活不能自理,迟迟不敢进山。慈慧菩萨知道此事以后,便决定在自己天界寿命结束以后,投胎做他们的儿子,供养他们寿终。不日慈慧菩萨寿终,投胎盲眼夫妇为儿,名曰睒子进行孝道。十年过后,睒子动员父母进山实现修习的愿望。他们把家中财宝全部施舍给穷人,一起进山修习。

一天,迦夷国国王进山狩猎,睒子披着鹿皮在泉边汲水,国王误以为是猎物,便拉弓射箭,正中睒子。国王内疚,忙向前给睒子拔箭,此时百鸟禽兽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呼声不止,国王被吓坏了,睒子忙给国王解释了自己的身世。国王跪地立誓言,不救活睒子,不回宫城,留下照顾两位老人。当国王刚刚问清其父母的居住处后,睒子就咽气了。国王顺着睒子指引的方向,找到了两位老人,并讲明了事情经过,以及替睒子進行孝道的承诺。当两位盲眼夫妇听完睒子的遭遇以后,跌跌撞撞地来到睒子的尸体边,扶尸大哭,哭声感动了天地。天界四大天王得知此事后,立即下界用神药把睒子救活,并治好了盲眼夫妇的双眼。国王回宫以后,更加体恤国民,治理国事,从此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麦积山石窟第127窟《睒子本生》壁画图,是采用中国传统长卷式结构画绘出的。图分右、中、左三段,从迦夷国王进山狩猎、追猎、误伤睒子及盲眼父母因子遇难而大恸,天赐神药救治睒子性命和盲眼父母复明等情景,将人物及山水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绘成长卷故事画,纵1.32、横4.68米,使整个画面以无数飘带和流云造成满天飞腾的气势。《睒子本生》壁画用接近现实的笔法,生动地描绘了印度与中国相似的狩猎场面:猎前准备和狩猎场面(图5-7)。

竞赛活动

中国体育竞赛活动,历史悠久,到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业已存在。麦积山石窟的壁画图中,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动人的体育竞赛画面,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佛教与体育文化交融问题,提供了直观的画面。其中,最典型的体育活动画面,当数北魏时期的第127窟壁画《赛马图》(图8)。画面上,可以看到赛马场上,一位骑白马的健儿正在与一位骑黑马的健儿进行角逐,给人一种强烈的运动感觉。另外,也从侧面反映了地处塞外边缘,丝绸之路途中的天水地区,当年也很盛行养马事业,并给赛马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赛马图》直接展示赛马活动的场面以外,麦积山北魏时期的第127窟壁画《骑射图》(图9),则从侧面告诉我们,当年这里也有骑马射箭的训练和比赛,以及北魏第135窟壁画的军事体育图,也从侧面给我们留下了当年天水地区盛行赛马的旁证。

健美活动

静功,属养生导引术的内容,即“静坐”。众所周知,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养生体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导引气功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曾出现了以嵇康(224-263)、葛洪(284-364)、陶弘景(456-536)和颜之推(531-595)为代表的养生学家,一直受到后人推崇。

]N思想与佛者“禅修”作法,经艺术家一结合,用浮雕形式在石窟艺术中表现出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从而直观地给我们留下了此时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体育文化的信息。

从研究体育史的角度讲,对《静功图》可实事求是地分析:一要承认此图反映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体育文化内容,诸如禅修(内含气功)、练锤、举石、举山、练刀和练射箭;二要承认此图组合是从佛教本义出发,在宣扬佛力无边,但不属于体育范畴。

麦积山石窟文物在反映健身《静功图》的同时,还创作了为数不少的金刚大力士彩塑,其中有些健美彩塑造型十分逼真生动(图11-15)。

武艺活动

麦积山石窟保存至今的武艺图像,主要有骑战出行壁画(北魏,第127窟,图16)、骑战壁画(北魏,第127窟,图17)和骑射壁画(北魏,第135窟)等 。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练习武艺的壁画、雕塑和泥塑等。诸如,马上练矛盾(北魏,第127窟壁画,图18)、练盾(北周,第004窟壁画,图19)、练鎚(北周,第004窟壁画,图20)、练杵(北周,第004窟浮雕,图21)、练戈盾(北周,第004窟壁画,图22)、鞭(北周,第004窟七佛阁左壁浮雕石刻,图23)和刹手锏一对(北周,第004窟七佛阁两侧浮雕,图24)等。

武术界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武术可分为军旅武术和民间武术,其后者为前者派生。前者因军旅需要,朴实无华,简便易学,多用刀枪弓弩,而后者因受导引、百戏影响,内容显得庞杂。从天水北魏麦积山第127窟壁画《骑战出行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军旅骑战场面。这幅壁画可分三个部分:前半部是手持盾牌舞蹈的士兵,中部是这次出行主帅,后半部是手持矛和盾的士兵。

天水市麦积山石窟在直接反映兵器和习武器械图像以外,也通过佛门行气图中,给后人留下一些习武器械的画面,诸如,前边说的北魏第133窟浮雕静功《降魔变图》最为典型。该图本意是讲佛教的气功,但画面上却给后人留下了当年五种习武的器械:举重、投掷器、铁鎚、大刀和弓箭的形状。从而直观地告诉我们,此时的丝绸之路沿线,在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中,业已有了较为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也在交流着。

古代习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参与征战;二是防卫健身。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止,人们很难逃避上述两方面的诱惑。所以,此时的武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所发展的。特别是天水地区,地处丝绸之路东段,这给中原与西域人民交往提供了方便。在北魏统治148年间,麥积山一带就有一段由战乱逐步走向相对平稳的时期,这给艺术家创作麦积山石窟艺术时,把武艺方面的内容融于壁画和浮雕壁画之中提供了条件。如前边说的北魏时期第127窟壁画《骑战出行图》,画面就十分壮观、威严,浩浩荡荡的出行画面上,前有持盾人开道,中间有指挥者乘骑端坐,后有持矛和盾牌者紧紧相随,这充分反映它是一幅军旅征战图画。若抛开这幅画的战争内容,从画面上至少可以看到军旅武术器械中的长矛、盾牌等。

如果再把北周时期的第004窟浮雕、壁画联系起来,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中,至少给我们研究南北朝以前“十八般武艺”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如下器械:枪(矛)、盾牌、杵、锏、鞭、戟、戈、鎚、弓箭等的形状。当年由于军旅征战中武术器械的应用,使中国武术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套路技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此外,麦积山石窟习武图像的传世,也给我们研究丝绸之路上的中外军事体育交流提供了生动的形象资料。

娱乐活动

娱乐体育,汉代已有发展,当时主要表现在“角抵戏”中,也就是此后通常所说的“百戏”活动。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风尚的改变,以及佛教盛行和健陀罗审美观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前某些传统偏见有所修正,因而社会上兴起一股游乐风气,特别是人们对传统形态审美观念的改变。加之,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各民族的交往融合,也使中原人民对娱乐活动有了新的看法。

佛教圣地麦积山石窟中的娱乐画像,就是在当时参与创作的大师们,受了当时丝绸之路上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尽管石窟中表现的娱乐体育活动,不全是生活实际活动的娱乐体育场面,但壁画、雕塑所表现的内涵,仍然使我们看到丝绸之路上的麦积山石窟艺术,充分体现了南北民族融合和中西体育交流的主旋律。

从现在保存下来的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有关娱乐体育的画面:北魏时期的第127窟壁画《赛马图》、第150窟泥塑《单人顶技图》、第133窟石刻《叠罗汉顶技图》、第004窟浮雕《双人技巧图》,以及北周时期的第74窟浮雕《舞蹈图》等。

《赛马图》出现在丝绸之路东段的麦积山石窟壁画里,其意义是深远的。其一,壁画告诉我们北魏时期的丝绸之路沿途仍然盛行赛马活动;其二,壁画告诉我们西域地区的良种马自汉武帝时引进中原以后仍然广泛使用。《赛马图》对我们研究魏晋时期中国马术活动,特别是西北地区马术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顶竿,这是汉代盛行的都卢寻撞(体轻善缘者)内容。麦积山石窟的两幅顶技图,间接地告诉我们北魏时期的丝绸之路上,仍然盛行叠罗汉和都卢寻撞活动。其中《单人顶竿图》造型最为直观而生动,它给隋唐以后的顶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25、26)。

技巧活动出现在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品里,告诉我们北魏时期是中国古代技巧运动发展的转折时期,其画面造型不同以往的技巧造型,而给人一种动态中的双人持器械叠罗汉造型(图27)。

此外,从众多金刚武士和舞蹈者形态来看,丝绸之路中西健美观念的融合表现得十分突出(图28-30)。艺术家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给我们显示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健美者的强壮、优美形体。如宋代第043窟泥塑金刚武士,不论是胸肌、腹肌,还是手臂、腿部的肌肉,都可以体现出一个男性健美者的理想形态。在北周七佛阁两侧的石雕金刚武士群像中,仍然显示了健美者的強壮形体。以上充分说明此时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佛教的兴起,丝绸之路沿线在兴建石窟寺庙时,均吸收了健陀罗的人体审美观,并受到北方民族主张强骨丰肌观念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从麦积山石窟艺术中的体育图像中,可以对丝绸之路体育文化交流的探索有如下启示,即任何一种封闭保守排外的机制,都不会具有生命力,都将被历史潮流淹没。而丝绸之路具有的创造弘扬、开放包容精神,不仅要放眼看世界,还要主动“走出去”融入世界,更要以海纳百川的态度,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再创“一带一路”的新辉煌。

延伸阅读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3日在重庆市荣昌区第十七届人
2023-06-14
淮北市相山区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和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2021年度,我区法治政
2023-06-13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事项一季度进展情况一览表工作内容进展情况下步举措分管领导责任单位类型生产总
2023-06-13
—2021年1月16日在繁昌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县长潘君齐  各位代表
2023-05-23
同志们:刚才,大家围绕报告开展了热烈讨论,总体听下来感觉大家都讲的很好,提出的意见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听了之后也给我很多启发。应该说,xxx县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今年全县政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02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