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新读本》儿童本位编写理念探究

工作计划 |

时间:

2021-07-28 10:08:21

|

zoޛ)j馝}_wʹF思想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儿童本位”即“以儿童为施教的主体,取客体的态度对儿童,根据儿童本身的需要‘因材施教’以使其承受或满足,不以成人的好恶强迫儿童承受或因社会一时的需要而使其早熟”。

《国语新读本》的编辑旨要写道:“本书原稿定稿遵照教育部二十一年十月正式颁布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而改编……本书内容力所能及地贴近儿童生活。本书选材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注重文学趣味,选材以儿童文学为主体,描写也力求真切、生动。”《国语新读本》“儿童本位”编写理念不仅紧密贴合了1932年《小学国语课程标准》中的“依据儿童心理,使教材切于儿童生活”这一要求,更生动地诠释了主编吴研因的儿童教育观。

一、选文:以儿童文学为主,贴近儿童生活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标準,吴研因提出了两点要求:“一、要使儿童喜欢去念;二、要拿儿童经验过的。”为与儿童的兴趣协调一致,《国语新读本》以儿童的生活为素材库,广泛选取儿童文学作品,将儿童的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紧密结合起来。《国语新读本》的选文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选人大量儿童文学作品

《国语新读本》全8册共237课,其中涉及儿童文学的篇目共132篇,体裁分布广泛,低中年级的选文体裁以儿歌、童话为主,高年级的选文体裁以小说、寓言、戏剧、历史故事为主。吴研因倡导儿童文学作品取代经传史书入选语文教材,究其原因是“儿童不愿强迫读乏味的材料”,“没一个小学生不喜欢听讲故事,读童话,看小说”。儿童文学能够自适应于小学语文教材,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作品的儿童视角。陈伯吹认为“儿童文学就是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是成人,接受者却是儿童,儿童文学的儿童视角恰好解决了创作者与接受者身份差异带来的矛盾,提供了成人与儿童对话、交流、互动的场域。

二是源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儿童文学的引入,一改传统读经教材对儿童世界的粗暴干涉方式:新异奇特的故事情节拓展了儿童的想象空间,广阔的题材来源打开了儿童的生活视野,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动机。《国语新读本》中的儿童文学选文呈现出“审美无功利”的特点,常以纯粹的儿童游戏生活和情感体验取代道德教化。如第一册第十八课《小黑跑马》:“小黑拿竹竿,做跑马游戏。小黑骑了竹竿,跑来跑去,跳来跳去,跑得很快……”

2.打破文本与生活的边界

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弊端便是将学校教育与儿童课外生活割裂。为革除这一弊端,吴研因提倡教材选文应秉持开放、灵活的原则,将生活常识教育与文学教育结合在一起,使教材广纳儿童的生活,亲近儿童的世界。这样极具实用性质的选文,使该套教材避免了空洞死板的说教口吻,取而代之“文学化”的风格,即“用科学的知识做材料,拿儿童的兴趣做编制的标准”。《国语新读本》以儿童的成长需求为圆心、取儿童的生活为半径,选取大量儿童生活中熟悉的人与物,力求“取之于儿童生活,用之于儿童生活”,将语文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如第四册第二十八课《花的嫁娶》:“南一家,北一家,两家男女都叫花。花姑娘多美丽,花哥儿也不差。两个长成一般大,一个娶亲一个嫁。蜂大爷和蝶大姐,来做媒人传说话。甜蜜酒,请朋友,蜂爷蝶姐喝一口,带着花粉两家走……”该文将植株授粉的生活常识化为一则轻松谐趣的童谣,把花儿比作一对新人,蜜蜂和蝴蝶比作媒人。将艰深枯燥的科学知识化繁为简,同时再现了生活中的婚嫁习俗,唤起儿童对于学习内容的亲切感,达到了生活教育与实用教育的目的。

3.语言切合儿童口吻

《国语新读本》的选文语言皆为对口语提炼、加工后形成的规范语言,语气活泼、词类显豁、语法规范,力求符合儿童的口吻,从而为儿童提供优秀的语言范例,促进儿童将选文中的言语经验编码到认知思维中,并转化为个体的词语表征。该套教材的语言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是注意反复,包括音节与字句的重复。所谓音节重复,即多采用同韵词、双声词,使文本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所谓字句的重复,即采用叠词或运用反复手法,在文字游戏中唤醒童真童趣,加深儿童的记忆。如第一册第二十课《小矮人追鸟》:“小矮人,要捉鸟。看见鸟在地上跳,他轻轻走过去,那鸟扑地飞去了。小矮人,去追鸟,听见鸟在草里叫,他快快赶上去,那鸟扑地飞去了……”

二是追求形象具体化。一方面,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国语新读本》的选文中,许多动植物、自然现象被赋予了人的生命与情感,如“春姑娘来了,冬老人很气恼,吹着冷的风,要把春姑娘吓跑”,这样具有童趣的语句更有利于诱发儿童的角色认同感,加深对字句的记忆与理解。另一方面,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儿童无意识地把握语言规则与形式。如第七册第十四课《北平小友给杭州小友的信》和第十五课《杭州小朋友复给北平小朋友的信》,这两篇课文内容前后承接、互相呼应,以儿童的口吻创造了真实化的生活情境,强化了儿童的自身体验。

二、插图:拓展儿童的想象空间,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

小学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读图是儿童最喜欢、最擅长的事情。“要知儿童每得一书,必先看图,图越多的,兴味越浓,越能引起读书动机”,插图可以补充文本中难以言状的空间和细节,塑造具体的语言情境,为儿童的想象插上翅膀。《国语新读本》中的插图数量庞大、画工精细、构思巧妙,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儿童对美的感知、欣赏与判断能力。

1.插图依年级序列变化

《国语新读本》全8册共686幅插图,呈现出一文多图的特点。整体上,插图数量与图幅依年级递减。第一册的插图图幅占据页面1/2以上,甚至出现了一页一幅画的现象。至第八册,插图图幅缩减至页面的1/8左右。(具体见表1)

除插图数量、图幅依年级递减外,在插图的内容与风格上,高低年级之间也存在着变化。低学段课文中的插图内容多为依据文本内容展开的合理想象,风格活泼生动;高学段课文中的插图内容多是对人、物、活动场景的客观呈现,风格更为写实细致。如第一册第七课《国旗歌》和第七册第四课《国旗的歌》主题内容相似,但在插图风格上却迥然不同。第一册《国旗歌》的插图内容为两名儿童向国旗鞠躬,场景贴近儿童生活,天真活泼、气氛轻快;第七册《国旗的歌》插图内容为国旗前的孙中山画像和战争画面,风格严肃写实、客观深刻。

2.采用连环画形式

该套教材中叙述类文本的插图多采用连环画形式。吴研因认为:“利用连续的图画,表示种种把动作的历程画出。使儿童看了,就会明了书中说的是什么。”因此,他聘请当时著名的连环画画家陈丹旭为教材绘制插图。相比于单幅插图,连环画的优势在于兼具艺术性与文学性,即使没有文字也可以进行情节的表现和述说。以连环画作为叙事类文本的插图,便赋予了文本多一种诠释方式。这样“双渠道”信息提供方式,更利于发展儿童的叙事思维。如第六册第六课《没有主张的老头》的课后习题为“给前面每—个图上写一个句子”(见图1)。如此便可以利用连环画插图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复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版式灵活,图文相得益彰

为保证图文同步,教材的插图版式多为上下版式,即文在上、圖在下或图在上、文在下。但《国语新读本》的插图版式不拘泥于传统模式,插图位置灵活多变,使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珠联璧合,缩小了教材与儿童读物之间的差距,为儿童创造了疏密有致、活泼轻松的阅读氛围,同时也带给儿童愉悦的审美体验。

如第四课第八课《纸鸢歌》的页面设计便实现了图文融合(见图2)。图画上孩子手中的风筝线贯穿文字,使图文的意义叠加,增强了诗歌文本的感染力和画面的层次感。又如第七册第一课《开学相见时的问答》的插图以手拉手为基础元素进行复制与组合,将文字包含在其内(见图3)。同一元素的重复与排列创造了丰富的形式感,既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力、营造了快乐的阅读氛围,又与具有节奏感、韵律感的儿歌文体达成了一致的美学风格。

三、练习:遵循儿童心理,促进儿童发展

整体上,《国语新读本》的练习设计分为想、写、画、做、唱五种类型,但这五种类型的分布又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各有侧重。该套教材的练习训练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自我教育,提倡知行合一、从做中学,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弹性空间。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国语新读本》的练习设计将语文知识的内在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统一起来,在科学的框架内形成明显的知识与能力序列,勾连前引的旧知和后续的新知,促进学生知能结合,形成稳定的、层级的、系统的认知结构。

考虑到低年级儿童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动机,该套教材1-4册的练习设计以“附课”的形式呈现。附课以一定的频率出现,多为活动课、游戏课,它既是对前几课内容的复习和巩固,也是教材单元划分的依据。附课的内容以字词句段的积累与练习为主,题型多元,有看图识字、判断、连线、涂色、猜谜语等。

至高学段,《国语新读本》的练习设计从最初的形象化呈现过渡到抽象化表达,旨在全面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因此,5-8册的练习设计以课后习题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以课文为蓝本,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再强化。课后题目多为文本整体感知和读写练习,更侧重训练语言的运用。如第六册第二十一课《济南血》为一话剧剧本,该剧以1928年“济南惨案”为故事背景,讲述了戴国仇在父亲被日军杀害后勇敢地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本课的课后习题为“[写]把戴国仇的日记写完全”。将剧本改写为日记,更需要情境的想象与角色的代人,这道习题在赋予儿童重建文本权利的同时,于读写迁移中促进儿童把握人物的心理、加深对文本的认知。

2.学思结合

《国语新读本》中的习题设计不单局限于文本知识的巩固、写作手法的欣赏及情感态度的认同,还增设了许多主观问题与应用性问题。这些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与社会环境,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语文学习打破了学校的界限而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国语新读本》中的思维拓展习题,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由文本走向生活。这类习题旨在促进儿童迁移学习经验,将语用技能运用到新的情境与领域中。如第二册《附课六》为:“想!(一)地上种的小白菜,我们用什么法子,鸡就吃不到他?(二)猫要捉小鸟,我们用什么法子,叫猫捉不到小鸟?(三)地上种花,我们用什么法子,叫小朋友不去踏坏他?”回答这几个问题既需要细读文本,更需要儿童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杜威曾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这样基于生活情境的问题设置,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支架。

二是由文学走向社会。这类习题大多为开放性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编者将儿童视为一个鲜活的社会人,将问题解决的主动权、参与权、发言权交给儿童。如第八册第八课《草船借箭》的习题:“现在的时候,要是有了诸葛亮,能否战胜外国?”该问题将文本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打开儿童的眼界,调动儿童的思考兴趣,引导儿童的思维能力朝纵深处发展,促进多元思维个体的发展。

3.从做中学

张志公先生曾说:“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国语新读本》中的练习凸显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习题内容不局限于“颈部以上的意识活动”,更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观察、分析和感悟,在实践中巩固旧知、发现新知,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低年级的语文实践活动多为绘画或制作手工艺品,旨在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儿童的兴趣,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中年级多为实践探究活动,体现了教材编者“经验本位”的课程观。这类练习题尊重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体验,重在儿童躬身实践的方法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如第五册第十二课《树窟窿里取球》讲述了文彦博将水灌进树洞里取出皮球的故事。该课的课后习题为“[做]把皮球放在泥洞里,灌水下去,看皮球怎么样”。这样的练习设计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于问题情境的理解,从而掌握生活中解决相似问题的策略。

对于民国语文教材的发现、整理与研究势必会引起对现行语文教材的审视与反思。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国语新读本》的编写方式未必完全适用于当下的小学语文教材。但该套教材所坚持的“儿童本位”编写理念,对于儿童兴趣、心理发展规律与生活经验的尊重,对当下仍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延伸阅读
【摘要】当前企业界和管理理论界对团队概念都热情高涨,热衷于探讨团队建设的要义,希图在团队建设和运作方
2022-02-19
摘要:幕末变局中,倒幕派发起王政复古,实现了权力革命,强化皇权的同时,又对其限制,以一君万民构造冻结
2022-02-10
印象中,他总是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身利落整洁的运动装包裹着高大挺拔的身躯,颈间挂着一只小巧的银哨指挥
2021-10-26
摘要: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浙江省属公立医院在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诸如财务监管人员派驻制度、资产清
2021-10-26
乡长、副乡长的选票分别为红黄两种颜色。相对于红选票来说,黄选票属于早熟品種——结果先出来。但江春雁却
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