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兼善弟子之长与文化传承创新

工作总结 |

时间:

2021-08-25 11:04:28

|

摘要:孔子胸有成竹,对众多弟子一一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并能够取法弟子的优点,矫正弟子的缺点,达到与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正因如此,孔子能兼备弟子之长。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应该向孔子看齐,兼善学生之长,具备从事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的更高素质。孔子点评弟子,反映出他的一些基本立场、观点。我们借鉴之,将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大有裨益。

关键词:孔子;点评;兼善;弟子之长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82-04

提到孔子与弟子双边活动的资料异常非富,有的可信度也较强。例如《孔子家语·六本》记录的孔子与子夏的一次谈论:子夏接连询问颜回、子贡、子路、子张的“为人”如何?孔子回答:颜回的信、子贡的敏、子路的勇、子张的庄,均超过我。子夏寻根究底:既然如此,四子为何还是拜您为师?孔子解释:颜回“能信而不能反”,子贡“能敏而不能诎(屈)”,子路“能勇而不能怯”,子张“能庄而不能同”。并揭出谜底:“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与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也。”即集中四子的优点与我的优点交换,都不能应允。这就是他们拜我为师而没有二心的原因。进一步说,孔子能信能反、能敏能诎、能勇能怯、能庄能同,驾四弟子而上之。不止于此而已,孔子以师长的独特眼光,几乎观察到所有弟子的优缺点,并且及时给予一一点评。大体上说,凡是孔子点评到的弟子的优点,他都照样取法,其缺点,都能尽量矫正之。从而成为兼善众弟子之长的大教育家。兼善众弟子之长,可视为孔子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成绩突出的标志之一。

到了后世,刘邦驾御张良、萧何、韩信并发挥其所长,最终夺取天下。这与孔子兼善众弟子之长,最终成为大教育家,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刘邦把孔子的成绩发扬到了极致。由此越发显现:发扬孔子兼善众弟子之长的成绩,是各项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如何逐步缩小与名牌大学之间的差距?全体教师像孔子那样兼善弟子之长,不失为一条正确的途径。进一步说,只要我们能兼善学生之长,记住韩愈的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信奉教学相长的原理,就一定能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对于弟子的优缺点,孔子只有做到胸中有数,才能一一点评之,才能取法其优点,矫正其缺点,最终兼善其所长。孔子到底是如何一一点评弟子的?这些点评包含着他怎样的立场、观点、理念、原则?对于这些立场、观点、理念、原则,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分析态度?弄清这些问题有何现实意义?

我们仅以最具史料价值的《论语》为依据,从它提供的事实看:得到孔子点评的弟子,数量可观。他对每位弟子的点评次数,多寡不等。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对颜回的评价最高。为了行文的需要,我们就以孔子点评颜回为开端。

我们经常说,文化传承与创新,最起码需要散发式的创新性思维,需要独立思考能力。孔子表彰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为政》)其中推崇的,正是我们所说的那种思维和能力。谁都懂得,建立创新型的社会,前提条件是建立学习型的社会。全体社会成员必须接受常新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追本溯源,孔子最早提出“好学”的概念,并把“好学”作为评判所有弟子优劣的一把尺子。还把它当作一种风气,推广到社会中去。为了便于落实“好学”的精神,孔子规定了它的三条标准,第一条是吃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条是实干:“敏于事而慎于言。”第三条是修己:“就有道而正焉。”(《学而》)孔子“好学”的标准虽然只有三条,但是,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他认为,在全部弟子中,只有颜回称得上“好学”的典型。他赞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颜回在吃苦中学,符合第一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标准。又夸赞颜回“不贰过。”(《雍也》)即不犯相同的过错,也就是很少有过错。这自然是“敏于事而慎于言”的结果。颜回在实干中学,符合第二条标准。还赞美颜回:“不迁怒。”(《雍也》)即不迁怒于人,修养很高。这自然有“就有道而正焉”的因素在起作用。颜回向他人学、在修己中学,颜回符合第三条标准。颜回做到的“好学”标准,如今仍然需要我们坚持。只有坚持第一条,不畏环境、条件的艰苦,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事业进行到底。只有坚持第二条,求真务实,力戒空谈,才能取得一系列的文化成果。只有坚持第三条,见贤思齐,勇于改过,才能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工作引上正确轨道。于此同时,孔子又把颜回推为朝着“仁”的境界迈进的样板。称许“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我们发扬颜回长期不违背“仁”的精神,就要充分地认识到:完善自己的道德,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辈子的事情。一旦停止完善道德的脚步,文化传承与创新也就失去了内在的动力。人们常说,完成任何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克服懒汉的惰性,树雄心、立大志,拼搏进取。孔子恰恰认为,出色地完成学业,就是所有弟子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在弟子中间形成比学赶帮的竞争机制,孔子视颜回为懒汉的对立面,指出:“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要求所有弟子像颜回那样,在学业上用力甚勤。又说:“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号召所有弟子像颜回那样,做一个自强不息者。我们现在仍然需要争当勤学苦练者、自强不息者,以此完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任务。此外,孔子敏锐地认识到:听不到不同意见,自以为是,到头来等于耳失聪、目失明,有害无益。有鉴于此,他并非一味地称赞颜回,指出:“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先进》)这不仅在批评颜回,而是意外地说明有助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做法是:倾听不同意见,克服自以为是的毛病;自我反省;过,则勿惮改。

孔子在“道不行”之时,数来数去,觉得能够跟从自己“乘桴(木筏)浮于海”,另辟新天地的,子路是最佳人选。这不但说明子路笃信师长学说,忠于师长开创的事业,而且表彰了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精神: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当子路“闻之喜”后,孔子批评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哉)。”(《公冶长》)由此又说明:从事任何重大活动,孔子都反对带有急躁冒进的情绪,更反对暴虎冯河式的蛮干乱闯。孔子谆谆教导子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述而》)孔子推崇的智勇兼备的个性,是我们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磨炼出来的。孔子曾引用诗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罕》)赞美并祝福子路。从中倡导不嫉妒、不贪求的风尚。我们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整个进程中,彼此无嫉妒之心,让贤、举贤,彼此不贪求名利,胸怀大志,这样,就能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孔子曾经质疑子路在自己的门旁鼓瑟,弟子们由此不敬子路。孔子联系子路习礼作乐的情况,有感而发:“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后来,升堂入室,用以形容某方面的深厚造诣。人们形成共识:面对学问,需要究其阃奥;做学问,需要升堂入室;学技能,需要升堂入室。推此以论,文化传承与创新,需要我们异军突起,在某一研究领域,达到升堂入室的地步。孔子推断:“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颜渊》)其中,认可子路仅凭单方讼词就判定案件。其前提是:他心地坦直,秉德无私,取信于人;他“无宿诺”,即不事先许诺,而是闻斯行之;还有“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公冶长》)他明白“意不并锐,事不两隆”的道理,担心不能同时做好两件事,具备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孔子挖掘到的子路的这些美好素质,是值得我们具备的。如取信于人,几乎是衡量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价值取向偏正的标准之一;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更是其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因素。

子贡才捷智敏,孔子许以可成大器,喻之为宗庙盛黍稷的贵重之器瑚琏。(《公冶长》)然而,孔子认为:“君子不器。”(《为政》)据此说来,子贡还不能算标准的君子,或不能算更高规格的人才。重复说来,标准的君子、更高规格的人才,不是像器皿那样,只有固定的用途,而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掌握大道,一通百通。现在看来,所谓掌握大道,就是掌握客观规律;所谓一通百通,就是由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毫无疑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终级目标,就是掌握客观规律,由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前面提到,孔子打破师徒之间的界线,常拿自己跟弟子比较,如跟子路比较,得出“由也好勇过我”的结论。他还让弟子相互比较,以便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他发动弟子们开展互比互学的活动,自己充当最具权威的裁判。一次,他让子贡跟颜回做比较,子贡谦逊地说,不敢望其项背。又指出:“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认为颜回在学道方面的智慧,高出自己五倍。随后,孔子表示基本同意子贡的看法。显而易见,子贡本来才智超群,可是,在颜回面前甘拜下风,说明他有自知之明,更说明他对才智的推崇。孔子承认、赞美颜回的才智,希望子贡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其中说明他特别看重才智的功效。如今,我们更要充分提高才智,发挥才智的功效。这是因为:我们处在科学高度发达的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果,要靠非凡的才智获得。低能儿、低智商,是不能取得什么成果的,更不用说有什么重大创造与发明。子贡表白:“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然而,孔子做出的裁夺是:“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子贡说的第一条属于个人愿望:人所不欲,勿施于我;第二条恰恰是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然,落实忠恕之道,就有实现个人愿望的可能。在孔子看来,忠恕之道和“仁”一样,都是难以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要求子贡和所有弟子不要轻易说自己具备了最高思想境界,应该把忠恕之道,作为终身信条,用毕生的精力去实践它。我们知道,文化传承与创新,需要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我们早已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客观上要求我们长久地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孔子曾把冉有的才艺,作为“成人”必备的条件之一。也是由于冉有多才多艺,孔子曾有针对性地向他灌输“富而后数”的治民安邦策略。正是这样一位弟子,却委婉地说:“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明白,冉有不仅仅对自己的学说由崇信到厌弃,而是在坚持传统文化方面,其立场开始动摇。因此,孔子批驳他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孔子首先一言导窥:在任何学说、文化面前,不存在力量足还是不足的问题,只存在学习还是不学习的问题。其次提出警告:在学习的道路上,不要制造借口,导致半途而废的结果。再次指出冉有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同样道理,我们在文化传承与创新面前,根本不存在力量足还是不足的问题,只存在开展还是不开展这项活动的问题。尤其要有把这项活动开展到底的信心,避免半途而废的现象发生。必须彻底抛弃停滞不前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的论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冉有到底如何背叛孔子的学说甚至传统文化基本观念的?原来,鲁国大贵族季康子富于周公,冉有仍然替他聚敛财物,再增加其富有程度。对此,孔子气愤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在孔子那里,不论父子、师徒、亲疏、厚薄关系,谁背离了传统文化的精神,谁对百姓横征暴敛,谁就是众矢之的、历史罪人。孔子主张: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行为,爱护百姓要像爱护自己的父母一样,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这就是孔子在那时为我们确立的原则立场。我们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就要坚持这样的原则立场,尤其要把立足点放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上面。

冉雍算不上能言善辨之士,却有踏实做事之风。对此,孔子评论说:“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公冶长》)即与人唇舌交锋,靠利口赡辞、无理狡辩取胜,人畏惧之,久而久之,屡次被人憎恶。孔子表达的观点,一是不可强词夺理;二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三是言顾行、行顾言,言行一致。据此说来,不论何时何也,力戒混淆是非,务必脚踏实地,慎于言,敏于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落到实处。据史料记载,冉雍出身贫贱。然而,孔子说他“可使南面”,(《雍也》)有称王封侯的资质。为了给冉雍鼓劲,孔子将他比作毛红角美的“犁牛之子”,预言他会大有作为的。(《雍也》)从中,孔子表达了这样的人才观:不论出身、门第,只重德、能、品、行。文化传承与创新,与真才实学、身正行端挂钩,我们必须打破一切条条框框,不拘一格,遴选人才。

孔子深情地赞誉:“孝哉!闵子骞。”(《先进》)把闵子骞推为恪守孝悌之道的典型。我们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部分内容,如形成的尊老爱幼等社会风气,已经融入了孔子的孝悌之道。孔子还赞许闵子骞“一仍旧贯”的主张和“言必有中”(《先进》)的讲话风格,侧面申明严正立场:政府不要朝令而暮改、劳民伤财,而是让百姓休养生息。官员要戒奢以俭,廉洁奉公;要避免虚夸之风、言之无物之病,形成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时至今日,即使我们在某个领域、某个部门范围内,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也要坚持孔子的严正立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更要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宗旨,以服务于百姓为出发点,形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孔子郑重声明:公冶长“虽在缧绁(指代监狱)之中,非其罪也。”(《公也长》)他以弟子的不幸遭遇为鉴,提醒当权者:不可滥施淫威,迫害无辜,制造冤假错案。观客上告诫人们:千万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个人的荣辱毁誉。我们知道,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以人为本的事业。这项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抓住每个人的主流与本质,正确对待他们的荣辱毁誉。尤其在优秀人才匮乏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那里,领导们更要甄别、珍惜人才,不但使他们免遭迫害,而且都有用武之地。

孔子评论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公冶长》)他借此究竟要说明什么?即面对社会的治乱、人间的善恶等等,都要有足够的回旋余地。这已经接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了。当然,我们不会照抄照搬这种思想,而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进程中,讲究必要的应对情况变化的策略,提高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等。

孔子让漆雕开做官,他回答说:“吾斯之未能信。”即对此我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公冶长》)孔子高兴的原因是什么?弟子不是滥竽充数,而是做事采取审慎态度。联系到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仅从参与的人数上说,可属大事、独当一面的韩信式的人物,不厌其多,南郭处士式的人物,恰恰不嫌其少;既大胆又谨慎的人,不厌其多,鲁莽从事、抢好差事的人,不嫌其少。

针对宰予“昼寝”事件,孔子得出衡量人的标准:“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我们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还是要紧紧把握这一标准的。

孔子曾反问:“枨也欲,焉得刚?”(《公冶长》)从申枨身上,他得出结论:多情欲,则少刚强。反过来说,淡乎寡欲,则性格刚强。正面说来,他所标榜的就是孟子概括的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需要这种气概。

当评论子张与子夏的办事风格时,孔子得出“过犹不及”(《先进》)的结论。这一结论等同他的哲学理论基础——中庸之道。在整个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工作的每一细节、环节、阶段、步骤,都要做得恰到好处,做得不到位或过了头,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孔子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即颜回庶几达于圣道,结果屡遭贫穷。子贡不受命运摆布,却经商致富,猜测行情,屡次得中。从两位弟子身上,孔子主要看到人品与财富构成的反比例关系,自然也由此看到整个社会由矛盾组成的本质特点。孔子由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仍然是我们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应该采取的基本方法。

依据上面的例证,我们敢问:还有哪一部中国古代典籍能像《论语》这样,全方位地记录一位师长对弟子们的一一评论?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还有哪些教育家能像孔子这样,恰如其分地评论众多弟子?《管子·形势解》的名言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孔子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海山般的胸怀,明主式的气魄,尤其具备士的“不厌学”之风。他学习的范围广,不仅学习书本知识,包括古代典籍,也在教学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他学习的对象多,向古代贤人学习,向当今贤人学习,更与弟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仅从孔子见贤思齐、集优良传统之大成、兼善弟子之长的层面看,他对我国文化传承与创新事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这种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孔子一一评论弟子,不但在学习他们的优点,矫正他们的缺点,而且也在指导他们保持怎样的优点,克服怎样的缺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利于他们投身社会实践、教学实践等。同样,孔子的这些评论,对我们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也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重新概括说来:评论颜回,提醒我们着重培养创新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形成“好学”习惯,要吃苦、实干、修己;不违背“仁”;克服惰性;生命不息,进步不止;集思广益,倾听不同意见。评论子路,要求我们勇于开拓进取,去掉急躁冒进情绪,培养智勇兼备的个性;抛弃嫉贤妒能的恶习、贪图名利的思想;在学问、技能、业务等方面,究其阃奥,达到升堂入室的境地;取信于人,养成雷厉风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评论子贡,提醒我们领会“君子不器”的道理,融会贯通各种知识,掌握大道,做到闻一知十;要有自知之明;一以贯之地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评论冉有,要求我们把多才多艺作为一种人生追求;反对停滞不前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的论点;憎恨搜刮民财的罪恶行径。评论冉雍,要求我们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行一致;树立重品行、轻出身的人才观。评论闵子骞,要求我们提倡孝悌之道,纯正家庭风气;遵循一仍旧贯、因陋就简、勤俭办事的原则;做到言之有物、言必有中。评论公冶长,提醒我们正确对待一个人的荣辱毁誉。评论南容,提醒我们讲求应对复杂情况的策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评论漆雕开,提醒我们不可滥竽充数,应该打好根基,增强实力。评论宰予,提醒我们观察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评论申枨,要求我们淡乎寡欲,性格刚强。评论子张与子夏,提醒我们“过犹不及”。比较颜回与子贡,侧面告诉我们矛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我们强调指出:把先哲的这些告诫、要求,不是当作耳旁风,而是有针对性的借鉴之、遵从之,那么,这对于我们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责任编辑 王文江)

延伸阅读
企业采购管理制度范文3篇  在现在社会,很多地方都会使用到制度,制度具有使我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
2023-06-19
企业安保个人工作汇报  回忆过去,在这一年里,自己谨遵公司领导的指点,不断在工作中改进自己,提升自己
2023-06-18
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计划范文3篇  改善全体员工的知识结构,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满足
2023-06-14
2021年度企业工作计划范文3篇  工作计划表就是使用表格的形式反映工作计划的内容。表格是工作计划的
2023-06-12
企业销售团队工作汇报  首先要调整自己的理念,和公司统一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公司的发展方向,才能充分
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