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状元县”是如何创造的

范文大全 |

时间:

2021-10-25 10:22:08

|

恢复高考30年,产生大中专学生4.5万人,这里一次次制造“高考神话”,成为“状元县”。地处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干旱贫瘠的甘肃会宁县,许多人及他们的家庭因高考而改变命运。

日前,《中国青年报》记者两度踏访新庄塬——会宁县的一个普通乡村。在当地,新庄被誉为“状元县”的“状元乡”,1.6万多口人,30年考出大中专学生2000人,出了很多的博士、硕士。有人家,一家出3个博士;有人家,目不识丁的父母供出七八个大学生。

买水办学

除了有气无力地飘过一两次雨滴,又是近两个月时间,整个新庄塬上没有一次超过5毫米的有效降水。这让会宁县新庄乡初级中学29岁的代校长陈军多少有些着急。

学校大小6个水窖相继见了底,1100多名师生的吃水问题成了头等大事。“五一”长假一过,总务主任开始张罗四处买水,以解燃眉之急。

陈军从56岁的总务主任张世学处得知,每到“五一”、“十一”,学校都要往水窖里补水,途径之一是租车走十几公里山路下到川区去买水。买多少水,要看老天爷的脸色——当年若有有效降水,学校便可集聚部分雨水,少买一些川区一方50元的河水。可连续4年干旱,今年学校没有积住一滴水。

“买川区的水,一次注满大小6个水窖要1万多元,而学校全年的水费才1万元。”细心的总务主任给新来的校长出主意,到附近庄子上看一看,有人家外出务工的人多,冬天集了雪水,有富余,可以协商买一点,一方30到35元,学校能省点钱。

陈军原本在川区一所中学任副校长,3月15日接到通知,虽感“诚惶诚恐”,依旧欣然赴任。因“新庄是会宁的一个缩影,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乡级中学(初中部)前三名。当学生时,教师时常用新庄的教育刺激我们读书,当了教师,领导又拿新庄的教育给我们做榜样。”

踏上新庄塬,陈军感受了两个“名不虚传”,学生之好学和水比油金贵。学校明文规定,教师一天用开水不得超过两暖水瓶,杜绝用铁桶提水;学生饮用开水,每天开放两个时段,一壶0.2元;教室一天一撒,夏季也不能超过两次,撒水时要用带蜂窝状嘴的塑料壶,禁止往教室地上泼水。

和水一样,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也是极其紧缺。一副篮球架,8个篮球,8个排球,没有足球,没有足球场,没有单双杠。15个乒乓球案,全都是用水泥板垒起来的“硬货”,两块砖头上架一根木棍,便是球网。

这些硬件,虽然简陋,尚能正常运转,陈军倒也放心。令他揪心的是学校大小4个旱厕,土夯的墙体已经裂缝,天不下雨还好,天一下雨,人进不去不说,墙还有倒塌的可能。

可陈军始终承认:“会宁乡级中学中,新庄的条件还算好的。”学校一幢三层砖混结构的教学楼,是全乡最好的建筑。

再苦也要供孩子上学

一提起身体残疾的妈妈,15岁的马富利就止不住地流泪,“我觉得我妈妈太可怜了!”妈妈有残疾,可依旧要下地干活儿,供他和哥哥上学。爸爸时常外出打工,一年挣回的不过3000元左右,拆东墙补西墙,家里有时紧张得连5元的电费都拿不出。

可父母对孩子上学是坚决支持的。日子过得再紧,妈妈每周也要给住校的马富利5元生活费。他往往只花两三元,打5壶开水用去1元,在学生灶上顶多吃两顿饭,花去1.4元,剩下的还要给家里拿回去,或挪作下一周的生活费。

马富利清楚记得,本学期开学,包括住宿费,他一共交了108.56元,其中的80元是当包工头的舅舅给的,剩下的20多元是爸爸补的。

在新庄中学,马富利算是贫困学生,可还不是最贫困的。和他一样,每周两三元生活费的大有人在。包括初三同学在内,大家普遍的生活水平是每周5元开支。条件稍好的,10元左右,能保证每天在灶上吃一顿带菜的饭,略有剩余,可以买个零食、方便面解解馋。更多的同学则是开水就着家里带来的锅盔,当做一顿饭。

在新庄中学,早晨不到5:30,各个宿舍的男女同学便陆续起了床,简单洗漱后悄声赶往教室。天刚麻麻亮,操场上、教室外,便四处是读书的身影。而学校规定的早自习时间是7:15,没有铃声,没有教师的督促,一切都是自觉自愿,包括初一的孩子。

12:10下上午最后一节课,但不到12:30,便又有大批同学出现在教室里。绝大多数的同学中午、下午用餐时间不超过半小时。除了生病,没人午休。

下午5:30到7:00,原本是同学们用餐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可不出半小时,操场上、教室里、树荫下满是人。太阳底下,有人干脆席地而坐,自觉排成一排排,大声朗读,无论男生女生,均十分投入,旁若无人。

粗略估计,在新庄中学,每名同学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均在9小时以上,除去8小时睡眠,绝大多数同学休息娱乐的时间不过4小时。

问他们苦不苦,回答是惊人的相似:“习惯了!”

“条件还算好”的新庄中学,要保障方圆300多平方公里、8个行政村的学生上初中,家在5里地以内的学生是不能住宿的。就这样,大多男生宿舍内,10张高低床上挤着30多个同学,20多平方米的宿舍,“人挨着人,味道大极了。”

教师的力量

“习惯了”的学生,惦念着自己的老师:“为了我们,老师跟着一块吃苦。”

一张写字台,一张双人床,公用条桌上摆着茶具、保温瓶和洗漱用具,这便是赵映文和武宏老师全部的家当。同在新庄中学教书,两人从相识、相恋到结婚不到1年时间。两人现在的卧室,既是他们的新房,也是他们的办公室,另一间宿舍腾出来做了厨房,卧室墙上“花好月圆”的字样依旧泛着喜气。

就在前两天,因为赵老师政治历史教研组长的身份,他们的门口又被钉上了“政史教研组”的牌子。

赵老师毕业于甘肃的河西学院,武老师毕业于兰州教育学院,因为县上吃财政,教师编制短缺,夫妇二人享受着一样的待遇:先录用上岗,再转岗,3年过渡期内,第一年月工资260元,第二年、第三年360元。

每月都捉襟见肘,可赵武夫妇似乎毫无怨言。作息时间早已随了学生的两位老师,早上不到6点就已起床,晚上10点就寝,有空闲就听听广播,打打羽毛球。有过省城打工经历的武老师直言,“这样过,踏实许多。”

赵生怡老师教英语。因为中途务农,有着14年从教经历的赵老师一直没有转正,每月拿着200元的工资。眼看着一个孩子进了县二中高三的奥数班,一个念到了初三,不到3000元的年收入实在难以维系。县上新办的职业学校招英语老师,600元的月工资让他动了心。

说实话,陈军十分不愿意让得过县园丁奖的赵生怡走,可赵老师为供孩子已经欠了外债,自己又无力提高他的工资,只好尽力促成这件事。走的时候,赵生怡的眼里含着泪,陈军的心里不好受。

又一个中考临近,新庄中学300多名初三毕业生中又将有六七十名考进县一中、县二中,成为准大学生,余下的进入三中,也还有希望。

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正是这样的初级中学奠定着会宁“状元县”的基石,他们是会宁教育的缩影,也是“高考神话”的缔造者之一。

会宁农家常见一幅中堂: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幅会宁人住窑洞时就曾悬挂的中堂,早已注入了会宁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会宁“教育神话”的底色之一。

高考是一个火种

前些年,会宁教育部门把考上博士的会宁学生列了一张“好汉榜”,众人追捧。现在又有资深教师周德提出筹建“博士馆”,“为的是激励后来人再接再厉!”

现任会宁县教育局党委书记的高生云承认,会宁人对子女上学、对高考的重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2006年高考,连以收养孤儿为主业的福利院,都供出了两名大学生。

贫瘠的会宁演绎着“高考神话”。这个地方自古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传统。这种传统甚至在“文革”期间也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上面下放的“反动学术权威”,会宁都把他们派到县属高中的教学第一线,发给工资,让他们安心从教。

在新庄塬,讨饭供孩子念书的绝不止李生栋一家,如今在县城,靠捡破烂供孩子上学的故事还在继续。

“家有千石粮,不如一人在书房”,成为无数会宁人的信条。所以长期以来,在会宁艰苦的环境里,老百姓不比谁家的孩子官做得大,钱挣得多,只比谁家的孩子书读得好。

老百姓的话题似乎永远只有两个,一是天什么时候下雨,二是谁家的孩子又考上了大学。

竭尽全力办教育,成为全会宁人的意志和行动。不仅是老百姓,还有政府。

据高生云介绍,至今财政收入每年不过1600万元的会宁县,每年投入教育八九百万元,近年教育支出占到财政支出的57%,接近60%。“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所谓会宁教育现象,其实质就是较快发展的教育和经济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是穷县办教育现象。”高生云感叹。

强大的内力推动下,会宁超前安排、举债兴办教育。2005年11月,国家审计署驻兰州特派办审计表明,会宁基础教育累计负债6600万元,相当于好几年的县级财政收入。

在崇尚教育的会宁人心目中,30年前的恢复高考,无疑是一个象征希望的火种。

学政治的赵映文感慨,高考给山区的孩子提供了机会。这条道路是公平的。“如果没有高考,不可想象一个曾经拖着鼻涕的山区孩子,能和大城市的干部子弟一样坐进清华大学的课堂学习,一样拥有公平的起点。没有这样一条公平的命运通道,会宁不可能走出那么多人,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学生就业难,还能往高处走吗

有最新消息称,今年甘肃省理科状元,也是来自会宁的考生。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会宁虽然还在继续创造着高考神话,但一些现实问题,已让人不得不正视。这种神话,还能继续多久?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高生云,目前最关心的就是,每年从高考考场上退下来的数千名高中毕业生的出路问题。

高生云坦言,“会宁是应试教育的大县”,全县没有一所像样的职业学校,每年数千应届毕业生,除了高考走出去,或留下来复读,剩下的似乎只有外出务工一条路。

甘肃农业大学柴守玺教授是恢复高考后从会宁新庄塬考出的大学生,后来读了博士,做了博士生导师。

柴守玺教授也担心: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成为普遍现象,不知对会宁的教育会有怎样的影响?还有,4年大学,至少需要2万元以上的开支,会宁农民靠打工供孩子上学,已负债累累,如果一家出3个大学生,经济就到了崩溃的边缘。如今,教育成了带动经济的一股力量,却也很有可能把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排斥在校园外。不知道到那时候,状元县还会不会是状元县?再者,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落后地区始终处于劣势,他们对于高考的热情还会不会持续?

对此,新庄塬的教师也在思考:“每年300多名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县一中、二中的不过六七十人,分数接近的学生开始锲而不舍地复读,但来年的名额还是只有六七十人。部分孩子上了就业无望的职高,更多的孩子流入了社会,其中不乏在音、体、美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但这里有太浓的应试教育氛围,在这样浓烈的氛围中,他们被淹没了。”

如今,在就业越来越难的大背景下,会宁人对高考高度的热情也慢慢变得理智。在新庄塬,过去劝学生报考职高或者高职院校,几乎徒劳无功,学生的内心铁板一块——宁可上三流高中、三流专科,也不愿意报考职高、高职。但现在,学生和家长都有了较为务实的想法。

所以,在会宁出现了首家有外来投资背景的职业学校,四处张贴着招生广告;在省城兰州,就业形势一路看好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出现了原本可以上三本的会宁籍学生。

(栏目主持人 赵洪涛)

延伸阅读
小妇人长篇小说读后感范例  该作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
2023-06-21
武松打虎读后感范文五篇  《水浒传》这本书的作者是明朝著名的小说作家施耐庵,书里写了很多英雄好汉的故
2023-06-21
《呐喊》高一读后感800字范文  鲁迅,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弃医从文,为的是不
2023-06-21
遇见未知的自己小说读后感范文  《遇见未知的自己》以其简简单单的写作风格揭示了人们烦恼和痛苦的深层原
2023-06-20
了解昆虫的世界,使我大开眼界,但我更佩服法布尔探索大自然而付出的精神和他那种百折不挠的毅力,以下是工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