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英:在光与影中,与宝石对话

工作报告 |

时间:

2021-08-18 11:11:51

|

zoޛ)j馝oumچ邀请的亚洲参展商,出现在第26届法国巴黎古董双年展现场。此时的巴黎大皇宫,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古董藏品和艺术珍品。在这场艺术盛会中,陈世英完美呈现了50件珠宝艺术品,市值约2.3亿欧元,引发轰动。陈世英究竟以怎样的智慧塑造了充满魔力的东方珠宝奇观呢?对此,本刊特别采访了陈世英先生。

《收藏·趋势》:自1962年来,巴黎古董双年展已连续举办26届,但从未有亚洲参展商的身影。您作为历史上首位获邀参展的亚洲艺术家,与世界顶尖珠宝设计师同台竞技,有何感想?

陈世英:巴黎古董双年展是全球享负盛名的艺术、古董及珠宝博览会,荟集千年的艺术历史及文化,以画作、瓷器、雕塑以及世界顶级珠宝体现出来。同时,这个盛会也吸引全球顶尖的收藏家、官商巨贾、皇室成员前来参观,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盛会。虽然这是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但我今天还是终于与“巨人”同场展出,在世界艺术舞台公平竞技,我感到过去的努力没有白费。

第26届巴黎古董双年展是一个全新的体验,欧洲对艺术的澎湃热情,巴黎为艺术家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的肥沃土壤,彷佛每寸土地都在聆听艺术家的脉搏。在这里,艺术家会得到极高的重视和赞赏,令人为之动容。与之相比,香港是个金融主导的社会,在剧烈的竞争和忙碌的生活之中,艺术往往被忽略。不过,虽缺乏肥沃的土壤,但香港也有充满毅力的艺术创作者,在硬石之上仍能茁壮成长。

双年展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传媒争相采访,来自不同报纸、杂志和电视台的高度评价,为创作者带来极大的鼓舞。在这100年前为世博而建的瑰丽殿堂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对华人珠宝创作感到非常惊讶。他们大多只知道中国珠宝大部份的工艺来自西方,创作上缺乏个性,想不到我的创作以中华文化作为基础,充满情感和创意思维,当中展现的真、善、美,令他们惊叹不已。

《收藏·趋势》: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是什么机遇让您选择了珠宝设计,又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了30多年?

陈世英:俄国著名艺术家康定斯基有句名言:“要成为时代的孩子,历史的母亲”。这句话常常围绕我的脑海,成为一种动力和使命。对万物幻化的好奇心、对宝石雕刻的热情,令工作像是在拥抱兴趣。看到过去的伟人著书立说,我也希望在历史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希望在传承过去之中,能够启发未来。不断逼迫自己,使得这份努力成为了习惯。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会,其东西文化交汇所带来的冲击,孕育了不少创新的意念。城市生活的逼迫成为一种原动力,引领意念从现实的空间步入抽象之境,让艺术填补生活中的不完美。

我生于50年代的香港,那时,大家都生活在艰苦之中,教育是奢侈的,而温饱几乎是辛酸生活里唯一的追求。现在回想起来,艰辛的生活反而成就坚持的动力。我从雕刻学徒出身,那时师傅的家长式封建压逼的严苛管治手法,迫使我们在艰苦中学习成长,在朝不保夕的生活里励精图强。

自1991年受邀参加德国历史悠久的宝石雕刻之都Idar Oberstein举办的Integem Fair展后,我受邀到德国宝石博物馆Deutsches Edelstein Museum举办个人展。1993年后,我先后在香港举办个人水晶雕刻展,赴往瑞士参与巴塞尔钟表珠宝展。那时,我多以希腊、罗马神话为创作主题,这些作品在西方国家展出,吸引了国际关注。

当时我意识到,作为华人,我应该展示更多代表中华文化的创作,于是我开始了研究佛像雕刻。我在巴塞尔展览期间遇到一位喜爱收藏佛像的收藏家,他收藏了我所有的佛像雕刻作品。他要求我做更多佛教创作,我与他的来往从此变得密切。但是,我当时对佛学的粗浅认识,已不能满足创作佛教艺术的要求,于是我开始钻研佛经,从而领悟佛教带给艺术的灵感和智能,以宝石雕刻作为修行的对象。

《收藏·趋势》:您的很多作品都运用了典型的东方色彩,甚至有些象征主义的味道,如《四季平安》《金风玉露》《女娲》《灵眸生花》等,这些作品体现的都不只是外在感官的美,更是传递了您对生活的领悟,对哲学的感悟。您是如何把东方哲学、东方之美体现在艺术创作中的?

陈世英:生于斯,长于斯。我的心神都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从庄周到梁祝,从八仙到《射雕英雄传》,雅的也好,俗的也好,随手翻来,都是一个启迪思维的新世界。我们有这样丰富的文化宝藏,应该要广传于世,宣其精、扬其蕴、显其义。怀着这个信念,我创作了30多年。孔子说:有教无类,我认为“有学无类”也很重要。对于学习求进,我不分中西,但我亦手不离心,心不离家,如果说西方的工艺技术造就了作品的骨架,中国的人文精神则赐予了它们灵魂。光彩、情感、创意与工艺,不知不觉中成了创作的呼吸。经历无数后,与宝石之间的共鸣,成就了以珠宝作为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就跟诗人寄情文字,音乐家以乐言心一样,意念在心里开花,在手里结果。

传说中,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创造天地,以泥造人,被喻为万物之母。因怪兽角斗而破天,她用生命炼石补天,而使万物生存。以橄榄石为主题的戒指,名为《女娲》,是借助大自然万物的生命灵性,以情感文化意识,艺术的提炼,进入大乐世界,以宝石展现众妙之门的伟大。

另外,作品《灵眸生花》以蝎子为题。蝎子有四亿五千万年的历史,它甚至比恐龙更古老。一般的蝎子,身上有三至六双眼睛。若眼睛是灵魂之窗,蝎子的灵性不言而喻。传说有一位禅师,在河里洗澡时,救起了一只遇溺的蝎子,但蝎子冷静下来就螫了他。他的徒儿让他丢掉蝎子,他却不肯,蝎子在安全回岸之前,螫了禅师三次。禅师笑着告诉徒儿说:救人是他的本性,螫人是蝎子的本性,大家都是在依循其本性而已。这是禅师和蝎子的故事,其实也是自然之道。

《收藏·趋势》:一件成功的珠宝作品,往往具有令人惊叹的创意,比如您的作品《我还在飞舞》中那振翅欲飞的蝴蝶,《鱼儿的梦》中那闪烁迷人的七彩神仙鱼,创意来自哪里?

陈世英:宝石是记忆,是怀旧,是联想,是传奇,是传承,也是爱的象征,透过宝石可以释放内心的束缚,因此宝石成为了我艺术创作的媒介。灵感需要时日的发酵酝酿,却在电光火石间出现;不能刻意追求,却又会出奇不意地涌现;似乎是虚无飘渺,但却是生活的累积;说出来算是妙想天开,说穿了不过是换个角度看风景。

从最初接触宝石开始,我已习惯与宝石对话,从色彩、光泽、透明度、光学效应,折射度,以至晶体排列,其一丝一缕都可能是迷雾中的曙光,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此外,透过打坐可以进入静思,去到忘我的境地,任由宝石启迪思维,开放内心,引领心神走到超越时空的精神层次。当自我意识浓缩至极微小的一点,世间的繁华就会消失殆尽,个人的感觉会慢慢安静下来,精神似乎完全进入另一个世界,激发出新的灵感和想象。

中国文化是我的精神故乡,我从13岁开始对中国的雕刻艺术有兴趣,16岁正式成为雕刻学徒,细微至菩萨像的折袖都必须观察入微。我的灵感源自中国民间故事、传说、现代小说,甚至是儒、佛、道的学说,从中我体悟出自己的演绎手法。例如《翩翩》系列蝴蝶胸针,灵感源自《梁祝》的美丽而永恒的爱情故事,又如《悟禅知翠》,深受中国蝉文化的熏陶,蝉者,清高、志远,兼具豁达的胸怀。近来的新作《苍龙教子》,同是中国龙象征意义的演绎,苍者,老者,龙是怎样的,没有人看过,我视龙为天地,龙子为人类,天地在无藏无私里助人成长,作品以此精神,象征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至于技术方面,以《悟禅知翠》为例,蝉身颗颗晶莹的翡翠圆珠,皆采“内格榫卯嵌接法”精工镶嵌,给翡翠圆珠作特殊切割,形成榫与榫眼一样的凿枘,令翡翠圆珠无需爪脚亦能紧扣蝉身。这些意念源自从中国明式家具工艺技术,以及传统叠罗汉杂技得到的启发。

《收藏·趋势》:作为一个探索型的艺术家,您在创作中比较讲究光的运用,但光线在创作中是很难驾驭的,您是怎么实现的?

陈世英:世界需要光,人需要光,万物都需要光,尤其是宝石,需要借助光才能展现色彩、车工,要了解宝石,就要透过光。光与宝石,二者密不可分。

先从技术层面入手,一颗宝石,它是全透光的、折射度高。所以在创作时首先考虑的,当然是如何令一颗钻石在有限的体积内散发最大的光芒。当中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方法:首先,当然是切割,这直接影响到宝石的色散度。其次,可以透过镶嵌技术、宝石配搭、色彩的运用等,令其色彩更为突出。举个例子,同样是钻石,圆钻和方钻具有不同的性格,从大小、线条、色泽、亮度等等,细心欣赏,就能找出其独特的韵味,从而去启发自己的创作。

然而,要达致工艺技术的圆足,必先要懂得与宝石沟通。所谓沟通是指,一方面,仔细观察宝石的特性;另一方面,保持开放的心境,让宝石对你说话,让宝石来引导你将它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当然,最重要的是第一眼看到的就能使你有种精神快感。

珠宝醉人的纹路,会吸引人们的目光去追本溯源。赋神于形,以形写神,凭着工艺的修行,从手到眼,达心。在金属加热、锻造、冶金研磨,以及宝石切割、打磨的整个过程中,双手不断与物料沟通,透过触感,了解它们的性情,捕捉它们最美好的一面。卓越的珠宝,应当包含多个学科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理学、结构学、色彩学、人体工学、冶金学、宝石学、哲学、心理学等等,才能把宝石的精华呈现。

追求技法突破的过程,必须险中求胜,为了争取成功,使作品不朽,我选择了制造危险。例如在研发Wallace Cut(世英切割)的过程中,多番精确计算,将光折射、宝石切割等技法融汇,在极度自我压迫的专注中,关注了每个细枝末节,在极度毁灭性的危险尝试中挤出突破点,透过雕刻与光的对话将自己逼入颠狂。我放弃了物欲的安宁,追求了所谓不现实的实质,为满足人类精神追求的渴望,极尽了那段“疯狂雕刻时光”,力求用自己的生命,唤出超越物欲的光影魔力。

《收藏·趋势》:在珠宝设计领域,西方人一直独占鳌头,那东西方在珠宝设计领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您目前取得的成就会对西方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陈世英:东方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起源,但珠宝的文明,在西方发挥出了最大的光芒,珠宝行内都以西方国际品牌为主导。然而,近几十年,世界各地开始出现了一些独立的珠宝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的创作,为珠宝业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信息科技的发达,全球走向一体化,文化的交汇、推撞、共融将不断激发新生。

《收藏·趋势》:您设计的珠宝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强劲,但藏家主要集中在西方,在中国乃至亚洲仍未建立起足够规模的藏家群体,这是什么原因?

陈世英:中国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人与物的契合方能成为美好的艺术品。找到知音人,正如一块好的石头,遇到好的工匠,将它琢磨得淋漓尽致,这世界要有这样的互动才能产生一件美好的作品。其实,近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国家渐趋富强,人民不再为温饱奔波,教育得以普及,他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开始转向文化艺术领域的层次。近年的国际拍卖会、画廊、艺术馆,对中国古董、当代艺术趋之若鹜,吸引了不少来自中国的艺术爱好者,这种情况屡见于高级珠宝拍卖,从香港、台湾到欧美,收藏家来自世界各地。在中国内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作品表示兴趣。他们多是对珠宝有要求的人,本身已经拥有很多价值不菲的珠宝,对珠宝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不再满足于在市场上能够轻易买到的作品,所以转而订制有个人风格、独一无二的珠宝。

《收藏·趋势》:从这次双年展来看,大家对珠宝首饰的关注点不再只是珠宝的奢华,更讲求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这是否是未来的一个潮流或者方向?

陈世英:外在的美是短暂的,内在精神却是永恒。潮流是什么?潮流是由文化孕育而成的,无疑会随时间转变。但回看历史,潮流亦是周而复始的一个循环,如红宝、蓝宝、钻石的复兴交替,自然不已。不过,结合工艺、宝石价值、创意及情感价值的作品,才能够由始至终地屹立在时间的洪流之上。

法国Lalique的创作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全因那是心灵、思想和意念的结晶,他透过极致工艺转化物质世界,赋予作品精神表现价值,深深表现出他在精致生活中体会生命的存在意义,使作品成为历史,并启发未来对美的教育。

珠宝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有四项——工艺、创意、宝石和情感价值。情感价值源自“人”与“物质”的关系,人寄情物质,令物质产生价值。经过这次双年展,也许有更多人体会到,珠宝不只是增添个人魅力的工具,或是显赫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是情感价值的载体,其背后蕴藏着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对于创作者而言,珠宝是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表达手段。对于收藏家而言,珠宝不只是金钱的代币,而是生活的升华。

延伸阅读
学生会任职发言稿  我还将与学生会宣传部联手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一些读书、读报活动、知识竞赛等,以次推动
2023-06-20
关于早退学生检讨书3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犯错误以后,我们要通过写检讨书来悔过,请注意要带着改错
2023-06-20
责任当担学生演讲稿  对国担当,对家人孝心的担当就是对自我担当的升华。担当是一次心灵的充电,是一次精
2023-06-19
新生竞选学生会干部自荐信  我会通过不定期抽查、监督及表扬、批评来抓量化分数,我会通过开展班级先进管
2023-06-19
军训学生个人总结  感激在军训当中的点点滴滴,感激教官的耐心指导,感激老师这几天的陪伴,这段军训经历
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