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之扇历史演变的文化研究

文秘知识 |

时间:

2021-08-19 10:51:54

|

摘要:中国扇子不仅是一种实用物品,更是一种文化器物,在历史发展中,中国扇子与书法、绘画、雕刻、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密切相联,发展成为多彩的扇艺术,扇面书画更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艺术是文化的反映,文化内涵借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中国扇艺术也是迥然不同于西方的一种文化现象。

关键词:扇:功用扇子;扇文化;扇艺术;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扇子从实用工具发展成为艺术品器,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这中间有一个工艺之扇的承接。工艺之扇兼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双重品格,其艺术性还没有完全独立,主要是作为一种装饰艺术的形式存在。当扇子发展到艺术之扇的时候,已经不再具有实用的因素,扇子的审美性便是其全部内容,扇子也完全从一种实用符号转变成为一种审美符号了。

一、扇面艺术的独立与发展

扇面艺术主要是指金石书画,更远一些也涉及到诗词文学等,这些都是以扇面为载体和形式进行表现的,两者结成密切的关系。

首先从书画入扇说起。中国文人有处处留墨的雅好,扇子一经文人和画家之手便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扇与书画结缘具体始于何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对这一历史总体看来,它具有从“书画之于扇面”发展到“扇面之于书画”的一个逐渐演变过程。“书画之于扇面”是以扇面为中心,书画为扇面服务。被动地适应扇面的形制法规。可以说此时扇子是主体,书画艺术是作为装饰艺术为其所用的。“扇面之于书画”则以书画为中心,扇面为书画服务,书画主动运用扇面的形式来发挥自我的艺术魅力。也不妨说此时书画是主体,扇面是作为展示舞台为其所用的。早期有关扇面艺术的可查史料中多是“书画之于扇面”的例子,最早的记载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是三国时杨修为曹操画扇,误点为蝇。《太平御览》中所引《俗说》记载:“顾虎头为人画扇,作嵇、阮,面不点睛,曰:‘点眼睛便欲语。’”《晋书》中记有王羲之“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书扇很多,宋虞龢《论书表》中称当时整理他们的墨宝中有“书扇二秩二卷”。《历代名画记》记王献之“桓温尝请画扇,误落笔,因就成鸟驳牸牛,极妙绝。又书《驳牸牛赋》于扇上,此扇义熙中犹在”,可谓当前可知的第一个书画合璧的扇面。另有记载南朝遽道愍、章继伯“并善寺壁,兼长画扇”。萧贲“尝画团扇,上为山川。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虽然历代都有名人绘扇留迹的记录,但是根据出土的实物扇和壁画绘画中的扇。我们可以发现在宋代以前,它们大都是纯工艺性、日用性的装饰扇,有的还很古板、单调,扇面缺乏艺术性。

进入宋代后扇面书画艺术出现了繁荣景象,也正式开启了“扇面之于书画”的历史格局。其时画家于扇面之上作画,已是主动借用扇面的艺术形样,为作品增添了自然、活泼、清新的气息,以至于扇面作为一种小品性的绘画形制完全从扇子物中脱离出来。《宋人画册》中百幅小品,仅纨扇面就有六十多幅,而且题材丰富,刻画细腻,千姿百态,意趣盎然。团扇画以及稍后兴起的折扇画,与长轴大卷相比只是移大作小,视角变化。如同通过显微镜看世界,它能够指引观者的目光,集中观者的精力,近观精察,细心品味微观艺术世界里的奇妙景象。与大幅山水的山高水远相比,小巧的扇面山水中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更能表现出天地自然的内心世界,传达出更加细微恰切的情感。扇面尤其是折扇扇面的形制十分特殊,使得其中的书画创作也非同寻常。折扇的扇面呈现半圆形,因此在它的构图章法和视觉平衡的处理上就显出一定的难度。加之扇面展开时又凸凹不平,难以下笔,要在这尺幅半圆之内,写出穿插错落、疏密有致的情趣,并非一件易事。如果扇面书画的构图章法处理得当,不仅能使行气构图别具风采,一些简率不经意的笔触在点画之间也能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折扇上作画,构图章法上有其独到的处理方法。由于折扇扇面呈弧形射线之状,在古代扇面,很多是书而不画,因为文人皆能书但未必能画。到宋代文人画家兴起后,书画共扇的情况开始多起来,并且发展到诗、书、画、印同扇子融为一体,古人于方寸之间殚精竭虑、苦心经营,终于造就了赏心悦目的扇面艺术,书画扇面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宝库中耀眼的“别体之作”。

中国的扇面书画艺术独立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数个朝代,其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扇面书画艺术在宋朝时获得了巨大发展,然而在其后的元朝,既没有继承前代团扇艺术的繁荣,也没有开启后代折扇艺术的发展。在两宋、明清两大艺术高峰之问,它处于一个寂然安然的低谷,整体呈现出类似“U”字形的发展轨迹。

1、两宋扇面书画艺术高峰

两宋时期,扇面书画风气大盛,形成了扇面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此时的扇面主要是纨扇扇面,产生了大量绘制在纨扇上的作品并流传保存至今。民国期间白文贵先生对扇子颇有研究,他考察当时故宫所藏古人珍品记道,“团扇小景中,独以宋代名贤为伙,且均为精到合作,……凡有款者,多为宋贤;其无款者,多为宋画院作品……可见书画纨扇,独盛于宋,尤以崇宁以后为最。”今天我们从《宋人画册》中也可以看到,在百幅小品中仅扇面就占了六十多幅,而且题材丰富,刻画细腻,千姿百态,意趣盎然。宋朝统治者重视书画,不但建立了皇家画院,徽宗皇帝还躬亲丹青,带头创作扇面,他的《枇杷山鸟图》扇面流传至今,显示出极高的才艺水平。“上有所好,下必从焉”,《书继》中记载:“郑和间,徽宗每有画扇,则六宫诸邸竟皆临仿一样,或至数百本。”一时天下画家名手纷纷研习笔墨,经营画扇,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艺术景象。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家之作,北宋如徐熙《豆花蜻蜓图》,黄居棠《晚荷郭索图》,徐崇矩《红廖水禽图》,刘寀《群鱼戏藻图》等,南宋如马世荣《王云楼阁图》,夏珪《烟岫林居图》和《遥岑烟霭图》等,未署名不知名的画家更是数不胜数。宋诗人陆游对此感慨道:“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2、元代扇面书画艺术低谷

进入元代以后团扇书画逐渐衰微,直到清代晚期的同治光绪年间,在团扇上书画的风气才又重新时兴起来。元代的扇面书画艺术呈现出一片寂然萧索的景象,“元时折扇,则有《烟云宝笈藏扇》可考。盛子昭画,《秋江渔艇》为棕竹十六方端。又观梅高士,为乌木十五股圆端。王若水画《桃花山鸟》为棕竹二十股方端。”代表当时绘画成就的赵盂頫、“元四

家”,都少有书画扇面的记载及作品。前人也早意识到这个问题,“至宋以后,元代则团扇书法,其势已杀,此亦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之理。”在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元代团扇扇面仅有夏永《岳阳楼图》,赵元《树石图》等极少数不太知名的画作,而且明显是受到前代宋朝惯性势力影响的结果。虽然在中国画史上元朝是一个抒情写意的艺术高峰期,但其扇面书画艺术处在一个发展的低谷。

对于这种现象,发现者很多,但深入考究其内部缘由者却很少,下面就来对此做出一些分析。

元朝是由北方蒙古族建立的一个政权,1279年覆灭了汉族统治下的南宋政权后统一南北,建成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统一国家,直到1368年被农民起义推翻。这是秦汉以来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权,由于民族问的复杂关系,致使这个时期内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当时的绘画创作,也是造成元朝扇面书画艺术低落的社会环境。

原因之一:元代社会的政治环境

第一,社会朝代的更替给艺术创作带来许多变化。元是对宋战争的胜利者,批判、否定前宋的风习制度是元统治者允许认可的,否则宣扬、赞美就可能招惹麻烦。所以对于备受宋朝皇帝欣赏和推崇的团扇扇面书画,随着宋朝的结束而走向衰落,很少有人在这一领域继续坚持。

第二,元代取消了画院制度,没有培养出大批技艺精湛、专事画作的院画家。看前代宋朝画院我们就能发现,大量的扇面之作主要是出于院画家之手,或服务宫室或赏赐群臣。在团扇扇面上的绘画较为精致小巧,其构图造型设色都十分讲究,并非是社会上文人所能随意挥写的。况且,精巧的扇面多为女子使用之物,文人们并不倾心于此,所以元代文人画大兴,但团扇扇面画不兴。

第三,元朝的统治者是来自北方的骑马民族,传统里没有使用扇子的生活习惯,对于扇子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所知甚少。相比宋朝,元朝统治者文化修养也不是很高,关注艺术的热情远不如对宗教的重视,却也使得元朝的宗教艺术比较繁荣。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在传统的团扇受到冷落的同时,源于日本的折扇(时称倭扇)在元代也没有兴起的土壤。元朝建国后多次用兵征讨日本,但收效甚微。至1299年以后完全中断往来,海天阻隔不通商贸,倭扇亦难漂洋过海抵达大都。明代《张东海集》记:“元初,东南夷使者持聚头扇,当世讥笑之”,认为是“仆隶所执,取其便于袖藏,以避尊贵者之且”。上层宫廷官绅对折扇的态度使它受到整个社会的冷遇,折扇扇面艺术在元也就无从谈起了。

原因之二:元代社会的经济环境

相比于宋代,扇面书画在元代缺少生存的经济环境。宋代设立的皇家画院不仅是为画家提供了进行绘事创作研究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为画家提供了经济支持,政府为他们发放俸禄甚至授予官职,而且书画团扇也主要是服务于宫廷,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宋亡元立,画院不复存在,画家转而寻求其他经济来源。一部分画家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以技艺为生,如钱塘人陈鉴如原本南宋院画家,人元后靠为人画肖像画而名声远扬。市场上较大的长轴横幅也受到人们的欢迎,但对于小幅的册页扇面似乎没有细细把玩的雅兴,这一类作品在元朝数量也就少了。另一部分画家并不以画为生,而是通过其他方式为作画提供经济条件。如赵孟頫、王蒙在元做官,黄公望、吴镇为人算命,倪云林做过生意等,善画而不求售,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部分画家仅仅是为了抒情写意,也不愿在圆形的小扇面上着力。而且元朝开始,在纸上绘画兴起,水墨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绢质的团扇不仅价高,也不适应水墨兴盛的元代绘画。

原因之三:元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

在蒙古族统治的元代,汉族土人“辱于夷狄之变”,反抗无力,升迁无望,处在苦闷、悲凉、委屈、闲逸的精神状态里,并形成一种社会性的大退避,如元曲里说的,“体乾坤姓王的由他姓王,他夺了呵汉朝,篡了篡汉邦,倒于俺闲人每留下醉乡。”他们对扇子和扇面书画的热情远远不比前代,甚至怀有某种偏见,元曲大家曾瑞写[船涉调·哨遍]《秋扇》就对此有所反映:

最难甘递互相括贴,卖弄他风流云酝藉。只能驱一握掌中风,几曾将烦暑除绝。偏宣皓齿歌金缕,不为生灵奏玉牒……

不仅认为扇子华而不实,卖弄风流,“几曾将烦暑除绝”,而且只是一种玩赏享乐之物,于世事生灵毫无益处。

写天涯咫尺间,画云山千万叠。纵浮花装饰皆虚设,见胚胎破绽难藏,有点污唵替强打达。无光摄,匹头上面阔,半路里腰折。

在这里更表现出对扇面书画不以为然,“皆虚设”而已,对扇面这种艺术形制也感到不舒服,“匹头上面阔,半路里腰折”,已经带有嘲笑的味道了。

更严重的是,元人把扇子同作为统治者的官吏联系起来。“自谓奇绝,要和时辈争优劣。得架大人权,比蒲葵白羽特别。”制作考究和艺术美化了的扇子是权贵们使用的,被视为媚上欺下,“犹随酷吏临轩阁,不播仁风到窟穴。”这就大大破坏了扇子在人们心日中的形象,降低了扇子的艺术品格,因此,它也很难得到时人的垂青和赞美了。

元代绘画在画史上的高峰地位是由赵孟頫开创的,他的绘画和艺术思想对整个元代影响都十分重大。赵孟頫托古改制,强调注重绘画传统,力拚宋代院体风格,他明确地提出: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以为能手,殊不知古意即亏,百病丛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他所说“古意”是指北宋以前的画法,“今人”是指学习宋院体画法的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用笔纤细”、“傅色浓艳”的画法在宋代扇面册页小品画中十分常见,元初仍持续这种画风。为了改变这种陈陈相因的状况,就必须从已经形成一股势力的环境中另辟蹊径进行变革。赵孟頫以复古为号召提倡“古意”,“刻意学唐人”。从而和近世流行的风气拉开距离。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元画跨过宋代直追盛唐五代乃至六朝。宋画特别是南宋院体风格在元受到压制,也使得兴盛于宋的扇面在元辉煌不再。

3、明清扇面书画艺术复兴

在整个明代也几乎看不到团扇书画,但折扇的异军突起带来了折扇书画艺术的繁荣,完全弥补了团扇扇面艺术在这段历史上发展的不足,也铸就了扇面书画艺术的另一个高峰。

明代时期折扇受到人们的欢迎而广泛流行,“至明则折扇大兴,纨扇几无人问。”史料记载永乐年问朝鲜进贡折扇,受

到明成祖的赏识,于是命内廷工匠仿制,来供用后宫和赏赐群臣,渐渐“自内传出,遂遍天下。”与此相应折扇上书画也在明朝兴起了。清代高士奇《天禄识余》云:“挥洒翰墨始于成化问。”现在所能看到最早的折扇扇雨是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汀树钓船图》,作者谢缙就生活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到了明朝中后期,扇面书画蔚然成风,被称为“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无不创作出大量扇面书画精品并流传至今。如文征明的书画扇面,在清代就出有《文征明书画扇册》,关荣光题中说,“到明代四家,唐、沈、文、仇始为书画,蔚为吴下人书画扇面之风气。”后来者如“松江画派”、“清六家”、“四僧”、“扬州八怪”、“金陵八家”等都在扇面艺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自明朝至清末这一时期折扇以其独特的造型——条圆弧和经过这条弧两个端点的圆半径而定成为扇形,成为独具一格的书画艺术形式,吸引了元数丹青妙手,也使团扇扇面艺术一时受到了冷落。“观故宫所藏折扇,无论成扇或扇面帖,为数极多,明贤如沈唐文仇,其精品几不胜数,而纨扇绝少,驯致竟无一件,而清代亦然。”到晚清时候团扇有所复兴,也产生了一批团扇绘画作品。

近代以来,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叶浅予等,都有精巧扇画。任伯年擅长画扇,其数量之丰冠极一时。齐白石喜在泥金纸扇上作画,所画白茶花妍丽动人,蚂蚁蜜蜂也是精细无比。徐悲鸿以画奔马名世,而他的扇面花卉也是俊逸超群。张大千曾多次与其兄张子善在天津、北平、成都举行扇画展……可以说,以扇面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的中国画,早成为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扇骨艺术的独立与发展

扇骨的艺术主要是指雕刻艺术,尤其是竹刻艺术。它以扇骨为载体和形式进行表现,两者结成密切的关系。同时,扇骨本身的材质也是扇骨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

历史上团扇雕柄很早就出现了,但由于团扇的特殊形制带给雕刻艺术的发展空间非常狭小,所以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雕刻艺术只是团扇的附属之物,仅仅具备工艺美术的装饰意义。唐代时宫廷已规定给翰林学士赐“青团镂竹大扇”,这就是一种具备竹刻艺术装饰的团扇。扇骨艺术的独立要晚予扇面艺术,宋代时折扇出现,这对于扇骨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扇骨艺术的觉醒。

在折扇出现之前,团扇,麈尾扇的扇柄装饰已走向豪华。如麈尾扇一般是竹木柄,这种材料俯拾皆是。但发展到后来,王公贵族使用的扇子,其扇柄已经丰富多彩,如玉柄、犀角柄、象牙柄、玳瑁柄、鎏金柄等等,这样的扇柄在所使用的材质上已经登峰造极了。北宋时折扇出现,扇骨在最初也很普通,一般就使用松木、桧木等木料。后来扇骨的材料变为以竹为主,最常用的是玉竹和白竹,另外还有棕竹、乌竹、梅鹿、湘妃、方竹、佛肚、老松竹、樱桃红等名贵品种。也使用上等的木料,如乌木、紫擅、白檀、楠木、鸡翅、黄杨、桃丝木等。其他的材质如象牙、兽骨、玳瑁、牛角甚至金属,也用作了扇骨的材料。北宋的扇骨材料据《云麓漫钞》云:“宋人用折叠扇,以蒸竹为骨,夹以绫罗。贵家或以象牙为骨,饰以金银。”后来扇骨的用材越来越讲究,明·文震亨《长物志》云:“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自竹、棕竹、乌木、紫术檀、湘妃、眉绿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清《仗扇新录》曰:“骨用湘妃、桃丝、乌术、檀香、象牙、玳瑁,一切珍奇之品。”

对于扇骨来说,首先是取材,而关键是精工,要经过打磨、髹漆、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流程。若是竹料,还要先经过选、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然后进入“打磨”。除竹材外,其余如乌木、牙、骨、角等也需打磨,然后髹漆。这两步主要完成骨子的光色之美;而雕刻、镶嵌的目的是对骨子的装点美饰。各方面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扇骨的艺术化进程。

扇骨初期的艺术制作主要是由民间艺人来完成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仅仅是工艺品,还称不上艺术品。扇骨真正登上大雅之堂是由于官宦文人和书画家的参与。这些人的参与带动和推动了扇骨的文人化、艺术化、高档化,终于进化成为独立的艺术品。这也符合中国艺术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从民间艺术的母体上生长出来,经由上层文人显贵的参与推崇而身价倍增,成为高贵的艺术品。

民间艺人对扇骨的制作具备很强的民俗色彩,且带有文人艺术家所缺少的乡土气息和质朴味道。但它不为掌握话语权的文人所重,视之为幼稚凡俗,缺少艺术价值,把它们归为“作家货”的范畴,即现在所称的“行货”、“大路货”。这类扇骨多是在小作坊中快速成型,其艺术水准上确实不高。

明代是折扇发展空前兴盛的时期,也是扇骨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作品的时期。扇骨艺术独立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扇骨无形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扇骨本身有形的材质的价值,即精神价值超过物质价值,而且前者成为决定扇骨价值的首要因素。就像一幅齐白石绘画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笔墨纸张,而取决于它的艺术性。同样这幅齐白石绘画的印刷品的价值,则取决于印刷品材质的价值。明代笔记《野获编》记当时:“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俱目为俗制。唯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怀袖雅物。其面重金,亦不足贵,唯骨为时所尚。往时名手有马勋,马福,刘永晖之属,其值数铢。近年则有沈少楼、柳玉台,价遂至一金。而蒋苏台,同时尤称绝技,一柄价值三四金。冶儿争购,如大骨董然,亦扇妖也。”显然人们视之为高贵的扇骨并非紫檀、象牙之制,而是将廉价竹制扇骨放在更高的位置,内在思想上已产生“怀袖雅物”的文化意识。这与竹制扇骨较高的艺术可塑性具有密切的关系。

扇骨运用了雕刻工艺的全部手段,在中国书画、民俗吉祥图案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法对扇骨进行装饰美化,使其呈现出赏心悦目的艺术色彩,并具备较为浓厚的文化品味。以独具的魅力辉映艺坛。而扇骨的雕刻主要是施于竹类扇骨,那些很名贵的紫檀、玳瑁等其自身材质本就非常精美,且天然生成,很难也无须认为雕琢进行深度的艺术加工了。这正符合孔子所说“绘事后素”的艺术原理。在竹类中自身装饰性很强的风眼竹、湘妃竹、佛肚竹等,也不常用来进行雕饰,唯有玉竹,晶莹素净,易于精雕细琢,使之身价倍增,成为主要的雕刻对象。

扇子的优劣雅俗,取决于扇面和扇骨两个方面。明代折扇势压团扇,使扇骨的地位更显著重要。折扇平时是折叠起来的,人们看扇子首先看到扇骨,扇骨成为折扇的一个门面,它的优劣就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所以会有前面所提到《野获编》说的情况:“其面重金,亦不足贵,唯骨为时所尚。往时名手有马勋,马福,刘永晖之属,其值数铢。”扇骨的价值高于扇面,足见扇骨之盛。明朝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万历三十八年六月九日记云:“盛德潜以正德中,吴人刘永晖所制阔板竹骨

扇一柄赠予,曰:扇工虽琐细,然求如此浑坚精致者,其法绝矣。”李日华乃明代著名学者,妙于书画,精于鉴藏,多种论艺之著流传于世。将扇骨赠给这样一位具有崇高艺术修为的人士,并得到他赞同,“如此浑坚精致者,其法绝矣。”可以确信这种扇骨绝非等闲之物,而是已经从供实用转变为供赏玩的独立的艺术作品。民国时期,扇骨已成为店铺单独出售的作品,扇骨往往是单独标价,而且扇骨的制作也像书法、绘画作品一样,可以提前订做,可以提出有关式样及内容要求。

角骨雕刻艺术非常类似于篆刻,其难处不在于刀法,而是要求刻手具备书法、绘画、诗词、歌赋等造诣。竹刻与篆刻有着诸多相通之处,要求古雅,追求文逸超俗的效果。以体现文人气息为上,崇尚具有书卷气息的文作,对有官宦气、富贵商廛气的匠作则不以为然,这正应了中国文化一贯重文逸、求雅格的思想品格。

扇骨雕刻的内容主要分为兰大类别:一类是书画;一类是图案;一类是金石文字。应该说,书画类题材是扇雕跻身于艺术品领域的一个重要阶梯。在折扇边骨上雕刻,大多一侧刻字,一侧镌画,相互配合辉映成趣。有时扇骨雕刻的内容与扇面内容相关,两者相辅相成不仅丰富了扇子的文化内涵,而且提高了扇子的艺术审美价值。在扇骨上作书画类雕刻主要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以别人完成的书画作为粉本,移植到扇骨之上。这种方法难度很大,因为扇骨较窄,形状也难于处理,移植时雕刻家还要有再创作的成分;第二种是请书画家在扇骨上起稿子,然后由雕刻家奏刀。这种组合常常产生扇刻中佳作;第三种是合雕刻家与书画家于一人,直接在扇骨上施雕,或自作稿自刻。如果刻手本人就是书画名家,如清代的杨聋石、赵之谦以及现代的高式熊、郭兰庆,自然会有佳作问世。

中国竹刻艺术于明清时期臻士于完善,三四百年间见于论著、有姓名可考的竹刻家两三百人,而从事竹刻者无不雕刻扇骨。有关扇刻名家的记载,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已大有其人,如南京的李昭、李赞、蒋诚,苏州则有方氏艺人,此外还有不知籍贯的马勤。他们都同时以制扇和刻骨闻名于世。王士祯《香祖笔记》中有“旧京扇贵李昭骨”之句,正德年闻刘永晖,其后濮仲谦、李耀、“三朱”(朱松龄,朱小松,朱兰松)、蒋诚、李玉台、柳玉台、李耀等。明代时竹刻名手多集于江南嘉定、金陵二地,并因为各自独特的技法和艺术面貌,形成了“嘉定派”和“金陵派”两大艺术派别。明代一些著名书画家如文征明非方氏制的“方扇”不书,非名手李承辉、李昭、马勋、曹大本等人之制不画。又如文献记载,周臣画扇喜用曹大本制的。陈淳喜用马勋的扇,仇英喜用柳玉台的扇等。这些竹刻名家大都读书识文,工书善画,如“嘉定派”的“三朱”,祖孙三代皆具有较高的诗文书画造诣。但书画家们主动参与到扇骨创作中在清朝时期才开始,到清末民国时期达到鼎盛。康熙年间周颢是较早参与到扇骨雕刻中来的画家,史载他“读书不应科举,精于画,尤好画竹,刻竹极精”。刻竹艺人或工匠是用刻刀在竹上“绘画”,他们一般也会真正的绘画,但刻竹绘画与画家绘画仍有巨大的不同。周颢首先是以画名世,然后才从事刻竹制扇之艺。他刻竹用刀如笔,皴法浓淡凹凸,生动浑成,他刻的扇骨在当时便被认为绝品。画坛里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也曾挥刀刻刊扇骨,至清末民初,众多书画家参与了扇骨的创作,这使得扇骨的雕刻具有了书卷气,大大提高了扇骨的艺术水准。

折扇崩骨的艺术性还体现在扇骨的款式和头型上。扇骨聚头处的柄部造型形状俗称头型,又叫端型,这是折扇中十分具有特点的一个部分。扇骨的头型在折扇初兴时仅有几种,方头、圆头以及从日本传人的“和尚头”,后来发展到一百多种,有平头、鱼尾、椭圆、葫芦、雁首、梅花、花瓣、如意、橄榄、云头、垂露、瓶口、鸭头、尖头、玉兰头等众多样式。一些制扇名家制扇更是独具风格,如乾隆年问《吴县志》载:“马(勋)圆头,李(昭)尖头,柳(玉台)方头,蒋(苏台)沈(少楼)方圆并精,各擅其巧。”

总体来看,扇骨头型主要分为五大类:方型,圆型,尖型,曲型,另外其他类型可归为一类,这些是扇骨款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型的代表是直式方头扇,它是折扇扇骨的原始式样,形态较为简单质朴,类似一长而窄的梯形。圆型的代表是和尚头型,这种扇骨在聚头处以扇钉为圆心呈一圆状,其圆而光亮如同和尚的光头,故俗称“和尚头”。根据扇头的大小,具体又能分为大圆和小圆。尖型的代表是明代称为“尖根”的扇骨,扇头尖如矛头。这种扇骨不太常见,多用于十六档大扇,外观有剔透之感。曲型的代表是波浪式扇骨,头型为一弧形状。其大骨小骨俱作弯曲如水波蛇行状,相邻的两根扇骨的波峰波谷交错成趣。其他也有方头型的波浪式扇骨。其他类型为形状较为特殊者,如如意头是指扇骨的大骨整体似一柄如意;燕尾式是扇端处中间凹进,似燕尾形状;葫芦头型是扇头像一只葫芦;玉兰花头型是形如玉兰花状的头型,等等。

几百年来,制扇艺人殚思竭虑,用平生之艺在这小小的扇骨上极尽能事,使之新意迭出,数不胜数,呈现出精彩的艺术气象,所有这些也有力地开拓了扇子艺术的广阔天地。

三、其他扇子附件

总而言之,无论团扇还是折扇,其主要部分就是扇面和扇骨两个方面。扇面为扇之面,覆盖了扇子的绝大多数内容和意义;扇骨对全扇起了固定和支撑作用,其本身也作了艺术的美化装饰。

扇面扇骨之外,扇钉是折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被称为“扇骨尾部之枢纽工序”,对于扇子工艺具有“画龙点睛”的重要性。扇钉多为牛角钉,并在钉面上作出梅花状、太极、“卍”字等文饰图案,增加了扇子的意趣性。

扇子的附件如扇坠、扇匣、扇囊等,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扇坠乃系于扇柄尾部的饰物,宋以后开始流行。最初扇坠主要用于团扇,明代时折扇也用扇坠。扇柄附坠,使扇形延伸,余韵连绵,而且整个扇子给人重心下移的感觉,不嫌其摇动飘忽。扇坠制作十分考究,其本身质料也衬托出执扇人的身份素养。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谈到扇坠的用料:“扇坠宜用伽南、沉香为之,或汉玉小玦及琥珀眼掠(黑水晶)皆可。香串、缅茄之属,断不可用。”作者在这里十分强调扇坠材料高贵的品质。虽然也有以普通竹、木为材料做成扇坠,或直接在扇柄下坠以流苏、香囊,但仍是以汉玉、琥珀、水晶、伽南、象牙等材质为贵。与扇骨不同,材质乃为扇坠的第一要素。另外,扇坠也多有艺术雕饰,双鱼、婴戏、蝴蝶、辟邪等祥瑞之物都是经典题材。

由于对扇子越来越多的重视,出现了专门装盛扇子的扇匣和扇囊。扇匣多装盛团扇,扇囊多装盛折扇。唐初诗人陈子良《新成安乐宫》中有:“拂尘开扇匣,卷帐却薰笼。”此扇匣当是专用于装盛团扇的。至明代折扇兴起,扇囊也多起来。刘若愚《酌中志》称:“撒扇……放则遮日,收则入囊。”痢匣、扇囊是实用品,其制作或雕饰或绣治,也成为精心打造的工艺品。扇匣材质用纸用木皆可,纸匣多裱以苏州小锦,(宋锦之一种,又名盒锦。)或蓝毛布,以后者尤为古雅。术匣则有黄花梨、鸡翅木、紫檀、红术等数种,另外还有竹做的扇匣。扇囊多用缎子缝制,上绣有各种纹饰,如诗词文字、山水人物、鸟兽草虫、花卉蔬果等。扇囊多用锦绣,以缂丝为贵,其余如纳锦、戳纱、衣线、盘金、锁针、抽纱、包梗等各有特色。

自古用扇者止言其效,赏扇者乃审其美。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一面小小的扇子里竟蕴含有无比丰厚宝贵的艺术文化内容。在它身上,凝聚了文人仕层、书画家、工艺家、民间艺人等各个阶层的努力和创造,也折射出缤纷绚烂的文化艺术色彩。

责任编辑:楚小庆

延伸阅读
心理学专业个人简历模板3篇  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一份好的简历可能意味着成功的一半,马虎不得。那么
2023-06-18
第一篇:简历中简单的自我介绍简历中简单的自我介绍在简历里的自我介绍即要简单又要突出重点。你如何制定自
2023-05-26
小升初简历中,自我介绍是最常见也最重要的部分,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0简历自我介绍范文100字
2023-05-01
电话销售工作简历两篇  个人简历是我们进入公司的敲门砖,好的个人简历,更是可以为我们带来满意的工作职
2022-05-19
会计专业个人最新简历模板姓名:xxx性别:女年龄:xx身高:xxCM工作经验:5年婚姻情况:未婚院校:xx理工大学主修:财务管理学历:本科电脑水平:一般英语:无求职意向工作职位:会计财务主管求职状态:
202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