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体育氛围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

党团工作 |

时间:

2021-08-03 09:56:44

|

摘要:校园文化和体育氛围属于学校体育隐性教育的范畴。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只重视体育显性课程,而忽视体育隐性教育。本文以校园文化和体育氛围为体育隐性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探索隐性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校园文化和体育氛围等体育隐性教育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有显著的影响,对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体育氛围;隐性教育;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意识培养

一、前言

校园文化的涵义一般来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文化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几个方面。狭义的校园文化指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学校精神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即特指区别于课程文化,按照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其教学过程的“课延文化”。所谓“课延文化”,即课程文化的延伸形式,是指相对于校内课程文化、课堂教学等主导活动之外,学校组织和引导师生开展和参加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丰富的层次内涵决定了校园文化也是一个内容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广义上的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其系统内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大层面,它的载体是学校师生员工。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及校风和校训、学风和教风、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的信息传媒等。上述几个层次的校园文化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证,精神文化是灵魂。一定的精神文化的作用依赖于一定物质文化的保证,正如物质文化的建立要依赖一定观念的支持一样。制度本身要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而精神文化也是制度和规则的集中反映。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具有高度校园特色和健康生活气息。校园体育文化以校园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集竞技、健身、消遣、娱乐、审美、传播文化等多元功能于一体,成为师生闲暇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形式,既有严谨的科学方法,健全的组织机构又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涵盖了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层面的体育文化。 精神层面的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集中表现为师生群体的体育思想、教学方针、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园体育风气。这其间包含有体育意识的传播、交流、碰撞与创新。它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目标、体育健康观代表着学校体育文化的本质与核心。 二是物质层面的体育文化。它是学校师生从事文化活动的必备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校园的容貌、自然环境、校园的建筑风格、体育场(馆) 等建筑设施的布局,各类运动器材设备、体育教材、师资队伍建设等。 三是实践层面的体育文化。其中一类是体育制度的活动规范、规则及各种制度章程、习惯、奖惩条例等。

校园文化、体育氛围属于学校体育隐性教育的范畴之一。隐性教育是让人们在一种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去体会某一个事物或情景,它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通过自身对事物的感受,使之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对某一事物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它的感染,增强自身的认同感,并接受它的存在。隐形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所受到的教育,它从全新的角度、通过多样化的方法来促进理论课程的发展和完善,其效果是经过了长期的熏陶之后所形成的人的内在意识与素质的提高。

体育隐性教育是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需要师生之间共同创造的活动氛围,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营造一种浓厚的教学与学习的氛围。[1]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建立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是为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体育活动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习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体育隐性教育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有时是主观的推动,有时是客观间接的影响,是让学生在一种无意识的、非正式的环境状态下对人的内部心理产生刺激和作用,使学生在某种刺激下主动地接受新事物,对新的事物产生积极的影响。[2]

结合在普通高校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中尝试引入隐性课程教育要素,进行体育隐性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丰富的课余体育活动,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影响。文章对在隐性体育教育下普通高校学生如何增强体育意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见解,以期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二、体育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一)体育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联系

1.教育目标的辩证统一性

在体育隐性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上,要以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与优化體育资源配置,明确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以积极的态度加强教学与角色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树立良好的体育内涵、风气和教学方式等因素,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运动能力。[3]在体育显性课程上,要严格按照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教案和课程设计的流程来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因此,为达到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体育隐性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两者的统一。[4]

2.教育内容的辩证统一性

课程教育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材料内容,是教师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是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教学不断总结和更新,形成的理论体系,它有时具有内隐性有时具有外显性。如足球教材,既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足球的基本知识和动作技能,又可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其良好的拼搏精神和意志品质,增强心理素质能力以及培养健全人格。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形式上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调整。教学内容可以是固定的,而对于教学方式可能就是多样化的,因为体育教材本身都具有认知性和非认知性的特点。因此两者在教育内容上是辩证统一的。

3.教育过程的辩证统一性

课程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要求和具体的目标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升、思想观念的形成、个性的形成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特定的时间和要求对教学活动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可以是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的统一,也可以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一致。显性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掌握运动项目的知识与运动技能,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项目的锻炼,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不断地创新与提高。体育隐性课程则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于教学现有的资源,让学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产生共鸣,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进行创新,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当遇到失败的时候也要积极地去面对,分析失败的原因,吸取失败教训。因此两者辩证统一于教学过程中。[5]

4.组织与方法的辩证统一性

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主要是为了达成教学的目标而实施的有计划性的过程。在日常当中体育显性课程的教学组织与方法主要是围绕着教师如何去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去学习来具体组织和实施。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上老师可能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顺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积极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按照教师的节奏去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体育知识,掌握动作要领和锻炼方法,还能主动地接受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隐性课程具有深层的隐蔽性,没有明显的外部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它与体育显性课程的组织与方法以及在教学的实施途径中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很多时候隐性课程的组织包括有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主动性的激励方式,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小组经验总结交流会,重难点问题的分析和答疑,总结概括,形成一致性。要善于运用所学到的新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现有的知识理论体系,并把所得的结论进一步深化和内化,达到思维的扩散,按类汇总,触类旁通的目的。[6]这些在教师的教学意识和学生的练习中得到体现,具有非常大的教育作用。因此组织与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

5.教学管理评价上的辩证统一性

体育教学管理与评价工作的构建是教学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反馈,对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教学计划中有兼顾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安排,它们两者在教学管理中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各项教学活动必须按照预先设定的方案有序地进行。通常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对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进行具体分析,在总体安排上既要满足显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又不能忽略隐性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在组织实施安排上要确保显性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又要挖掘隐性课程内部因素对学生学生作用的影响。在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中对显性课程的评价要遵循教学反馈的客观真实性,也要对隐性课程的促进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把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都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在教学质量上严格把控,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心一意地为学生的学习着想,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激励使学生学习更有主动性,这样才能有利于体育课程的健康和发展。 [7]

(二)体育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区别

1.表现形式不同

体育隐性课程是以间接的、悄无声息的、内隐的形式出现的;体育显性课程是以主观的、直接的、明显的形式出现的。从教学形式来看,体育隐性课程主要通过学校的教学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影响,这种教学环境是时刻发生变化的,具有不固定性以及宽松弹性,在对学生的影响过程中可能是零散的或是碎片的。然而显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系统模式化的,体育显性课程是要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和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进行,是从简單到复杂,从单向发展到多项发展的,从单一性到多面性进行的,严格地按照体育教学中的人体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而进行。

2.表达的方式不同

体育隐性课程的本质就是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很难被人所发觉,它的这种隐蔽性也会受自然环境或是社会环境因素所影响,由此可以知道体育隐性课程本身是相对隐蔽的,它在学生的表现过程中产生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具有潜隐的和无形的特点。而体育显性课程是以一种最为直观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它在教学过来中是遵循循序渐进、从低难度到高难度层层递进的原则,向学生传递具体的体育常识、体育观念、运动技能等等,这些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真实而存在的。从活动方式来说,体育隐性课程中的活动方式是一种非意识的活动,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里感知事物的变化,包括认识活动和非认识活动;而体育显性课程是在教师的直接引导下学生所从事的学习认知活动。

3.涉及领域不同

体育隐性课程涉及的领域非常之广,从体育物质文化、体育人文素养、体育精神文明,到体育制度和体育教育中的人际关系等都属于隐性课程的领域范围。而体育显性课程的重要方面是在教学体系中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式,并在教学中按照基本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8]体育隐性课程是依靠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场地器材、运动的空间以各种有形和无形为载体而存在,载体是具体的体育运动器材、学生之间的配合、体育教学方案的执行、体育课程的设计,另外还有学校的环境与学生的参与情况。而体育显性课程是通过实施具体的体育活动而存在的,需要有实实在在的物质东西,比如运动器材、运动场地、教科书与学生。

三、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意识的隐性培养路径分析

(一)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目前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主要是由体育课、田径运动会、校园班级体育比赛、户外体育比赛、体育社团协会运动竞赛、各类体育竞赛以及体育环境、运动场所、运动器材、健身器材、体育场地等物质要素构成。这些是吸引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创建是在长期坚持中沉淀的,在此过程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不断地满足学生的体育文化需要,这样在无形当中就激励了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平时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运动能力也会有提高,而由于对体育项目的热爱,就会逐渐养成了每周都要固定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具有艺术观赏性的项目如啦啦操、自由滑冰、街舞、爵士舞、体育舞蹈、自由体操等;球类项目如曲棍球、足球、篮球、网球、壁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通过在校园中举办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中来,在运动场上挥洒自如,展现自己的运动能力、塑造体育素养、体育风采,形成运动风格,展现运动魅力。

学校应当定期邀请相关体育项目的专家或学者来校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以讲座或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和运动项目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观看比赛,了解技战术的运用和了解体育赛场的实事动态,扩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9]

学校应重视体育活动场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体育场所和运动器材是创建校园体育文氛围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只有提供完备的体育设施和运动器材,学生在体育项目上才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自己的体育活动项目。如果没有这些物质作为最基本的保障,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根基就不会牢固,体育文化也不会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体育活动将难以进行开展。学校应该站在服务者的角度,尽可能地为大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体育锻炼条件,在器材方面要加强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工作,该淘汰的器材设备就应该更换,以确保运动器材的安全性,充分发挥现有体育设施的作用,物尽其用,为提高大学生运动能力和强化校园体育文化提供有利保障。

(二)改变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考虑到大学生的个性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加以变化,要把过去以竞技化运动项目为主转变为以轻松愉悦的游戏化形式为主的体育活动。因为大学生基本上是成年人了,他们对于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并且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体育运动的基础能力,因此,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要加以改变。目前我们高校的很多教学方式方法都还是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这些方式和方法很多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学模式了。想要改变这种低效率的教学模式,只有从根源上进行彻底改革,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一言堂的、枯燥且乏味的教学方法,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一种交流互动形式的、师生共同参与的、体验式的、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例如乒乓球课,由于大学生对乒乓球这项运动从小开始就有接触,都有很大程度上的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技战术的实施和对手的分析上,让学生首先从心理上树立必胜的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拘束于某一个细微的技术动作,要从全局上考虑得多一点。

普通的体育教学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主要也是为了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从体育锻炼中形成体育意识,以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这样一种教学培养模式与专业运动员培养是截然不同的,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目的主要是在竞技场上夺取优异成绩,专业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是更加科学化,人体的机能要想在科学的训练下发挥更大的潜质,平时还要结合人体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合理的训练。所以,在教学上普通的体育教学与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应该要区别对待。在课堂上,我们要采取技能竞赛与趣味游戏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加强师生间的联动,以及学生之间的自由互动,让教师也尽可能地参与到其中,如学生在参加篮球比赛或乒乓球比赛时,教师可以作为裁判员来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师生间的关系融洽,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指导动作要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学习。

(三)把体育意识培养理念贯穿于体育课教学的始终

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形式,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课的教学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运动技战术、体育价值观念以及传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体育道德认可以及体育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加强师生间的联动,以及学生之间的自由互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开展体育活动的动力,以及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也能让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改变教学形式,让课堂有一种轻松愉悦活动情境,学生能够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情境教学直观再现、角色扮演、语言描绘等让学生进入情景之中,在情景中积累经验和能力,在沉淀中逐渐形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理念以及良好的锻炼习惯。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区别不同的体育项目特点,根据不同的内容,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自身状况,做到有的放矢,科学合理地安排健身,为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具备经常参加运动的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丰富课余体育活动,完善校园体育社团建设

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正常教学之外,应该还要挖掘更多学生参与體育锻炼的途径和方式,因此,在校园里开展丰富课余体育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增强个体参与度的重要方式。正常的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课余的校园体育活动就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为单单只靠正常教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很多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和提高还是要靠课余的时间来加强。丰富校园课余体育活动的内容和种类这对进一步提高参与者的体育运动能力、技战术水平、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学校教育管理者的层面来说,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念,学校应该在教学管理和体育设施器材上为学生提供便利,我们的教师也要对课余体育活动方面加以重视,根据校情开展各式各样的运动项目,让更多的体育爱好者投入到他们所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去,形成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可以通过体育沙龙论坛让学生互相讨论,还可以通过开设体育知识问答竞赛、体育微信公共订阅号、体育微博论坛和举办体育运动会等形式以丰富校园课余体育活动。

在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建立方面,有很多学生对其积极响应,特别是大一新生的积极性更为突出,很多大一的学生从刚进入大学校门那一刻起就对各种体育社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对体育社团的关注和热爱同时也是对体育活动本身的关注。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对于提高学生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发展身心健康、提高运动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立与体育项目有关的各类体育社团组织,并积极举办各种与本社团相关的课余体育赛事,让社团的成员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比赛的策划、组织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社团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高校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来支持体育社团的建立和发展,在制度的建立和日常的管理上给予支持和重视,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安排同学们参与他们喜欢的社团体育活动,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将起到促进作用。

四、结语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创建浓厚的和内涵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能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氛围,内化自我体育意识。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延伸性的特点,需要不断地创新和传承,强化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加强校园体育社团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加强隐性教育对体育教学的渗透力。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上更多地采用多种多样的隐性教育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入地了解隐性教育对于体育意识的加强的作用。[10]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实施体育隐性教育的水平。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教学执行能力强的队伍尤为重要,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化水平,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多维度教学能力。 加大体育教学与运动竞赛的有机结合,学生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并重,鼓励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积极参与运动的习惯。通过开设体育校本课程,让校内的体育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从而促使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技能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l]贾克水,朱建平.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00(8):37-42.

[2]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动态,1989(1):46-50.

[3]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王宏.学校体育隐性课程的价值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6.

[5]于晓东.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245-247.

[6]姚蕾.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228-230.

[7]張自力.论隐性体育课程的作用机制和功能表现[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61-62.

[8]方向丽.对体育隐蔽课程的再认识[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3):55-56.

[9]林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与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2010(1):15-16.

[10]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11-12.

延伸阅读
心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以下是工作范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入党谈话记录两
2023-06-20
入党不仅是一种光荣,更重要的是应该有坚定的信仰,为我们党的事业出谋划策,用更多的热情和更好的务实精神
2023-06-20
入党志愿书大学新生参考  自入学以来,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学校与系里组织的各项理论学习和集体
2023-06-18
建党百年入党心得体会范文3篇  砥砺前行践初心,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奋斗力量。面对波澜壮阔、气壮山
2023-06-18
入党申请报告精选3篇  入党申请书,又称入党申请报告,是要求入党的人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的一种书面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