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传统文化与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

合同范本 |

时间:

2021-08-01 09:47:16

|

摘 要: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同相同行,促进传统文化与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相融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工科院校无论是要提高办学水平还是提升社会形象,都需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和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7-0189-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目前,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以夯实中华文明的基石是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趋势,更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同相同行

大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支柱之一,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1]。

毫无疑问,传统文化正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义,能否承担好发挥好这一新功能,不仅决定着大学的办学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其自身能否在这场中国逐梦、民族复兴的伟大的进程中的实现自身价值;与此同时,高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践行,必将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用的提升,最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

(一)传统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和根基

当前大学校园中多种文化交流碰撞,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对中国高校主流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趋向多元化。

用五千年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来强化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增强校园主流文化的抵抗力,使校园主流文化在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之道。

(二)校园文化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传统文化是当代国人的精神故乡,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当代青年,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大学校园。

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使得我们骨子里就具有了传统的情怀或气质,这是我们血脉相承的财富,更是我们得到归属感的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复兴需要几代人的智慧与努力,毋庸置疑,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青年人只有在沐浴经典后豁然开朗、博览群书后自我感悟,才能用行动证明民族复兴舍我其谁的情怀与气概。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发挥大学校园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作用,校园文化折射着大学的内核与特色,反映着大学校园发展的沧桑与变迁。从独具寓意的街路名称,到设计精巧的校园景观,小到一片树叶,大到楼堂场馆,不展现着一所学校的文化意蕴。将传统文化的因素引入校园文化的设计中,是为了让校园里的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与发展。

(三)弘扬传统文化是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历史文化底蕴相对薄弱是工科院校的一般特点,因此,工科院校更需要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探索、丰富和完善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路径,或许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下,将科学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使当代的工科院校学生不仅具备创造社会生产力的直接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具备认知世界的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传统文化进工科校园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传统文化不但要进工科校园,还要扎根工科校园,长出新枝,结出硕果。

二、传统文化融入到工科校园文化建设的多种渠道

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工科院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并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原则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一)积极主动引入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工科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发展不能只关注硬件设备、校园建设等硬实力的内容,同时还要关注校园软实力建设,让学校不仅有顶尖的科学技术,同时也有深厚的校园文化[2]。要从顶层设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搭建平台,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尽可能将活动覆盖到每一个院系、每一位师生,形成人人参与、处处留印的良好氛围。

(二)重视工科师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要让传统文化进校园取得成效,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满足传统文化的课程开设及课外活动的开展。

首先,要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形成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寓于课程讲授之中,做到专业知识与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使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行动落到实处。其次,教师要主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育思想,通过实地考察、查阅文献、参与课题等途径,发掘整理出对自己专业成长有益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精華,将其有效应用到自己的教书育人、文化育人中去。再次,教师应积极参与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和阐释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教学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此外,还可以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定期举办各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探索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建设校园文化的路径与方法。工科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基本细胞,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自我的规范。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让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按照传统文化的要求来审视和纠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提升自己,同时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加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工科院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以教材为重点,构建适合自身实际的文化课程和活动体系。课堂是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在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工科院校要注重在教材中挖掘、提升,在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把弘扬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体育教育、国学教育等环节中,重在每日坚持,长年积累。

首先,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工科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等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其次,积极推进传统艺术体育项目进入校园。按照因地制宜植入与突出区域特色相结合的原则,推进传统艺术体育项目在工科校园全面展开。通过加强艺术体育教科研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让传统艺术体育走进课堂,融入课外活动,切实发挥传统艺术体育教育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传统艺术体育项目的整理与研发,增设传统艺术体育项目课程,建设传统艺术体育兴趣小组和俱乐部,让传统艺术体育成为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方式。再次,在工科校园中开展国学教育。国学经典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解读,才能体悟先哲们的人生智慧、恢宏的胸怀及悲悯苍生的人文关怀,才能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道德力量与人格追求[3]。

(四)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组织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动员好、组织好各级院系,做好宣传,扩大参与面,并注重培养一批文化活动骨干,为今后的校园文化开展准备力量。

在校园里广泛开展节日、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等系列活动。比如,诵:诵读经典,浸润人生;写:书圣言经典,品汉字魅力;讲:讲好中国故事,激发爱国情感。学校要搭建平台,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历史景点等,通过对家乡革命文化场馆和风景名胜的参访讲解,培养大学生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意识。学校要开展对经典名著名篇的讲解活动,如“道德讲堂”、“国学讲堂”等。开发创新讲解形式,提倡原创微视频、微动漫等多元化手段;积极开展各类艺术展演活动,让京剧、龙江剧及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走进更多的校园,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的专业艺术工作者参与活动。要在艺术作品的原创上下工夫,提高作品的创编水平,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学校戏曲、舞蹈等作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五)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虽然以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存在于大学校园文化之林,但若想保持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却需要深深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理工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需要不断创新活动开展的形式和手段,需要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需要与校园文化需求相适应,通过开设校刊校报专题专栏,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官网报道、微信发布等形式,扩大传统文化活动影响力,丰富工科校园文化生活。

结语

总之,工科院校要群策群力,有效利用“校园文化+传统文化”的建设模式,并以此为导向,建设以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晰的校园文明风尚。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使学生感知传统、感受文化、開启智慧、启迪心灵、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发展和健康成长,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素质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蒋元春.高校后勤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4):9-14.

[2]  曹志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11-12.

[3]  吕丽莉,奇伟.校园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5.

[责任编辑 本 然]

延伸阅读
房屋赠与合同新东西赠与他人,就怕会后悔,特别是房屋,所以一定要签好协议,避免在今后乙方反悔,伤了感情
2023-06-17
生产设备保管合同承租人(乙方):
2023-06-17
公司形象墙制作合同合同编号:_______甲方: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依
2023-06-17
小车车辆租赁合同出租人(甲方)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6-16
农村土地租赁协议(简易版)出租方: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承租方:_________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