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私学中其他弟子群像(上)

合同范本 |

时间:

2021-08-24 11:07:38

|

zoޛ)j馟i)v]44m5~i]4饨ky思想言论很难准确考述。但他们都是孔门弟子群体的不可缺少的成员。孔子对他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其教学艺术多姿多彩、深邃精美,成功地塑造了弟子们生动活泼、神采各异的群像。

一、闵子骞:“孝哉闵子骞”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末年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36年(比孔子少十五岁),卒年不详。

闵子骞早年丧母,受继母虐待。帮父亲拉车,受父亲鞭打。在孔门中的表现被记载下来的有:(1)为人沉静寡言,孔子曾说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2)动作老成持重,所谓“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即恭敬正直的样子。(《论语·先进》)(3)以德行著称,为孔门十哲中德行科第二名。《论语·先进》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4)不愿意做官。《论语·雍也》载: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意思是: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从这段话表达的语气看,闵子骞推辞做官的意思是非常坚决的。

《韩诗外传·卷二》记载了闵子骞在孔门修养的全过程:闵子骞始见于夫子,有菜色,后有刍豢之色。子贡问曰:“子始有菜色,今有刍豢之色,何也?”闵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夫子内切瑳以孝,外为之陈王法,心窃乐之;出见羽盖龙旗裘旃相随,心又乐之;二者相攻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今被夫子之文寖深,又赖二三子切瑳而进之,内明于去就之义,出见羽盖龙旗旃裘相随,视之如坛土矣,是以有刍豢之色。”闵子骞从始有“菜色”到有“刍豢之色”,是因为内心深处经历了激烈的斗争,受孔子思想的深刻影响,即所谓“被夫子之文寖深”,终于“内明于去就之义”,对荣华富贵视之如粪土,其道德修养遂进入自觉自由的境界。这就能很好地解释他为什么那样坚决地辞官不做了。

闵子骞孝行非常突出。《太平御览》载:“闵损……早失母,后母遇之甚酷,损事之弥谨,损衣皆藁为絮,其子则绵纩重厚。父使损御,冬寒失辔,后母子御则不然,父怒诘之,损默然而已。后视二子衣,乃知其故,将欲遣妻。谏曰:‘大人有一寒子,犹尚垂心,若遣母,有二寒子也。’”父感其言乃止。由此可见,闵子骞之孝是深明大义的。后母毕竟不同于亲母,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有血缘关系而前者没有。孝后母当然与孝亲母也就不同,其孝行已超越血亲之爱了。这也正是闵子骞孝行的非同寻常之处。所以,他的一番话“感动了父亲,取消原意,也使后母感激而成为她的慈母,他的两个异母弟弟也受感动而行弟道”。[1]闵子骞之孝在当时影响很大,其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

孔子对于弟子闵子骞的孝行大加赞赏,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意即闵子骞真是孝顺啊!因为他的孝行,人们没有非议他的父母兄弟的言论。孔子对闵子骞的孝行评价,着眼于“孝”的家庭维系功能和社会和谐功能,对于闵子骞本人来说是一份重要的激励,对于其他弟子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正因为孔子弟子中多孝子,也就为孔门私学带来了一种良好的声誉和特别的荣耀。

二、冉雍:“雍也可使南面”

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2年,少孔子二十九岁,卒年不详。

冉雍出身贫贱,但却德行突出,才智过人。早年拜师孔子,跟随先生周游列国。鲁哀公十三年(前482),冉雍41岁时当上季氏家族的总管。孔子评价他:“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那耕牛的儿子长着赤色的毛,整齐的角,虽然不想用它做牺牲来祭祀,山川之神也不会答应。说明冉雍虽然出身贫贱,但他超群拔俗的才能仍会有用武之地。因而评价冉雍说:“雍也可使南面。”这里所说“南面”,一般是指君主和贵族的位置。

《论语·公冶长》载: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有人说冉雍内心仁德却不善口才,孔子却予以反驳:“我不知道他仁德与否,但为什么一定得善口才呢?”《论语》中说刚毅、木讷接近仁德,又说巧言令色的人仁德很少。由此,冉雍之不善口才并不代表其内心缺少仁德。

冉雍提出为政要居处恭敬,行之以简,得到了孔子的认同。《论语·雍也》载: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意思是:仲弓向孔子打听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尚可,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平时就追求简单,不能深思熟虑,却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啊,这话你说得对呀。”

冉雍对于老师的指教身体力行。《论语·颜渊》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向孔子请教“仁”,孔子教导他说“出门工作要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要像去承当大祀典那样严肃认真,小心谨慎。不要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无论在家在国都不要无端怨恨。”冉雍听罢,受益匪浅,立即回答先生说:“弟子虽然不聪慧,但仍将按照先生的教诲去实行。”

后来冉雍果然言行如一,笃行仁德,被孔子定为“德行”科弟子的代表之一,与颜回、闵子骞并列。他的同窗好友子贡也给他很高的评价:“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家语·弟子行》)就是说,冉雍不以贫穷为累;不把臣下当私有财产,而当作借重的使者;不拿别人出气;不加深对他人的怨恨;也不计较别人以往犯过的错误。从冉雍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足见其品行的高洁和器量的宽宏。

三、澹台灭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人。

澹台灭明与孔子弟子子游关系密切。《论语·雍也》载: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这是说孔子与已经做了武城宰的弟子子游谈到有无发现人才时,子游将澹台灭明向孔子做了介绍,特别肯定了其品行端庄、公正无私的表现。

澹台灭明是孔门弟子中才高貌丑的典型。澹台灭明做了孔子的弟子,更加注重个人德行修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澹台灭明“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后来澹台灭明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后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听说后非常感慨,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对于自己差点因“以貌取人”而失掉澹台灭明这个人才,孔子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以此来警示当时的孔门弟子和所有后来者,其胸襟之博大、意义之深远,即使在教育家中也是非常少见的。

四、高柴:“善为吏者树德”

高柴,姓高,名柴,字子羔,亦称子皋、子高、季皋等。春秋末年卫国人,亦说齐国人。生于公元前521年。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高柴的基本情况如下。(1)身材矮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他“长不盈五尺”,约合今天1.5米高。(2)相貌丑陋。如《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所说“状貌甚恶”。(3)性格愚直。孔子曾对几位弟子作评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先进》)认为高柴愚直而不知通变。(4)孝行突出。但高柴侍奉父母特别孝顺,孔子也称赞他“柴于亲丧,则难能也。”(5)非常好学。上海博物馆的战国楚简中有一篇《子羔》,记述高柴向孔子请教尧、舜、禹、契、后稷的事情,[3]说明他是一位非常好学的弟子。

高柴在行政能力方面非常突出。年轻时,子路就派他任费邑宰。(《论语·先进》)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他随子路任“卫之士师”即刑狱之官。(《孔子家语·致思》)回鲁国后又先后担任武城宰、(《孔子家语·弟子解》)成邑宰,(《礼记·檀弓下》)具有丰富的行政经验,他可能是孔子弟子中先后担任官职最多的人。《说苑·至公》记载有一则关于高柴的故事,很能说明他的行政能力。故事说他在卫国做刑狱官时,依法砍了一名罪犯的脚,后罚他守卫城门。后来卫国发生内乱,高柴正是在那位受刑的守门人的帮助下逃出卫国,幸免于难。高柴不解地问守门人为何不借机报复他,反而助他逃走。守门人说:我因罪受刑,罪有应得。但当你判我的刑时,看得出来你反复掂量,想为我开脱减刑,表现出了仁爱之心。当罪行确定,临当行刑时,你心里也很难受。因此,我并不怨恨你,自然要帮你出逃。孔子听了这事之后,感慨地说:“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可见孔子虽然认为高柴愚直,但仍肯定他行政有方,善于树德。

五、樊迟:“善哉问!”

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春秋末年鲁国人(亦说齐国人)。

樊迟是孔子晚年弟子,比孔子少四十六岁,应该是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后进入孔门私学,从孔子学习时间不长。

樊迟脾气急躁,缺乏耐心。表现在学习和修养上,往往急于求成。

从《论语》所记载的史实来看,樊迟是个十分好学的弟子。他向孔子问了许多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请学稼”。《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应该是樊迟进入孔门私学不久的事情,孔子对他提问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从此之后,樊迟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化,主要表现在将注意力用到“正地方”了。如《论语》就记载了樊迟多次向孔子请教“仁”、“知”、“崇德”、“修慝”、“辨惑”等问题,孔子都给予耐心的回答。

樊迟三次问“仁”:其一,《论语·子路》载:樊须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孔子对樊迟解释“仁”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其二,《论语·颜渊》载:樊须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再次解释说,仁就是爱人。其三,《论语·雍也》载:(樊须)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子进一步解释说,有仁德的人付出一定的力量,然后收获果实,可以说是仁德了。

樊迟二次问“知”:其一,《论语·颜渊》载:(樊须)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回答说就是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进一步解释说,就是提升正直的人,将其置放在邪恶的人之上,就能让邪恶的人变得正直。其二,《论语·雍也》载:樊须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樊迟再一次问什么是智,孔子告诉他,使民做事合乎道义,使民众敬重鬼神却不迷惑于鬼神,这就可以说是明智的办法了。

又一次,樊迟连发三问,被孔子称赞“善哉问!”《论语·颜渊》载:樊须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樊迟借陪孔子游舞雩台之机,向孔子连提三问:“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可以明辨是非?”孔子先是肯定地说“问得好呀!”接着用三个含有“非……与?”的排比句诱导樊迟深入思考:“先努力做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常常反省自己,批判自己的缺点而不去批判别人的缺点,不就可以消除恶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从“问学稼、学圃”被孔子批评为“小人哉,樊须也”,到“问崇德,修慝,辨惑”而被孔子称赞“善哉问”,樊迟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六、漆雕开:“子使漆雕开仕”

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有说字子若。春秋末年鲁国人,亦说蔡国人。生于公元前540年,卒年不详。

《墨子·非儒》载:“漆雕开形残。”也就是说漆雕开受过刑,以致身残。《孔丛子·诘墨》对此评论道:“漆雕开形残,非行己之致,何伤于德哉!”可见,漆雕开并不因“形残”而“伤德”,人们都能理解这“非行己之致”。

漆雕开好学但不乐仕。《论语·公冶长》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意即:孔子叫漆雕开去做官。他回答说:“我对此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从内心感到高兴。关于此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有更详细的记载:漆雕开,蔡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岁。习《尚书》,不乐仕。孔子曰:“子之齿可以仕矣,时将过。”子若报其书曰:“吾斯之未能信。”孔子悦焉。意思是说,漆雕开研习《尚书》,不喜欢从政。孔子对他说:“你这个年龄应该从政了,否则将错过时机。”漆雕开书面答复孔子说:“我对出仕之道尚未研习明了。”孔子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这里需要辨析的问题有二:其一,漆雕开果真像他说的那样是能力与信心不足够从政吗?当然不是。孔子是有识才之识的,他主动让漆雕开出仕,一定是看准了他具备了从政的条件。其二,那漆雕开为什么还要说“吾斯之未能信”呢?难道是他要在深入学习之后再从政吗?当然也不是。这表面上看是他表现出谦虚的态度,其实只不过是他的推辞罢了。他应该是对研习学术更有兴趣,而无意于从政。孔子或许正是看透了漆雕开的心思,觉得他的选择是适合的,才从内心为漆雕开的明智感到高兴。

事实也证明了孔子的判断是正确的,漆雕开后来主要从事学术事业,并且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韩非子·显学》载: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就有“漆雕氏之儒”。据郭沫若《十批判书》的考证,“漆雕氏之儒”就是漆雕开及其弟子所形成的儒家学派之一。《汉书·艺文志》曾载:《漆雕子》十三篇。说明他的著作在东汉时还流传于世,可惜后来失传了。

七、公西华:“可使与宾客言也”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赤。春秋末年鲁国人。

公西华应该是在孔子周游列国后进入孔门私学的,他当时年龄较小,少孔子四十四岁。

公西华善于思考和质疑。《论语·先进》载:有一次,他发现子路和冉有向孔子问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却分别给了不一样的回答,感到非常困惑,就向孔子问这是为什么。孔子向来喜欢勤学好问的弟子,见公西华提出自己的疑惑,就向他阐明了其中的道理:“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让公西华领略了孔子教人因材施教的魅力。

公西华的个人志向是做个执礼的傧相。《论语·雍也》载:子路、冉有、曾晳、公西华侍坐,孔子就让他们“各言其志”。公西华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孔子对此评点道:“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充分肯定了公西华的志向。

公西华也确实是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并且扎扎实实地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论语·公冶长》载:孟武伯曾经问孔子,公西华能不能够得上“仁”,孔子实事求是地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公西华的才能是适合做外交官的。

公西华后来果然成为一个外交官。《论语·雍也》载: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从冉有一再请求追加给公西华母亲的粮米补助来看,公西华此次出使齐国的时间应该比较长,任务也比较繁多。如果说孔子在情绪上有一点不满的话,那主要是对冉有处事失中而发的,绝不是对公西华有什么意见。

八、有若:“有若状似孔子”

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后被尊称为有子。春秋末年鲁国人。

有若非常好学,刻苦努力。《荀子·解蔽》载:“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谓能自忍矣。”这就是说,有若在学习时,夜以继日,为了防止打瞌睡,就特意准备下火堆,必要时用火烙手掌以提神。其刻苦精神令人感佩,足可以和“头悬梁,锥刺股”相映生辉。

有若的长相很像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既殁,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但由于有若回答不出师兄弟们所提出的问题,最后还是被请下了夫子的宝座。《孟子·滕文公上》记载了当时的情景: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事实上,有若不仅外貌像孔子,其思想也像孔子。《论语》中有几则“有子曰”,如果换成“子曰”,大概许多人也不会发现有什么不对。

其一,有若论“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意思是: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其二,有若论“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意思是:礼的应用,以和谐为可贵。以前圣王们治理国家,最可宝贵之处就在这里,不论大小事情,都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那一定是为了和谐而一味地追求和谐,而不知道用礼加以节制,所以也就行不通了。

其三,有若论“礼”。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信约接近或者符合义,诺言可以兑现。恭敬符合礼,就能避免耻辱。凭借他亲近应当亲近的人,也能确定他是可靠的人。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思想对有若言论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孔子的教诲在有若那里真正扎下根来了。可以说在孔门弟子中,和孔子思想深度契合的,早期当属颜渊,后期就是有若了。有若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是同期同门弟子难以相比的。《礼记·檀弓》就记载有:曾参说,孔子关于丧葬的主张是“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若当即反驳说,这绝不是老师的观点。曾参就强调说,这是我亲自听老师说的。有若坚持说,你听错了,老师绝不会说这样的话。后来子游出来澄清说,老师虽说过此话,但那是针对过于浪费钱财的人说的气话,不是希望所有的人都如此。由此可见,有若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

【参考文献】

[1] 李炳南.论语讲要[M].苏州:弘化社,2014:442.

[2] 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7:185.

[3] 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8.

【基金项目】

本文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孔子对其弟子的教学艺术及现代价值”(批准号: DOA1402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延伸阅读
小学劳动专题教育总结3篇  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
2023-06-12
青年劳动主题演讲材料五篇  青春是花朵,仅有珍惜所拥有的人,才能用花瓣来铺呈未来之路,青春是乐音,仅
2023-06-07
热爱劳动演讲稿范文五篇  演讲是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演讲同时也是一种
2023-06-06
公司员工劳动合同简单范本  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时常会把劳务服务外包给他人,我们可以通过劳务外包劳动
2023-05-29
20xx学生社会劳动实践总结4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和改善青年学生思想政
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