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州片”失蜡铸造工艺的特色及其价值

条据书信 |

时间:

2021-08-21 10:44:06

|

内容提要:“苏州片”是我国传统失蜡铸造的代表性工艺,以其法制作的仿古铜器,以精绝、乱真闻名于世,研究者与苏州艺人经数年的密切合作,成功复原此工艺。 “苏州片”仿古铜器工艺蜡料配方独特、制范技艺考究、制作过程精细缜密,不仅具有历史人文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科技价值。传统手工艺要揭示其科学内涵,保护传承的同时注重创新,紧跟时代特色,走向产业化,才能在现代社会赢得生存空间。

关键词:“苏州片” 失蜡法 仿古铜器 研究 科学配方 技艺 特色 价值

中图分类号:G112;G311 文献标识码:A

一、“苏州片”的复原背景

(一)苏州仿古铜器以采用“剥蜡法”著称

在中国传统失蜡铸造技术中有“失蜡”、“出蜡”、“走蜡”、“拨蜡”、“捏蜡”、“剥蜡”的习称。其中,“失”、“出”、“走”是指铸型制成后化去蜡模得到可供浇铸的型腔,表明了这种工艺的技术特征;“拨”、“捏”、“剥”则是指蜡模的制作方法[1]。我国古代青铜冶铸术研究专家华觉明先生指出:“这些蜡模成型方法及称谓均为中国所独有,凸显了东西方失蜡法蜡料制备、性能和蜡模制作的区别。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西方失蜡法所用蜡模是用模具浇注成型(注蜡)再刮削雕凿成模的。而中国的蜡模自先秦时期起,就是用有良好塑性蜡料经‘拨、捏、剥’成型的,如楚王盏纽、许公宁蟠虺纹饰件、浙川铜禁和曾侯乙尊盘透空附件均可作佐证。”[2]其中的剥蜡法也正是业界俗称的“苏州片”(此处“苏州片”专指苏州地区青铜仿制工艺中的剥蜡/贴蜡法,有别于传统书画界的“苏州片”),它是先将蜡料擀成蜡片,然后在木质模版上压制成型,最后再贴蜡焊接成模(封二:1、图一)。“失蜡法自春秋时期起,一直为历代铸师所继承沿用,……并且到清代仍有发展……。在传统冶铸业中,……江苏苏州素以仿铸古器著称,……苏州仿古铜器采用剥蜡法,花纹在梨木板上雕刻,再用蜡片压印,蜡料用黄蜡、松香和菜油配制。这一工艺在20世纪70年代仍在使用,现已中辍,但仍有传人存世。”[3]

(二)“苏州片”仿古铜器在民国时期脱颖而出

先秦时期,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青铜器,造型精美的青铜器成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典型代表,因此,后世仿制品较多。春秋至五代为青铜仿制的萌发期,两宋为仿制的兴盛期。晚清至民国时期,由于古玩业考据之风盛行,很多欧美和日本的学者、商人来华抢购文物,青铜器价格高涨,进而引发了广泛的盗墓之风。仿古铜器市场外销型趋向明显,由于西洋人对器物的造型、纹饰和铭文尤为关注,所以善于铸造精美花纹的苏州派迅速崛起,苏州一跃成为古铜器仿制业的主要基地。随着青铜器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苏州仿古铜器的制作水平和数量均大大超过前代。

民国时期,仿古铜器有“苏州造”、“潍县造”、“西安造”、“北京造”等,仿造技术各具特色,而以“苏州造”为最佳,其仿造铜器造型准确、做工精细、色泽逼真。“苏州造”的“剥蜡法”工艺和无所不能的生坑、熟坑技术堪称独绝,所作仿古铜器以精绝、乱真著称于世,是我国传统失蜡铸造的代表性工艺。著名青铜器铸造专家谭德睿提出:“这种工艺在制作蜡模时使用了木模版,不需雕塑蜡模,既方便又快,且对失蜡铸造匠人的水平要求也可降低,便于成批生产。”[4]

(三)“苏州片”的传承与研究保护

抗战爆发后,苏州仿古铜器作坊被迫停业,艺人无奈散伙,“苏州片”仿古铜器制作工艺也渐渐湮没。

1957年,为收集和保存优秀传统工艺的遗物,苏州工艺美术研究室(后改名“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收购了曾经最具代表性的周梅谷作坊遗留下来的木模版;1958年又找回曾在周梅谷作坊工作过的蒋圣宝、刘有富、骆齐月、李汉亭等七位老艺人,利用收购的木模版,恢复仿古铜器的生产,挖掘“苏州片”技艺,并培养新一代艺徒。

1963年,《苏州工艺美术》杂志刊载《苏州仿古铜器》一文[5],该文系作者与周氏作坊老艺人合作整理的一篇旨在研究“苏州片”工艺的学术论文,文章对仿古铜器的工艺流程进行了梳理,总结出了“刻样版—捏坯形—贴蜡(或称剥蜡)—敷泥型—浇铸—修整—接色—装潢”八道工序,图文并茂,成为研究“苏州片”技艺最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图二)。1985年,谭德睿主持“苏南地区传统铸造工艺调查报告”课题,拍摄了《濒于消亡的失蜡铸造》录像,真实记录了“苏州片”传承人陈伟伯演示的“捏坯形、贴蜡(或称剥蜡)”两道核心技术,为随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2007年,谭德睿在《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属工艺》著作中,将传统失蜡铸造工艺总结为“塑制内范(捏坯形)—制蜡模(贴蜡或称剥蜡)—制外范(敷泥型)—自然干燥—失蜡、烘焙—熔炼、浇注(浇铸)—铸后加工(修整、接色、装潢)”等工序[6],并对“苏州片”的蜡料、工艺及用途、制外范用料及操作工艺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为“苏州片”的复原提供了理论依据。2009年7月,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笔者任负责人的“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挖掘与传承研究”课题被列入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组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及“苏州片”传人许云峰、陈伟伯和桃花坞木刻年画刻版传人叶宝芬,创建了“古法铸造研究工作室”,以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以周氏作坊的遗存模版为根本,成功研发出“刘鼎”木模版(图三),复原了选样定稿(做样稿)、刻制模版(刻样版)两道核心技术,明确了木模版与泥范制作、贴蜡制模的工艺要求,后又成功制作了四件仿古铜器,复原了塑造型芯(捏坯形)、贴蜡制模(贴蜡或称剥蜡)、制作泥范(敷泥型)、烘焙浇铸(浇铸)、表面修整(修整)、着色(接色)等关键技术,使“苏州片”技术的挖掘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7]。2016年1月,由苏州工艺美院申报、笔者任负责人的“青铜失蜡铸造技艺”项目入选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 “苏州片”的工艺特色

通过多年来的艰苦探索,“苏州片”技艺得以成功复原。“苏州片”的工艺特色,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材料、工具、工序和艺人要求较高

“苏州片”采用的材料有“铸成铜器的金、雕刻模版的木、制范贴蜡的水、烘范熔铜的火和制作内外范用的土”,可谓“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

《论语·卫灵公》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苏州片”工艺中,依据不同环节的技艺要求,须用到一系列古法器具(即工具),如测量用的直尺、计差、软尺等,塑造用的雕塑刀、木槌、敲棒等,雕刻用的拳刀、修根凿、铲刀、斜口刀等,贴蜡制模用的木衬板、擀面杖、细木衬条、烙铁、菜刀、刻刀等,刻花用的手锤、錾子等……工具是手的延伸,“苏州片”对工具的需求较之其他工艺而言要求更多。

“苏州片”的复原流程以手工制作为主,是一个多工序、多工种、多环节、多渠道生产的联合作业体系,它共有选样定稿、刻制模版、塑造内范、贴蜡制模、制作外范、烘焙浇注、表面修整、装饰着色、配套设计等九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制作要点,如四季室温、用料配方、古法器具、工艺要求等,这些都体现出“苏州片”工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与材料、工具和工艺相比较,“人”这一因素无疑最重要。“苏州片”工艺离不开能工巧匠的主导和参与,每道工序都必须要有技术高手把关,艺人之间还要密切配合,才能确保铸件万无一失。否则,任何一个工序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产过程,导致前功尽弃。民国时期,周梅谷在经营“苏州片”作坊期间,既注重改进技术,又注重招纳贤才,作坊聚集了擅长翻砂铸模的陶善甫、朱金海,精于刻铜的李汉亭,工于剥蜡的唐发玉、刘有富,善于着色的金润生、金满生、蒋圣宝,专于刻花版的王桂宝和配红木座的吴麟昆、朱金海等二十余名高手。生产上,以仿铸宣德炉入手,进而仿制鼎、彝、卣、盘、觥五大古器,吴地仿古铜器业和刻版业各路高手通力合作、各献所长,每道工艺分合有序,从而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仿古铜器制作工艺,使“苏州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8]。当年在周氏作坊刻制模版的王桂宝、吴麟昆两位老艺人具有丰富的雕刻经验,对雕刻木模版的技术驾轻就熟。现藏于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方彝”、“觥”、“鸮卣”等遗存木模版均出自他们之手。该馆留存的“凤纹簋”、“鸟兽纹兕觥”等仿古铜器藏品,都是当年周氏作坊和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苏州片”仿古铜器技艺研究人员联合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具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二)设计过程精细,制作工艺缜密

“苏州片”设计理念在于仿而有据,花纹、铭文均有来源,决不杜撰。雕刻木模版的好坏对全器制造质量的影响很大,作为雕刻木模版之用的立体样稿,一定要精工细作,使所雕刻花纹与原器没有毫厘之差。因此,在仿制古铜器前,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商周青铜器为样本,择其纹饰与铭文为图样,将这些图样雕刻成阴纹木模版。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看样对稿,熟悉纹饰、铭文的造型特点及其尺寸。其次要选择木纹细腻、木质坚韧、便于精雕细刻的黄杨木、黎木和白切木之类的木板,按其大小进行配料、刨平和磨光。然后,将画稿拓印于版面之上进行雕刻。在雕刻模版时,要用拳刀刻线定型。通常先刻主纹后刻底纹:先以“发、衬、挑、复”等四种刀法刻出凹型主纹的线条;再用扁凿、大剔空、二剔空、修根凿等铲底刀具进行刻凹、留凸、敲底,使整底既圆浑光滑、又工整精细、更变化有序;接着,继续以拳刀精刻底纹版面;最后反复将平面样稿和阴纹浮雕样稿进行比照修改,当然也可以在模版内贴蜡试样,以做到与原样相同。当年,周梅谷先生就很重视雕刻木模版的工艺质量,他总是亲自设计样稿、指导生产,特别在选样定稿时,他除了参考原器纹饰与铭文的平面样稿外,还常用泥塑临摹出浮雕样稿,再翻制成凹式阴模石膏模型,保证了成品与样稿的高度一致。

(三)蜡模成型规范,蜡料配方科学

经复原试验,“苏州片”蜡模制作技术可总结为“浸湿模版去垢、配制蜡模用料、内范表面粘蜡、优化素面蜡料、擀制素面蜡片、确定贴蜡次序、贴合素面蜡片、接合素面蜡片、组合素面蜡模、检测纹饰蜡料、测定纹饰位置、擀制纹饰蜡片、揭起纹饰蜡片、贴正纹饰蜡片、完整蜡模造型、蜡模插入支钉、制作浇注系统、清洗蜡模表面”十八个要点。其成型方法是将室温下可塑性良好的蜡料擀制成与铸件壁厚相同的蜡片,贴在内范上形成器壁;然后利用刻有阴纹的模版,将蜡料压印成阳纹的蜡片,再将蜡片贴合在素面蜡型上形成蜡模。该工序不必在蜡模上雕刻纹饰,其纹饰蜡片既簿又匀,不仅能简化制模工艺,降低了对贴蜡艺人的技术要求,而且便于批量生产,保证了铸件的一致性。

“苏州片”蜡模用料与配方有其特殊性。蜡模由松香、蜂蜡、菜油等组成,根据不同用途可分为“蜡钉”(内范表面粘附)、素面蜡片(形成蜡模壁厚)、蜡模纹饰三种蜡料,在四季温差变化时,这些蜡料必须要有灵活的配制方法和规范的工艺操作,才能获得最佳的蜡片花纹。实验显示,在蜡料配制和贴蜡制模时,室内温度以18℃~26℃、湿度以40%~70%RH较为适宜;经加工优化的蜡料在达到40℃左右时,其软硬与柔韧性最为适宜,是擀蜡、剥蜡、切蜡和贴蜡的最佳时机,但这些必须在2分钟内完成。因此,艺人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贴蜡技术,才能符合这种工艺的要求。

在“苏州片”工艺中,需要选用强度高而不易变形的粘范蜡料和素面蜡料,该蜡料以松香为主,再加入相应的菜油或蜂蜡,是为松香基蜡料;还需要塑性好且可随意揉捏的纹饰蜡料,该蜡料以松香和蜂蜡为主,为蜂蜡基蜡料。为解决塑性随气候改变的问题,可调节油脂(如菜籽油)的加入量(天热则少加),趁热反复拉拔蜡料,使蜡料充分混合以提高可塑性。在模版上压印蜡片时须反复试验蜡料的配比,直到满意为止。所得的纹饰蜡片表面必须光洁度高、精细工整、层次清晰、线条流畅,宛如原器。

(四)制范技法考究,范料配方独特

经复原试验后,“苏州片”内范塑造技术环节可总结为“配制内范用料、设定内范造型、测定内范尺寸、塑造内范形体、内范阴干拍实、检测内范形体、修整内范形体、内范面层涂料、磨光内范表面、制作内范凸纹”十个要点;在内范上贴蜡制模后再进行外范制作。外范制作技术可总结为“外范用料配制、外范面层涂料、干范贴面速干、泥条贴面按掀、包覆背料留洞、外范阴干拍实、外范捆扎铁丝”七个要点。由此可归纳“苏州片”铸造工艺的三大步骤与特点:先塑造内范,再贴蜡制模,后制作外范;自内而外,内外范分别制作。

“苏州片”内外范用料和工艺方法虽然都是就地取材,但也有很大的差别。其内范用料主要由稻田泥、河塘淤泥、稻草筋、砻糠灰、干范粉、砖细粉等材料组成;根据其用途的不同,可配制成塑造内范形体、内范面层、内范凸纹三种范料,通常须将配制好的范料和水提前拌和、练熟,自然陈腐,然后再使用。而外范用料主要由稻田细泥、河塘淤泥、稻草筋、干范料、砻糠灰、砂泥等材料组成;根据其用途的不同,可配制成表面层用的细泥浆料、中面层用的泥条料和背面层用的泥料等三种范料,用法又分为涂敷、按掀、包覆等,它们都有科学的配制方法和规范的工艺要求。在泥范混合料中加砂可提高耐火度,加熟料能减少收缩量,加植物纤维和草木灰可增强透气性。

复原试验表明:在泥范脱水定型过程中,要防止其过多地变形,达到“型芯正”,否则,要想得到形体完整、花纹清晰的铸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此道工艺除了需要制作者具备一定的仿制器形原样的塑造能力外,还必须掌控泥草的配比度、熟泥的干湿度、泥坯的厚薄度和收缩率等,如此才能有效地将泥坯的缩放度与原器整体比例和纹饰保持一致,这也是保证铸件成功的关键点(图四)。

在内外范自然阴干期间,用扎有棕绳的半圆条状木锤或圆形木锤反复拍实,尽量降低泥型收缩率和开裂变形率。特别是在制作外范时,以泥料整体覆之蜡模即形成外“范”,毋需分范。在经脱蜡烘烤后形成空腔的同时,也硬化了内外泥范,从而确保“铸型”的强度及其纹饰的清晰度,使铸型厚薄均匀,最小壁厚可不足3毫米,而且形状也较少受到工艺限制,表面光洁度高。

三、 “苏州片”的复原价值

“苏州片”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工艺价值、人文价值,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科技价值。

(一)历史价值

“苏州片”是我国传统失蜡铸造的代表性工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从商周时期应用最广的陶范铸造技术、春秋时期诞生的失蜡铸造技术,到晚清民国时期脱颖而出的“剥蜡法”失蜡铸造技术,它和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现着物质生产技能前进的步伐。青铜器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和观赏性较强的艺术珍品,它可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域的社会制度、礼仪风俗和文化特征。

以商周时期青铜礼器鼎为例。《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提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9]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身份与地位的象征,鼎多用于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统治权力的象征。如“司母戊方鼎”是商王祖庚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得名。而铭文本身既记录当时的重大事件,又是考古界鉴别断代的重要依据,一篇长篇铭文不亚于一篇《尚书》,可见其珍贵程度。

(二)工艺价值

“苏州片”仿古铜器曾以仿制商周时期青铜礼器而闻名海内外,其优势在于以下几点:每道工序以手工制作为主,对四季室温、用料配方、古法器具等要求较多,对艺人工艺要求更高,才能确保铸件万无一失;雕刻而成的三层花纹模版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精致缜密的刻版技艺堪称一绝(图五);制作蜡模时使用了木模版,成型方法规范,蜡料配方科学;内外范材料独特,制作技法考究。无论铸器大小,均一次成型、一体铸成,故既无范痕、又无垫片的痕迹;所仿古铜器,具有原器的韵味与美感,几可乱真。之所以形成如此独特的艺术效果与工艺特点,刻版是关键,蜡片是核心,模版是基础。各类器物,不管是华丽繁缛还是玲珑剔透,均可制作,器物内壁极近古物,具有当代铸造工艺不可及的优势(封二:2)。

(三)人文价值

“苏州片”失蜡铸造工艺极具个性,具有地区、民族和乡土特色。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审美意蕴及精神风貌。“苏州片”技艺是生产与艺术相统一,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产品,它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既是商品,又是艺术作品。“苏州片”仿古铜器技艺精堪、风格雅致,反映了苏州艺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精工细作的习性;而且,“苏州片”的存在方式伴随着自身环境的成长,与区域性的文化形态息息相关。

晚清至民国期间,苏州古玩业考据之学大兴,刻书业、红木雕刻业和仿古铜器业十分发达。苏州铸铜艺人顺应市场需求和人们的审美取向,吸纳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泥范铸造和失蜡铸造技艺中的精华,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人文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加以改良与创新;尤其在制作蜡模时使用了木模版,常用于仿制精细繁缛的古铜器,从而形成了地方特色的剥蜡法铸造技术,以“苏州片”著称于世。

(四)经济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对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丰富和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品味,并借此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此为目的,人们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以经济价值为标准进行选择开发,同时也间接为其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研发青铜器艺术品。当代苏州地区的青铜器生产,要立足吴地青铜文化,吸纳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与旅游文化、人文环境相结合,顺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和人们审美取向的变化,追求从器物形制到色泽、纹样的创新求变,生产出风格各异、适合不同档次的消费群体的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从而使“苏式”青铜器成为苏州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

(五)科技价值

“苏州片”失蜡铸造工艺虽然是手工制品,但“手工”仍然有较高的“科技”要求:如内外范不同的泥料配方要求,练泥、自然陈腐和泥型制作的工艺要求,尤其是熟料与生料配制原理在铸造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用途的蜡料配方要求,如何在四季室温、湿度的变化中灵活应用,蜡料的可塑性技巧、蜡片温度的可控性和蜡模制作的工艺要求等。这不仅折射出苏州铸铜艺人的智慧,而且能给现代人以科学的启示和借鉴,其潜在的科技价值是巨大的(封二:3)。

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我们既要全面揭示“苏州片”的科学内涵,使之得到技艺的恢复、保护与传承,又要结合新工艺进行改良创新,不断实现工艺技术的优化与提升。积极探索从传统的经验传授到能够定性定量进行科学化描述教学的转变,将传统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进而全面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使“苏州片”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传统手工艺才能在现代社会找到适合的生存空间,直至走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1]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536-537页。

[2] [3]华觉明、李锦璐:《金属采冶和加工技艺》,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16、116-118页。

[4] [6]谭德睿、孙淑云:《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属工艺》,大象出版社2007年,第151、150-151页。

[5]顾公硕、李文华:《苏州仿古铜器》,《苏州工艺美术》1963年第12期。

[7]王广禄:传统失铸造工艺再现苏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6日第1-2版;王广禄:《发掘传统工艺的当代科技价值》,《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31日第1版;吴楠、王广禄:《〈苏州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挖掘与传承研究〉成果通过专家组验收》,[EB/OL][2014-06-06]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tk.cssn.cn/tp_tpfl/sj/hy/2014_hy/2014n6y/szctslzzgydwjyccyjcjtgzjzys/.

[8]王汉卿:《民国时期周梅谷仿古铜器作坊遗存的木模版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4年第6期。

[9]《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著译: 《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八: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4页。

Abstract: Suzhou-pian refers to the Suzhou-styled lost-wax casting,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hina’s traditional lost-wax casting techniques. The bronze works cast through Suzhou-pian are well known for their intricacy and exactness in copying the genuine ancient works. Researchers and local craftsmen in Suzhou have successfully restored the casting process after years of study and cooperation. With distinctive wax formula, fine mould making, and intricate processing, Suzhou-pian represents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value as well as historical and humanistic significanc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nd crafts will be achieved when their scientific value are revealed and when they are preserved with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Key words: Suzhou-pian; lost-wax casting; reproduction of ancient bronze works; research; scientific formula; technique and craft; characteristics; value

延伸阅读
自主招生自荐信模板合集3篇  在当今不断发展的世界,我们都跟自荐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要注意自荐信
2023-06-20
个性学生自荐借鉴  本人思想用心上进,性格开朗,生活作风严谨,职责心强,办事沉稳、执着,能吃苦耐劳,
2023-06-18
全科医生应届毕业生自荐信范文600字3篇  我们什么都没有,唯一的本钱就是青春。梦想让我与众不同,奋
2023-06-18
学生哲学类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3篇  哲学专业学: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
2023-06-18
2021本科大学生自荐信范文600字3篇  自荐信是自主招生的必备材料之一,在自主招生报名材料中,自
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