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格玛尼石经城石刻艺术探寻

条据书信 |

时间:

2021-08-05 09:45:55

|

[摘要]笔者对坐落在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松格玛尼石经城进行了考察调研,文章对石经城的历史与现状、玛尼石石刻造像艺术风格、以及玛尼石造像内容、经典石刻作品作了阐述。对藏族玛尼石刻艺术如何应用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作了基础性研究,这对藏族地区特有的玛尼石文化、石刻艺术的保护传承、研究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松格玛尼石经城 玛尼石刻艺术 经典作品解读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海拨4200米的扎溪卡草原上有一座壮美的露天石刻画廊,这就是寂静而神秘的松格玛尼石经城。它是由成千上万块玛尼石堆积而成,玛尼石雕刻艺术是藏族特有的宗教文化艺术形式。“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是藏传佛教最根本、最为普遍的祈语。将“玛尼”刻在石头上而称“玛尼石”。玛尼石刻内容有佛经与“六字真言”等神咒、佛祖与高僧大德造像、本尊护法神造像及动物图纹和佛教图纹等。在藏区的山口关隘、草原牧场、村落庙宇、河流湖畔边,玛尼石刻随处可见,数不胜数。藏族人认为任何一座山峰、河流都有神灵,玛尼堆是人与神进行对话之所在。藏族人每经过一座“玛尼堆”时,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石头或一颗石子,作为一次祈祷。普通的石头上刻写经文、绘制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色彩,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了玛尼石,具有了超自然的灵性,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随着人们不断地祈祷,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玛尼石聚集起来,就成了神圣的玛尼堆、玛尼墙和玛尼城了。

一、松格玛尼石经城

松格玛尼石经城坐落在距石渠县城约70公里的阿日扎乡境内,这里处于川、青、藏三省区交汇处和雅砻江源头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是岭·格萨尔王的故乡。走进群山,一路是开满鲜花的草原,沿着涓涓溪流前行,不时会与骑马的牧人、吃草的牛羊、慵懒的旱獭、翱翔的雄鹰相遇,来到扎溪卡大草原深处,一座土红色古城堡出现在绿色的地平线上,似仙境佛界,松格玛尼城就这样展现在眼前,以寂静、安然、壮美,超然的精神力量征服了朝觐的人们。据传它是在格萨尔时代,约公元11世纪时开始建造,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按照佛教的“曼陀罗”坛城形式构建,坛城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眷属众神聚居处的模型缩影。玛尼城坐北朝南,呈长方形。东西长73米,南北宽47米,城的外墙高度约为9米,城的中心主体经幢部分最高点为14.5米,最低处为4米左右。南面有城门可以进出,城内巷道相连,似一座迷宫,城中心是一座堆积而成的经幢石塔,这是坛城的心脏。神奇的是整成个城池由一块块玛尼石堆砌而成,没有建筑框架支撑、没有任何粘合剂,经年累月的堆积,部分沉重的石块已陷入地下。据说石经城地面有多高,地下就有多深,文物部门曾经对埋在地下1.5米深左右的经文进行考证,发现这些经文是用梵文(古印度文)字体所刻就。千年来虔诚的信徒用心和双手建造了这人间佛城。

最令人惊叹的是整座石经城四周的外墙上层层叠叠布满大小383个方形龛窟,神龛内大多放置着各种彩绘玛尼石刻,好似画廊里的一幅幅精美的绘画作品。每一块石上刻着经文和各类型的佛造像,经文刻写得工整有序,佛像雕刻得栩栩如生。沿着转经路线,面对一窟窟玛尼石刻造像,踱步欣赏:生动的造型,传神的眼光,流畅的刻线,和谐的色彩,精湛的雕刻工艺,使你恍惚至身于石刻艺术博物馆中,忘却这是在远离尘世的,人烟稀少的雪域高原上。

二、松格玛尼石刻造像艺术

松格玛尼石经城石刻分为经文与佛造像。经文主要以“六字真言”为主,造像则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佛祖与高僧大德、菩萨度母、本尊护法神,以及各种人物、动物图像,尤其是战神岭·格萨尔王及其岭国将领的形象,表现出该地区人们对他的特殊情感。

石经城的创造者是被称为“朵多”的一代代民间石刻艺人。石刻材料取自山中的板状片石,艺人在石板平滑的一面依据形状规划雕刻内容,雕刻技法以线刻、浅浮雕刻为主。不同于寺庙、唐卡佛造像所必须遵循的“度量”法式,他们在雕凿前一般不作稿,多靠经验和感觉。刻制过程中主要求其心意,再顾其形似,造形自然,线条随意,不拘于规范,有的甚至依照自己的意愿去雕刻。但刀下也有他们把握的规范,那就是所造神佛外形特征和标志,如佛、神手中的道具,帽冠形状,站立还是盘坐的姿势要明确,只要抓住这几个要则,其它是否比例适当,造形准确等技术方面就不关紧要了,“朵多”可以自由发挥。所以同样的佛尊神像,在不同艺人的刀下千姿百态。玛尼石绘色颜料为天然的各色宝石磨研而成,色彩经过岁月的风吹日晒,呈现出特殊的和谐韵味。设色要依据表现题材内容规范施色,但艺人们往往在遵循规范的同时也创造性发挥自己的色彩喜好,更有巧妙利用石板的原本色,形成半刻半画的独特效果,使得玛尼石刻的色彩十分丰富。他们雕刻目的仅为祈求神佛的虔诚愿望。刻一块玛尼犹如朝一次佛,念一遍经,刻的越多,越多得神佛恩泽。刻多了熟能生巧,也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就是民间艺人的特色,灵活多变的手法更富有情感,使石刻艺术更具表现力,也造就了松格玛尼石的“随形就势布局,浮雕线刻相辅,施色规范自由”的石刻艺术风格。

三、松格玛尼石经城石刻造像赏析

藏匿在扎溪卡大草原深处的松格玛尼石经城,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海拔较高,路途艰辛,能身临其境者寥寥。就让我们揭开这瑰宝的面纱,赏析精美的玛尼石作品。

1.佛祖释迦摩尼造像

这幅佛祖石刻采用的是浅浮雕刻线施色法。选取的板材较大,画面布局中规中矩。佛祖端坐莲花座上,身后是层层佛光环罩,天空四周围绕着仙女与瑞兽。造像刻线流畅、生动,面部刻线细腻、精湛,佛祖面相端庄、安详。值得称赞的是线的疏密安排:佛祖的袈裟刻得层层叠叠,随身自然垂落莲座上,后面的第一与第二层佛光只是刻了光环,这样以“简”衬托出佛祖袈裟的“繁”;第三层佛光用浮雕技法雕满了祥云和白海螺,以“繁”衬托出前两层佛光的“简”;光环的光芒雕刻得如丝绸般向后滑落,简洁而整体,与背景的仙女、瑞兽繁复的雕刻形成了对比。整个画面用简与繁的雕刻手法,合理的表现出层层空间。

2.高僧大德莲花生造像

莲花生大师是藏传佛教密宗的开创者与奠基者,是宁玛派(俗称“红教”)的开山祖师。8世纪中叶,莲花生大师受藏王赤松德赞正式邀请前往西藏弘法,修建了西藏第一座真正具足佛、法、僧三宝的佛寺——桑耶寺,同时为吐蕃7名青年授戒出家,并翻译了大量经典,是佛教徒敬拜的大师。

石经城中供奉的莲花生大师雕刻作品众多,这两幅作品的风格决然不同。第一幅布局传统规范,雕刻细致流畅、设色遵循传统。莲花生大师右手持金刚杵,左臂拦骷髅杖,左手托骷髅钵,面目凝重的跏趺坐在莲花座上,他凝眉睁眼,手眼一线,似对僧众讲经布法娓娓道来,劝导人们一心向佛;第二幅布局随形就势,雕刻粗犷大胆,设色巧妙独特。莲花生面相年轻、英武,右手持金刚杵指向画外,似心怀坚定信仰,指引僧众前行。浮雕刻线加大了人物的力度,莲座的重瓣莲花刻得生动飘逸,填补了构图所需,利用了石板的底色,只在僧帽、袈裟、法器、佛光上略施色彩,使画面突出了石刻的质感,色彩更加协调柔和。

3.白度母造像

白度母,又称为增寿救度佛母,是观音慈悲的化现。白度母的额头有一眼加上双手与双脚和脸上共有七眼,所以也称为七眼佛母,具有救度八难的威德。在扎溪卡草原白度母广受崇奉,石经城里供奉着多幅她的造像。这幅度白母像美轮美奂,让人看了不忍离去,她头戴五佛宝冠,挽着花状的发髻,几绺发辫垂下两肩,身着天衣重裙,细腰丰乳,如妙龄少女,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右手施接引印置于身前,左手呈与愿印拈一支乌巴拉花,花上托着一轮法轮,意为将佛法施与天下的意愿。整幅画施色以白色为主,黄色的佛光与蓝天衬托出身如雪山洁白的白度母。

4.四壁观音造像

四臂观音与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合称三族姓尊,代表大悲、大智、大力。藏传佛教菩萨为天男相或天女相,面目清秀,头戴宝冠,装饰华丽。这幅四壁观音构图饱满,简洁不加雕饰的背光衬托出衣装华丽的观音,观音头戴五佛冠,倾身站立,胸前置二手,一手结印,一手捻胸前璎珞;另两手伸出与肩齐,右手持宝瓶,左手持摩尼宝珠;面貌寂静含笑,柳叶细眉微微弯曲,双目微闭,自然下视,以慧眼凝视众生,用慈悲的胸怀解脱人间的苦难。石刻上的色彩历经岁月已经剥落褪色,但在大自然的造化下更显得和谐丰富。

5.金刚萨埵阿如来佛父佛母造像

金刚萨埵是佛教密宗极为推崇的圣尊,萨埵即菩萨。她是真言宗八祖中之第二祖,大日如来为第一,金刚萨埵菩萨为第二。如来佛,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在亡灵“法相中阴”的第一天,金刚萨埵与如来两佛化作佛父佛母现身,考验亡灵,如果亡灵能够识别出幻象,就可以获得解脱,去往佛界。这幅石刻表现的就是金刚萨埵与如来的化作佛父佛母的幻象图。如来佛父怀抱金刚萨埵佛母,两佛面部寂静安详,如来佛父右手拈花,左手持金刚铃,似轻轻摇响法铃召唤亡灵前往极乐世界。画面中最令人惊叹的是如来佛父身上缠绕的蓝色飘带,雕刻得是如此灵动、飘逸,在寂静氛围中产生“动与静”相交的意境。

6.护法神造像——大光荣赫怒迦佛父佛母

护法神是维护佛教教义的,每个护法神都有其护卫的神祇。护法神的形象在藏传佛教各类造像中最为复杂,大体上分为善相和怒相两类。善相护法神多为美丽的女性形象,象征和平与宁静;怒相护法神形象复杂,有多面多手的不同造型,有坐立飞舞等不同姿势,有猪狗牛羊等不同坐骑,另外还有手印、执物、衣饰等复杂变化。它们大都具有壮硕的躯体,短粗的四肢,面形多为三目圆睁,鼻梁扁平,呲牙咧嘴,张口吐舌,身围兽皮,挂人头骨,手中执有密教修法所用的金刚杵、铃、钺刀、骷髅碗等法器。

大光荣赫怒迦佛父佛母,是密宗怒相大力士护法神,佛陀的愤怒化身。是佛陀在亡灵“法相中阴”的第八天显像出的忿怒法相,藉此来毁灭无明或无知,以考验亡灵。这幅石刻构图饱满充盈,线条粗细相交,色调阴暗晦涩,整个画面充满张力。三头六臂深蓝色的佛父怀抱浅蓝色的佛母,他们头戴骷髅、腰围兽皮,手持各种法器,怒目圆睁、毛发飞舞、嘴巴大张,呈忿怒状,令人视之胆寒。复杂的造型是通过粗细不等的刻线、浓淡不一墨色的勾勒处理,以繁线衬简线的手法来表现,并巧用蓝色的互补色金黄色涂抹身后的烈焰,以黄色衬托蓝色,使画面富有层次,形象突出。

7.护法神造像——黄财神造像

黄财神是藏传佛教供养的财神,因其身相黄色,故称为黄财神,主司财富,能使一切众生脱于贫困,财源广进,深得藏区人民的喜爱。他头饰五佛冠,矮小肚大,双臂劲力,右手持布拉噶如意宝,左手拿着吐宝的鼬鼠。左腿盘,右足踩着海螺宝,以威镇坐姿坐于莲花宝座上。这幅财神像雕刻手法粗犷大气,设色浓重。其面目刻得夸张生动,拧眉立目、鼻子耸纵、喊叫的大嘴,口中的舌头雕成一朵祥云,十分有趣。特别是所有刻线用浓重的墨线勾勒一遍,突出黄财神的威武有力。

8. 护法神——空行母造像

空行母,是佛教密宗中飞行于空中的女神。她代表宇宙阴性法则的智慧,与象征慈悲的法则结合为悲智合一。这幅表现的是亡灵“法性中阴”第七天时所呈幻想中舞蹈着的空行母。她身跨骷髅头,右手持钺刀,左臂揽骷髅法杖,左手托头颅钵,双腿上下舞之,身四周则是环绕着代表智慧的虹光,意在照亮亡灵前行的道路。石刻用繁琐的线表现虹光,衬托出裸体的空行母。它的设色令人叫绝,仅用了三色,淡蓝色铺底,金黄色涂在光芒与飘舞的头发上,用白色点缀骷髅、头钵和挂饰,突出了光芒和跳动的骷髅串,使画面产生舞动的动感。

9. 护法神——瑜伽女神造像

瑜伽女原本是印度教的女神,后吸收到密宗中。共有28位,兽首人身,肤色不同,持不同法器,力大无比,称为大力女神。雕头老饕女神、狗头罗刹女神、牛头罗刹女神和蛇头梵天女神是其中的四位。她们腰围兽皮,将尸体的四肢作为飘带,手舞法器,呈忿怒相,护卫神祗。

10.岭·格萨尔王造像

在松格嘛呢石经城敬奉着岭·格萨尔王及其大将石刻。格萨尔王是藏族的英雄,这里是他的家乡,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他既是英雄的象征,也是护法之神。他生于公元1038年,殁于公元1119年,享年81岁。格萨尔自幼家贫,16岁赛马选王并登位,一生南征北战,除暴安良,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使岭国领土始归一统。人们为了纪念他流传下一部史诗《格萨尔王传》,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也是唯一以活形态存在的史诗。在幅作品中,格萨尔王身穿甲胄,右手挥鞭,左手持胜利幢,骑着枣红马驾驭祥云上,双目圆睁 回望着大地,脚下是山川河流,身后是各种瑞兽、祥禽,展现出英雄一统天下的豪气。设色浓艳,运用退晕画法增加明暗,丰富了画面空间层次。

在这个高原石刻画廊旁的草地上,创造玛尼石城的石刻艺术家——“朵多”,正在虔诚地雕刻着一块“六字箴言”玛尼石。一辈辈的民间石刻艺人就是在这群神居住的坛城旁,在天地之间,手持工具,一下一下雕刻着“玛尼”的文化、“玛尼”的艺术、“玛尼”城的未来,驱魔镇邪,护佑众生,给人们的今生来世带来吉祥。

参考文献:

[1]韩书力.西藏民间艺术从书—玛尼石刻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1:8

[2]紫图.西藏生死书[M].北京:陕西师范大学术出版社,2006:8

[3]阿旺格桑.藏族装饰图案艺术[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5

[4]刘志群.西藏祭祀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5

[5]杨环.扎溪卡草原石刻文化揭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

[6]李友友.地的艺术——记藏族玛尼石刻,中国美术馆《保护与弘扬》专题论文集[C].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6

[7]业露华.中国佛教图像解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9

注:本文得到教育部国家级“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资金支持

李友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市市政府“优秀教师”;第七届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市教育工会“教育先锋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国家级传媒艺术设计教学团队成员。

延伸阅读
小学生感谢信范文3篇  我们眼下的社会,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感谢信,感谢信是我们用来表达谢意的信件。怎
2023-06-20
图书捐赠书籍活动感谢信3篇  在越来越重视感恩意识提升的今天,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感谢信,请注意
2023-06-18
释解人员对企业领导的感谢信3篇  公司领导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不仅仅耐心地指导我们,对公司的业务
2023-06-18
致献血者的感谢信范文3篇  在献血现场要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保证整个采血过程井然有序。献血前几天应该
2023-06-18
写给捐款人的感谢信  全体师生衷心感谢您的关心和帮助,决不辜负您的殷切期盼。我们教师一定更加努力地工
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