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赏石文学概念\范畴与发展

条据书信 |

时间:

2021-08-10 09:47:49

|

内容摘要: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喜石赏石的爱好,自先秦到明清更是由约定参成了信仰,形成了丰富的赏石文化传统。文人赏石群体是中国古代赏石主体中主要的一个部分。他们在觅石、藏石、品石、拜石后,就把自己胸中积聚的无限妙悟以文学的形式记载下来。这些文学中饱含着感情、哲理、信念和价值的感悟性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情感性、真实性。赏石文学具有强大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本文主要研究赏石文学的概念、赏石文学的范畴以及中国古代赏石文学的发生发展概况。

关键词:赏石文学 概念 范畴 发展

一、赏石文学的概念

文学是交织着创新、审美、虚构、想象、“无为的观照”等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它是借助语言文字来反映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赏石活动是古代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文化活动。赏石文学是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审美表现领域之一。赏石文学就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达手段,以蕴含作者审美意趣的观赏石鉴赏以及觅石、品石、藏石等赏石活动为审美对象和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包括一些咏石的诗歌、文章、石记、石铭、石说、石谱等,也包括把观赏石精神贯穿全文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二、赏石文学的范畴

范畴反映着事物的本质联系。只有全面把握赏石文学的范畴,才能使赏石文学的进一步研究成为可能。对于赏石文学研究的对象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一定历史时期赏石现象、赏石理论和实践。但是由于赏石是一项主观性极强的个人活动,因而观赏石有很多别称,如“水石”、“怪石”、“欹石”、“异石”、“丑石”、“寿石”等。对于观赏石的理解也有多种:有的从地质学角度看观赏石,认为其是能够进入人类审美视野的由地壳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石质物体”;有的把观赏石工具化,将问题引向艺术美、社会美和实用化,而忽视了观赏石的本质;还有的把观赏石限定为狭义的可移动的天然石质艺术品。如果不明确观赏石的含义,就会导致赏石文学范畴的模糊。依据历代赏石传统,本文将观赏石定义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特性的、已经为人所发现并成为人类独立的审美对象的天然石质艺术品。它同时具备天然性、观赏性、收藏性和社会性。因此,属于以下三点范围之内的文学才属于赏石文学:

(一)赏石作品中所赏、所赞之石,必须是具有独特审美特性的、已经为人所发现并成为人类独立的审美对象的天然石质艺术品。1.一些山水诗中虽然也有“石头”,但只把它作为组成山体的普通石头,所以不能算作赏石文学。例如戚继光的《盘山绝顶》“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虽然诗中也有“石”,但是它只是构成蓟北秋景的普通山峰,石中审美主体的独立性未能体现,所以它不算作为赏石文学。2.那些描写石窟、石刻、石雕、石砚、石质工艺品等人类加工过的艺术品的文学作品,属于石文化一部分,却不在赏石文学范畴内。

(二)赏石文学作品的出现必须是在赏石文化独立之后。当观赏石不再作为美玉和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被称赞,而是作为审美对象被历史地、独立地、主动地、自觉地发现后,赏石文化才能形成。在人类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时代,衣食不保,何谈感悟自然?人类审美活动是随着“人化”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发生发展的。处在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下,人才能跳脱对自然的物质功利目的与观赏石建立具体的审美关系。石文化在秦朝皇家园林堆叠的石头中就已经拉开了序幕。此后,经历了玉石不分、玉石文化在石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以及山水文化对石文化的覆盖的很长时期后,观赏石文化才显现出自己的魅力并最终从孕育它的石文化和山水文化这两座大山中独立出来。大规模的赏石活动、赏石风气产生后,必然有很多人记载它、研究它,随着大量咏石、写石的诗文和理论著作的出现,有关观赏石的文学逐渐形成了“系统”。在各方面条件孕育成熟后,赏石文学才开始作为文学里一个独特的类别出现在文学史上。

(三)所有赏石文学都必须传达出一定的审美精神。 赏石文学的核心价值正在于文人品悟到的精神内涵。那些只是描绘观赏石产地、形状而不加以欣赏、点评的文章不属于赏石文学范畴。至于从地质和科学的角度专门谈矿物晶体、雅石开采、观赏石配座、保养等方面的著作只能作为研究赏石文学的参考资料,而不能作为赏石文学的内容去研究。

三,赏石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人对现象界的一切认识实际上就是人类对其感觉所形成的表象世界的认识。文学史和人类的理智史是平行前进的,并反映了理智史。随着人类感觉功能的进化、演进,人类不断丰富对于石头的认识,“赏石文学”的概念逐步地生成并不断地发展、完善。

(一)赏石文学的孕育。远古人类利用石器,由实用到美感,后来发展到神秘的工具崇拜,石头被视为能够沟通天地的灵物。人类早期的一些神话如“精卫衔石填海”、“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 、“禹生于石”、 “女娲炼石补天”等表现原始人类依据对自身的认识来回答自身对于变化莫测现象的恐惧与迷惘,寄托人类征服自然的热切的愿望,体现出人类由野蛮迈入文明时期的人石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礼记》、《诗经》、《楚辞》将观赏石从神圣的礼器引向现实生活,人们不仅把它作为馈赠亲朋的礼品、作为进贡给王室的贡品,并赋予宝玉石以画面意之外的君子精神。秦汉时期,开始大量用观赏石筑园造山,开启园林缩景艺术的先河。此时记载赏石的文字多为关于采进“怪石”、堆山置园的描述、归类释义和以石载道的抒发。魏晋时期社会动乱不堪、政治腐败,人们在名山大川、田园生活中寻找失落的“自我”。经学衰落,倡导“师法自然”的玄学和佛学盛行。赏石活动摆脱政治功利目的,更加关注广观赏石自身的魅力、神韵。政治的、社会的、审美意识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文风的变化以及观赏石自身的魅力都推动着赏石文化走向自觉发展的阶段。赏石文化在南北朝时期独立,文人雅士开始把观赏石作为天然艺术品来收藏,咏石之作开始出现,但数量很少且很难与山水文学区分开来。

(二)赏石文学的形成。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游览赏石蔚然成风。唐代士大夫在积极乐观进取的同时又继承了以往雅意林壑的诗意追求。这种活在当下又极力摆脱名利枷锁,探索和追求宇宙人生境界的心态是唐代很多文人寄情于石的最主要原因。赏石群体具有深厚文化素养,例如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王维、李商隐、杜牧等。赏石文学在当时已经形成一股潮流,作者在文中极尽描摹之功,咏石美、分石类、划品级,文章追求“适意”,强调通过人石交流来提高自身修养。唐代国力强大,中外交流十分频繁,唐代赏石文学使赏石文化的传播更为迅速。

(三)宋代是赏石文学的成熟时期。爱石者以文人士大夫为主。宋人赏石创作开始向内收敛,他们在悠闲的赏石生活中更加关注养心修性、“专主情致”。宋人比较喜欢文室清供的雅石,还写下了一批文人石文学,例如《太湖石记》、《太平清话》、《洞天清录集》等。这些赏石文学提倡天人合一,总体上追求平淡清远、高妙别趣的内在的、超功利的审美文化品格。宋代文学形成了“瘦”、“漏”、“透”、“皱”赏石理论和“石文而丑”、“丑而雄,丑而秀”的审美要求,这与宋代重“机趣”,讲究“别材”、“别趣”的审美趣味以及知识分子追求卓尔不群的高尚品格是一致的。宋代开始出现赏石专著,如杜绾的《云林石谱》等。这些石谱记载石种百余种,对观赏石的产地、形状、特点做了细致描述,并提出鉴赏、收藏方法,总结并提炼赏石理论,集中总结了宋代赏石观,对后世赏石文学影响深远。元代赏石文学处于低潮期,不多赘述。

(四)明清是赏石文学集大成时期。这一时期,赏石群体从“文人士大夫”扩展至寻常百姓、贩夫走卒,赏石活动也成为一种大众化、市场化的活动。明清赏石文学一直贯穿着崇雅和尚俗的审美精神。一方面,它追求文人市民化生活的适意及通俗文学的趣味,另一方面赏石文学追求平淡典雅的审美精神。明代园林文化逐渐成熟,这一时期有大量关于园林石的论述。例如《园冶》、王象晋的《群芳谱》、李渔的《闲情偶记》、文震亨的《长物志》等。明清关于赏石实践和理论进行概括的石谱以及赏石专著、专论流传至今的就有几十种。赏石令人脱俗,“石尤近于禅”以及“芜而不言,一洗人间肉飞丝雨境”,则将赏石文学提高到哲学高度。明清小说《西游记》、《红楼梦》包含中国悠久的赏石文化,将赏石文学推向集大成地位。

以上主要是明确赏石文学一些最基本理论问题,包括赏石文学的概念和范畴,力在为赏石文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文章还梳理中国古代赏石文学的发生发展概况,展示赏石文学发展脉络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状况,为更好地了解整个赏石文学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郑利该.《试论观赏石文学》.燕赵藏石网. 2005

[2]曾团祥.《观赏石文学初探》.《麒麟》2009年第1期

[3]李清斋.《简论奇石文化的范畴、起源与发展》.《花木盆景》(盆景赏石版)2004年第4期、第5期

[4]孙庆芳、孙毅著.《中国石文化》.时事出版社 .2007

[5]贾祥云编著. 《中国赏石大典》.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6]故鸣塘.《华夏奇石》.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4

[7]杜汝霖.《地质学史论丛 4》之《浅谈中国赏石文化的历史》.地质出版社 .2002

[8]郭延礼主编.《中国文学精神》.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

延伸阅读
文员求职信范文锦集3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许多朋友又将开始寻求新的工作机会,这时候,最关键的求职信
2023-06-20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求职信范文3篇  求职季来临,可是在求职前期我们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可不少呢,许多朋友一
2023-06-19
本科应届大学生求职信范文3篇  求职季来临,可是在求职前期我们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可不少呢,许多朋友一般
2023-06-19
美术动画应届大学生求职信3篇  求职季来临,可是在求职前期我们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可不少呢,许多朋友一般
2023-06-19
2021春招大学生成功的求职信3篇  求职信必定是一封关于“你本人”的函件,
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