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切磋 众妙之门

工作报告 |

时间:

2021-08-09 09:48:27

|

赏石,如同赏花、赏月、赏雪、赏景,是人的精神活动,而不是一般的精神活动,是超越人的低俗性的高尚的精神活动。它是人的精神乐园,也是人的心灵的净化剂。

一、“乐者,乐也”

赏石的目的是什么?赏石与欣赏自然山水、欣赏音乐、美术样,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苟子在《乐论》中指出:“夫乐(音乐)者,乐(快乐)也。”欣赏音乐、乐舞,是为了获得快乐。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在《石道因缘》中也说,欣赏奇石之美,也是为了“逐渐发现崭新的意象,引起令人惊异的愉快感”。我们每一位奇石爱好者,对这种审美愉快,都有不同程度的体会。原武汉市委副书记、奇石收藏家、鉴赏家王杰同志对此有特别深刻的感受。他为了开发赏石文化的宝藏,在古稀之年,多次“千里寻石”。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之内,藏石一千余方。他的藏石不仅品种多、数量大,而且质量好,内容丰富,千姿百态,妙趣天成。他常以石为伴,或把玩于股掌之上,或神游于几架之间,于是,斗室之内,海阔天空,万水千山,因而神思飞扬,似乎到了极乐世界一般。他对此情此景,曾赋诗刻于石上:“奇石内涵丰,意念在其中。踏遍山川谷,赏石乐无穷。”这是王杰同志的亲身感受,也是广大奇石爱好者的共同心声。

审美、赏石,都是令人愉快的,所有一切美的事物,都是令人愉快的,但是,令人愉快的不一定都是美的。例如,口渴了,喝上一杯饮料;肚子饿了,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都会使人感到愉快。又例如,我喜欢一种新款式的衣服或者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经过自己的努力,如愿以偿了,也会高兴不已。不过,这类愉快,都是属于生理快感和实用满足感,与审美愉快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生理快感与实用满足感,都属于物质欲求的满足所形成的快适与欣慰,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只有对于美的欣赏的愉快才是唯一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具有超越个人实用目的的自由的愉快。特别重要的是,它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还能陶冶情操,颐养情性。

二、“怡情养性”

赏石之乐的最大特点,它不仅能给人以愉快,还能调节人的心理,净化人的心灵,激励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新的美。正如王朝闻先生在《石道因缘·美在天然》中说的:“赏石活动有助于人格素养的提高。”这种寓教于审美愉悦之中的思想,用传统美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冶情悦性”或“恰情养性”或“怡情励志”。这三种提法,都是一个意思。《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说过:“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的;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的文章更生疏了。”《北史·崔光传》也说,“取乐琴书,颐养情性。”由此可见,历代思想家、艺术家都有同样的看法,美的鉴赏(包括奇石鉴赏)不仅能“怡情”,还能“悦性”、“养性”、“励志”。为什么“怡情”能“养性”、“励志”呢?这是因为“怡情”(情感)与“性”(性格、性情、德性)同属人的精神品质范畴,是相互联系的。《礼记·中庸》里说:“情之于性,犹波之于水。静时是水,动时是波:静时是性,动时是情。”情是性的外露,性是情的静态,动静之间,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们在赏石、审美时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从“质”而言,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无私的情感,纯洁的情感;从“深度”而言,它是多层次的,不只是视觉感官的愉快,而且还是赏心畅神层次的愉悦,并能深化、升华为精神人格层次的愉悦,全身心地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人们在这种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之下,人的心灵必然受到洗涤,人的精神必然得到升华,人的性格、意志、人品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用美的情感来净化人的心灵,人们又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这才是奇石鉴赏和所有一切审美欣赏活动的终极目的。

三、“润物细无声”

正因为奇石鉴赏和其他审美欣赏都能愉悦精神,净化心灵,激励意志,所以,自古以来,中外思想家、教育家、都强调审美教育(美育)的重要性。我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当时的统治者就把审美教育提到治理国家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强调治理国家要把伦理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认为“礼可以治国安民,乐(音乐)可以移风易俗”。苟子在《乐论》中说:“人不能无乐(音乐)”,“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强调音乐艺术对人的“入”、“化”作用,这和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强调的艺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功能是同样道理。因此,我国的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是现代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的目的、任务,是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审美欣赏中提高人的人格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贡献。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同时,也要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的鉴赏,才能全面地实现美育的目的,奇石鉴赏,是对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手段之一。

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情感教育,是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不带强制性和实用功利性,重在潜移默化,使人的思想情感、性格、人品在受到美的感染、启示、熏陶之后,不知不觉地有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地发生变化。这是审美教育与理智教育、意志行为教育的主要区别。只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重视发展赏石文化事业的原因所在。

奇石鉴赏和其他一切审美欣赏活动的教育功能是很明显的,但它只是一种远期效应,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因此,不仅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而且要注意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在审美愉悦中去求得人的人格素养的提高。

四、“众妙之门”

奇石鉴赏能够愉悦,人的精神,净化人的心灵,激励人的意志,有助于人的人格素养的提高,是对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内容与手段之一。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这种美好目的呢?

首先,鉴赏者在鉴赏奇石时必须“澄怀观道”。所谓“澄怀”就是说鉴赏者必须保持一种“超功利非实用”的虚静心态。只有这样,鉴赏者才能顺利获得赏石之乐并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

奇石具有多种自然属性:知识属性、实用属性与审美属性。人们从不同属性去看待它,就会对它采取不同态度,产生不同的结论和结果。如果从它的知识属性去看待它,就会对它采取认知和研究的态度,分析它属于什么石

种,有些什么化学成分,产于什么地质年代,有什么科研价值等。如果从它的实用属性去看待它,就会着重考虑它有什么实用价值,是适合于搞石雕、石刻还是适合于做别的什么用途。上述两种属性及对它采取的两种态度,都具有功利性。如果要欣赏奇石之美,获得赏石之乐,就必须从这两种属性中摆脱出来,与人石之间的功利得失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一条心——排除一切“功利致用”的杂念,纯粹以审美欣赏为目的,全神贯注地去对它进行审美观照,赏石之“乐”才会油然而生。

第二,“奇石共欣赏”这是至理名言。奇石之美具有共赏性,不会因为奇石的物质产权的归属而使奇石之“美”成为某人私有,也不会因为某人对它的欣赏而使其“美”减少或消失。它永远存在着,永远供人共赏。一切愿意欣赏它的人,都可以去品味,它的价值就在于社会对它的普遍认可,认可的人越多,它的身价就越高。因此,任何藏石家都欢迎更多的人去欣赏他的藏品,我们奇石协会等组织和广大石友为什么热衷于办奇石展览、出奇石画册?都是为了这个目的——使奇石之“美”与人共赏。

第三,奇石之“美”虽然是与人共赏的,但是,人们对奇石之“美”的感受又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是干差万别的。这是由于奇石鉴赏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其中有不同文化素养的人,有不同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的人,有不同人生观、审美观的人,因此,在奇石鉴赏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爱好的主观倾向性。

赏石主体的差异,决定了审美感受——美感的多样性,有高雅、低俗之分,有深刻与肤浅之别。面对同一块美石,有人可能是浮想联翩,产生美的创造——深远而又无穷之“味”:有人可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索然无“味”:有人也可能产生低俗的联想,形成低级趣味。正是由于这种客观事实的存在,所以王朝闻先生特别强调:“因缘无限,石道永恒,相互切磋,众妙之门。”只有通过相互切磋,鉴赏者才能对奇石之“美”产生共鸣共爱,并不断提高奇石鉴赏水平,有效达到颐养情性的目的。举办奇石展览、开展赏石文化的学术交流,是普及奇石鉴赏的审美教育,提高奇石鉴赏的审美教育水平,推动赏石文化事业发展的“众妙之门”。我们真诚地祝愿:“众妙之门”常开,并通过它,使广大的奇石爱好者都能够顺利步入“寓教于乐、怡情养性”的绝妙境界!如能如愿,那么,我们开展的赏石文化活动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就大了,赏石文化事业也必将得到更大的繁荣与发展。

(编辑 刘少红)

延伸阅读
**同志自**年**月任中共**县纪委副书记以来,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党各项方针政策以优良扎实作风带头
2023-05-29
为强化巡察成果运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察工作条例和中
2023-05-28
我参加北京大学现代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已经圆满结业。这是一次层次高、投入大、时间长、内容全面系统
2023-05-24
纪委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汇报  年初以来,在上级纪委和校党委领导下,校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坚持以习近平新
2023-05-23
公司纪委委员学习******纪委六次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在******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遵循,是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