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区石宕特色景观开发研究

工作报告 |

时间:

2021-08-09 09:42:37

|

摘要:传统采石宕遗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技术水平、价值观念和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累。针对浙江地区石宕遗迹景观开发进行了系统研究,借鉴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改造的实践,整理和重塑历史遗迹的空间结构和景观布局,探讨了石宕特有的景观资源,以展现其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石宕;采石文化;景观开发

收稿日期:2011-06-24

作者简介:李辰(1984—),女,浙江温岭人,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76-04

1引言

石宕即古代采石场,是人类持续采石活动对土地、山体进行剧烈改造下的一种特殊区域。我国各地有不少具有千百年历史的古采石场遗址,浙江地区尤为常见。这些古采石场大多是古代人工采石凿刻所形成的,通常以简单生产需求出发,并未经过事先的景观性规划和设计,虽然造成地表景观的改变,区域生态稳定性的破坏,但也留下许多鬼斧神工的山石、矿洞。由于一些盲目性、低层次、粗放型的开发只从经济利益或短期利益出发,设计平庸乏味,更有甚者充斥低俗、迷信色彩,非但没有很好地展现石宕的独特景观魅力与历史沉淀,反而使之成为普通的山、岩、庙、堂景观,造成景观资源和文化的极大浪费。因而需要针对浙江地区石宕景观开发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如何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保持或重建场地的文化特征,整理和重塑历史遗迹的空间结构和景观布局,使历史遗迹在新旧融合中得到再生,成为别具特色的新景观。

2浙江地区采石历史简述

浙江西南、西北部地区群山峻岭,中部、东南地区以丘陵和盆地为主,东北地区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省内石材资源极为丰富,采石历史悠久,分布在各地的古代采石宕遗址星罗棋布,目前遗留下来的废弃采石场共有8 000余处,尚在开采的采石场有5 000余座。浙西北区盛产以砂岩、灰岩和白云岩为原料的石材,浙东南区所产石材以花岗石类和火山岩为主,而板石类岩石资源则主要分布于浙北和浙西南地区。

这些采石场大多始凿于隋唐以后,开采类型以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类型都较为常见。露天开采是从地面开掘露天沟道,并开创出开采工作面,把块石荒料从工作面开采出来,绍兴柯岩、羊石山是此类采石的主要代表。地下开采主要以横向洞穴式、竖井式采石并举,一般在山体悬崖,或是在山体一侧凿成悬崖断面后再横向水平式向内凿进或向地下开采,而后开凿成洞中有洞,相互连通的洞窟。温岭长屿硐天、缙云仙岩、鄞县光溪宕等是此类开采的典型代表。从浙江各地的采石场来看,露天采石场出现时间较早,横穴式地下采石场始凿时间虽然较晚,但是较为盛行。

这些石材主要用于建造城池、桥梁、海塘、堰闸、道路、民居、生活器物等。千年的采石、用石使石头作为一种文化元素深深地渗透到浙江石乡的每一个角落,生活中石材产品众多,成为富含历史文化韵味的人工景观。

3浙江地区石宕遗迹资源

3.1景观资源

传统采石留下的各种残山剩水是石宕景区的重要室外景观主体。露天采石留下大片裸露山石、峭壁,有的在经年雨水冲刷下形成斑驳“壁画”,有的在采石过程中经匠人巧妙安排危崖独立,形成如柯岩“云骨”之类的绝壁奇景。地下开采掏空山腹,往往形成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相互连通的石硐群,以及“悬桥”、“悬井”等奇特景观,是石宕景区的主要室内空间。石宕外围的河道水系作为历史上石材运输的主要通道连结着石宕与周边山体、村镇,采石所遗留的各种露天、半露天或地下矿坑由于雨水和地下水汇积,也形成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水潭、湖泊、溪流、瀑布以及地下河道。这些作为采石工作的第一现场,是采石工业的直接见证,记录着采石历史。

3.2文化资源

3.2.1采石历史

历代形成的石宕记录了浙江采石业的发展历程与采石技术,反应了当地社会历史和经济的发展。石宕中的物质遗存不仅再现了传统采石技术和石材、石雕生产的场景,同时为后人提供了古人居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社会历史信息。废弃石宕还承载着浙江的采石文明和石文化,标示着浙江采石技术发展的历程,见证着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印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变化。

3.2.2采石工艺

浙江各地采石工艺历代传承,手工打楔法等传统采石技术保留完整,并结合各时期采石工具和材料的更新而不断地完善。不少石宕遗址中就完整地保留了各采石阶段的工作现场和工具,当地的采石匠人们更是采石历史的活记录。

产石区往往也是石作业兴盛区,尤其是在采石区周边村落,房屋建筑更有着浓郁的石乡特色,如历史悠久的摩崖石刻、造型各异的石亭、栩栩如生的石雕像、独具特色的石板房屋、以及花样繁复的石雕门窗等。

3.2.4石乡文化

在漫长采石过程中形成的石文化极其丰富,既包括完整的采石工艺、石雕技艺、石砌建筑和生活中其他石材的运用,也有丰富的民间石习俗、石诗文、石传说和石景观等,与浙江的历史人文紧密结合。

4浙江地区石宕景观的开发利用及存在的问题

4.1景观开发历史与现状

浙江地区石宕自汉代以来,一直沿用传统手工采石工艺,这种一斧一凿的手工采石方式,依靠人力辅以斧、凿、铁钎等工具,就地开凿宕口,层层取石,逐步深入。虽速度较为缓慢,但对山地地貌景规的破坏相对较小,这就为采石造景奠定了基础。

早在古代采石阶段,局部地区已有少量开发,如绍兴柯岩景区早在先民采石之际就依山傍势凿石为景,更有许多宗教寺观也选址建造在石宕周边环境清幽之处。在现代开发改造的初期,人们大多认为废弃的矿洞、构筑物等没有任何保留价值,对采石遗迹的态度通常是排斥、回避甚至否定,在进行景观改造时,通常将其掩藏或者移除。20世纪90年代左右,省内一些的古石宕开始了以传统园林手法修饰石宕遗迹,营造自然风光为主的景观开发。随着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大地艺术、后现代主义、后工业美学、生态美学等设计思潮的加入以及国内外工业废弃地改造项目的实践,人们对景观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采矿废弃地的开发形成了新的思路:尊重现有景观,通过理性的分析,挖掘景观特质,形成有鲜明地方特征的景观。同时改善周边地区的生态效益,带动周边地区各行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重发展。景观设计师越来越关注对于场地精神的挖掘、对于场地遗留的处理、对于场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开发方式逐渐多样,开发手法渐趋成熟。

目前浙江各地的古石宕开发利用已有绍兴柯岩风景区、温岭长屿硐天景区、宁海伍山石窟、龙游石窟、缙云仙岩、仙居龙王山古采石场等诸多成功实例。

4.2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2.1开发思路局限

浙江现有石宕景观开发思路较为单一局限,大多为传统造园式思维,在采石所遗留的山体、岩石上加以雕琢修饰,铺路筑亭来营造传统山水园林,没能对石宕遗迹进行个性化分析,开发形式较为固定。更有甚者对石宕资源采取了忽视的态度,任其荒芜或被当地居民、宗教人士无序占用。

4.2.2开发建设随意

部分景区开发建设中不乏盲目建设、无序建设和非法建设等随意开发现象。有些地区在破坏原有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去“创造”一个新的“特色”,抹灭了场地原有的痕迹和特征;有些则过分人工造作,耗费大量资金随意添加娱乐设施,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景观的自身特色和功能作用;也有一些景区宗教开发无序扩张,侵占大量景区资源;更有个别地区一味追逐经济效益在景区内部修建别墅群,无视景区安全性与公众性,变公共景观为私人资源。这些行为不仅对景观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与破坏,也无法让游人享受到景区原有特色。

4.2.3开发管理无序

由于石宕遗迹的特殊身份,往往受到当地旅游、建设、文保、经济等多个部门和当地政府、民众、宗教组织等的多头管理,容易造成各项开发规划冲突、各方面利益冲突,多头开发、混乱开发等现象和多重管理或“三不管”现象,严重影响石宕遗迹的开发利用。

同时由于矿区优质丰富的石矿资源和采石历史背景,尽管风景区内大规模的采石加工已经严令禁止,但有些地区小规模的非法开采依旧屡禁不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影响严重。

5浙江地区石宕的景观开发对策

5.1石宕景观开发的原则

5.1.1保护原则

石宕开发应尊重场所精神,严格保护其典型的自然地貌和采石遗迹,保持场地特征,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建设不能破坏风景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能损害风景资源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另外对场地周边的自然地势、植被等资源也应采取保护措施,避免随意进行场地开拓、破坏,使之在开发中不失特色。

5.1.2可持续原则

各种采石方式往往对石宕周边的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存在一定的生态问题与隐患,在开发建设中应重视绿化恢复设施,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场地生态环境和微气候。同时对场地现有构筑、材料、遗迹等可进行循环利用。开发利用强度不得超过风景区环境和风景资源的承载能力,从而保证风景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5.1.3继承特色原则

石宕景区开发从场地的现状条件出发,挖掘富有特色的历史信息,展现场地特色,因地制宜地针对不同的采石迹地类型提出不同的改造方案。同时注重人文特色的展现,在设计中巧妙展示采石文化及当地民俗文化。

5.1.4注重安全原则

传统采石遗留的矿洞存在崩塌、泥石流等安全隐患,在开发和后期管理中尤其应注意场地安全和游人安全。对于已经开发的石宕,应加强安全检测和天气预报工作,并做好灾害性突发事件紧急预案;对于将开发利用的石宕,应切实做好地质可研报告和防灾规划;对于不宜开发的石宕,应予以关闭并设立警示牌,避免游人误入而造成伤害。

5.2石宕景观开发的方式

在改造利用废弃宕口时,首先须对其做出全面的评价,逐步解读石宕口及其环境外在现行的结构特征以及内在隐性的文化内涵,而后确立景观主题与表现手法,因地制宜、因材施用,以达到提升并超越原环境的目的。在具体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其原有环境的肌理特征,因势利导地对原构成要素进行局部加工、改造。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均要求新景观应与原有环境形态肌理特征保持一致,并相互融合。

5.2.1石宕景观开发与改造手法

石宕景区的风景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美学、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因而也具备观光、休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历史文化等多种功能。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以资源价值的全面展示为导向,积极发展观光游、文化游、宗教游、生态游、科普游、探险健身、休闲度假、学习教育等多种游览形式,大力推进特色优势项目。

在采石废弃地的景观改造中,可以运用中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独特的掇山理水、建筑经营、花木配置等创作技巧,将山水意境融入其中。同时西方现代景观营造中重视场地记忆、挖掘场地特质的设计理念,对场地元素和材料的充分利用、对场地的最小化人工干预、对自然空间的结构和重建手法都也值得吸收借鉴。在景观价值较高的地段应利用石宕原有空间形态,沿主题线索,组织系列空间,从宕口最重要的景观特质和文化核心出发,通过空间组织与序列的铺垫,深入挖掘场地人文内涵,对原环境进行重组与再创造,使游人从中感悟到宕口的悠远历史和深厚的人文氛围。

5.2.2石宕各景观要素的利用

石宕遗迹区是一个多景观要素相互联系的复杂整体,在景观改造中应将其作为一个包含山体、水文、植物、采石场遗址、采石历史、石乡文化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综合考虑,对每个要素进行设计和开发方法研究,突出展现石宕景区的独有特征。

(1)山体。不同的采石方法对自然山体的影响不同。地下采石法开采的石宕对山体破坏较小,山形、地貌都较为完整,在对石宕周边的局部碎石、遗留采石器械等进行清理,对原有采石路径、山林小径等进行修整后即可适当组织游览路线开展岩壁景观观光、攀岩越野等活动。

露天、半露天采石区则往往在开采后遗留下大量裸露山石、黄土,山体形态和山上植被都破坏严重,场地周边还会有大量石渣和废弃的石料,景观异质性较强。这种类型的山体虽然在古石宕遗迹中所占比例较少,但对景观效果的破坏性较大。可以结合场地地形、土质、坡度等条件进行整治,清理场地上遗留的碎石,重塑场地地貌,消除山体滑坡、山石坠落等安全隐患,对裸岩和露土进行植被恢复,逐步修复场地生态环境。

(2)植物。景区内景观效果较好的裸露石壁可作为峭壁景观、壁画景观等进行保留,对于景观效果较差的石壁,可通过植被修复改善或遮挡来改善不良环境。应根据采石场的岩性、石壁坡度和石壁表面粗糙程度等确定相应的措施,穴植法、喷播法、覆土法、生态混凝土网格法等都是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石壁植被人工恢复方式。

矿坑绿化技术相对于石壁而言更为容易,其立地条件较石壁稍好,石渣、石粉占据地表上层并具有一定的厚度。绿化时多采用客土覆土法,在裸露的迹地上回填客土或修筑种植穴,创造植物生长条件,栽植或撒播各种植物,促使自然植被的再生。

除露天开采破坏山体毁坏植被之外,传统地下采石往往对植被影响较小。这些植物不仅是山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有着维持生态平衡、保持水土,防止泥石流等山区易发的地质灾害的重要作用。开发中应尽量减少对这些原有植被的破坏,可根据景区整体规划要求采取适当合理的人工干预措施,在保证景区游览需求和景观效果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与稳定。景区也可选用一些已经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外来植物进行适当补充,提高群落的丰度,丰富景区植物景观,也使植物群落在竞争中演替更新,从而促进新的类型出现。

(3)水体。自然山体中的溪流、瀑布以及经人工修葺的与外界连通的运输河道都是景区室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历代采石所遗留的各种露天、半露天以及地下的矿坑在经年雨水、径流汇积下也形成了大小水潭、湖泊和地下河道,丰富了石洞内的景观构成。

这些水体既可作为景观水体供人观赏,还可结合各地立地条件组织亲水休闲、水面游览以及地下水廊游览等各种活动,增加游人的参与度,结合水生动植物的培育,也有利于景区的生态环境改善。

(4)石硐。各种采石所遗留的矿坑遗迹,尤其是地下采石形成的连通套叠的巨大石硐群,硐内空间广阔,是古石宕景区的主要游览空间,是天然的参观、活动、表演、展示场地,可以因地形特色开展多样的游览活动,既是展览馆,也是博物馆,还是舞台、音乐厅、影视基地等等。

(5)石作。各地石宕都有着浓厚的石乡文化,历史悠久的摩崖石刻、造型各异的石亭、千姿百态的石桥、栩栩如生的石雕像,以及景区周边的石建筑、房前屋后的石盆、石槽、石碾、石桌凳等石质生活器具都是石乡文化的体现。景观规划中可以充分地运用这些石作,或作小品,或作展品,或巧妙地以之划分场地、组织游览路线、构建特色活动景点,以丰富的形式表现石文化特色,也最大程度地使游人参与互动。

(6)建筑。古石宕遗迹往往气势浑然天成,无论是采石岩面、石雕、石刻还是周边的石材民居、石桥、石亭等建筑都与采石场整体氛围极为融洽,因此在现阶段景区开发建设中,人工添加的园林景观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体量、材料、风格等都应该是朴实自然,遵循当地特色,与周边环境能够自然融合的。对于已有的建筑,如宗教类建筑等,应加以规范,拆除、修整不适宜景区风貌的建筑。

当地的采石资料、采石器械、传统采石方法、民间传说、民间生活习俗、历史名人遗迹等都是景区的重要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现场工艺展示、影音展示、习俗表演等多种方式融合到景区规划中来,丰富和完善景区活动类型。

4.3石宕景观开发的统筹规划与管理

4.3.1完善开发规划体系

石宕景观开发应坚持规划先行,在开发前应有适当的资源评估体系对该处景观资源进行合理评估,总体布局与景观组织应注重突出石宕特色,旅游服务设施应能适应多方面的配套使用,并符合旅游心理学的要求。

4.3.2加强开发管理与引导

石宕景区由于其采石废弃地的特殊性质尤其应处理好景观开发与矿产采掘之间的关系,合理引导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景区开发应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尤其是景区的环境承载力,消除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

4.3.3完善评估反馈体系

在建设和管理中还应结合各种开发方式完善活动适宜性评估体系和教育性、科普性评价体系,对景区开发进行及时的总结评估与反馈,保障景区科学发展。要建立以政府、公众、媒体等共同监督的社会监督体系,促进石宕遗迹保护与开发活动。

参考文献:

[1] 俞为洁.浙江采石业历史概述[J].东方博物,2002(6):33~34.

[2] 方龙龙,金平斌.龙游石窟群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科技通报,1999(1):17~18.

[3] 陈波,包志毅.国外采石场的生态和景观恢复[J].水土保持学报,2003(5):61~62.

[4] 龙花楼.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85~86.

延伸阅读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3日在重庆市荣昌区第十七届人
2023-06-14
淮北市相山区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和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2021年度,我区法治政
2023-06-13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事项一季度进展情况一览表工作内容进展情况下步举措分管领导责任单位类型生产总
2023-06-13
—2021年1月16日在繁昌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县长潘君齐  各位代表
2023-05-23
同志们:刚才,大家围绕报告开展了热烈讨论,总体听下来感觉大家都讲的很好,提出的意见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听了之后也给我很多启发。应该说,xxx县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今年全县政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02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