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工作计划 |

时间:

2021-08-03 09:44:22

|

【提 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是极为重要的场所,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伟大任务,肩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意志坚定、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文化深厚、具备创新性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宏伟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这也是我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高校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只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才能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并积极投身于其中的大学生,进而保障我国未来事业的发展能够拥有可靠的建设者与继承人,使得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持续占领一席之地。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学生 主体意识 问题与对策

一、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必要性

(一)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丰富学生的人生经验,实现对学生文化情操上的陶冶。①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此实现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目的。大学生是具有一定成熟度、并且有发展愿望的高校校园主体。大学生是有思想、有主见、有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青年,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主导性。他们能够借助外在环境对自己的思想活动进行自我认识,主动调节自己的思想活动和行为。因此,让他们自己去建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对他们的成长有积极作用。例如校园学生社团的建设,便成为其中较为有效的一种途径。随着社团历史文化底蕴的不断积累,校园文化建设得以丰富。同时通过不同形式校园活动的举办,广大师生对此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断提高,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二)尊重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传统观念中单一性的文化理念发生了改变,逐步向多元化的文化观念进行转变。经济层面上的不同使得人们对文化的认识也具有不同的表现,社会地位的不同、知识水平的不同以及形态上的差异性,都是使文化价值观产生了多样化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根据教育对象特点的变化,及时对其内容体系进行充实和调整,既要继承传统教育内容的精华,又要体现新形势对社会成员素质的新要求。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其思想逐渐成熟,他们开始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观念,逐渐开始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世界,对于社会中的某些事物开始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去思考。大学生多元化思想的形成需要多元化文化理念来支持,这样才能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满足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客观需求。

(三)满足社会发展实际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步入新阶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社会创造活力得以迸发。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高校发展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尤其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此来适应发展的社会。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具备理论鲜活力和事实说服力,就要敏锐、及时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一方面,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相应的理论引导和人才实践,而高校作为理论思想的重要传播场所,促进了社会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②另一方面,从现实社会发展来看,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兴旺,基本上能够从高校的办学水平上体现出来。一个国家拥有高水平的高校,在科研力量以及理论思想方面就拥有较高的起点,该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就较快。在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相关知识时可以看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都包含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其中,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对促进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校园发展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存在,也是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实施对象与中坚力量,其个体角色最终需要进行社会化的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现状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生参与度调查

毛泽东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了解学生的参与度,最好的方法就是调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高校所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学生活动,例如心理咨询活动、各专业学术讲座、志愿者活动以及文化艺术活动等。

通过对图1、图2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性整体上较高,并且多为积极主动地参加,这也为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良好基础。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程度

高校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只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才能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文化认同,并积极投身于其中的大学生,进而保障我国未来事业的发展能够拥有可靠的建设者与继承人。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主体意识的恰当发挥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从上图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挥主体意识。在有关学校管理制度制定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比例的学生参加,这说明学校在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方面也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設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呈现总体较好的局面,但还存在一些影响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限制性因素。问题的存在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水平、社会制以及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个人道德思想等都有一定的关联。

(一)多元文化观念对学生主体意识产生一定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审美理念以及价值取向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各种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各种思想也较为容易接受,容易产生盲目跟从的想法。首先,多元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着社会信任危机现象③。社会信任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化认同的危机。多元社会文化的形成,对社会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价值观的应用更多的表现为契约的形式,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感被严重弱化。其次,改革开放的实施,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为大学生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广阔天地,但同时,多元社会文化的冲击也使得西方某些国家对中国开始实施和平演变的策略,使一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产生迷惑。

(二)部分学生生理以及心理素质发展不够健全

当代大学生了解的文化观念基本上都是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因此,在面对复杂多变社会现象时,他们往往感到迷惑和不解,进而无法判断社会的主流价值,对于真善美、假恶丑无法做到清晰的辨别。特别是当他们亲身经历就业、恋爱以及处世的失败经历以后,从理论性的阶段过渡到现实的实践,原本的思想道德观念在现实中遭到严重的打击对原有的自我意识产生深深的怀疑。这一系列的变化容易使得他们陷入误区。

(三)传统高校办学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

按照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高校的办学和管理都是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其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人数以及教学活动等都依照国家统一部署执行,因此,在具体制定高校管理制度过程中,学生实际利益需求发挥的程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想实现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全面人才。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原则和路径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主体意识正确发挥的原则

高校力求能夠建设全新的文化载体,将学生主体意识在传统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将传统的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单一校园文化建设转变为多元化的全新文化教育体系。④毛泽东在 1934年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⑤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要结合教育规律、高校校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来发挥学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够进入受教育者的接受领域,被学生所接受,就必须与受教育者的接受特性相适应,具有可接受性。坚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要坚持足量、反对强调不足的原则,这也是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和必然原则。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主体意识正确发挥的路径

1.树立新型教育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需要改变传统思想的束缚。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将传统中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进行有效的转变,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人员来说,要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积极引导,使其自己形成对校园文化的正确认识,教师应当将理论的灌输和民主的引导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大学生形成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并自觉践行。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创造的,是共存的。”⑥自然环境属于客观存在的物质,学生们能够进行实际的感官反映,并且能够做出形象化的描述。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具有潜在影响力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最终使命是建构精神家园,也就是帮助人们建构正确的人生理想、坚定信念,从而使人们具有完美的人格和精神归宿。作为高校,其历史文化底蕴越深,学校的民主文化氛围就会越浓厚。

2.优化多种参与渠道,发挥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群体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学校文化建设中每一项决策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重大关联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制度应学校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制定和实施。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以及大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特点特质。十八大提出,现代化建设要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的重要基地,能够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传授给学生。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高等学府,更应在十八大思想的指引下,紧紧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教育工作深入发展。

3.鼓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走出校园,开放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采取开放性的建设形式,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与社会组织和团体进行接触的机会,使校园文化活动得到广大师生以及社会人士的认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实现校内外联动的合作机制。通过社会实践、四进社区、农业活动、红色文化参观、等活动形式,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

4.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密切跟踪建设过程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通过实际的活动组织、策划等,不仅提高其积极参与性,同时也使得其能够近距离的实际感受到校园文化所带来的思想激情,从而发挥其自身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大学生行为教育,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同时,通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形式,增设心理学内容,培养大学生自律、自爱以及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其克服困难、承受压力的能力。网络是高校学生舆情的集散地,也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最好阵地。不同文化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不但增加师生平等交流学习的机会,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得学生在无形中提升个人道德品质,为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奠定扎实基础。

高校大学生承载着中国的希望和未来。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主体意识进行研究,不仅对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注释

①蔡振春2016《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发展的思路探析》,《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2期。

②元玉玺2014《文化自觉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北大学。

③郝朝娜2012《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山东大学。

④张 德、吴剑平2001《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出版社。

⑤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⑥邓向群2013《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南华大学。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编2013《拥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

教育部等编201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王帮虎主编2012《校园文化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曹银忠、许方园2011《试论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与启迪》,《毛泽东思想研究》第6期。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2017《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1月26日。

(通信地址:264209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

延伸阅读
【摘要】当前企业界和管理理论界对团队概念都热情高涨,热衷于探讨团队建设的要义,希图在团队建设和运作方
2022-02-19
摘要:幕末变局中,倒幕派发起王政复古,实现了权力革命,强化皇权的同时,又对其限制,以一君万民构造冻结
2022-02-10
印象中,他总是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身利落整洁的运动装包裹着高大挺拔的身躯,颈间挂着一只小巧的银哨指挥
2021-10-26
摘要: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浙江省属公立医院在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诸如财务监管人员派驻制度、资产清
2021-10-26
乡长、副乡长的选票分别为红黄两种颜色。相对于红选票来说,黄选票属于早熟品種——结果先出来。但江春雁却
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