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现场:伯兮

工作计划 |

时间:

2021-07-27 09:48:00

|

一部《诗经》中,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符号?《诗经》里的动植物,印证着它对中国文学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力,娓娓叙说着中国上下纵横的历史渊源。让我们亲自去体验当时的民众生活情境,去做一次文化的寻根和溯源。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周王朝是由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组成的。在诸侯中,国君真正能够管理的人口,事实上只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在当时,一城即一国,所以这些居民被称之为“国人”,而城市之外的居民,则被称之为“野人”。野人生活在山区,自给自足,不参与国家事务。

起初,“国人”多是国君宗族中的亲属,以血缘亲疏而分配具体工作。血缘越亲近,肩负的责任就越重大,这就是“家事即国事”。而工作种类渐渐演变成官职,例如宰相,原本就是指国家祭祀时负责宰杀牛羊的人。又因为血缘亲疏是不会改变的,故而在周朝的官职大多是世袭的,职业技能也是世袭的。

随着国家人口越来越多,耕种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国家性事务也越来越多:盖城墙、修房子、打仗、兴建水利、开荒……这些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每一个家庭都要选一个人出来,为国家尽义务。作为家庭中的大家长——“伯”(即家族领袖),为国效力自然责无旁贷。

《伯兮》这首诗中就描述了家庭中的好儿郎为国征战,妻子家人在家担忧、思念的故事。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那时的战争中,远程攻击用弓箭,近战搏斗则靠“殳”这种兵器。殳,长度在2.5米与3米之间,与“矛”不一样,它没有锋刃,样子就是一根长棍顶端是一截金属头。但这根长棍并非普通的木棍,古人为了提高殳的韧性与强度,采用了复合材料去打造它。一般多用竹子的青皮割成丝,通过浸泡油脂,再束集编织成长棍形状,最后反复刷漆晾晒而成。制造殳的工艺,逐步发展成为了马朔,但由于制造工艺过于复杂,造价过于高昂,在中唐时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过,宫廷所用的仪仗队之中还一直保留使用,比如汉代时所持“金吾”。当然,最令你意想不到的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就是殳。

战争带来了生离死别的伤痛。亲人在战场上厮杀,家中妻小无心装扮,蓬头垢面守望亲人归来。诗里的“飞蓬”是指头发如蓬草一样四散。“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飘转,在此之后的历代诗歌中,常以它来比喻飘零与别离。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谖草”,又名萱草,古人称之为忘忧草;“言树之背”,“背”即北,指的是北堂,就是家中主妇居住的地方。《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因此北堂又雅称为萱堂,代表对母亲的亲孝之意。据说古时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下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如在孟郊的诗中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于是,萱草如今就被喻为“母亲花”了。

延伸阅读
【摘要】当前企业界和管理理论界对团队概念都热情高涨,热衷于探讨团队建设的要义,希图在团队建设和运作方
2022-02-19
摘要:幕末变局中,倒幕派发起王政复古,实现了权力革命,强化皇权的同时,又对其限制,以一君万民构造冻结
2022-02-10
印象中,他总是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身利落整洁的运动装包裹着高大挺拔的身躯,颈间挂着一只小巧的银哨指挥
2021-10-26
摘要: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浙江省属公立医院在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诸如财务监管人员派驻制度、资产清
2021-10-26
乡长、副乡长的选票分别为红黄两种颜色。相对于红选票来说,黄选票属于早熟品種——结果先出来。但江春雁却
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