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钘及其思想考略

工作总结 |

时间:

2021-08-24 11:14:07

|

摘 要: 宋钘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从先秦诸子散文中的相关记载中可以窥见其思想主要体现为“禁攻寝兵”、“见侮不辱”、“清心寡欲”、舍己为人、追求均平等。宋钘的思想和行为多半彰显的是墨家的学说主张,同时又融合了道、名、儒等各家思想。

关键词: 宋钘 禁攻寝兵 见侮不辱 清心寡欲 追求均平

宋钘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先前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宋钘年岁的考证;二是对宋钘思想归属问题的考察;三是對宋尹学派的研究。因本文重点是对宋钘及其思想考略,故对尹文暂不深究。但由于宋钘并无著作流传于世,后人对他的研究多是依据先秦其他文献的相关记载展开,且目前关于宋钘其人及其思想与所属学派进行系统考察的研究尚处于期待状态。故笔者不揣固陋,在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拟对宋钘生平、思想特点及所属流派略加考论,以求教于方家。

一、宋钘其人考

(一)关于宋钘其名

宋钘在《庄子·逍遥游》、《韩非子·显学》中写作宋荣子,《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中作宋钘,在《孟子·告子下》作宋牼,在《荀子·解蔽》、《荀子·天论》作宋子,在《荀子·天论》中尊称为子宋子,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单独作一个“宋”字与诸家并列。据唐钺先生在《尹文和〈尹文子〉》中的考证,宋钘、宋牼、宋荣系同一人。

(二)宋钘生卒年考略

宋荣子生卒年无从确考,但从相关文献的记载中,仍可寻得一些蛛丝马迹。《孟子·告子下》曰:“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1)280王钧林先生认为这里说的秦楚构兵发生在周赧王三年,楚怀王十七年。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六年“发兵西攻秦,秦亦发兵击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大败楚军。”[2]2077-2078和《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当时正值燕人畔齐,孟子离开齐国到达邹国,然后到宋国,在石丘与宋子相遇,以及从孟轲对宋荣子的尊称和自谦等,王氏推测宋荣子与孟子生活在同一时期且要长于孟子。

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宋钘考》则认为石丘之遇时,“孟子已逾七十,而牼欲历说秦楚,意气犹健,年未能长于孟子。先生自是稷下学士先辈之通称。孟子亦深敬其人,故遂自称名谦耳”[3]391。其《先秦诸子系年·稷下通考》曰:“故游稷下者称学士,其前辈称先生……孟子遇宋牼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宋牼尹文之言曰:‘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皆是也。”[3]243又据《荀子·正论篇》:“二三子之善于宋子者,殆不若止之,将恐得伤其体也”,[4]343-344认为“足证荀卿著书,宋钘犹在”,并以《盐铁论·诸儒篇》未提及宋钘为证推测其卒年或值湣王之世,假定其遇孟子时年近五十,其生则在周显王十年前[3]392。据此,钱穆推定宋钘约生活在公元前360年至公元前290年之间。

陈鼓应先生指出:“宋荣子:为稷下早期人物,生当齐威、宣时代,大约是纪元前四〇〇至三二〇年间人。”[5]15林志鹏先生在《宋钘学派遗著考论》则兼取两说,认为宋钘生在庄子前,略早于孟子,其活动时代与庄、荀相接,荀子壮年著书,宋子犹在[6]336-341。

综合比较以上诸家观点,笔者大体认同林志鹏先生的观点,即宋钘略早于孟子。首先,这能合理解释孟子为何尊称其名。其次,秦楚构兵之时,孟子已年过七十,宋钘虽略长于孟子,但仍然锲而不舍地游说二王禁攻寝兵,更体现了宋钘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最后,这也可合理解释荀子壮年著书时,宋钘仍然存世。

二、宋钘思想探微

宋钘虽是先秦思想家,可遗憾的是并无作品流传于世,关于他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我们只能从先秦诸子散文中的相关记载中窥见一斑。宋钘的思想及其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对战争,爱好和平

首先,宋钘具有明确的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主张,这点在《孟子·告子下》的一段记载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1]280

由此可见,宋荣子明确反对国与国之间发生战争,并积极提倡和平相处,而且为了阻止战争、维护和平,他不辞辛劳,甘愿辗转游说多个诸侯国。另《庄子·天下》篇记载宋钘意欲“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5]870,也是其反战思想、爱好和平的有力证据。

(二)见侮不辱,宽恕待人

在待人接物方面,宋荣子主张见侮不辱,宽恕待人。如《庄子·天下篇》有以下记载:

不苛于人,不忮于众……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5]870

由此不难看出,宋荣子一是主张用柔和的态度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即使自己受到他人的欺侮,也要做到不以为辱,关于这种思想,《荀子·正论》篇中也有相似的记载:

子宋子曰:“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4]340

宋荣子指出人们之所以会发生争斗,是因为“皆以见侮为辱”,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他所提倡的“见侮不辱”,彼此就能和平相处,不会发生争斗。《韩非子·显学》篇同样提到了宋荣子的这种思想,并将其和漆雕对比加以评价:

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宋荣子之议,设不斗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之。夫是漆雕之廉,将非宋荣之恕也;是宋荣之宽,将非漆雕之暴也。今宽廉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礼之。[7]458

其中也提到了“见侮不辱”、“设不斗争”之类的话,可见宋荣子这方面的主张是一贯的、强烈的,故而韩非子以“宽”、“恕”评价宋荣子的思想。

(三)清心寡欲,舍己为人

“见侮不辱,宽恕待人”是宋荣子待人接物的思想主张,而在物质生活的问题上,他则秉持着清心寡欲、舍己为人的原则,试看《庄子·天下篇》中的一段文字:

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5]870-871

庄子将宋钘和尹文并列,认为宋荣子和尹文在物质生活上主张简单朴素,在内在修养方面提倡寡浅情欲。“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4]344在当时物欲横流、战乱纷争的年代,宋荣子的这套主张肯定是行不通的,因而难怪荀子对此不以为然。

宋荣子由看淡物质欲望进一步升华出舍己为人的主张,故而庄子认为他“为人太多”、“自为太少”,对此,荀子也有类似的看法,只不过以近乎批判的眼光道出:“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4]392,“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4]319-320,他指出宋荣子对“欲”的认识并不全面,仍然受到了蒙蔽,他错误的认为人天生就有清心寡欲的本性,却对于人的贪欲本性毫无认识,这样做并不能轻易地感化百姓。

(四)崇尚俭约,追求均平

宋荣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崇尚俭约,追求均平。《荀子·非十二子》曰: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是墨翟、宋钘也。[4]92

这里将宋钘和墨翟并提,一是说他们崇尚功力,重视俭约,这其实与宋钘清心寡欲的思想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他看淡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自然在日常生活方面就不会有太多的欲求,即所谓“人我之养,毕足而止”。韩非子还批评宋荣子和墨子一样,主张消灭差异和等级区分。除荀子外,庄子也提到过宋荣子的均平思想,《庄子·天下》篇说他“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5]870,意思就是制作一种像华山那样上下均平的帽子来表示自己提倡人类生活的平等,应接万物以去除隔蔽为第一要务。由此可以推断,追求均平不仅是墨子,也是宋荣子思想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可知宋钘的思想既有与道家相通之处,也有与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相似的地方,甚至还夹杂有某些儒家思想的痕迹,更有融合诸家学说的倾向。因此,宋钘的思想到底属于先秦哪一学术流派,便是紧接着需要探讨的问题了。

三、宋钘思想所属学派考

关于宋钘思想所属哪一学派,学界至今仍然存在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主张是道家的一个分支——黄老学派,持此说的主要有钱穆、郭沫若、侯外廬等;其二,主张属于名家,持此说的有刘昼等;其三,主张是墨家学派,持此说的主要有陶潜、俞正燮等;其四,主张其思想融合了各家学派,属于杂家,持此说的主要有冯友兰、王钧林等。下文拟对诸家观点逐一加以考论。

(一)道家说

从现有文献来看,荀子是最早持这一观点的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宋子》十八篇,列于小说家一类,并云:“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8]1744孙卿即荀子。其实结合上文对宋荣子思想的探究,不难看出宋荣子的清心寡欲,与老子所谓的“少则得,多则惑、少施寡欲,绝学无忧”有同工之妙,而他的“见侮不辱”的思想,也和老子“大白若辱”的主张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至于宋子主张宽恕待人,不就是老子的“知常容,容乃公”思想的具体体现吗?

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中,将宋尹学派作为道家三派之一进行批判。他认为宋钘大约是杨朱的直系。侯外庐先生则说:“我们考察了此派与儒墨道三者之离合同异,不能不把它列为道家的一个支派。”[9]353董英哲先生认为宋尹学派的“道”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11]

上述诸家均认为宋钘应归属于道家学派,但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宋子》十八篇,今已失传,其是否真“言黄老意”,我们也无从知晓。从钱穆先生的观点来看宋钘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和老子学说有相似的地方,然而钱穆并没有对宋钘的思想进行全面考察。在郭沫若之后持宋钘应属于道家观点的学者们,其推论多半是建立在郭沫若、刘节等人关于《管子》一书中《心术上》、《心术下》、《内业》、《白心》、《枢言》5篇系宋尹之遗著学说的论断基础之上的,这些著作是否是宋尹遗著尚不能确定,更遑论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推论能否成立。

(二)名家说

较早持这一观点当属刘昼,其《新论·九流篇》曰:“名家,宋钘尹文惠施公孙捷之类也。”[11]68认为宋钘应归属于名家另一支撑材料就是《庄子·天下》篇所云:“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日夜不休”[5]870-871一是因为庄子将宋钘与名家相关人物并称,二是因为宋钘“强聒而不舍”、“日夜不休”,颇具名家能言善辩的特征。然而,纵观诸子中不属于名家仍然擅长辩说的不乏其人,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孟子,完全有自己一整套的辩说方法和理论,也是先秦诸子中非常善于辩论的一位,故而这种观点的合理性仍值得怀疑。

(三)墨家说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依据《孟子·告子下》对宋荣子闻秦楚构兵意欲劝和的记载,并且宋荣子赖以劝说的理由是“战之不利”,这与墨家学说“非攻”、“交相利”的思想不谋而合。《荀子·非十二子》将墨翟和宋钘并置作为批判对象,其《天论》篇中所录宋子“使人不斗”的思想也和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高度相似。而《陶潜集·集圣贤群辅录》附载三墨之一即为“宋钘、尹文之墨”,然而清代学者孙怡让在《墨子闲诂·后语上》已对此作出反驳,认为《群附录》本属依托之作,而“此条尤疏谬”,又云:“近俞正燮《癸巳类稿·墨学论》亦以宋牼为墨徒,误与《群附录》同。”[12]时至唐代,成玄英《庄子疏》提出“宋钘、尹文咸师于黔,而为之名也”的观点,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尹文考》:“或疑黔乃墨字之伪。盖宋尹为墨徒,犹为晋唐旧议也。”[3]395

《庄子·天下》篇言及宋荣子“接万物以别宥为始”,毕沅认为其意指人们因为地域、时代、政教、风俗、成长环境、人生阅历等不同形成了“我见”,假如人们能够突破这种“囿”,便可做到见侮本无可辱,情本不欲多。人们不斗,天下安宁。

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墨翟考》中认为宋钘节俭、“兼相爱”、“禁攻寝兵”的思想在心理学层面上借鉴了墨子的学说。再就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和《孟荀列传》都记录过稷下派的许多人物,唯独不提宋钘、尹文,众所周知,司马迁及其父司马谈都受到过道家黄老思想的影响,且对墨家很是不屑,由此也可反证宋尹属于墨家学派。

从先秦诸子散文中的相关记载可以发现宋钘的思想确实是墨家居多,因此后世认同其应属于墨家学派的也较多。不可否认宋钘的许多言论和行为显然和墨家同出一辙,但这只能是宋钘思想的主要方面,并不是全部如此,因此,认为宋钘属于墨家学派的学者不无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

(四)杂家说

除以上诸论之外,还有一种观点就是宋钘的思想吸收、杂糅了先秦诸家思想之长,为其所用,因而在性质上应当归为杂家一类。冯友兰、王钧林便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认为宋尹实合杨、墨为一,尹文、宋钘“周行天下,上说下教”的目的就是“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这点是借鉴墨家的学说。而“禁攻寝兵”,这完全是墨家学说的继续推行。此外,“人我之养,毕足而止”是取自于杨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宋子“情欲寡浅”这方面借鉴了杨学教人节欲的观点。[13]124-129王钧林先生则认为宋子是内道外墨,内心清心寡欲,外在行动上“兼爱”、“非攻”等。

從先秦诸子散文中关于宋钘的记载可以发现,宋子的思想并不是单一化的,以上古今诸家对宋钘思想所属学派的划分,大多只是抓住了宋钘思想的某一方面或者是主要方面。笔者认为从宋钘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来看,他的主要方面应是墨家,当然在其他方面也有融合诸家学说的痕迹。

四、小结

通过对宋钘其人的考证,我们可以大致断定宋钘的年岁要略长于孟子。至于宋钘的思想主张,从散见于先秦诸子散文中的相关记载可以窥见一斑,主要有“禁攻寝兵”、“见侮不辱”、“清心寡欲”、“舍己为人”、追求均平等思想。从宋钘的思想主张和外在行为可以看出他主要因循了墨家的学说,同时也融合道、名、儒等诸家观点,其思想特点是多元化的。但笔者认为针对其思想的主要方面来说,归入墨家较妥当。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林志鹏.宋钘学派遗著考论[M].台北: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2009.

[7]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0]刘昼著、袁孝政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董英哲.宋尹学派之“道”[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12]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延伸阅读
通过《中国医生》,认识到了医务工作者的伟大,看到一线的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安
2023-06-20
医生事迹感悟3篇  每一位天使,奋战在抗疫前线,但是脸上却挂着无比甜美的笑容,脸颊现出两个浅浅的酒窝
2023-06-20
医生实习心得体会范文3篇  实习医生(AIP)执照颁发后必须有1年半的临床进修,进修结束后颁发医生执
2023-06-19
口腔医生毕业实习报告范文3篇  口腔医学专业的许多同学选择在毕业之前进行实习,这是一次不错的体验。下
2023-06-15
医生个人阶段总结范文3篇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段时间里,相信大家面临
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