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辈出的燕京大学医预系

工作总结 |

时间:

2021-07-04 01:21:15

|

许多年来,我们燕京大学校友常常谈到母校医预系在培育西医名医方面取得的辉煌业绩。这个系的学生在入学燕大医预系三年内就奠定了很厚重、扎实的学识和思想道德基础,再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深造,于是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各科的非常杰出的专家名医,如黄家驷、吴阶平、翁心植、吴瑞平、吴蔚然、方圻、崔吉君、胡亚美、刘力生、李益农、戴玉华、陈元方、蒋彦永、华益慰等等。

我是在1945年春考入已内迁到抗战大后方的成都燕大的。翌年夏,因抗战已胜利,乃随校复员到北平燕园。在成都燕大我读的是政治系,到北平燕园后,我转入历史系学习。1948年“八·一九”,蒋介石政权对各大学进步学生实行大逮捕中,我即按照党组织之命,撤退到了晋察冀解放区。我在燕大肄业三年多,虽也钦佩学校的医预系办得十分出色,但不知其详。去年,我燕大校友会为纪念燕大建校九十周年,编辑出版了《燕大办学特色》一书,该书只发给燕大校友,未在社会上发行。我喜读此书。该书载有毕业于北平燕大医预系后又协和医学院深造、成为著名的医学专家陈元方校友撰写的长文,文章详尽地评介了燕大医预系的办学特色。我最近再读此书后,又得到新的启迪,深感此长文所记述的许多教学经验对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仍很有现实的、参考的重大价值。此处,我将陈元方校友的长文在这里作扼要的介绍。

燕大医预系的历史渊源

燕大医预系创办于1925年。1941年12月日、美开战,北平燕大被日寇解散占领,该系也因此停办。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燕大在北平燕园复校,医预系因此恢复了办学。1952年,新中国实行院系调整,燕大并入北大,其医预系也因此停办。

陈元方校友在其长文中,首先着重告诉了我们燕大医预系为著名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提供了最主要的优质生源:“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生物医学界的大师和领军人物,包括十一名院士、十九名学科奠基人,七十二名担任过国家一级学会和全国性专业学会的学科的领军人物;十五名国家最高领导人医疗组成员和组长,二十一名解放军一、二、三级军级干部(文职),四名中共全国党代会代表(含一名中央委员)、九名全国人大代表(含一名副委员长)和十四名全国政协委员(含四名常委),十名白求恩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等全国荣誉称号获得者。”

陈元方校友说得好,燕大医预系在短暂的二十三年中就与协和医学院共同造就出这样多很杰出的医学精英,这确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医学史、教育史的一大奇迹,而有如此辉煌业绩的出现,是有其重要的历史渊源。这很重要的就是来自美国医学教育鼻祖Flexner的重要教育核心理念。他认为:“一所杰出的医学院应该与综合性大学结合,应该提供学习自然科学和医学基础学科的教育科研条件;要有善于教学并有科研能力的优秀专职教师,学生在入学前至少要有两年的大学基础……”美国医学院多遵循这样的医学理念进行了整顿改革,遂使其医学事业有了飞跃的进步。

在这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巨浪中,1914—1915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邀请了一些美国顶级医学家和教育家对中国进行了两次考察,乃做出历史性决定,要在中国按美国最佳大学标准办一所第一流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因此建立。同时,他们还想建立医科预备学校,可是当时中国综合大学的理科和英文教育水平均不令人满意。1919年9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只好建立了自己的医预学校,学制三年,这就是燕京大学医预系的前身。协和医预学校八年内共入学二百零五名学生,最后有八十四人取得该医学院的博士学位。

1925年,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已具备了培育医预科学生的能力,协和医学院于是停办了医预科,而燕大这所由美国教会在中国创办的、由很杰出的美籍教育家司徒雷登主持的、已成为享有好名声的综合性的燕京大学则创办了医预系。协和医学院遂把它的医预学校的大部分设备直接给了燕大,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也给予燕大医预系有数量可观的资助;美国医学名家博爱理(Alice M.Boring)博士亦由协和医学院转到燕大医预系任系主任,主持该系工作,因此燕大医预系很快成为我国最好的医预系。它像一块很好的磁铁,吸引了我国许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纷纷报考燕大医预系,该系于是成为协和医学院的最重要的生源,历年这医预系的毕业生考入协和医学院占入学的学生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教学

当年很多青年学生都知道,考上燕大医预系是很不容易、也是很值得非常自豪的事。这时系主任博爱理总是对考生亲自进行审查、评估和面试,她对考生的录取始终坚持高标准,而对系的课程设置、教学也很能利用燕大这个第一流大学的优越条件,具有高质量、高要求的很突出的特色。看看陈元方校友在其长文中列举的当年燕大医预系长久采用的课程一览表、课程设置,就可以知道这个系的教学特色:1.中文:学一学年,每一学期三学分。2.英文:二学年,每一学期三学分。3.数学:一学年,每一学期三学分。4.生物学: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无脊椎动物学、胚胎学、遗传学。这些学科每周讲课都有一至二小时,每周有六小时的实验。5.化学:无机化学、定性分析化学、定量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这些课程的讲授每周都有一至二小时,实验则有六至九小时。6.物理学:大学物理、生物物理,每科讲授每周为六小时,实验也是六小时。

除了以上必修课以外,该系还开有选修课,诸如植物学、生物标本制作、组织学、动物生理学、细菌学、寄生虫学、昆虫学、有机分析、电磁学等。

该系这些课程设置无疑地给学生提供了比一般医学院远为宽广的科学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实验室训练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也知道,科学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这样,在教学中也需要既宽广、也应当在教学中把最基础、最核心、最先进的内容加以浓缩、整合,燕大医预系很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例如博爱理讲授的普通生物学就把许多科学内容加以整合,从原生植物到动物生理、细菌培养,一直到刚获得诺贝尔奖的染色体遗传学和果蝇实验等都有介绍。燕大医预系教学注重少而精的原则还体现如讲授脊椎动物学就把比较解剖和脊椎动物分类合并而以比较解剖学为主,讲得特别精炼。当年生物系教授胡经甫院士给医预系学生讲授无脊椎动物,就每个纲挑一个标准的、典型的、代表性的动物作详细的讲解,其他动物的形态、变异、环境、分布等就讲得比较简明。

科学的发展是日日新、月月新、年年新的。怎样才能跟得上?很重要的就是要重视基础课教学。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建校时,郭沫若校长制定了这个重大方针,就讲了一个十分中肯、精彩的比喻,他说:“这好比一把斧头,基础是刀背,专业是斧刃。刀背要厚,斧刃要尖,这样的斧头才会锋利无比。”燕大医预系的教学就是这样重视让学生学好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深厚的人文底蕴

“人文荟萃,中外交孚,声誉满寰中。”这是我们燕大校歌中的歌词,它也体现出燕大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燕大虽然是一所美国教会在中国办的大学,但恰如司徒雷登和曾久任校长的著名的我国心理学、语言学大师陆志韦多次宣称的这所大学是中国办的,它的主旨是要为中国培育人才。所以,它也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中西文化的会通。它聘请的第一流名教授、学者中,既有前清的翰林和国学大师如吴雷川、陈垣、邓之诚、郭绍虞等,又有学贯中西、通晓西方人文学科学的著名学者,如洪业(煨莲)、张东荪、冯友兰、郑振铎、朱自清、俞平伯、吴世昌、林庚等等,真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灿烂。不仅如此,燕大在学术风气上也较当时一般国立大学更为活跃、自由。

燕大医预系所选修的文科课程有:文学泰斗郭绍虞、俞平伯讲的“中国文学”,郑振铎的“文学史”,齐思和的“春秋战国史”,邓之诚讲的“中国通史”,翁独键的“东洋史”,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吴文藻、赵承信、雷洁琼等的“社会学”。医预系通过这些文科课程的学习,不但增长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学得了研究人文学科和进行社会调查的理论、方法。

陈元方校友在她撰写的长文中又着重谈了燕大所开的心理学课程对医预系学生的深刻影响。久任燕大校长的陆志韦博士曾留学美国,是我国现代心理学两大奠基人之一,后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和新中国的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他教课富有启发性,医预系学生都爱选他的课。他在讲解思维模式课中就生动地打比喻说:“一般人掉一根针时,往往随意找找,而科学家则要在地上画许多格子,一格找完再找另一格,直到找到为止。”这一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应如何训练自己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

从1930年起,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来燕大任教的夏仁德博士(Randolph C.Sailer)开设的“心理卫生课”(mental hygiene),更受到广大燕大学生包括许多医预系的学生在内的热烈欢迎,这是因为他在授课中不仅对人的心理、行为、诸多变态心理、社会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作了精辟阐述,尤其重视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具体地了解潜意识在心理和人格形成中的影响。医预系学生选修这门课后,更体会到应善于处理好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也如燕大医预系早年的毕业生、后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很杰出的心脏病学家方圻所说:“现代医学认识到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重大的关系,而人的心理、精神因素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医学模式也就是医学研究的范畴已从传统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随之而来,在医学教育上也应该在理科的学习课程之外添加社会科学、心理学的内涵;现代的医学无论是疾病的病因、病理、预防和治疗都应当重视心理和社会的因素。”

重视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燕京医预系和当年协和医学院的教学中贯穿始终的共同指导思想就是对实验教学极其重视,认为实验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掌握操作技能和提高动手能力、训练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关键性教育过程,也是培养严谨、严肃、严密的一丝不苟、诚信的科学作风的关键性教育过程。更具体地说,应该有:

1.极其严格的实验训练:当年医预等系,上一小时的课得有三小时以上的实验。医预系主任博爱理还亲自作解剖青蛙的示范,学生做实验,她也经常在一旁察看,并亲自批阅学生的实验绘图和报告。

2.反映科学前沿的实验内容:李汝祺是我国遗传学大师,当时他把摩根(Morgan)的染色体遗传学说及其前沿性科研成果介绍到中国并引入遗传学课程的第一人。他曾指导燕大医预系学生作果蝇实验,这样就更可了解摩根的染色体定律的正确性,并能认识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途径去探索未知的事物。

3.实验中的科学精神和科研诚信教育:博爱理坚持这一教学原则,最反对学生企图投机取巧、敷衍搪塞或篡改实验记录,有这类行为的学生多半会受到处罚。化学系名教授窦威廉(William H.Adolph)对实验记录的忠实性也有很严格的要求,他要学生把实验记录的数据写得很清洁整齐、可靠,一定要用钢笔写,不能涂改。燕大医预系学生还在实验课中受到伦理及爱护仪器等方面的教育。博爱理还要求学生应正确对待实验动物,她把供解剖的小狗的尸体抱在怀里,就反映了她对爱犬的感情。

启发式教育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燕大医预系课程既多且重,但绝不提倡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教给学生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如何着手去解决问题、如何自我发展、完善。

那时燕大各系科都很重视基础课教学,大都由名教授来教入门课,既没有固定的课本,也没有死板的教学大纲。理科教学,包括医预系在内大都是由老师开出几本英文参考书,自己去图书馆选读。参考书各有所长,观点也不乏分歧,如何理解和吸收多少全在学生自己。

启发式教育重在头脑训练。当时医预系学生的确念了不少生物学和化学,但重要的不是后来还能记住多少,而在于它培养了学生有生物学和化学的视角,遇到一个复杂问题时能从生物学和化学的角度去分析、解决。这样的训练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本领,为日后带着问题查找外语文献,跟上科学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开展启发式教育,物理系的褚圣麟教授和博爱理先生,开课之初就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表,上面开列每堂课应该预习的参考资料,上课时则有重点地、提纲系领地讲,而不是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罗列一大堆,让学生死记硬背。

李汝祺大师讲授胚胎学,介绍了十九世纪末胚胎学各派的理论,使学生了解这学科的发展过程,然后才讲授蛙、鸡个体发生前的卵子产生和受精作用,以及器官的发育过程,这样精彩的讲授给医预系学生以后学人体胚胎学打下了很坚实的根基。

化学名家张子高讲授化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也不仅是技能的学习,而是思维方法和作风的训练。实验时,他给每一个学生发大约一耳挖勺粉末,你必须按一定程序逐步分析,稍差一点,则会前功尽弃。他就是要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提高认真负责的科学精神和分析能力。

燕大理科既强调启发式教育,但又强调从严执教,教授们都认为完整的科学性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对于一个正直的科学家和医生都是必须具备的素质。医预系的三年学习的课程内容有不少可能忘记,但学得的思维方法、做学问的基本态度则会使学生永远铭记在心。

燕大医预系既重视学生的自由发展,又有极其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许多教师都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一两道课外的小测验,有的老师甚至每课必考,这样就使学生不敢有丝毫怠慢。燕大是实行考试十分制的,医预系一门课得个八分是很不容易的,九分更是凤毛麟角。医预系也实行淘汰制,从入学到毕业能进入协和的只有一半人,如果主要课程不及格,也很难进入协和医学院的大门。当然,燕大实行通才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后来没有进入协和、在医学上未得到深造的学生,转到其他专业的,有些人也很有成就,如有的人后来就成为多有作品问世的优秀的新闻记者。

重视语文基础和能力

从上面的许多叙述,我们还可以得知,燕大教授既有我国国学鸿儒,更多有留学欧美、兼通中西学的大学者,还有外籍学术名家。他们讲授西方科学,要求学生看的参考书,也常是英文的。基于此,燕大就要求学生能学兼中西,比如有一年燕大的英文入学考试有一考题就是“请把《桃花源记》译成英文”,而且附中文原文,这就使不少考生目瞪口呆,深感难译。从这一事例就可说明燕大是怎样重视学生的国文和英文学习的。

关于燕京医预系与协和医学院的教学语言究竟应该用中文好还是用英文好,在两校校方中都是有争议的,但许多事实都表明,许多来自欧美的现代医学情况是难以用中文来表达的、传递的,所以,必须用英文来教学,要求学生学好英语。司徒雷登对燕大学生的中、英文学习都很重视,他曾经指出,燕大的一大教学目标就是在语言问题上要让“学生确实生活在两种语言的环境中,能够灵活地从一种语言转到另一种语言”。在燕大教授英文的差不多都是外籍教师,其中不乏来自美国哈佛、哥伦比亚、普林斯顿、耶鲁、康奈尔大学等名校的教师,他们教学生学英语,不只限于学词汇、发音或语法分析,并且在教学中还编了大量文学名著摘编或名人演说,每学期还指定一本欧美经典名著作为课外读物;对理学院、包括医预系的学生则除用英语课本外,还要求在课外多读自然科学的名著。

燕京精神和燕园文化的陶冶

燕京医预系学子在燕大所受的教育,绝不止于所修的文理科课程。燕园的思想、文化陶冶、“燕京精神”更在他们人格情操的塑造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司徒雷登在1919年新文化运动中创办了燕大,燕大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也与“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崇尚科学、民主的追求如出一辙,燕大校歌也有:“良师益友如琢如磨,情志每相同;踊跃奋进,探求真理,自由生活丰。”这是燕大优良校风的生动、恰切的写照。燕园不仅有湖光塔影等美丽的校园景色,更有讲究科学、民主、自由的很好的学习环境;校内社团林立,壁报满墙,有六十余万中外藏书的大图书馆常常座无虚席。发奋读书,探求真理,在同学中早已蔚然成风。燕大学生因为继承发扬了“五四”的爱国传统,在“一二·九”学运中也走在斗争的最前列。抗战发生,许多学生更投身于抗日洪流;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专制、独裁政权不顾广大人民的心愿,悍然发动内战,致使烽烟四起,物价不断猛涨,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由此,“抗议美军暴行”、“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等学生运动不断迭起,而医预系的许多校友也深受熏陶,常毅然参加,把自己锻炼成为优秀的革命者。

“人才辈出,服务同群,为国效荩忠”

燕大医预系的众多毕业生就以自己的高尚行为实践了燕大校歌的这一庄誓言,如方圻、邓家栋、柯华、胡亚美、关继文、饶毓菩、李益农、戴玉华等等,不仅参加学校的进步社团活动,而且成为我党所领导的进步学生的秘密组织如“民主青年联盟”(简称“民联”)的成员,有的甚至被吸收为我党的党员。如方圻,作为我们党的模范党员,就非常热情地为到协和医院治病的老农民服务,他的感人模范事迹,《人民日报》曾以很大的篇幅详作报道。有些医预系的毕业生,尽管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受到冲击、批判,但他们却仍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在医务中始终尽职尽责。又如华益慰,是燕大医预系的末届毕业生,是我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外科名医。他就说过:“病人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他处处以病人利益为重,殚精竭虑,关心入微,不畏风险。有一位大量呕血、生命垂危的农村年青妇女到北京求医时只有五千块钱,家属本已绝望,但华益慰只让家属花了三千元为她进行了救治手术,使她脱离了危险,几年后这妇女还生了一个孩子。在“良医”和“名医”之间,他把前者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华益慰被评为“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颂奖词说他“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用尽心血,不负生命嘱托”,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2007年2月,他得了癌症。病逝前,胡锦涛同志亲自到医院慰问,说:“华益慰同志不愧是共产党员的楷模,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还有燕大医预系的毕业生蒋彦永校友,是解放军301总医院的外科主任,也是正直无私、敢于坚持真理、敢说真话、从不阿谀奉迎的名医。在1003年SARS肆虐之初,有些人按照“家丑不可外扬”,要“稳定社会”等惯例指使下级隐瞒真相,致使疫情扩散,情况危急,他挺身而出,公布了疫病流行的严重情况,这样才引起党和国家的许多领导人的重视,果断采取了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保护了许多群众的生命安全。蒋彦永校友遂被我国“疫病控制中心”的专家们誉为抗击SARS的英雄之一。

被燕大医预系培育出的德才兼备的众多的良知和名医对燕大这个母校的栽培都铭记不忘,是很有感情的。就在前两年我们燕大北京校友会举行校友返校节时,除有很多北京校友外,还有不少的年迈的来自外地,甚至来自国外的校友,在这节日,我也多次见到了年岁也高的吴蔚然、方圻等医学界大名鼎鼎的老校友,而已被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很著名的医学专家吴阶平更参加了这校友返校节的大会的主持工作。

深受“燕大一家”的优良“燕京精神”的陶冶的、出自医预系的老校友为年迈多病的燕大老校友治病的很多动人事例,本文因限于篇幅更难以例举,不再作叙述。

延伸阅读
2021年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精选范文  作为基层党支部,必须突出围绕职能、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好党的工作
2023-06-21
XX局党史学习教育2021上半年工作总结  按照建党100周年活动方案,开展好重温入党誓词、党课、诗
2023-06-20
2021年办公室人员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
2023-06-18
2021上半年医院党建工作总结  你知道总结怎么写么?总结要用第一人称叙述,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客
2023-06-17
区商务局2021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围绕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rdq
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