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

时间:

2021-08-04 09:56:35

|

摘要:人类有史以来,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面对我国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持续发展的高度,领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下已刻不容缓。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教育的一个方向,是对现阶段教育本身体系的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由高校师生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出来的,为师生共有价值的趋向及其目标追求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以和谐理念为基本内涵。生态文明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及其合理化对策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校;校园文化;互动关系

本文从深入研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关系入手,探索生态文明视域下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继而以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反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与校园文化相互交融、互相作用、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 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包括“五个坚持”的具体内容,涵盖了节约保护、绿色循环、改革创新、生态文化、重点整体结合等内容。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二)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从内涵到外显的一种现象,它以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价值观为中心,同时蕴含着与其相适应的物质和精神状态,包括制度、物质、精神、行为等。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情操、丰富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文化是大学的核心影响力,是大学的血脉,也是大学之根,校园文化建设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高校重视的一个关乎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二、 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生态文明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相互交融、互相作用。生态文明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如何更好地处理好生态文明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成为了当今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 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生态文明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分属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范畴,因此,探究二者的互动关系,首先要剖析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顶层关联。

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是基础和灵魂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并就“五位”进行了界定,即: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是基础和灵魂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的深度和远度,打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社会形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物质、精神、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有机组成,而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起到基础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前沿的科技成果提升大众的文化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以科学正向的体制机制培育未来的新人,同时,以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产品和鲜活动感的文化活动提升大众的素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然而,这一切都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的,若生态文明建设得不到保障,何谈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态文明是文化建设的内容,是文化建设能够取得长期收益的基础性因素,同时文化建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托知识、教育和体制机制保障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实处。

(二) 生态文明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提升国家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样才能为四个文明的发展打好基础,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战略地位,凸显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生态哲学精神召唤着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对现实教育的批判和总结,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需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

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全民属性,应面向全社会普遍性的开展,高校自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群体就成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之于高校而言,大学生群体从年龄阶段和心智成熟程度来讲,都是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重点群体。同时,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掌握较强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即将投身到实践其社会价值的大军中,每年將有700万左右的学生从高校毕业,投入社会生活阵营,然而,大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将勤俭节约、绿色发展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是学生时代的收尾阶段,是巩固大学生培育科学生态观念的重要节点,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性作用已经不言自明。

(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校园文化蕴于高校师生中间,可谓是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高校师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传播者,也是参与者、受益者。因此,校园文化也是最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文化之一。从理想信念教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中国梦主题教育到文明礼仪教育,从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教育到生态文明教育,无不需要依靠校园文化作为教育载体。校园文化有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大属性,更易于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的方式,朋辈引领的范式,将主题教育落到实处,形成优秀的教育成果。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中的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未来将组建家庭,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生理想,青年学生在这个阶段进行生态文明观的养成,更加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也是依托大学生群体将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理念向社会传播和辐射的有效方式。

三、 生態文明视域下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 提高生态文明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投入力度

当前,高校大多依托环保类学生社团、环境保护类纪念日、个别环保类竞赛等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育覆盖面有限,形式单调,效果一般,参加活动的人少,活动时微微受到触动,活动后全无感觉,且一些活动本身设计和组织欠佳,有的甚至产生消极影响。另外,截至目前,关于生态文明观教育,还未有某项文件或通知明确要求常态化进行,还未建立起较好的持续运行方式。如《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给出了全面要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应主动思考研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一般规律,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前沿性问题。因此,应该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渠道多样,形式灵活的特点,将生态文明观教育加大比重和投入力度。方式上一是将生态文明观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着重提出,写入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框架中,帮助高校和教师明确任务和职责。二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提升生态文明观“绿色可循环,节约利持续”的核心理念,倡导校内校外资源合理共享,帮助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养成。三是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依托环境科学或生物科学等相关学科,加大生态文明的学术教育和知识普及,帮助大学生在知识层面建立逻辑概念,形成生态文明的认同。

(二) 优化生态文明视域下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机制

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的特点,意味着校园文化建设也具备良好的全员属性、融合属性、持续属性。生态文明同样具有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似的属性,全员属性体现在人与自然、人、社会,融合属性体现在全员相互作用和影响,持续属性本就是生态文明的固有属性。因此,从上述属性共通的角度看,生态文明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存在互动关系。依托互动关系及其属性建立互动机制是保障互动关系积极正向运行的保障。一是绿色与规律,青年大学生教育管理本就是阳光事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培养好青年,才能帮助青年群体保持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因此,互动机制需要以大学生教育规律为基准。二是循环与传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本身的利用与再利用,交互往复是生态文明的循环,自人类诞生发展至今,这种循环又是传承。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理念等是大学的传承,一届届学生入学、毕业、社会、家庭、子女再入学,文化的传承又是循环。因此,互动机制要以可持续为原则。三是改革与创新,改革与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词汇,在遵循规律和坚持可持续的基础上,需要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增进互动互通。

(三) 构建生态文明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质增效创新模式

高校校园文化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建设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具备较深厚的发展历史。因此,如何在生态文明的引领下,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质增效,如何构建一个创新的模式成为大多数国内高校高度关注的课题。提质增效有别于普通标准的对策,是对质量和效能高标准、严要求的具体体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提质,生态文明内核包括了绿色、循环、改革、创新等,这无疑是推动高校校园文化成为“生态文明”文化的内在原因,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和载体,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提升教育效果和针对性、实效性,才能够真正的提质。二是增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的引领,而且,在当前的校内校外环境下,通过多方努力,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可行、可为、可预期。

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高校育人环境、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生态文明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提质增效创新模式应该包含以下“三个结合”。一是要观念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生态文明观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习惯,需要理论知识传授,需要行为习惯训练,需要文化活动载体承接,将生态文明从观念或理论层面落实到高校师生的日常教学和文体活动中。二是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高校第一课堂始终是大学生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主要肩负着知识传承、学术启蒙和科研进行等任务,是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讲解和传导的主战场。第二课堂是指除第一课堂外的对学生培养的其他形式,主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领域进行,包括文体活动、校园品牌节日、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等,主要侧重学生课外能力的培养。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不单指学生学习区域的变化,也包括生态文明观念养成方式的变化。三是高校倡议与学生自发相结合。高校拥有坚强有力的教学管理队伍,配备熟悉青年学生特点的团学工作老师,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相关载体倡议学生积极参加到生态文明教育中来。同时,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多样,主流价值观念传播速度较快,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自发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等活动的意愿和能力,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因此,应该将内外因结合起来,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 吴璇,杨小军.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J].老区建设,2015,(2).

[2] 李钟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2).

[3] 杨柳.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高校校园环境建设[J].现代园艺2014,(11).

[4] 韩延明.中国高校必须强力推进特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0,(8).

[5] 王勇.新时期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作者简介:傅国栋,讲师,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张阳,助理研究员,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郑勇,副教授,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大学学生工作处。

延伸阅读
安全问题演讲材料  哪怕只是小小的一个意念就能让工作中的生命处于危险。正是“安全&rdq
2023-06-20
三分钟励志演讲精选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人想
2023-06-18
七一建党回顾党史演讲材料  愿你永葆青春活力,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在您的指领下,我们将满怀壮志豪
2023-06-18
七一主题个人演讲材料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虽
2023-06-17
3分钟科级竞聘演讲范文3篇  通过竞聘演讲稿这一特殊文书,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竞聘者的基本情况和素质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