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驱动力下博物馆功能的外化与反思

范文大全 |

时间:

2021-07-06 10:14:05

|

编者按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我”是“博物馆”的话,那么答案应当是“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博物馆本身即是社会化的产物,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具有公共性、公益性,为社会大众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满足公众精神需求的文化机构。

博物馆需要大众与社会,因为其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也是博物馆得以建立、发展的基础。同样的,大众与社会也需要博物馆,因为博物馆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合地”、“阐释者”,是探寻真知与自我陶冶的地方。

当前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包含历史、自然、科技、艺术在内的各类博物馆在数量上急剧增长。类型多样的中小型博物馆、灵活求变的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迅速,填补了大型博物馆、国有博物馆留下的空白。在观众日益走进博物馆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走近大众、走进生活。

向社区类型发展,是中小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样的,在商业场所建设博物馆也不失为另一种可行的选择。两种方式均可有效地将博物馆融入社会,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当前已有“自然中心”、“生命奥秘”等典型案例,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称得上博物馆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新尝试。

(特约编辑 赵 萌)

摘 要 整体而言,今天的博物馆仍是一个不断前行并快速发展的领域,甚至可以说依然属于朝阳事业。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内部职能还是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改变。尤其博物馆功能的外化更是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博物馆现象”,正在挑战乃至改变主流的博物馆理念与实践,引发博物馆人的思考。

关键词 博物馆功能 外化 驱动力

0 引言

最近二三十年来,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关于这个话题,政策制定者、社会公众、业界研究者和博物馆管理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和论述。从博物馆从业者的视角来看,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大程度上与博物馆功能的外化关系密切,因为这种外化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博物馆现象”,正在挑战乃至改变主流的博物馆理念与实践,引发博物馆人的思考。

1 新兴国家的博物馆发展潜力巨大

整体而言,今天的博物馆仍是一个不断前行并快速发展的领域,甚至可以说依然属于朝阳事业。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内部职能还是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改变。

从世界范围看,1975年世界博物馆总数为25 000座,2012年全球202个国家的博物馆总数是55 097座。再从传统的博物馆大国看,美国仍被认为是世界上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国家,2012年的统计超过12 000座,平均每年参观量达8.5亿人次,远大于美国最受欢迎的四大体育赛事(棒球、美式橄榄球、篮球和冰球)的观众人次。

新兴国家的博物馆发展潜力巨大,这是我们从近40年来的相关数据中得出的结论。中国、日本和韩国是近年来博物馆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日韩三国的博物馆数量约占全球的7%,至2013年所占比例已达20%,30多年提高了13%。按韩国2016年的人口5 000万来计算,约5.9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按日本2016年的人口1.26亿计算,约2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按中国2016年的人口13.83亿计算,约28.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在我国,1978年全国登记在册的博物馆是349座,2016年增至4 873座。2016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约3万个,参观量达9亿人次。2016年和2015年相比,新增博物馆181座,总体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是非国有及企业型博物馆所占的比例在快速增长。

2 博物馆发展的外部驱动力加速聚集

博物馆的快速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一发展进程的外部驱动力正在不断加速聚集。

一是休闲产业提供了多重选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休闲产业正在与博物馆竞争“消费者”,甚至对博物馆行业构成了一定冲击。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的休闲时间是有限的,但有限时间里的选择日趋多元,户外运动、朋友聚会、看电影、购物……不过,这与博物馆是否免费开放并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二是信息技术进入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然充盈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然也毫无疑问地进入了博物馆。人们无法想象任何一个机构可以忽视以互联网为重要载体的信息技术,哪怕是以实物为主要对象的博物馆。这对传统的博物馆教育、传播、服务理念和实践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是包括遗产旅游在内的文化旅游的兴起。近三四十年以来,经济领域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莫过于文化旅游产业。如此强大的驱动力,让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博物馆不得不在方方面面进行调整。这一点,我们从博物馆观众的年龄结构、教育背景、职业特征、参观方式、体验诉求等变化中可以切身感受到。相应地,这些变化对博物馆信息提供的差异化、接待服务的定制化、运行管理的标准化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是知识经济带来的信息渴求与终身学习。在今天,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必然的选择,这就需要不同的知识平台和信息获得场所用于满足公众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提升,博物馆因此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观众来到博物馆不仅是为了感受祖先的伟大成就和家园的壮丽秀美,而且希望获取新知,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五是在公众心目中博物馆的传统形象依然相对封闭。客观而言,不少博物馆对观众的态度有些麻木和冷漠。博物馆人当然有充分的理由钟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但不能因为热爱而无视甚至否认博物馆相对封闭的事实。

3 博物馆功能的持续外化

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博物馆的专业化进程,使得博物馆的社会角色在持续不断地调整、变化,其中最突出的趨势是博物馆核心功能的持续外化。

功能外化体现在博物馆的收藏对象上。传统博物馆几乎只关注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保存,即在物理意义上存在的实物。而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受到博物馆的青睐。博物馆既保存自然标本和有形财产,也保存那些对于当代社会、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精神财产。2010年前后,大英博物馆以数万英镑的价格收藏了英国当代著名女诗人温蒂·柯普的近4万封电子邮件。这在博物馆的收藏传统中是难以想象的。相信这不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做出类似收藏政策调整的博物馆。它告诉我们,博物馆的收藏对象和范围确实在不断扩大。

功能外化也体现在博物馆研究的阐释上。曾几何时,主流博物馆只看重基于某一学科的研究,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学术研究,这些成果才是博物馆研究的建树。毫无疑问,围绕博物馆主题内容的学院派研究,对博物馆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维护了博物馆的学术质量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地位。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研究者转向了对馆藏信息和价值诠释,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便于公众理解和接受的陈列展览和教育活动。这种从研究对象选择到研究成果转换的改变,让博物馆作为公共机构的文化厚重感进一步凸显。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不少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历史学家担当起了博物馆策展人的职责,让研究馆员和策展人这两种曾经泾渭分明的角色变得不再界限清晰。

功能外化还体现在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观众体验上。过去展览能为观众提供的参观方式相当单一,或是简单的实物加标牌,或是百科全书式的冗长讲述。如今博物馆开始追求观众的多重体验。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可以通过对展品的艺术性安排让观众沉思,可以通过主题叙事让观众认识事物的规律,可以通过场景复原和重建让观众身临其境,可以通过“人与人”、“仪器与人”的互动让观众去感知世界,甚至可以通过对展品内在逻辑的巧妙设计来启发观众。总之,今天的展览带给观众的体验通常是多样并存的。比如巴黎雨果故居中的“遐想的斜坡”展览,其策展创意源于雨果的诗作《遐想的斜坡》。这个展览充分发掘了诗中所描述的建筑、人物、风景等可视觉化元素,对此加以艺术化设计和组合,辅以不同风格的诗歌朗诵,并开发了各类教学项目。在这里,观众既可以多角度感受文学巨匠的艺术之美,还可以在巧妙的空间建构中体验一次“如果我是雨果”和“我就是当代雨果”的创作过程。这个展览把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传播等功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体验,展现了诗歌蕴藏的经典意义,点燃了年轻人的创作激情。

功能外化更体现在博物馆的传播教育上。在过去,博物馆所呈现的事物和表达的观点基本上代表着唯一选择和绝对权威,如果观众试图质疑博物馆的任何结论往往是不可想象的,通常也是不被允许的。然而,今天的博物馆要开放、包容、民主了许多。我们时不时可以看到观众就展览的一些内容与博物馆教育人员进行讨论,甚至可以表达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博物馆开始变得平和与成熟,并以此为契机进行着自我完善和深入研究。而另一个突出的趋势,是尽可能广泛的资源共享。以荷兰国家博物馆为例,经过数年重修之后,它将近14万件珍贵馆藏,包括伦勃朗的《夜巡》和凡·高的《自画像》等镇馆之宝在内,以高像素图片的方式放在互联网上,供社会大众免费浏览和下载。这对仍然纠结于藏品资源是否应当被用于商业用途的博物馆来说,很有启发价值。

4 由博物馆功能外化引起的反思

博物馆功能的持续外化在当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博物馆从业者一方面需要适应这些变化,调整机构的策略和工作的侧重,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多的理性判断,审慎处理涉及职业道德准则和专业标准等敏感问题。

首先,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保持博物馆的良好运行。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共有4 246座,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7.1%。同时,国家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大,经济结构调整遇到挑战,地方财政压力明显增加。现有财政体制下,政府财政主要用于解决博物馆的基本运行,地方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博物馆的发展活力严重不足,博物馆急需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可见,当下博物馆运行的经济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博物馆开始进入了它们所不熟悉甚至比较陌生的市场经济领域。其中有的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多数还在实践中探索。事实上,即使在博物馆行业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也曾经或正在遭遇类似的问题。也就是说,国家财政都曾有过对博物馆事业大量和集中的投入,带来了博物馆数量的快速增长。但是,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始终保持对博物馆事业一个节奏、一个力度的财政支持,国家整体的经济形势迟早会传导到博物馆领域。这就需要博物馆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未雨绸缪。

今天的博物馆经常会面临社会资助和经营创收,这种情况让博物馆的职业道德问题变得敏感起来。《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博物馆的举办者(决策者)应保证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开展和拓展博物馆业务。但所有资金的获得必须符合博物馆伦理。不管创收来自何种资金渠道,博物馆必须保证对其工作项目、陈列和活动的内容及完整性的控制,创收活动不得有损于博物馆标准,不得有损于博物馆观众”。2013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宣布其当年夏季的三场特展共吸引230万观众,给纽约市带来了7.42亿美元的收入,媒体对此大肆渲染,甚至使用了“大都会拯救纽约”这样的标题。博物馆业界对这件事的质疑之声不少。在此姑且不论这笔账是如何算的,虚夸了多少,但我相信基本事實是清楚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商业化运作取得了成功。三年前,我参观过该馆与著名时装品牌合作举办的一个展览,虽然企业营销的影子还时隐时现,但博物馆努力把这些因素限制在最低程度,以确保观众在参观中感受到的主要是时尚的设计、工艺本身之美及其发展历史过程。可以推测,这种结果的达成极有可能是经过了双方的反复博弈。另一个例子是2012年台中科学博物馆与当地院线合作推出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展览。这个展览的大部分篇幅是关于电影主人公“少年派”在漂流中遇到的那些动物,以及指导观众如何识别和使用船上的救生设备等。博物馆借助李安导演及其电影的社会知名度,把众多青少年吸引到博物馆来。或许这个展览会有来自院线的赞助收入,但它的的确确在履行着博物馆进行科学普及的使命。总之,如何在与商业机构的合作中找到最佳平衡点,涉及博物馆所应坚守的职业道德问题,其中确实有不少讲究。

第二,如何对待敏感文物的归属和如何维护所服务社区的利益。《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同样规定,“人类遗骸及宗教圣物,只能在安全存放和有尊严对待的前提下才能征集,必须符合职业标准,必须符合其出处地的社区、族群或宗教群体的利益和信仰”;“人类遗骸和宗教圣物展陈必须符合专业标准,其展陈方式必须是得体的,必须尊重所有人认同的人类尊严”;“博物馆应保证陈列与展览中信息完整、准确,并充分考虑这些信息涉及的人群或信仰”。博物馆必须尊重其所服务的社区,“当博物馆工作涉及一个社区或其遗产时,尊重相关社区的愿望是首要的”;“当博物馆寻求资助用于开展活动涉及当代社区的活动时,社区利益不得被侵害”;“博物馆使用来自当代社区的藏品时,应尊重人的尊严、传统及使用这些物品的文化,应提倡多元社会、多元文化和多元语言的表达方式,增进人的福利、社会发展、宽容和尊重”。

第三,如何坚持博物馆的专业标准。专业标准问题有可能出现在博物馆之内,也有可能出现在博物馆之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其传播活动必须是十分审慎的,不能因为功能外化就突破应有的标准边界。博物馆所有的传播活动必须坚持学术理性,避免把博物馆展览趋同于其他文化展示项目,并警惕单纯地为了吸引观众,而将陈列展览沦为一种市场营销手段。同时,博物馆拥有内容广泛而多样的专业资源和实物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完全可以在博物馆的围墙之外。这将有益于博物馆成为可共享的社会资源,扩大博物馆的服务范围。但这样的行为,不能脱离博物馆自身的专业标准,防止由于资源的社会化使用而对博物馆的学术和文化公信力造成任何实在或潜在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安来顺.让今天的人们不断走进博物馆[J].小康,2015(28):59-61.

[2]安来顺.现代社会对“主流”(传统)博物馆的反思[N].中国文物报,2001-11-01.

[3]安来顺.博物馆与公众:21世纪博物馆的核心问题之一[J].中国博物馆,1997(4):17-27.

延伸阅读
小妇人长篇小说读后感范例  该作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
2023-06-21
武松打虎读后感范文五篇  《水浒传》这本书的作者是明朝著名的小说作家施耐庵,书里写了很多英雄好汉的故
2023-06-21
《呐喊》高一读后感800字范文  鲁迅,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弃医从文,为的是不
2023-06-21
遇见未知的自己小说读后感范文  《遇见未知的自己》以其简简单单的写作风格揭示了人们烦恼和痛苦的深层原
2023-06-20
了解昆虫的世界,使我大开眼界,但我更佩服法布尔探索大自然而付出的精神和他那种百折不挠的毅力,以下是工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