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狮子雕刻造型的演变

文秘知识 |

时间:

2021-08-09 09:45:49

|

摘要:在近两千年的中国狮子造型艺术史上,狮子造型走过了一条从神异化到写实化、再从写实化到世俗化的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传奇阶段(神兽阶段)、写实阶段(猛兽阶段)、世俗化阶段(宠物阶段)和程式化阶段。近两千年的狮造型演变过程其实就是狮造型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关键词:狮子;雕刻;本土化;演变

中原地区在东汉年间开始流行狮子石雕艺术。《水经注》卷20坂水条引《续述征记》曰:“西去夏侯坞二十里,东一里,即东乡浮屠也。坂水迳其南,汉熹平(172-178癸)君所立,因葬三弟,刻石树碑以进厥德,隧前有师子、天鹿,累博作百达柱八所,荒芜颓毁,凋落殆尽矣。”文中所谓“师子”。当即所谓“狮子”,这是传世文献记录的最早的狮子石雕。山东嘉祥县东南武民祠石阙前发现了年代更早的一对石狮,左右对立,长约四尺六寸。石阙前有《武绥宗使石工造碑》。其铭曰:“建和元年(147年),大岁在丁亥,三月庚戍,四月癸丑,孝子武使公绥宗,景兴开明,使石工孟浮、李弟卯造此阙,直钱十五万,孙宗作柿子,直四万……。

现在所见狮子雕刻的实物最早为东汉所雕。东汉以后,狮子便成为我国造型艺术的重要内容。近两千年来,历代雕塑艺术家都把狮子作为雕塑艺术的重要题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狮子造型包括雕刻、绘画、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狮子形象和刺绣、织染、陶塑、布织、草编、面糊、泥捏的等工艺品中的狮子形象。这些狮造型在我国艺术史上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汉代,以力为美,以大是崇。作为贡品从异域入华的狮子,不久就在造型艺术上得以反映。现有遗物主要有山东嘉祥武氏祠前的石狮、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石狮、陕西省博物馆和洛阳博物馆的石狮等。这时的狮造型矫健古朴、威武高昂、健美挺拔,多取立状或行走状,主要放置于陵墓前,具有避邪和作为灵魂升天的坐骑的双重功能。但是,由于进入中原地区的狮子数量不多,见过狮子实物的人很少,民间艺人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以传统的装饰手法突出地表现狮子威武、强健和凶猛的气质,或在狮子身上添加一对翅膀,或在狮子头上饰以云纹或火焰纹,以显示其无限的神威。这种狮子只是古代匠师根据狮、虎等猛兽想象出来的一种神兽。狮造型融入了老虎等猛兽的形貌特征。这种风格延续到汉魏六朝,直至唐代仍有遗风。狮舞于此时从西域传入。

东汉以降,战争频繁,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安定成为人们的心愿。佛教因此盛行于中土。造型艺术中的狮子犹如佛之护法,昂首挺胸,骄视一切,狞厉中见温驯,气势恢弘而稳重,是威严与宁静的统一。狮子造型与传说中的神兽“辟邪”、“天禄”甚至“麒麟”混在一起,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身雕双翼、作行走状的狮造型减少,前足挺立的较多。造型概括洗练,棱角分明,大处着眼,以形写神,以静为主,静中有动。南朝的狮子镇守于墓道公宅,北朝的狮子被雕刻于石窟洞壁。狮子造型出现多样化。陶制狮子形器物在江南出现。佛教狮充斥石窟、寺庙。佛教娱佛狮舞南北皆有。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真狮的大量传入,使狮子在人们眼里成为真实的猛兽。狮子在造型上完全告别了虎之形体,彻底摒弃了神秘色彩。肩上的双翼、头上的饰角和身上的花纹不再出现,一改过去那种拘谨、冷漠、神秘的气氛,胸部高高突起,前肢直伸,狰狞威严,雄健洪浑,屹立不拔,呈现出强健、饱满、丰腴、比例适当、结构合理,且富有人情味、令人喜爱的狮子形象,表现着这个时代人们不可一世、嚣张跋扈的气势和自信自足、舒展自由的情趣。狮子造型种类较为丰富。金属狮开始铸造,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三彩狮大量生产。宫廷狮舞在这时臻于鼎盛。

宋元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分裂割据、外族入侵的残酷现实使往日豪情难以为继。虚幻的夸耀被抛弃,世俗的幸福、康乐成为人们的追求。狮之形象虽然仍有唐之遗风,但是,唐代狮子那种昂扬宏浑的气势和狞厉威严的宗教意趣大大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温驯柔情的世俗意味。这个时期的走狮胸部收缩,头部压低;蹲狮腼腆拘谨,四肢收束靠拢。造型中的狮子挂铃铛,悬绶带,飘彩巾,吊红缨,体积也日渐缩小,不再使人望而生畏。狮造型种类增多,用途更广。织、绣、染、印的狮子成为宫廷、民间居室应用之物,并且已作为商品。木、玉、骨、角、竹等材料雕刻的小型狮子颇受人们欢迎。陶制狮子生产进入全盛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南方越窑、官窑等都生产狮子。狮舞从这个时期起繁盛于民间。

明代经济、文化继续发展,狮子造型完全实现民族化和程式化,雌雄有别,成对设置。民间狮子的地方风格更为多样,南狮北狮,风格各异。狮子造型在这时为各种宗教(如道教等)所利用,织造印染狮、金属狮、工艺玩具狮不胜枚举,新兴的建筑装饰狮在官宅、民居中迅速发展。

清代追求装饰美,哗众取宠。狮子雕刻成为宫殿、衙署门前的装饰品和千家万户的吉祥物。狮造型种类空前丰富,雕刻手段千姿百态。与唐宋狮子相比,这时的狮子神韵不足,精细有余,多有头大脚细之嫌,趋向纤细、玲珑。但是,种类趋向多样化。南狮、北狮、宫廷权贵狮和民间风俗狮,争芳斗艳;麒麟狮、鱼身狮、风狮、火云狮、门墩狮、压棚狮、石敢当狮、墨斗狮、砚床狮、木床狮、椅腿狮、面具狮,等等,各竞风流。

清代晚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涌现,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制作。洋狮大量涌入中国,本土狮受到冲击,狮子的地方色彩逐渐消褪。

纵观近两千年的狮子造型艺术史,狮子造型走过了一条从神异化到写实化、再从写实化到世俗化的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传奇阶段(神兽阶段)、写实阶段(猛兽阶段)、世俗化阶段(宠物阶段)和程式化阶段。传奇阶段指汉魏六朝时期,写实阶段指隋唐时期,世俗化阶段指宋元时期,程式化阶段指明清时期和近现代。

近两千年的狮造型演变过程其实就是狮造型不断中国化的过程。狮子造型的中国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性情的改变:张口藏舌,威而不怒。南朝时期,印度风格的吐舌狮风靡中土。梁忠武王陵墓东侧的大小石狮都是口张舌露。按照汉族的传统观念,舌为“灵根”,宜藏忌露。因此,到了唐代,狮子张口露齿不露舌。这个特征,一直保留到现在。在西域,狮造型往往张牙舞爪,表现出凶猛、狞厉的性情。受其影响,唐代以前中原地区狮造型多取立走状,英武雄健,狰狞可怖。唐代以后,蹲坐镇守石狮成为主流,狮造型也变得威而不怒。开元年间阎随侯《镇座石狮子赋》描述的狮像为我国历代所继承:“威慑百城,褰帷见之而增惧。坐镇千里,伏猛无劳于武张。有足不攫,若知其豢扰;有齿不噬,更表于循良。”

(二)地位的改变:狮在龙下。在西域,狮子是王权的象征。在中原地区,秦代以前就有把专制君主比作龙的习俗,西汉初年,龙成为专制皇权的象征。因此,狮子在中原地区就能享有在西域那样尊贵的地位,只能形成“狮在龙下”的格局,并有了“龙生九子,狮居第五”的古老传说。在汉族传统的伦理观念中,子女的地位永远是次于父母的。因此,“艺术史上,狮子造型很少与龙一起排列,即使偶尔放置一块,也是尊卑分明。唐代武则天所铸圣物八棱铜柱上绘有龙、狮等多种灵物图案。其中,龙居中,雄狮在侧;五代前蜀高祖王建永陵后室有一石床,其正面雕刻也是龙居中,狮子在两边。现代民居钢筋混泥土的屋顶前沿摆放的装饰图案,大多是正中摆放双龙戏珠,两侧放狮子一对或多对,二者位置很少错落。”

(三)关系的改变:人狮和谐。西亚和中亚艺术中,普遍出现这样的狩猎场面:全副武装的骑士,反身射杀猛扑过来的雄狮。在现藏于不列颠博物馆的一幅描述亚述纳西尔帕王驾车狩猎的浮雕上,“国王勇敢地拉满弓反身瞄准那头已被箭射伤的雄狮,而狮子张牙舞爪地扑向御辇。”“受伤狮子的凶猛表情,勾画得惟妙惟肖,那头已被国王的箭射中要害的狮子,又显得那样无能地挣扎。”这种场面显然不符合汉族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因此,狮子进入中原地区之后,其性情便被改造得温驯仁和,在艺术中出现了狮子戏绣球的画面。狮造型被宠物化、拟人化,变得亲民而从不伤人。

(四)伦理的改变:家族群体。汉族家族观念极浓,狮造型也呈现家族化。唐代以后,由大狮、幼狮和母子狮组成狮子家族群体的狮雕塑成为一切门狮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中原地区所特有的,它严格遵守汉族的伦理观念:汉族社会奉行男尊女卑,在座次方面表现为男左女右,狮子雕塑也是雄左雌右。汉族男主外赚钱养家,因此雄狮的颈上有巾带,带上串金钱;女主内养育子女,因此母狮身前有幼狮。同时,为了提醒做妻子的少说话、多做事,母狮的嘴呈闭合状。

参考文献:

[1]林梅村.《汉唐西域与这个文明》[M].文物出版社,1998。

[2]阎文儒.《关中唐陵墓石刻题材及其风格》[J].《考古与文物》,1986(3)。

[3]《全唐文》[M].中华书局(影印本),1982。

[4]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5]林移刚.《浅析中国民俗中的龙、狮关系》[J].《华夏文化》,2003(2)。

[6][埃及]尼·伊·阿拉姆(朱威烈、郭黎译).《中东艺术史》(古代)[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延伸阅读
中止申请书在案件中起着请求裁定中止审理的作用,之后还可以恢复审理过程,以下是工作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中止
2023-06-21
产业对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员工离职现象却越来越普遍。下面第一工作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员工离
2023-06-20
有关遗属补助申请书3篇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申请书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写申请书的时
2023-06-19
执行异议申请书范文3篇  我们眼下的社会,我们都会用到申请书,申请书可以使我们的愿望和请求得到合理表
2023-06-19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书范文3篇  奖学金的意义旨在鼓励高校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专心向学,在德、智、
20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