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金百炼:马来克力士剑

党团工作 |

时间:

2021-08-22 10:39:49

|

马来克力士剑简称克力士剑,其与大马士革刀、日本刀并称世界三大名刃。马来克力士剑具有许多独到之处,在世界上享有“东南亚冷兵器之王”的美誉。

马来克力士剑起源于何时何地?其蕴含着怎样的精髓?形制有何独到之处?请看——

克力士剑的起源

出土文物中最早的马来克力士剑(以下简称克力士剑),制造于公元1361年的满者伯夷王国,是由英国人斯坦福·莱佛士爵士(1781~1826年)在对印度尼西亚的苏库坎蒂遗址考察时发现的。满者伯夷王国起初位于现今印度尼西亚所属的爪哇岛上。公元1293~1478年,满者伯夷王国逐渐强盛并统治着马来半岛南部、婆罗洲、苏门答腊及巴厘等诸岛,克力士剑随之遍布其统治地域,随后传播到菲律宾至印度一带的东南亚许多国家。

然而,现代考古学家对在东南亚的一些雕像和浮雕进行研究后发现,克力士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在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巴兰班南坎蒂(在印度尼西亚语中,庙宇被称为坎蒂——编者注)的建筑群中都有类似于克力士剑的影子。婆罗浮屠是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省的佛教寺庙及佛塔遗迹建筑群,巴兰班南坎蒂是位于印度尼西亚日惹市郊的印度教寺庙古迹,亦是印度尼西亚最大最美丽的印度教寺庙群,这两处宗教建筑群始建于公元8~9世纪,是记录印尼灿烂文化的载体。

克力士剑的名称源于古代爪哇语中的ngiris,是刺、劈的意思。西方国家将其名称拼写为Kris,东南亚许多国家称之为Keris。在中国,克力士剑也译为格里斯剑。爪哇人制作的克力士剑被认为是最标准的,全长在30~50cm之间。因其剑身较短,也称为克力士短剑。

马来族人民璀璨文化的载体

马来族是指居住在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及其他国家以马来人为族称的居民。克力士剑是由马来人发明的,因而东南亚许多国家存在许多克力士剑的传统习俗和神话传说。

例如,在克力士剑的发祥地印尼,很久以前就存在这样一种传统,当一个男孩长到成人的年龄时,其父亲会为他配备一把克力士剑。从此以后,这个男孩成为一个真正的成熟男人。如果没有克力士剑,成年男子会觉得自己在身份和地位方面存在缺失。

祖传克力士剑更是价值无比的传家宝,标志着家族兴旺,是力量、智慧、坚强、勇敢、富有及吉祥的象征。印尼人认为,从祖上继承的克力士剑经过岁月磨砺,具有超凡的神力,能在最危急时刻使剑的主人化险为夷。因此,克力士剑在印尼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他们精神上的守护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

克力士剑不仅是印尼人民抵御侵略者的武器之一,也代表着荣誉、地位、身份及权威。至今,克力士剑仍在印尼的宗教庆典、结婚仪式、戏剧舞蹈中出现,被当作祭祀辟邪的仪仗、护身符、传家宝或作为传统服饰的一部分。

在马来西亚,流传着民族英雄汉都亚(Hang Tuah)的故事,其英雄事迹在《马来纪年》和《汉都亚传》两本书中均有记载。

汉都亚是马六甲王朝(公元1405~1511年)时期的能人之士,一生充满传奇。他从小带领四个朋友打海盗,为民除害。他官至“水师统帅”,为国抗敌,东征西伐。他在出征满者伯夷王国时,杀死了爪哇战士大明沙利,得到了满者伯夷国王御赐给大明沙利的克力士剑,因此更加武艺高强,无人能敌。

汉都亚功勋卓著,引起其他臣子的妒忌。他两次受诬陷而几乎被处死,幸好惜才的宰相冒死欺君而将他流放。后来,宰相向国王道出真相,国王于是赦免其罪让其率军平乱。

为纪念汉都亚,在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有其塑像,左手握持一把克力士剑。汉都亚的名言“Ta" Melayu Hilang Di-Dunia”刻制在塑像上方,意思是“马来人永远不会在地球上消失”,这是马来西亚人为争取国家富强而经常呼喊的口号。目前,以其姓名命名的各种纪念物遍布马来西亚各地。例如,在马六甲市中心设有汉都亚的坟墓和墓碑,还有一口“汉都亚井”;在吉隆坡,设有汉都亚路;军方装备有汉都亚号护卫舰。

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克力士剑还作为国礼赠送给其他国家的领导人。1964年10月,印尼著名外交官阿卜杜加尼访华期间,将一把造型独特、工艺精巧的克力士剑赠送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此剑现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剑长55cm,宽15.5cm。1995年3月,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议长穆罕默德·扎希尔将克力士剑赠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此剑剑长19.5cm、宽3cm,剑鞘长17.7cm、宽6.3cm。

西方文艺作品中的克力士剑

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中展出的各种克力士剑

从16世纪开始,西方殖民者相继入侵东南亚,抢占殖民地,疯狂掠夺资源。最早入侵东南亚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紧随其后的是荷兰和英国。在荷兰对印尼发起战争并进行殖民统治的过程中,荷兰人见识到克力士剑的厉害,荷兰枪手的火枪枪管经常被其一劈而断,有时涂有毒液的克力士剑只要划伤手就会危及生命安全。因此,这种东南亚特有的兵器使荷兰殖民者震惊,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记忆。

克力士剑被西方殖民者及收藏家带回欧洲,并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荷兰著名绘画大师伦勃朗 (1606~1669年)于1636年创作的《参孙被弄瞎眼睛》油画中,描绘了参孙被非利士人用克力士剑挖掉眼睛的情景。该油画现收藏在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市国立美术馆,其创作背景是,当时的荷兰人正在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与西班牙严酷凶残的统治者战斗,伦勃朗居住在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战事已经波及到了那里,作为艺术家理当拿起笔与民众一起作战。

该油画取材于《旧约全书》中“士师记”章节,主要讲述一段发人深省的传说。

图为一名印尼男子的装束。其上身穿着深蓝色的长袖对襟衫,下着巴迪布传统裹裙,头戴传统小帽,腰后部斜插一把克力士剑

犹太人的一个领袖人物参孙生于公元前11世纪的以色列,他凭借上帝所赐的极大神力,徒手击杀雄狮,并独身一人与以色列的侵略者非利士人争战周旋。参孙依靠神力,本当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可惜他秉性顽劣,不能接受旁人的提醒及劝勉,尤其是在婚姻大事上,不尊重以色列人的律法和父母的劝戒,随自己的喜好,娶非利士女子大利拉为妻。他更随意放纵肉体的情欲,与妓女交往,以为自己可以一面享受肉欲,一面保有神力。非利士人几次想杀死参孙,均因其力大无比而未得逞。于是非利士人收买参孙的妻子大利拉,让她问出参孙神力极大的原因。刚开始参孙还怀有戒心,乱编了许多谎言骗大利拉,弄得大利拉很尴尬。但在大利拉的多次纠缠下,参孙不能抵挡女色的诱惑,泄露了拥有神力的秘密,就是如果剪掉他的头发,他就会手无缚鸡之力。于是,大利拉让参孙睡在自己的膝盖上,然后悄悄叫进来一个人剪掉了参孙的头发。参孙神力消失,非利士人乘机捉住参孙并用克力士剑挖掉其双眼。

参孙被关在监狱中受尽折磨和凌辱。后来,非利士人在向他们的神灵献大祭时想利用此时机,再次羞辱参孙。于是就将参孙从牢中带出,押到神堂前面。此时参孙向上帝忏悔,祈求上帝恢复他的神力,于是他的头发又重新生长出来。他抱住神堂中的两根支柱,身体尽力往前倾,结果神堂倒塌,参孙和非利士人同归于尽。

伦勃朗选择“克力士剑刺进参孙眼睛”的瞬间来刻画人物的疼痛感,剧痛使参孙的整个身体痛苦地挣扎着。伦勃朗将参孙的头部置于画面中最前部位置,并将非利士人残暴毁灭性的动作呈现在观众的眼前。画中的大利拉站在躺在地上的参孙脚前,右手握着剪刀、左手则抓着刚从参孙头上剪下来的头发。这一情节似乎与《旧约全书》中“大利拉悄悄叫一个人进来,剪掉了参孙的头发”的描述不符。但这恰恰体现出画家不一味地拘泥于历史故事,而是取材历史故事进行再创作。

克力士剑的特点及形制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克力士剑的形制有所差异。但其均由剑身、剑柄、护手及剑鞘组成,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剑身含陨铁材料并经过反复折叠锻打而成,剑身表面呈现叶脉状花纹;二是剑柄呈弯曲状,以便于使用者操控;三是护手为左右不对称形,一端狭长尖锐,另一端相对圆润。

剑身

荷兰著名绘画大师伦勃朗于1636年创作的《参孙被弄瞎眼睛》油画。油画中,非利士人将克力士剑插入参孙的眼睛内,剧痛使参孙的整个身体痛苦地挣扎着

早期的克力士剑全部采用天外坠落的陨铁打造而成。之所以使用陨铁,一方面是因为马来群岛上铁矿贫乏,并且当时马来人的冶铁技术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陨铁中含镍,可以增强剑身的坚韧性而不易折断。后来随着中国、波斯等地的钢铁输入,加上马来群岛本土也探出铁矿,铸剑师开始采用钢铁锻造剑身,但仍加入一些陨铁来保证克力士剑的坚韧品质。

克力士剑的剑身锻造工艺采用“片打法”,即三片钢夹两片陨铁,通过结合不同碳含量的铁合金,使锻造后的剑身为马氏体和珠光体(马氏体与珠光体是黑色金属材料不同组织结构的名称——编者注)的均布结构,确保剑身具有极佳的韧性和硬度。剑身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后,其夹层钢有600层之多,总计需要经过500多次的锤锻入火才能制作完成。完成以上工序后进行酸洗,使剑身表面的花纹更加清晰明显。

这些花纹图案绝大多数呈植物的叶脉状,马来人称之为“帕莫”。剑身表面通常还设有雕刻图案,马来工匠创造了大约150种不同的图案,并为每种图案都赋予了富有诗意的名称。此外,花纹凹槽的存在也为剑身涂抹药物提供了方便,作战用的克力士剑一般会在剑身及剑刃上喂毒,而非作战用的克力士剑则通常涂以香料,以显示其华贵。

在古代,制作克力士剑的各种工匠汇集在市场上等待客户,剑柄、剑鞘以及装饰品的制作工艺过程是公开展示的,但剑身及剑刃的制造技术是严格保密的。一把克力士剑是由许多工匠合力制成的,其中级别最高的是铁匠,此外还有金匠、银匠、铜匠、制柄者、制鞘者、画匠、漆匠、料匠及磨刃匠等。

自上而下依次为全弯形、半直半弯形、全直形剑身的克力士剑。爪哇人认为,直形、弯形分别代表静、动,半直半弯代表动静结合

克力士剑的剑身主要有全直形、半直半弯形及全弯形三种类型。

爪哇人认为,直形、弯形克力士剑分别代表静、动,半直半弯代表动静结合。对于弯形剑来说,其弯曲的段数有所不同,一般弯曲3~13段,也有个别剑弯曲达29段之多。这个数目必须是奇数,因为双数的弯曲点代表不吉祥。在传统的马来社会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弯曲较多的克力士剑。3个弯曲点的克力士剑是商人佩带的,5个弯曲点的克力士剑是学者教授佩带的,7、9个弯曲点的克力士剑是武士将领佩带的,11、13个弯曲点的克力士剑是皇族的专用品,超过13个弯曲点的克力士剑唯有非凡之士才可佩带。全直形的克力士剑则是人人都可拥有。

克力士剑靠近护手的剑身部分设计成逐渐变宽的形状,与其贴合在一起的护手也设计成逐渐变宽的形状,使剑身边缘与护手边缘形成了自然过渡的曲线之美。

由于西方殖民者及收藏家带回欧洲的克力士剑剑身多数呈弯曲状,所以许多人认为弯曲的剑身是克力士剑的主要特征。实际上,从现存的18世纪以前的克力士剑来看,超过半数的克力士剑剑身都是笔直的造型。

克力士剑的剑鞘通常为木制,其剑鞘的最大特点是鞘身较宽,鞘口设计成更宽的式样,以便将护手完全容纳其中。木制剑鞘的鞘身通常全部或分段包覆金属片

剑柄

克力士剑的剑柄长度为10~13cm,大多数剑柄设计成弯曲状,与剑身构成一定的角度,以便于使用者像握持手枪一样舒适握持。

最常见的剑柄由木材制成,价值较高的剑柄则选用兽骨、兽角、象牙、金银、珠宝等装饰,使其华美秀丽。而造型复杂的剑柄则会选择来自印度教的神灵、动物或其他图腾纹饰为主题,由工匠细致地进行雕刻和装饰,使克力士剑变成一件艺术珍品。在多种宗教与文化并存的马来群岛,人们将克力士剑也作为反映各自信仰的承载物,通过造型各异的剑柄传递他们所信奉的神灵魔力。

护手

克力士剑的护手非常独特,由一片厚度不大的金属片打造而成,其为左右不对称形,一端狭长尖锐,另一端相对圆润。护手紧贴在剑身的末端,有的表面设有与剑身同样的花纹,有的表面则雕刻有精美的浮雕图案。

剑鞘

克力士剑的剑鞘通常为木制,也有大量的铁制、银制、金制剑鞘。其剑鞘的最大特点是鞘身较宽,鞘口设计成更宽的式样,以便将护手完全容纳其中。木制剑鞘的鞘身通常全部或分段包覆金属片,金属片上以浮雕进行装饰,宽大的鞘口上一般设有精美细致的木纹。

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马来群岛沦为殖民地期间,荷兰殖民者严令禁止马来人制造克力士剑,大批工匠因此失业或转行。加之,克力士剑传统的锻造技艺工序复杂,销售利润低,难以为手工业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长此下去,克力士剑的传统锻造技艺有失传的可能。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克力士剑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克力士剑再次吸引世人的目光。克力士剑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认,除了它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社会文化传统,以及哲学与神学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随着东南亚各国政府越来越多地支持克力士剑制造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许多艺术家和铸剑师积极参与其中,克力士剑锻造的传统手工艺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目前,世界各地不乏以现代机械化工艺制造的克力士剑,其剑身形制和花纹样式多变,成本相对低廉。一些专门生产剑柄的工厂和工作室,以剑柄为艺术创作的对象,选取名贵木材、贵金属及玛瑙等材料雕刻出形态各异的剑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克力士剑的艺术和经济价值。

编辑/曾振宇

延伸阅读
心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以下是工作范文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入党谈话记录两
2023-06-20
入党不仅是一种光荣,更重要的是应该有坚定的信仰,为我们党的事业出谋划策,用更多的热情和更好的务实精神
2023-06-20
入党志愿书大学新生参考  自入学以来,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学校与系里组织的各项理论学习和集体
2023-06-18
建党百年入党心得体会范文3篇  砥砺前行践初心,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奋斗力量。面对波澜壮阔、气壮山
2023-06-18
入党申请报告精选3篇  入党申请书,又称入党申请报告,是要求入党的人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的一种书面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