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创艺

党团工作 |

时间:

2021-08-06 09:59:12

|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重点布局中,云南一直将民族民间工艺作为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与推介。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民间工艺传承历史悠久、品类繁多、特色突出,结合近年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很多具有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标识价值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尤其是以手工制造的工艺品,成为了云南旅游消费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文化商品。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有的技艺精湛可比巧夺天工之妙,有的粗犷拙朴中凝聚了地域、历史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可以运用各种材料制作生产生活用品、宗教祭祀法器和装饰艺术品。目前,按照工艺品的材质划分,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最具代表的是金、木、土、石、布五大品类,五大类工艺品的发展总体上符合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基本规律,但也在具体的走向上体现出各异的特征和优势,但都在市场开拓、调适地方产业结构、改善民生、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数代人不断实践的“守艺与创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文化消费市场中,创出了影响力辐射国内外的“五韵”盛景。

金韵铭世

五行之中,金在西

中国西南之地的云南,秉天时地利人和,三才化金,致金之一韵在此地铭世流芳。云南的土壤中蕴藏丰富优质的铜矿原料及各种有色金属矿料,公元前1000多年,能工巧匠门就开始创造和传承金属工艺,或炼金银以饰地位财富、或铸铜锡以奉庙堂之高,抑或敲铜铁以飨柴米油盐。云南金属工艺传承至今,发展出了形制多样、技艺超群的工艺品类型。

言及云南金属工艺的历史悠久,必然要从青铜与锡器说起。从古滇国文明到今天,青铜见证了云南两千多年的金属工艺的绝妙精致与兴衰成败。

“钱王之都”在云南

“钱王之都”会泽,因铜矿的开采和冶炼而绵延3000多年的铜商文化闻名遐迩。深厚的铜商文化使得这里诞生了号称金属工艺之冠的云南斑铜。斑铜工艺(生斑)约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会泽、东川一代,至今300多年的历史,在20世纪初昆明一带的工匠又创造了熟斑工艺品,至今约百年历史。

云南锡器“白如银、明如镜”

锡工艺主要传承传播于滇南红河,其产生与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古滇青铜文明时代,传续至今仍不枉云南金属工艺的铭世绝艺的地位。个旧锡器发展到今天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以提纯度高达99.9%而闻名。云南锡器“白如银、明如镜”,是工艺材质至纯的境界,更是工艺技艺至真的追求。现在,云南锡工艺产品包括10多种系列300多个品种,而其中的“斑锡”工艺品便是盛开在锡工艺家族中的一朵璀璨奇葩,既是现代工艺的创新,也是对传统的升华。

“乌铜走银”200年

乌铜走银,荣列云南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从清代雍正时期初创,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乌铜走银最早由滇南石屏传入,至民国年间为昆明特产。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

金属工艺在云南不仅历史悠久、精美绝伦,还在传承与发展中以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彰显着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特有的光彩,滇西鹤庆县新华的银、秀邑的铜,已经成为了蜚声海内外的金属工艺产业,手艺在得到传承的同时,渐成规模的产业化发展,还改变了传统民族村寨的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了地区产业结构,推动着乡村从单一农业经济向新型城镇的多元经济转变。

如今,金属工艺当之无愧成为铭刻了云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越经千年历史的精致符号。进入文化消费时代,云南金属工艺或以其手工技艺的精妙、或以其文化内蕴的沉淀赢得市场的青睐,滇西地区的银铜器、滇南的锡器、滇中和滇北的斑铜、青铜、乌铜走银等等,都在全国乃至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金属工艺作为民族民间工艺业的重要工艺类型,为云南发展文化产业铺展开了一条熠熠生辉的特色之径。

木韵沉香

靠山而居 以木为生

彩云之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气候条件让这块高原热土自古以来就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高山峡谷、江河溪涧交织成擎天巨树、枝繁叶茂的良木天堂。云南人是高原的孩子、大山的嫡系,生而植木、长而倚木、逝也要得木而安。云南各民族过去盖房建屋,虽然形制不同、功能相异,但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木竹这类材质。怒江边山险崖峻之上,傈僳族和怒族的垛木房,用圆木堆叠而成,保暖而坚实,为在完全无平地的山坡上建房居住,用长短不一的木脚找到水平支撑起房屋,“千脚落地”是生长于大山深处人们运用木材最智慧的范本;地热河谷中生活的傣族削竹为材创制通风散热、躲避蚊虫的干栏式建筑的代表竹楼,相伴而生的桌、椅、盛具等一应可用竹编制;滇中、滇南、滇西的部分地区接受中原文化传入较早,富贵之家、深宅大院建盖之时,也免不了良木修柱、撑梁,更不能忽视的是,大富之家几进几院的庄园式住宅群,白、纳西等少数民族融合了中原汉式建筑与地域民族文化形成的“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等特色民居,遍布于各处的庙堂、殿阁等等,其门、其窗、其亭、其阁、其柱檐楞角,都少不了雕梁画栋、飞龙起凤……木雕工艺因之而得以兴盛传承。

云南人与木的不解之缘,起于对木竹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运用和高度依赖,精于用木竹雕刻编织出地域、民族千百年来遍历的岁月沧桑与历史沉香。不知多少代人的努力,造就了“剑川木匠天下有”的盛景,发展到今天剑川木雕不仅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光炫耀于世,更在建筑木雕向艺术精品、旅游纪念品的类型和层次拓展丰富中,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主要产业业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狮河村,是剑川木雕工匠们世代聚居的村庄,现在成立了木雕协会,负责组织、引导满足于建筑装饰需要的木雕产品的生产,并且已经引入机械化装备,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同时,以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段国梁先生等一批人,在引入现代技术进行批量化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还注重培养手工木雕的传承人,并且善于学习和借鉴东阳等其他地区木雕工艺的精湛与细腻,对剑川木雕的雕刻技法、内容创意和形制等进行着不断的研究与创新。

取材自然?取法天地

云南人不仅善于雕木,更善于赏木、藏木。地处边疆的云南不仅自产珍贵木种,周边毗邻的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和区域,均为世界良木名材的原生产地。云南特殊的区位优势,让以珍贵木种为材质制作的家具、生活用品、木艺根艺艺术品等依托一些地区的边境贸易市场形成了规模化集聚的态势,德宏州仅瑞丽一个市就拥有50余户具有一定规模的红木家具加工企业,从事红木加工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万人,以红木家具为主的高端家具产品供不应求,红木加工已经成为瑞丽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德宏州正全面整合以红木家具为主,其他木质古典家具、茶具、雕刻饰品、茶床等在内的木艺产品生产加工资源与市场,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红木产业基地。

取材于自然、取法于天地,是云岭山水赋予人们的生命财富与生活技能。在以文化生产和消费为主要特征之一的现代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格局中,自祖辈传承而下的“木韵沉香”的生存技能、生活方式与文化底蕴仍然能够与商品、资本的时代规律有致融合,形成新的产业业态,不仅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促进作用,更能够通过地域、民族文化的展示与价值效益的转换,实现珍贵技艺文化的留驻与弘扬。

土韵和合

古风土韵彩云南

土,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自然资源,种粮果以充饥腹、植桑棉以饱暖寒……除此之外,抟土成形、以火硬化为陶器盛物,并且模形于自然对陶器进行装饰,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最早的文明标志,更是人类最具智慧的创造和发明之一。

云南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和源远流长的制陶技艺,虽历经千年,古老的制陶技术依然在云南的角落中默默生存,从手制到轮制,从柴炙到窑烧,时至今日,制陶技艺越发炉火纯青且特色各异。面对大自然的馈赠,高原人民把陶艺淋漓尽致地用到了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云南美食汽锅鸡要使用建水紫陶才能烹饪,傣族人的陶甑、陶壶能保持水的清甜甘冽、经久不腐,纳西人的陶酥油茶壶、陶烟斗、哈尼族的陶烟罐、土锅……都因土为质而显现出别样的朴拙温暖。现在无论云南的城市与乡村,云南陶器抬眼可见,伸手可触,建水紫陶、华宁陶、西双版纳傣族土陶、香格里拉藏族黑陶等最负盛名和特色。

建水陶?抟泥成雅器

“抟泥成雅器,厚水濡文礼。烈焰炙金身,刻填笃精艺。无釉弃浮华,百砺就虹霓。建极有尚陶,心能融瀚宇”说的是建水紫陶独特的制作技艺和文韵雅兴。独一无二的工艺,成全了建水紫陶非同凡响的魅力。同时,建水紫陶还具有耐酸、抗碱、透气、防潮和保温的特点,以及“茶壶泡茶不变味,茶缸贮茶不变色,花盆栽花不烂根,器皿盛食隔夜不馊”的说法。现在的建水紫陶在产品类型上丰富有佳,壶、杯、瓶、鼎、盆、盘、碗、碟、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等一百多个品种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喜好、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截至2012年底,仅建水县就有专门从业紫陶生产经营的公司36家,个体工商户211户,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紫陶产业的总产值达2.5亿元。现代建水紫陶人还不断刻苦钻研、革新工艺,使得建水紫陶多次在大型博览会及比赛中获奖;2008年6月7日,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9月,“建水紫陶工业园区”被正式批准立项;2013年5月18日,建水紫陶文化创意园区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主要以建设“建水紫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国际紫陶文化传播中心,紫陶交易中心,紫陶创作中心,紫陶产业中心”为目标,规划占地约3000亩。目前启动的一期项目占地400亩,预计投资3.14亿元,首期将重点建设紫陶文化广场、紫陶文化展示区、商业步行街区、陶艺作坊展示区、企业作坊加工区、原料仓储配套功能区。

滇国古陶出华宁

华宁陶,古称“宁州陶”,有“滇国古陶”、“华夏古陶”之美誉,是云南品种最齐全的陶器,历史悠久,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市场销量很大。相传明朝初年,制陶艺匠从江西景德镇到华宁来建窑制陶,至今近600年。华宁陶器质地细腻,造型古朴,有“白如玉,黄如橙,绿似翡翠”的美誉。用来盛放食物,能耐高温,保持色味不变。近年来,其品种不断增加,制作更加精巧。到2012年底,全县制陶企业(作坊)由2010年的12户增加到29户,增长了141%,建成在建各类窑(土窑、电窑、气窑)100余座(条),实现年产值近5000万元。其中,以工艺美术陶增长速度最快,由2011年的600余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100万元,增长83.3%。以宁陶坊、舒氏陶艺、陈兴陶艺、虹窑陶艺、沁心陶艺为代表的工艺美术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华宁工艺陶发展的龙头企业,企业知名度不断提高,这使得华宁陶的品牌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如今,华宁县制陶业正快速成长为县域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建水紫陶与华宁陶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陶产业链条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延展,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业态,并且在与旅游业的互动中显现出较强的整合带动效应。傣族土陶和藏族的黑陶以其技艺的珍贵和文化的独特性,正逐步走入到人们的关注中,随着文化需求的进一步提升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傣族土陶和藏族黑陶必然会逐步淡化日常生活用品的功能,向纪念、鉴赏和收藏价值更为突出的文化商品转化,其生产制作和与现代市场的结合,也必然成为带动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云南陶器,糅合的是云岭土泥特有的博大与润泽,彰显的是高温烧制或者古法柴烤的坚韧与朴拙。以土成业,云南陶土产业已经成为民族民间工艺业中地位显赫、影响深远,在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中,陶器的生产制作与产业化发展不仅和合于天地自然、记载和传承了人类最古远的智慧和文化,也成为和合于现代文化消费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特色文化产业代表形态。

石韵传奇

玉出云南?一眼万年

“玉出云南”,闻名全国。

事实上,这种说法多有不全之嫌。其一,天下之玉,品类繁多,云南之玉只是其中名为翡翠的一类;其二,即便是翡翠,其原矿产地只在境外才有,并非出自云南;其三,云南腾冲是国内进行翡翠设计、雕刻的地方之一,但时至今日其在翡翠珠宝设计、雕刻与加工方面的机械化和规模化程度,远远低于广东揭阳等地的翡翠玉器加工基地。

但是,“玉出云南”却又是经过了历史沉淀和文化累积的凿凿之说。邻国缅甸是翡翠原矿的主要集中地,新中国成立前的腾冲等地,山高谷深、地薄人稀,生产生活水平低下,很多人选择了马帮“走夷方”的方式到两广及东南亚、南亚等地寻找生计,腾冲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因马帮年复一年的往来得到迅速发展。出于云南最早的翡翠,就是由马帮从缅甸驮运至腾冲等边境地区,经过当地人创意、雕刻与琢磨,将深埋于矿洞中的毛石变成了价值不菲的珍宝。除了腾冲,德宏州的瑞丽依托其作为国家口岸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自历史以来中缅“胞波”的边境往来贸易的便利条件和已经形成的繁荣市场,成为又一个翡翠交易集散中心。由此可见,云南翡翠之所以“玉”名远播,是因为云南出的不是玉石本身,而是地方、历史、马帮、侨乡、边疆与跨境民族和谐共生等特有文化附着于翡翠中的珍贵记忆和价值,没有一个地方关于翡翠的历史和故事如此缠绵悱恻、传奇动人,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讲述的是出于云南之“玉”的生命与灵魂,其德其性,是吸取地方山水人情之菁华而成,因此造就了人与玉之间“一眼万年、誓不相离”的至坚至纯的情缘。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人与玉之间的这种“情缘”能够在大多数人的财力范围内得尝所愿,加上玉石类资源日益稀缺、日益增值的特点,珠宝玉石成为现代人争相藏鉴、购买的纪念品、身份地位的标识品甚至财富价值的保值品。这为云南珠宝玉石业的发展大大拓展了空间,在资源整合、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以翡翠为“龙头”的珠宝玉石产业,成为带动和支撑云南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文化产业业态。2000年8月,国务院批准瑞丽姐告边境贸易区实行全国唯一的“境内关外”特殊监管模式,在缅甸每年平均2万吨左右的翡翠毛料出口量中,约有6000吨流入中国,其中,通过瑞丽进入的占4000吨,是全国4大珠宝集散地之一和全国最大、最早的缅甸翡翠交易市场。2012年,云南珠宝玉石行业达375亿元,从业人员已有120万人,翡翠产值在全国珠宝玉石500多亿元的产值中独占3/4的高额比重。如果说过去的玉石贸易改变了腾冲、瑞丽等原本发展滞后地区人们“靠山无山吃”的贫艰生活状态,是人玉“情缘”创造的“传奇”;那么现在的云南,依靠珠宝玉石产业的繁荣,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实现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无疑是“玉出云南”在现代经济、市场环境中再造的又一“传奇”。

山奇水秀?石艺天成

“玉”虽高贵,究其根源仍脱离不了“石”的本质。云南不仅出玉,还出“石”,以“石”为质料的工艺品、艺术品生产制作,在云南的历史也颇为久远。云南山奇水秀,“石”便是山精水灵蕴化的结晶,自古至今,苍山中出产的大理石,不需人工雕琢,每个剖面自成画作的精妙奇绝已是为世人所惊异唏嘘。近年来奇石鉴赏、收藏与交易风生水起、热度不断升温,在道出了人与自然关系内蕴的同时,也显示人们消费中心从一般物质资料的满足向文化艺术等兴趣爱好的转移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要方式。昭通、德宏等地顺势而为,利用本土和引入的金沙江奇石、树化玉和其他特质的石资源,或突出其自然天成的神妙奇趣、或以人工加以雕饰、装帧,或举办“石文化主题”节庆展会以汇聚人气、形成市场,或依托特有的生态环境建园藏宝以吸引游客。2012年昭通举办首届中国金沙江奇石艺术博览会,大大推动了奇石博览收藏交易的发展,让金沙江奇石声名大噪。于次年举办的第二届博览会的展区根据参展范围功能划分为面积550平方米的奇石精品馆区(A区),共入驻精品奇石500余枚;550平方米的珠宝玉石展区(B区),设置展位31个;根雕书画区(C区),设置展位84个;奇石展区(D区),设置展位290个。每年一届的展会吸引了大量民间藏家、文化企业、媒体和游客,成为地区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中带动性明显的重要特色产业品牌。

除此之外,云南以石为质突出人工雕刻的石雕工艺,也是民族民间工艺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楚雄的苴却砚,是近年来云南石质民族民间工艺品类型中奔出的一匹黑马,其石材产于原云南省永仁县苴却(现属四川攀枝花市境内),依托云南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和盛产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优越产业环境,苴却砚在楚雄永仁等地方的生产和销售渐成规模几句话态势,永仁县现在已经有20多家企业在生产苴却砚。来自于四川等地的一些企业也将苴却砚博物馆和其销售市场主要地放在云南。

传统石雕,也代表了云南石质工艺的历史与水平。剑川县千狮山,代表了云南传统石雕工艺的最高水平和石艺匠人的深厚功力与鸿远追求,匠人一逝,千狮山上大小3千多只石雕狮子,成为云南石雕工艺不可逾越的丰碑。与之一脉相承的是,剑川梅园石雕仍然在承续和弘扬着云南传统石雕工艺的“传奇”,现在梅园石雕主要满足的是建筑建材装饰市场的需求,部份产品逐步向工艺品和艺术品转化,其石雕艺术被云南省列为文化遗产,目前梅园村从事石雕业的有19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3%,全年收入达100多万元,石雕工艺已经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石,质坚而性笃。以石为业,无论精美贵重若翡翠,或魅幻珍谲如奇石,还是龙腾狮吼、栩栩如生的石雕石刻,都是云南与生俱来的资源禀赋和先天优势,“石韵传奇”不止在历史故事中被记载和叙说,更在今天的云南,通过石质民族民间工艺品业的繁荣发展得到活色生香的演绎。

布韵至情

“是处青白”纯粹生活

布,最初被人类取材自然、创织成幅、裁为衣裾,以暖身蔽体,又取法天地、描摹万物,加以图案纹饰,或将民族形成、祖先迁徙的记忆传说编织成斑斓锦缎;或将信仰崇拜的图腾形象、美丽的山水情致和鸟语花香,一针一线地书写刺刻于腰际、袂缘;还以天然植物之色调配入智慧与创意,染就“是处青白”的纯粹生活……

云南布艺,涵盖了织锦、扎染、蜡染、布扎、刺绣等等多种类型的以布为主要材质或者原料的工艺技艺及其生产制作的产品,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绘就了独具魅力的霓章虹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少数民族服饰是为明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各具特色,对织物的处理技法多样独特,手工与机械在很多地方并存,机械不能够替代的技艺如扎染中的扎花与拆花等技法,仍然被完好地传承延续并发扬光大。

一直以来,布艺在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由于布艺品具有轻巧精致、便于携带的特点,加之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服饰、小手工艺品等形制丰富多样、价格高低不同,如围巾、钱包、家居用品等布艺产品,还兼具了实用功能与美观性、纪念意义,在旅游消费市场上是最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水平游客需要的商品,在同样的市场上,布艺品被接受、青睐的程度较之其他工艺品更高,市场适应性也更强。但是,布艺品的制作和销售大多保持在民间状态,也就是以个体零售的方式销售较多,无法进入到政府层面的统计体系中,因此其依托小生产者数量不断增加的规模化效应没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布艺品,尤其是刺绣类布艺品的制作和生产,主要依靠农闲时候的妇女群体来完成,以布为业的工艺品生产,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的收入问题,切实地通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布艺至情?于民于生

目前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布艺品主要是大理周城村和巍山县的扎染、楚雄各县域各有特色的彝族刺绣、石林撒尼人的刺绣、傣族壮族的织锦等。扎染在大理周城村的传承发展已经有超过300年的历史,人口将近一万的周城村充分发动全村近4000妇女的在农闲时间或专职从事扎染制作,结合民俗旅游的兴盛,在1984到1995年的十二年间,扎染生产销售达到空前辉煌,成为该村主要的经济支柱。2006到2007年,扎染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产业规模及联动效应进一步扩大,周城人均年收入达到4500元。2013年周城村成立了大理白族扎染协会,负责研究、整理扎染技艺和文化,并组织和引导扎染生产,目前周城村已经整理扎染图案上千种,形成了以20多户大型个体扎染户,40多户中小扎染户为主的扎染中间商群体,建立民间扎染博物馆1家,通过发展扎染为主的布艺品生产,带动了周城村及周边村庄从事扎染及扎染旅游制品加工的妇女达6000多人。石林彝族撒尼人的刺绣主要以十字绣为主要技法,取胜于色彩鲜艳、产品类型多样。以阿着底村为中心集聚了一批周边村落彝族甚至苗族、壮族等多民族妇女,阿着底村成立了刺绣协会,负责组织生产和开拓市场,现在阿着底的刺绣布艺品在多项国内外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展会中获得荣誉与好评,并远销以俄罗斯为主的国际市场。

孟郊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与布、与针线相关的意象总能带给人精致与温暖。布之韵,在于情暖,这全然源自于各民族妇女的聪慧能干与慈爱德醇。于身于体,“布艺至情”表现为舒适与美丽;于人于家,“布艺至情”表现为归宿与守望;“于民于生”,“布韵至情”之处,表现为一项普通的传统技艺,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乡村妇女的重要收入来源,更成为社会进步、妇女地位认同、解决民生问题、拉动城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手艺的一个重要产业形态。

延伸阅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新时代
2023-06-20
个人入党申请书范例3篇  入党申请书是要求入党的人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向党组织提交
2023-06-13
2019入党申请书范文  01  THEFIRST  敬爱的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
2023-06-08
2020最新护士入党申请书范文3篇  虽然我的自身条件距离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还有差距,我将继续努力。
2023-06-05
入党申请书写作的“小套路”  经过了军训期间的启蒙课,听说许多学弟学妹们都表
202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