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风景

合同范本 |

时间:

2021-08-09 09:50:00

|

行走无定河

车出西安,经铜川,过延安,直奔榆林。越往北,路两边的植被越稀疏,绵延无际的黄土高原如张大嘴的老鹰,迅速将我们吞噬。车在黄土高原间左冲右突,却总是找不到突破口,即使冲天的刺槐、千年不倒的砍头柳,还有绵延无际的灌木丛,也未能将黄土高原装扮的俊俏些。就在那千沟万壑中,我搜寻着无定河的身影。

出发前,我曾在地图上观察过无定河的流向。它先北上再东南,如一把巨大的弓,迎着鄂尔多斯高原的寒风和毛乌素的风沙撑满身躯;又像一株成熟的稻穗,让荒凉的黄土高原顿时增色。作为黄河的一级支流,虽然无定河像它的名字一样,信马由缰、河床无定,在陕西十大水系中也并不起眼,但它却是一条多彩的河,对陕北的富饶起着关键性作用。

虽然已是人间四月天,但迟钝的陕北还处于春寒料峭之中。就在那漫无际野的荒芜中,却隐藏着万千草木,它们如潜伏的战士蠢蠢欲动。车过了镰刀弯,便进入毛乌素沙漠区。没有了黄土高原的阻隔,视线如脱缰的野马尽情驰骋。大漠的空旷荒凉了人的思维,也凝固了人的情感。就在一切都快要僵化时,突然从一道沟里挤出一潭溪水,便有了一缕水草、几棵砍头柳,虽然它们生长得异常艰难,却如夜空里的星星照亮了荒原。越接近白于山区,这样的情景越多,我知道,也许就在这渺无人烟的沙漠下,无定河正在悄无声息地前行着。

河流是大地的血脉。看似外表冷漠的黄土高原,用刀深深地切开肌体,用汩汩鲜血汇成无定河。虽然水量只有渭河的不到六分之一,但无定河的输沙量却有两亿多吨,仅次于前者。于是,在定边的许多河段,你看不到碧波荡漾,只是一股股细弱的水流在河床宽阔干涸的胸膛上左右摇摆,纠结徘徊着前行,水很浅,几乎一手就能探到河底。在降水少的年份,断流更是家常便饭。但就是这样一条濒临死亡的河流,却一次又一次地死里逃生,汇入黄河。

到靖边县时,已是黄昏,落日的余晖给蜿蜒的无定河镀上了一层橘红,非常壮观。从沙漠里闯出活路的无定河实属不易,但迎接它的却是坚硬的岩石。水似柔弱,又分外刚强。在天长日久的碰撞中,无定河竟然在坚硬的岩石中冲刷出一道道罕见的峡谷。这个峡谷群从靖边西北部起,至内蒙古乌审旗巴图湾水库的坝口止,全程约百里。这是用生命搏杀出的道路,以至两边的河谷也被染红了。深浅不一的红色砂岩在千百年来风与流水的侵蚀下,呈现出独特的美感。一路的搏杀,让无定河在此已所剩无几,但有水的地方就有绿色。闻讯而来的红柳站满了河两岸。红柳耐旱、耐热,尤对沙漠地区的干旱和高温有很强的适应力,所以此段无定河又被称作红柳河。虽然水量不大,但是水的清澈却可以与江南河水相媲美。毛细血管样的山涧涌泉,将众多细弱的汩汩水流汇入无定河。

坚硬的岩石挡不住,那就用万千沟壑颠覆吧!在横山、在米脂,我看到岸高谷深,河道曲折,多急流险滩。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无定河,如同一道天河,让两岸的人们如牛郎织女般相见艰难。说话听不见,那就大声歌唱,于是便有了隔岸喊话式的信天游,那歌声如飞起的风筝窜得老远。随着无定河的蜿蜒,河畔也坐满了村庄,既有镶在黄土原上的窑洞,又有建在塬畔上的砖瓦房,还有川道里新砌的一栋栋小二楼,给孤寂的河流增添了几多光鲜。

凭借着坚强的意志,无定河冲破了重重阻隔,终于在清涧县投入黄河的怀抱。一路的厮杀,虽然让它已经没有了原先的清纯,但它前进的脚步却从未迟缓,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一样,从未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建在地下的村庄

雨水之后的渭北大地,草木和着太阳一并开始生长,将荒芜一冬的黄土台原装扮得春意盎然。从三原县往北25公里到洪水镇,顺着七扭八拐的乡村公路一直爬上黄土台原区最高的山头,远远地就看到一棵棵楸树围绕的村落,那就是柏社村。

作为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风大、雨少、黄土深厚的特性,让柏社村民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居住方式——地窑。虽然时光的流沙,将昔日渭北的地窑村已经掩埋,但柏社村的地窑人家,却为我们揭开这种奇特的居住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柏社村因为历史上广植柏树而得名,看似其貌不扬,却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曾是关中通往陕北、甘肃、宁夏的重要通道,秦汉以后屡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革命时期是通往革命根据地“照金”“马栏”“延安”的咽喉要地,红军、八路军均在此设过秘密交通站。

进入村子,才发现,柏社村并不像其他地方的村庄一样紧凑。稀稀落落的房子前,有一些从地下冒出的树身,还有鸡鸣狗吠声,让人很是惊异。直到走近,才发现,那是一院院深潜地下的地窑。“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让柏社村的地窑充满了神秘色彩。虽然村里许多人家已经搬离地窑,但那些曾经繁华的地窑并没有因为主人的离去而荒废。目前,村里还保留有窑洞780院,其中核心区集中分布有225院下沉式窑洞四合院,大多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地窑,部分老窑有上百年的历史。虽然现在仍居住的只有几十户人家,但他们却将曾经灰头灰脸的地窑装扮得分外光鲜,不仅砖砌了门面,瓦盖了窑顶,就连窑里也是窗明几净、粉饰一新。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有几户人家还将自家的地窑改成了农家乐,迎接着四方来客。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曾在此居住过的地窑,现已辟成了纪念馆。

走近一户地窑。只见地面上围建着一个高约1米、长约10米的四方形青砖拦马墙,拦马墙里便是深8~9米的地坑。拦马墙既防止地面雨水灌入坑内,又保证了地面人畜特别是儿童的安全,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也同样建有这样的拦马墙,让整个地窑院落看起来既美观协调又古朴大方。马头墙旁立有太阳能热水器和水箱,让地窑的设施更加完善。沿着青砖铺就的十多米长的台阶式斜坡,穿过一个门洞,下入地坑。只见坑内四周分别建有窑洞。窑洞高约3米,深约10米,既有厨房、卧室,又有厕所、柴舍,还有鸡舍、畜圈,可谓一应俱全。地坑院中间,下挖了一口深约10米的渗井,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入坑的雨水,以便人畜饮用。旁边种植有花草树木,其中一棵柿树已将头探出了坑外。四合院式的地窯建设,蕴含着古老的人居文化基因,对昔日贫穷的渭北人民来说是再理想不过的了。站在地坑院落中抬头仰看,一方天地,日走云迁,岁月匆匆。一抹斜阳,投入院内,半屋敞亮。因为土层厚且坚硬,地坑院可谓是冬暖夏凉,就连外面轻狂的西北风,跌入院内也悄无声息了,储藏粮食更是三年五载不生虫。因为建筑奇特,设施完善,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伸阅读
房屋赠与合同新东西赠与他人,就怕会后悔,特别是房屋,所以一定要签好协议,避免在今后乙方反悔,伤了感情
2023-06-17
生产设备保管合同承租人(乙方):
2023-06-17
公司形象墙制作合同合同编号:_______甲方: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依
2023-06-17
小车车辆租赁合同出租人(甲方)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6-16
农村土地租赁协议(简易版)出租方: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承租方:_________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