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文物所收藏的五件石造像

合同范本 |

时间:

2021-08-07 09:54:25

|

【摘 要】佛教造像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史上,对佛教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佛教一步步迈向更新的台阶。佛教造像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佛教造像在中国经历了汉代的肇事,南北朝的丰富,唐代的兴盛,宋代及以后佛教造像向世俗化转型。清丰县文物所的收藏的佛教造像。

【关键词】佛教造像 收藏

佛教自西汉哀帝永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传入中国,佛教雕塑随佛教东传而进入,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佛教雕塑的产生,使得佛教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庄严、且具有推广佛教信仰的作用,使佛法普及社会,深入民间。

中国最早雕造的佛像,是在汉献帝时,官吏笮融大起浮屠寺,内有一金铜佛像,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帛(《后汉书》)卷一百零三)。此时造像的形象和风格,出于对佛的敬慕和想象,总在模仿着印度传来的,或一般通行造像,一方面尽量保持外来风貌,一方面也结合当地人民乐见的形象艺术,以表显清净、慈悲、庄严、相好的佛的风度为特征。到东晋十六国时,随着佛教的流行,造像事业也渐次兴盛。此时的佛像,已不是印度佛像的单纯模仿,而是具有中国样式的独创。

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日益发展,佛像的制造也极隆盛。为了更扩大佛教的影响,统治者除了兴建佛寺,铸造佛像外,还役使数以万计的工匠劈山削崖,开凿了大量的石窟,如龙门石窟、云门石窟、敦煌石窟等等。石窟中的早期造像,面相丰圆,肢体肥壮,神态温静。魏孝文帝亲政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并迁都洛阳。这时的石窟造像出现一种面容清癯,褒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的新形像,这就是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国佛教造像艺术。此标志着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已经出现。但是,还仍带有浓重的印度艺术色彩。

隋王朝统一了南北朝,佛像的兴造复盛。在此时期佛像的最大特点,就是其雕塑的作风已渐变为纯中国式样,面貌柔和圆满,衣褶也趋于写实,流丽而妥帖,菩萨像则天衣璎珞,裙褶流畅,为唐代艺术高潮奠下了基础。

唐代的雕塑艺术,随着当时的经济文化美术工艺的发展而更臻于繁荣圆熟,在形象的表现上,则为面容温静、唇润颐丰、身躯健美、肌体丰腴、弯长的眉、明澈的眼、姿态妥帖、衣褶流丽,使人见了有虔敬和亲切感,其作风更近于写实。

唐代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高潮,她大力提倡佛教造像,到唐玄宗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黄金时期。此时的雕塑,圆润丰腴,宽妆高髻,充满生命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美。而且此时,佛教已经相当普及,文人相互之间探讨义理,或在寺院苦读经书以应科举,或在空闲之余相邀游览佛寺建筑,观赏壁画雕塑,几乎成为唐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北宋立国后佛教从汉化的造像开始朝世俗化发展。如飞来峰临溪的大弥勒造像,形体肥胖、坦胸露腹、圆头大耳、作开口嘻笑状,完全不同于唐代庄严肃穆的弥勒形象。相传这尊弥勒佛像的造型来自于民间传说的布袋和尚。这种世俗化的雕塑发展在元、明、清得以延续,又如流传于民间的济公和尚,正是世俗精神在佛教造像艺术中的集中反映。

佛教造像艺术的成就,不仅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骄傲,也是华夏文化傲然于世的资本。它犹如一座历史丰碑,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值得回忆瞻顾的往事和形象,象征着中国各民族发展、融合的古老的过去,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和西方各国人民不断交流的悠久历史,站在艺术的角度,佛教造像的价值举世公认。

清丰县文物所近年来非常重视流散文物的征集和收藏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先后征集了北朝和唐代的石刻造像多尊,其中不乏精品,现择其重要者予以介绍。

一、北朝背屏式一佛二弟子石造像

所刻年代不详,但从造型特点及内容,经专家鉴定为北朝时期造像,整石由舟形大背光和长方形基座两部分组成。通高62厘米,宽32厘米,厚9.7厘米,下部基石高10.5厘米。汉白玉质地。正面刻高浮雕三尊像,本尊释迦牟尼面清癯,眉清目秀,嫣然含笑。泼发高髻,上饰旋纹,顶呈平面。脸呈椭圆形,眉间有毫相,弯眉,眼半睁,高鼻,短颈,两耳垂肩。圆项光,内浅浮雕二重莲瓣,外刻圆光,然后刻一周忍冬纹,顶部舟形上部边沿刻浅浮雕火焰纹。 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微低拇指和食指向上自然舒展,掌心向外。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衣裾呈八字形左右外撇,跣足立于覆莲基座之上。左胁侍弟子,舟形浅浮雕火焰纹项光,桃形项圈,身披宽大的帔帛从双肩垂下,至膝部交叉再上卷到肘间。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提莲蕾。跣足站立于覆莲座上。右胁弟子,舟形浅浮雕火焰纹项光,桃形项圈,身披宽大的帔帛从双肩垂下,至膝部交叉再上卷到肘间。左手施无畏印,右手于腹前,手提一净瓶。跣足站立在覆莲座上。二弟子面部表情同主尊佛一样,眉目清秀,面带微笑。下部长方形基石表面,雕供养人二身,均着宽袖衣,手持供养物礼佛,两边各一蹲狮护法。有多处磕伤。

1995年,在清丰县仙庄乡侦破文物倒卖案件中收缴,流传经过不祥。

二、大周证圣元年孟知礼造石雕弥勒像

造像已残缺,仅存臀部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残高44.5厘米,座高34厘米,宽31.5厘米,厚27厘米。汉白玉质。从现存的部位看为善跏趺坐。台座上下均雕莲瓣两层,雕刻匀称,上前部被垂下的袈裟遮盖。束腰正面雕乐舞三人,一人翩翩而舞,二人跪姿分持琵琶、萧演奏;左侧一力士,左腿曲膝横置座上,左手撑座面,右腿跷于座上,右臂肘靠右膝上举托座,歪头,用力状;右侧一力士跪姿,双手上举托座。下部基石正面线刻缠枝花卉,背面有铭文:“大周证圣元年三月二十九日佛弟子孟知礼口及弟口等为亡父敬造弥勒像一躯口口供养”。

1980年,清丰县大屯乡炉里村农田出土。

三、大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张德琰造石雕弥勒像:

弥勒像通高69厘米,宽30厘米,厚30厘米。汉白玉质。头像从颈部断裂,高肉髻,施螺发,圆脸稍长,较丰满,浓眉,细长眼,眼球凸显,半睁,鼻残,嘴角上翘呈微笑状,重额。上身袒露,胸微鼓,腰较细,身披搭肩右袒式袈裟,柔薄贴体,衣褶从左肩下垂,雕刻自然流畅。右手缺失。左手放在左腿上。跣足,左右足各踩一朵从方座上长出的仰莲。台座四角现仅存一力士,披着两裆铠甲,既在护法,又顶着方座,形象颇为生动。在台座下部右侧和背面,有铭文:“大周万岁登封元年三月十五日顿丘县佛弟子张德琰为已过父见(健)存母敬造弥勒像 一区(躯)合家供养”。

2002年,清丰县韩村乡杨韩村出土。

四、唐石雕菩萨像

通高57厘米,像高43.5厘米,宽16厘米,厚13.7厘米。汉白玉质。菩萨赤足立于束腰莲台之上,头戴花冠,两侧冠带顺肩垂下,脑后头巾披至双肩自然下垂。面相颊丰颐满,双眉舒展,双目微睁,鼻梁修长,小嘴,耳垂较长下落,整个面部圆润,面貌安祥庄重,慈善亲切,神情含蓄深长,流露出了救世的菩萨心肠。袒胸,佩桃尖形项圈,手腕佩有环钏,下着裳裙,宽大的帔帛 下垂至腿部,然后上卷至肘间,再飘然下垂到莲花座两侧,两侧 帔帛为透雕,整个造像服饰简繁得体。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微微下垂,两手均执帔帛。

该造像园雕及透雕刀法纯熟,表面光滑圆润,从其雕刻风格及特征上看应属于唐中期之作。

1995年,在清丰县仙庄乡侦破文物倒卖案件中收缴,流传经过不详。

五、圆雕佛座像

汉白玉质,残高36厘米,宽30厘米,厚25.5厘米。头像和右手臂缺失。肩宽,胸厚,腹微凸,左手放在腿上。身穿袈裟,左边斜挂相结衣带,内穿僧祗支,腰间束带打结,衣褶下垂,结跏趺坐于椭圆形基座上。基座被前面垂下的袈裟遮盖,且袈裟超过基座,下部残缺。基座之下有一椭圆形榫眼,直径7厘米,深3.5厘米。从佛像的雕刻手法和佛像的整体形状特点推断应为唐代造像。

1980年,清丰县大屯乡炉里村农田出土。

延伸阅读
小学劳动专题教育总结3篇  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
2023-06-12
青年劳动主题演讲材料五篇  青春是花朵,仅有珍惜所拥有的人,才能用花瓣来铺呈未来之路,青春是乐音,仅
2023-06-07
热爱劳动演讲稿范文五篇  演讲是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演讲同时也是一种
2023-06-06
公司员工劳动合同简单范本  在公司的运营过程中,时常会把劳务服务外包给他人,我们可以通过劳务外包劳动
2023-05-29
20xx学生社会劳动实践总结4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和改善青年学生思想政
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