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县志》的修撰及其区域文化价值

条据书信 |

时间:

2021-08-10 09:57:30

|

从明朝正德九年至今,高淳历史上一共编撰过十部县志,它们详细记录了高淳千百年来的变化,是高淳发展的宝贵文献。1987年版的《高淳县志》作为解放后的第一部县志,在高淳县志编撰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讲述高淳县志修纂历史的基础上,以1987版县志为例,分析了县志中文化内容的体现,以及其对于区域文化发展的价值所在。

一、高淳历史沿革及历次高淳县志的修撰历史

(一)高淳历史沿革

先秦时,高淳曾先后为越、吴、楚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溧阳县,属会稽郡,高淳隶溧阳,境内之固城曾为溧阳县治;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析溧阳置溧水县,高淳属溧水。《嘉靖高淳县志》载:“高淳本溧水乡镇,古禹贡扬州之域,弘治辛亥(1491年),应天府丞冀绮以地远民难牵制,奏请割西南七乡,即镇为县”。高淳便由此开始建县,距今(2017)已有526年。1949年5月2日高淳全境解放,成立高淳人民政府,属苏南行政公署镇江专区。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高淳县划归南京市直辖。2013年,高淳县更名为高淳区。

(二)高淳县志的修撰历史

“古者,列国皆有史官掌记时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汉班、马之《史记》《汉书》及历代之书史是也。今之有志,即古史之余。国朝英宗睿皇帝向明听治之暇,命文成纂修《一统志》颁行海内,先取郡邑志以备采录。”这是最早关于高淳县志的记载,记于明正德时期的《高淳县志》中。

“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县令顿锐网罗旧闻,创修邑志。是后嘉靖、万历、清顺治、康熙、乾隆间,递有所修。最后,光绪七年(1881年),知县杨福鼎复踵成二十八卷,体例最为完备。”民国七年《高淳县志·重修高淳县志序》中提及,古代高淳自明正德起,先后共修县志7次。故加之民国和建国后1987年一版,到1987年版《高淳县志》时,先后共产生过9部縣志。

第一部县志编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当时高淳县令顿锐所编,今仅见其序,原本已佚。

第二部县志编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知县刘启东嘱贾宗鲁和余椠二人纂修,全志四卷。

第三部县志编于明万历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1606-1607)间,知县项维聪修,鄞县张子枱纂,全志十四卷。今仅见项维聪、张子枱序,原本已佚。

第四部县志编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知县纪圣训修,林古度纂。全志记18卷。康熙十八年(1679年),知县刘泽嗣又在次志后增刻数事,将下限延至康熙十五年。

第五部县志编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李思佺与叶楠修纂,共二十五卷。目前国内所藏无一完整版本。据悉日本国会图书馆有全帙。

第六部县志编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知县朱绍文纂修,全志除首卷有二十五卷。

第七部县志编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知县杨福鼎修,张裕钊和陈嘉谋和纂,全志有二十八卷,该志有光绪七年刻本和民国八年补刊两种版本。

第八部县志编于民国七年(1918年),由县长刘春堂修,吴寿宽纂,全志二十八卷及首卷。

第九部县志编于1981年10月至1987年11月,由薛兴祥主编,高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全志二十八篇,下限至1985年。

二、《高淳县志》中文化内容的体现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志就是记载生活在这方水土的这一群人,是区域发展的百科全书,充分展现了特定区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文化特征,保留着这一方人民真正的精神家园。笔者以1987年版的《高淳县志》为例,在其中寻找属于高淳人民的文化精神家园。

(一)独特水文化

高淳原为古丹阳大泽东北高阜,背山面水,山水相映,景色迷人。高淳在地貌上由湖滨地区和胥溪河流域的平原、自东北斜穿县境至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区组成。高淳境内主要有两条水系:水阳江、青弋江水系,流域面积为597.5平方千米;太湖水系,县内流域面积为172.5平方千米。除了十条河流,高淳还有固城湖、石臼湖和丹阳湖三大湖泊。高淳的历史一直是与水共生、与水抗争的历史。高淳水运发达,交通便利,水资源众多,这造就了“鱼米之乡”的文化景象,水产养殖和水产捕捞是渔业的主要生产方式,“石臼湖渔舟唱晚”也是高淳八景之一。

独特的山水地理环境给高淳带来了秀美的自然景观,也决定了高淳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筑围垦田、水运商贸以及河湖沿岸的乡土文化遗产都是高淳显著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名胜古迹

据县志记载,高淳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描述了“高淳四宝”,相传“白牡丹”长在花山玉泉寺旁;“一字街”已经陷落固城湖底,唯有“倒栽柏树”和“四方宝塔”保存至今,十分珍贵。关于“高淳四宝”的民间传说,《社会篇·传闻轶事》中有详细记载。1987年版《高淳县志》文化篇第四章“文物胜迹”,还记有石臼湖、晋时许旌阳炼丹的丹井、彰教寺古井、水瓣牡丹等9处名胜。

县志中关于遗址与文物的记载更是丰富。3处古遗址、17处古建筑、5处古墓葬,11处碑刻石雕,详细记录了从西周到清同治八年期间高淳的文化遗址与文物,这些遗址和文物都是高淳悠久历史文化的镜子。其中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古固城城墙依旧巍然在立,继续见证高淳的历史变迁;宋绍兴年间在固城湖畔所得汉代“校官之碑”,已送南京博物馆保存;明清时所见的东坝戏楼、沧溪戏楼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目前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淳溪老街,现名“高淳老街”,是明清时期留下的建筑群,该街道保留良好,目前已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节假日游人如织,老街默默向游人展现高淳的历史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太平军东坝军营遗址、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陈毅居住旧址、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孔华亭烈士墓和游山烈士墓,以及相关革命文物,设有单独篇章。这些都是太平天国时期和新四军在高淳期间的珍贵史料,体现编纂工作者对革命时期历史文化的尊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1.文学成就

高淳山水秀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千百年来,不管是接踵而至的文人骚客,还是县内出现的仁人志士,都留下了无数广为传颂的诗篇和精妙绝伦的文艺作品。“湖与元气运,风波浩难止。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龟游莲叶上,鸟入芦花里。少妇掉轻舟,歌声逐水流。”这便是李白来高淳时所作的《游丹阳湖》,南齐诗人谢眺也留有诗作《望三湖》。南宋诗人范成大长期寓居高淳,留下不少诗篇,县志收录三篇,其中《晓自银林至东坝寄宣城亲戚》中出现的三个地名,至今仍在沿用。明末邢昉所著《石臼前后集》也是脍炙人口,至今为邑人称道传颂;清代进士张自超所著《春秋宗朱辨義》被列入《四库全书》。明末、清代、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都有一大批文人志士在高淳留有诗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县内不少青年也开始探索现代派、朦胧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此外,其在小说、杂文、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社会篇·古今著述》中,用作品目录选编表的形式展现从宋代开始到1985年间的著作,详细而明确。

2.民间艺术

除了文学作品之外,高淳在书法、戏剧、舞蹈、雕刻、摄影、民歌民乐方面也有很大成就。上文所述已成为升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东坝戏楼、沧溪戏楼都存有精美的木雕石刻,志内记载明代邢献之核雕技术精湛,“能文善雕,在一粒胡桃上刻十八罗汉,宛有生气,且屋宇、松竹、题咏、无所不备”。县志内还有记载:戏曲家李茂英精通音律,著有诗稿《闲居草》、曲论《木铎余音》、传奇集《南湖五种曲》,载誉颇盛……民间祭祀舞蹈“跳五猖”源于西周乐舞……县内民间音乐,蕴藏丰富,山歌《五月栽秧》已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民歌。

3.民风民俗

1987年版《高淳县志》专列《社会篇》详细记录高淳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民风民俗以及流传下来的轶事传说。《社会篇》第一章从农民生活、职工生活、渔民生活三个方面全面记录了高淳人民的生活状况,对服饰、饮食、时令节日、婚丧喜庆等都有详细记录,尤其是婚嫁和丧葬的习俗在解放前和解放后有着巨大差异。解放前高淳人民生活相对穷困,民风简朴,多聚族而居,民间信仰佛、道、天主、基督四教的人数众多。1949年5月2日解放高淳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在马列思想指导下,信仰佛教、道教的人数锐减,已无信仰天主的人士,唯有基督教有多发展。

4.高淳方言

位于南京市地理位置最南的高淳,方言属于吴语系,北边南京其他市区以及西、南部安徽地区均为江淮方言。高淳的历史背景复杂,导致高淳话很难懂,南京人听不懂、吴语区的人也听不懂,高淳话曾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未成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普通话的推广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会说“地道”高淳话的本地人已经越来越少,现在的年轻人都说并不标准的“高普”话。高淳话一直是高淳人民心目中的瑰宝,笔者在家乡时,也常常与当地老人学习更为地道的高淳方言。县志中单列“方言”一篇,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详细叙述了高淳话的发音规范和表达方式,对于“高淳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极为巨大的作用。

三、高淳县志对区域文化发展的价值

区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内一定区域的人们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加上历史、政治和经济等的作用长期演化而在行为、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共同方式。文化遗产是历史沉淀出的本地区特有的“故事”,是时光里冲刷出的本地区独特的“痕迹”,“故事”被口口相传、“痕迹”被悉心保护,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淳县志中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从明正德九年到1987年近五百年间九次修纂,每次都经历数载春秋,将名胜古迹、文化风俗、名人轶事、方言、艺文等详细记录在案,展现了高淳地区的水文化、古城文化、民俗文化、饮食和服饰文化等等,并且不断更新,对于区域文化发展有着很高的文献价值。首先《高淳县志》有效保障了高淳区域文化的传承;其次,有效服务了县域特色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也为今后地方志的编纂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三,有效推进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建设,为高淳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历史参照,在现代过程中依旧不失该地区原有的精神内涵。

四、结语

《高淳县志》就像高淳地区的“百科全书”,生动记录了千百年这里的故事;《高淳县志》也像高淳人民的“时光机”,让人们随时可以回望过去的历史。文化的意义在于有“文”,但更在于能“化”,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互联网功能不断强大,多元文化冲击急剧加强的今天,人们切不可因为追求明日之发展而丢弃昨日之根本,区域文化建设的工作就变得越发重要而紧迫,而地方志对于区域文化发展的价值也更加应该被重视。

(苏州大学文学院)

延伸阅读
自主招生自荐信模板合集3篇  在当今不断发展的世界,我们都跟自荐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要注意自荐信
2023-06-20
个性学生自荐借鉴  本人思想用心上进,性格开朗,生活作风严谨,职责心强,办事沉稳、执着,能吃苦耐劳,
2023-06-18
全科医生应届毕业生自荐信范文600字3篇  我们什么都没有,唯一的本钱就是青春。梦想让我与众不同,奋
2023-06-18
学生哲学类自主招生自荐信范文3篇  哲学专业学: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
2023-06-18
2021本科大学生自荐信范文600字3篇  自荐信是自主招生的必备材料之一,在自主招生报名材料中,自
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