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石文化的意蕴及其意义

条据书信 |

时间:

2021-08-11 09:47:04

|

摘要:自然界的石材本身是不具备文化内涵的,但随着人工收集和打磨后,它们被灌注入了人的意念和劳动技艺,完成了石的“人性化”,进而进入“文化”的领域。人们在获取和打磨石器的过程中,随着知识和技能的上升,人们与石结成了相互的关系,以及最终确定实现的包含了“人类化”的石头,皆属于文化景象,均属于“文化”领域。

关键词:石文化;起源;意蕴;意义

从旧石器时期起,人类就开始把天然石穴作为主要的居住地点,并且采集和打磨天然石块作为使用工具,来从事打猎,以之作为生活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逐渐在生活生产实践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对石头本身的实用价值之外的特性萌生了好感,有意识地在岩壁上刻画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自我自觉意识。

一、“石文化”及其起源

(一)“石文化”的内涵

在探究石文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文化”做一说明,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石文化,从而才能更深入地探幽石文化的意蕴及其意义。

“文”字最初是照着事物的形象画出来的,是线条交错的图。可见之于《易·系辞下》中载:“物相杂,故曰文。”《说文·文部》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从中可知道“文”表示交错刻画已成花纹。后来渐渐引申为文字、文章、文献。如《论语·学而》所载:“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后来又引申为柔和、不猛烈之义。如“文雅”、“文静”等。

“化”本意为变化。如《礼记·中庸》所载:“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后来逐渐引申为教化之义。如《说文·七部》所称:“化,教行也。”等。一言以蔽之,“化”指事物状态或许性质的扭转,并由此引申为教化迁善之义。

“文”、“化”连用最早出自《易经·贲卦》的《彖传》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人文”,而“化成天下”,指以礼仪、习俗、典籍,来潜移默化芸芸众生。虽然这里“文”、“化”还没有凝结为一个固定的词,但是已有现今“文化”所含之义。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所载:“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这里“文化”才凝结为一个词,是指以礼乐典章制度为载体而成风化人。已经与现今“文化”所指意非常靠近。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事实存在,与人类本身有一样悠久的历史。在人类历史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基本的传统意识观念:人类从四肢爬行的猿猴时代到直立行走逐渐进化演变而来,从不会使用工具到使用工具、不会制造工具到制造工具,慢慢地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自然万物的“人道”,这是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的事物,而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因此,文化的实质意义是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万物的结果,从而达到自然万物的“人化”。同时,也是人类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对象,逐步实现自身价值对自然事物的灌注。一言以蔽之,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都属于文化;抑或说,“自然事物的人格化”即是文化。

那么什么是石文化呢?

自然界的石材是天然不具备文化意蕴的,但随着人工搜集和打磨后,从而被灌注入了人的价值和劳动技艺,完成了石的“人性化”,进而进入“文化”的领域。人们在获取和打磨石器的过程中,随着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人们与石结成了相互的关系,以及最终确定实现的包含了“人类化”的石头,皆属于文化景象,均属于“文化”范围,也就是我们这里研究的“石文化”的范畴。

(二)“石文化”的起源

在远古时代,人们居住在石穴里,过着一种狩猎生活,慢慢学会了用石头作为武器来猎杀野生动物。后来,他们为了利于事物的切割和穿刺,慢慢把采集来的锋利石头打磨成斧形、刀形,从而创造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中华文化的历史,石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最初先民使用石器工具,是生活的第一需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推进,生产生活种类越具繁多,例如石碗、石碗、石刀等等。这些石材工具在抛光过程中具有欣赏趣味。因此,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成为中华文化的雏形。

在新石器和旧石器时代,人类一直依靠着石来作为生产生活工具。如以石穴作为住处避风避雨,用石犁、石刀来进行农业耕作。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各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逐渐出现了与“石文化”相关的采石文化、镌石文化、石窟文化和奇石文化等等。

三、石文化的意蕴内涵

(一)對大自然及神灵的神秘感的崇拜和信仰

在中国,石头崇拜应该起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因为神话是远古人们最早的意识形态反应。一方面,它点燃了我们祖先寻求征服自然的愿望,朦胧地表达了石器时代工具功能的不自觉的认识;在另一方面,也与祖先对自然事物的幻想并给予神化膜拜的原有意识相联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石头供自己使用。人们认为天然的石材,是太古浑沌时期的产物,孕育了天地化育的精髓,目睹了历史发展的沧桑历程。藉此,古代的石头不自觉的就凝定了一种与神灵相关的神秘感,进而对其产生敬畏、崇拜和信仰。正如登封县嵩山河南境内的“启母石”就曾作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顶礼膜拜之物;就算时至今日,我国羌族仍将“白石”作为民族图腾来敬畏和崇拜;又如唐代武则天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出现了大量的佛像石刻,其中尤为著名的数四川的乐山大佛。伴随着石头崇拜这一意识形态的“有灵论”,在华夏先民心理的历史长河中凝定了下来。

(二)作为某种信息、符咒和精神的载体和寄托

藉于石头的稳固性、不变形和永恒性,从而被先民赋予了某种神秘的信息,进一步成为符咒与精神的载体和寄托。

石有着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渊源,渐渐它被赋予长寿的意蕴;因石的永恒性,常让人“比德于石”。如《吕氏春秋》所载:“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石有沉着素静之特性,不随波追流,从而是借喻朋友之间牢固的友谊;石头的稳固性、不变性也为人所喜爱,常见于文人雅士的厅堂正中几案上摆放着“镇堂石”与“镇案石”,就是寓意“平安”。后来人们用它作为忠贞、坚贞、无懈可击的象征。正如《孔雀东南飞》所载:“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石头是有灵性的,进而成为民族独特精神特质的载体。石历经了上万年的自然锤炼,彰显出来“淘尽泥沙始见金”的傲骨品性,从中可以看出,“石文化”凝定着一定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因为石文化有与时俱进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华文化借镌石从而流传下来;民族审美意识对石进行生命力的灌注。石文化以“苍山飞泉、滴水石穿”的坚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韧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至诚,以及“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高骨品性,铸就了永恒传世的民族精魂。

(三)对石“形、神”的审美和品鉴

中国“石文化”所延伸出来的赏石文化体现在对“奇”石、“怪”石的审美意趣和品鉴,同时也体现在石所灌注的人格化、人性化等方面。这些表征的体现,很大程度都与人在自然审美活动中的内模仿与移情作用相关。换言之,我们的祖先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从而升华成一种石头的“情感鉴赏”和“欣赏愉悦。”

人们以石为欣赏对象,相中的是石的“神形”浑然一体,即在于石形的“奇”、“怪”和“灵气”浑然一体。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其房子一侧有一块的天然岩石纵横丈余,他经常坐在石上饮酒、赏菊、作诗,渐渐体会到石奇特的提神清神之效,遂取名“醒石“,后人对此羡慕不已,并尊他为赏石之祖;宋代伟大的艺术家米芾,嗜石如命,他在无为州作监军期间,曾见衙署中屹立着一块奇崛的石头,兴奋得大叫起来:“此足以当吾拜。”随后他换了官服,手握笏板跪地而拜,并高称此石为“石丈”。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它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艺术想象力,因而使伟大的艺术家为之折服,并引起人们的心灵审美享受的更高水平,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四、石文化的意义

(一)对个体具有摇荡性灵、启悟心性、审美选择之神效

自古以来,文人墨士就喜爱把大自然独特的品质,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物,石头具有坚硬耐磨、性质稳定自然特性,而豪杰之士的坚韧不屈、铮铮铁骨与不朽人格正是石材自然特质的表征。唐朝的宰相牛僧孺,十分爱石,有一次,苏州的太守赠送他一块“奇形”的太湖石,他便欣喜若狂,并以此還邀请白居易和刘禹锡来共同欣赏,还以石作为诗歌吟咏之物,藉此留下了不少咏石的诗歌;再者如前文提到的“米芾拜石”。

石是有灵魂的,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石是有神性的,凝聚了华夏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继承并发扬石文化,对培养当代人的信义、坚韧、忘我等品质有着非常重大而现实的意义。通过体验“石文化”的博大精深,能使个体逐渐认可并实践“石文化”所表征的稳健、务实,诚信、朴实等精神内涵,并逐步在生活中外化于自己的行为,内化于自身的精神人格,从而拓宽其的审美视野,提高其的审美情趣,陶冶其的道德情操。

(二)对社会有助于营造一种成风化人的良好风尚

“石文化”艺术是一种发现的艺术,艺术的性格。它是美在天然、完美无瑕、质地坚韧、神韵天然、色彩美、纹理美等等。石头具有硬实、强劲、简单、平和等特性,又因谐音“真实”之实,所以又有蕴藉着实际、诚实、朴实等寓意,是实至名归的具有深刻的和包罗万象的道德意蕴。例如后魏齐正正始年间的“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用古文、篆、隶三种字体把《尚书》、《春秋》、《左传》刊刻于石碑之上。就算到了今日,很多城市的主题公园里,也有用石头雕刻“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的故事,还有用巨石錾刻下先贤名言的景象。

在社会建设与发展中,我们应大力从环境文化入手,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石文化”主题活动为载体,坚持“深入群众,潜移默化”为基点,不刻意追求,在传承和发展“石文化”的过程中,成风化人,引领时代风尚,激励全社会对“石文化”精髓的理解和感悟。从而真正做到让石文化发挥其正能量,并最终形成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文化特色,即中国“石文化”特质。

(三)对国家有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和文化软实力

“石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它可以说是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滥觞和发展。

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用石头做了无数的石刀、石锄、石棚等生产工具和石碗、石盆、石凳等家居用品。在此期间,先民除了用石狩猎生产,而且还有意识的在岩壁上刻画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有对神灵、图腾、祖先的敬畏和崇拜,抑或成为一种符号等,先后出现的一系列文化现象,这就是最初始的“石文化”。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发展的起源的历史是石头,而且就在于初始的“石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每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必将取代旧的社会阶段。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使了各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尽管如此,在众多文化艺术的发展中,“石文化”这一根本因素从未变过。

比如中国汉字的发展史,不言而喻,最早的是刻在石头或者石壁之上的,渐渐的才以一些兽骨和龟壳作为篆刻的载体,然后是金石器皿,之后到了春秋战国以竹简为书写的对象,最后是汉代蔡伦改造出来的的纸。石刻是我国最早的绘画,最早的雕塑也是出石雕开始的,用石材制作成的石鼓、石琴是我国最早的音乐器皿。因此,我国各类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石文化”是离不开的。“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弁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任亚红.朱光潜的“美感经验”浅析[J].艺术教育, 2015(3).

[4]梁丹雯.中国花鸟画中的“石头”情节[N]美术报,2012-3-10.

[5]陈慎任.设计形态语义学:艺术形态语义[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肖明国(1993-),男,四川达州人,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

延伸阅读
小学生感谢信范文3篇  我们眼下的社会,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感谢信,感谢信是我们用来表达谢意的信件。怎
2023-06-20
图书捐赠书籍活动感谢信3篇  在越来越重视感恩意识提升的今天,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感谢信,请注意
2023-06-18
释解人员对企业领导的感谢信3篇  公司领导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不仅仅耐心地指导我们,对公司的业务
2023-06-18
致献血者的感谢信范文3篇  在献血现场要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保证整个采血过程井然有序。献血前几天应该
2023-06-18
写给捐款人的感谢信  全体师生衷心感谢您的关心和帮助,决不辜负您的殷切期盼。我们教师一定更加努力地工
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