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博物馆馆藏“石刻精品”

条据书信 |

时间:

2021-08-10 09:44:36

|

临朐,古称骈邑,西汉武帝置县,几经兴废,迄今已2000余年历史。临朐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出现了人类文明,出土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及各时代的文物遗存众多,留下了众多的宝贵财富。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以下简称临朐博物馆)共普查出各类馆藏文物97472件(套),其中石刻类文物,特别是汉代画像石刻、北朝画像石刻和东魏画像石棺,其画面内容,构图方法,雕刻技巧等,都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资料,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精品。现介绍如下:

临朐博物馆馆藏汉代画像石刻,主要出土柳山镇辛山汉画像石墓内,1998年3月,该村村民建房时发现,共7件画像石,其大小、尺寸不一,这些画像石内容丰富,保存基本完整,年代为东汉晚期。石刻质地均是采自当地青石,其雕刻技法多样,包括凹面阴线刻、浅浮雕、高浮雕等,雕琢或粗放或细腻,是汉画像石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这些画像石刻中,有石门、石门柱、车马出行图、五羊图、瑞兽等,均是表面凿平,未经打磨,画像为凿纹浅浮雕,只有五羊图是高浮雕。双扇石门通高116cm、单扇宽49cm、厚9cm。双扇分别雕刻形态相同的人面铺首,人面头顶刻三个向上的尖角,两尖耳,双目圆凸,鼻梁上下同宽,口衔门环,门环下各套两个环,由上而下依次减小,最下小環由一丝带穿过向门扇两侧下角分开。四周各有边栏两道,内刻连弧纹和条纹。左扇右下角残缺,右扇由中下部横断裂。他反映了汉代人把它当作一种凶猛且积财善守的怪兽,起着看守财物之作用。

左门柱通高109cm、宽44.5cm、厚40cm。刻有两人面向相对站立,头戴冠帽,身穿宽大肥袍,双手抱于胸前,脚下有同向左侧游动的两条鱼。右门柱通高106.5cm、通宽46.5cm、厚41.5cm。刻两人面向相对站立,头戴冠帽,凤眼,长耳,身穿宽大肥袍,双手抱于胸前。两门柱四周各有边栏两道,内刻连弧纹和条纹。该门柱反映汉代人迎来送往的礼仪等形象,画像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另外反映当时社会出行等级规制的凹面阴线刻车马出行图,通长179cm,高52cm,厚39cm。画像左侧是一门亭,中间为一导骑前行,导骑头戴冠,面带微笑,双手拉缰抱于胸前骑在马上,马昂首扬蹄作奔跑状。导骑后面一马挽一四维轺车,扬蹄疾驰,车上乘坐二人,一为御者,躬身驾驭马车,一为主人,头戴冠帽,身穿宽大肥袍,手抱于胸前,神态悠闲,端坐车上,为出行游乐。

五羊图通长179.5cm,高74cm,厚20cm。画像石刻五个高浮雕羊头纹饰,分上下两层,上层是两个羊头,下层是三个羊头,羊角由头顶弯至眼睛两侧,在羊头下方雕刻相对游动的四条鱼。五个羊头之间雕刻凸起的圆形纹饰。在羊头上、左、右三边各有边栏三道,依次由外向内刻连弧纹、条带纹、锯齿纹。羊本是普通的动物,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却代表了善良、美好与吉祥的象征,它在山东汉画像石墓中是常见的一种,但在一块整石上雕刻五个羊头现象还是比较少见。

瑞兽通长181cm,宽66cm,厚19cm。画像石刻两只瑞兽,瑞兽相背而卧,兽尾交叠,前腿部有翼,张口回首相对。其上、左、右由外向内依次饰有连弧纹及条带纹。这批画像石均生动再现了汉代画像石刻之精美与博大气象。

汉画像石刻,在临朐周边县市有一定数量发现,而在临朐却较少发现,这批画像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临朐汉画像石的空白,且对研究当地之历史及汉代的雕塑艺术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临朐博物馆馆藏北朝画像石刻,也是馆藏石刻中有代表性的文物之一。2000年6月,在五井镇下五井村一墓葬中出土的北朝晚期画像石,质地均是采自当地青石,有门吏、青龙图、仙人驭虎图、船载玄武图、石门等,共6件画像石刻,这批画像石刻质地均是采自当地青石,有凹面阴刻和浅浮雕。

门吏1通高122cm,上宽33.5cm,下宽31cm,厚21.5cm。微向右侧身,头束髻,包巾、身穿长袍、腰系带,足蹬靴、右臂伸出、手握长戟、腰间佩剑,立于一花冠之上的束腰形高台座上。中间偏下斜断裂,残断处稍有残缺。门吏2通高122cm,上宽35cm,下宽31.5cm,厚20cm。大头环眼,高鼻梁,厚嘴唇,头束髻,包巾、穿宽袖肥袍,足蹬靴,双手握剑于胸前,剑尖着地,立于方形石座上。右下角稍有残缺。门吏1、2表面凿平,未经打磨,画像为凿纹浅浮雕,

青龙通长119cm,宽60cm,厚20cm。表面凿平,凿纹地浅浮雕,龙身、净瓶等底面磨光。青龙爪踩云纹,前身下倾,昂首曲颈,口衔含苞待放之莲蕊,四足有翼张开作奔驰状。身后雕刻一净瓶,放置在覆莲花瓣组成的台座上,瓶内中间插一支盛开的莲花,两侧各插一支倒立莲花。画像石四角各有一只待放的花蕊,四边刻有凸起的43个圆形纹饰。

仙人骑虎通长105.5cm,宽65cm,厚21.5cm。画像由左、中、右三组组成,中间为仙人骑虎,虎昂首曲颈,张着大口,脚踩云纹,卷尾,四足张开作奔跑状,背上骑一神人,头包巾,身穿袍,一手前伸,似扶虎背,另一手藏于衣服中,虎四角各有一圆形凸起纹饰。左右两组画像均为神人,左侧神人面部微向左侧,头戴盔,身穿肥袍,腰系带,右侧腰带挂一荷包,左臂上抬,右臂下垂,足蹬靴,立于似一盆花冠之上。右侧神人正面站立,面部偏向右侧,头包巾,身穿肥袍,右肩后背一物,右臂垂于体侧,左手拿一物,屈膝而坐,前方似一覆莲蓬和花瓣。

船载玄武通长79cm,宽59.5cm,厚21.5cm。画像为龟蛇缠绕合体,在一艘小船中央,龟首向后回首与蛇首相对做吻状,蛇身由龟腹缠绕至龟背右后部。一仙人立于船头,头包巾,身穿跑,脚穿靴,双手持蒿,双脚前倾用力撑船。船尾坐一人,头包巾,翘腿,上身前倾,手扶玄武。船下刻有鱼鳞纹,象征水波纹。画像四角刻花卉纹饰,左侧边栏中间刻一莲蓬,右侧边栏中间刻有一含苞待放之花蕊。

石门通高130cm,通宽62cm,厚11cm,现仅存一扇,另三扇与一幅朱雀图被盗墓者炸毁。其表面凿平,中间阴刻席纹线地,上下两侧阴刻竖纹地、左右两侧阴刻横纹地。石门横排五排高浮雕乳钉,每排三个,竖排三排,每排五个,右侧竖排中间一乳钉雕刻成一门环。整扇石门雕刻有14个乳钉,一个门环。

这批画像石题材十分少见,不仅为研究北朝时期画像石刻的题材、内容、风格、雕刻技法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珍贵资料,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临朐北朝文化遗存里不可多的的宝贵遗产。

临朐博物馆藏有一件东魏时期画像石棺,1986年6月,在辛寨镇张陆河村北出土。石棺大小形状同普通木棺。通长2.16米,大头宽0.70,高0.63米,小头宽0.4米,高0.43米。青石石质,棺盖与棺槽各用一整石雕凿而成。棺盖内凹外凸,上面由大头至小头居中刻四团莲花纹饰,两头莲花纹饰中心各镶嵌一铁环。棺槽大头墨绘两团大莲花纹饰,槽两侧大小头各刻莲花纹饰一对,纹饰中间镶嵌铁环,槽右侧中部竖刻铭文三行共22字:“大魏兴和三年岁次辛酉安平县张鹿寺尼化生之神寿”。由铭文可知,该石棺为东魏兴和三年(公元542年)距今1475年。

据《光绪临朐县志》记载,宋、魏时期,临朐县北部属安平县,文献与刻铭相符。“张鹿寺”为当时寺名,现地名张陆河,音同“陆”或为后来书“讹”而致,张陆河地名应与张鹿寺有关。从石棺纹饰看,主要突出了莲花纹饰,包括墨绘莲花共有8团,或覆莲或仰莲,纹饰富于变化。反映出墓主尼化生幻想托生西方净土,进入极乐世界的愿望。

石棺作为一种葬具,出现的较早,但数量较少,发现的多数为石板组合而成,由单体石块雕凿的石棺极为少见,做为“僧人”石棺,就更罕见了。因此,尼化生石棺的发现,对研究僧尼葬俗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总之,临朐博物馆收藏的这两批画像石刻和石棺上雕刻的莲花,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时期画像石的雕刻风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对我们今后研究临朐地区在东汉、北朝及东魏时期的社会生活、风俗信仰、画像雕刻风格、丧葬礼俗等甚至建筑艺术特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延伸阅读
小学生感谢信范文3篇  我们眼下的社会,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感谢信,感谢信是我们用来表达谢意的信件。怎
2023-06-20
图书捐赠书籍活动感谢信3篇  在越来越重视感恩意识提升的今天,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感谢信,请注意
2023-06-18
释解人员对企业领导的感谢信3篇  公司领导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不仅仅耐心地指导我们,对公司的业务
2023-06-18
致献血者的感谢信范文3篇  在献血现场要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保证整个采血过程井然有序。献血前几天应该
2023-06-18
写给捐款人的感谢信  全体师生衷心感谢您的关心和帮助,决不辜负您的殷切期盼。我们教师一定更加努力地工
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