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陨落在记忆深处

条据书信 |

时间:

2021-08-07 09:58:19

|

去年十一月上旬。皖南深秋。大巴在徽杭高速公路上飞驰。

夕阳中,山坡低缓处如雪的贡菊、苍郁的茶园、青翠的竹林,与远方燃烧的丹枫、流金的银杏树,交叠着掠过眼际:画面未及定格。又有山坳里粉墙黛瓦的村落倏忽一现。

徽州!徽州!我将这个久藏于心底的名字,与眼前景致一一印证。

(一)

于我,徽州印象的星星点点,最早在《小花》《烟锁重楼》的镜头里,在红顶商人胡雪岩、大文人胡适的传奇故事中。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那大异于自己生活经验的种种,无不在心底发酵成探寻的冲动。

史料记载,情置歙州,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歙州始领歙、休宁、黟、婺源、祁门和绩溪6县,治歙县。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仍辖6县。明清时期徽州府基本与上述地域相当。徽州一府六邑格局一直维系到19世纪中叶。

古徽州,又称新安州,地处安徽南陲的黄山白岳之间,“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自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区域文化单元。只是,那曾经的绚烂已经连同“徽州”这个古地名一起,消融于历史的风雨之中。而今,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徽州区、屯溪区、黄山区一起属黄山市,绩溪在安徽宣城,婺源早已划归江西管辖。

乘出租车沿簇新的盘山公路,穿行于色彩斑斓的秋山碧水间,古拙典雅的山水长卷在眼前徐徐打开。司机汪师傅说,你是个有福的,现在的路修得多好,三五年前,屯溪到许多村子还是羊肠小路。明清年间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小船儿,山涧里过去水很高,古时候宏村、西递的“朝奉”(古代徽商称谓)们,常常要划一两天的船到屯溪大码头,再转道天南海北。

壁立千仞,谷深壑幽,偶有洁白的油茶花儿在崖头闪烁。司机的讲述和窗外变幻的风景,竟让我神思恍惚起来。

仿佛,我也在追随着唐代大移民的队伍,在山梁上缓缓而行,茫然寻找着自己新的家园:又仿佛,我就是一名初次远行的明代徽商,怀揣几块散碎银子,携一柄油纸伞、一本《天下路程图引》,芒鞋跣足,一路走向前方那个渺茫不可预知的命运。

史上中原文明的历次南下“避难”,促进了古徽州人口的聚集、文明的升级。但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局促和逼仄,又迫使缺粮少棉的徽州人,不得不把目光放到大山之外。“歙,山多田少,况其地瘠,其土骅刚,其产薄,其种不宜稷梁,是以其粟不支,而转输于他郡:无常业而多商贾,亦其势然也。”这是写于《歙问》里的一段话。

微商不蹲家,经营走四方。他们把黟县山珍、祁门红茶、黄山毛峰贩到大江南北,又在繁华的扬州、杭州立商号、开当铺。以至明清时期,在长江沿线,“无徽不成镇”的民谚广为流传。徽州文明的点滴,与徽商的历史血脉相连,无论明朝和清前期的鼎盛,还是之后的式微。

这里,许多明清古民居,都有着独特的边门,沿门框整个雕成巨大的“商”字图案。任何人穿堂入室,都要从“商”下走过。“商居四民之末,微俗殊不然”。那些“商”字图案,或许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具象,亦或说是微商的民间、家庭丰碑。

直接从宋明理学中汲取道德力量的徽州朝奉们,是当得起这座丰碑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住外一丢”。少小离家的徽州男儿,有着普天之下最勤俭和执著的性情。山高水远,他们却以安步当车为家常,以不混出模样不回家为志气。诚待天下、童叟无欺,是他们朴素的买卖信条。近代大儒戴震评价徽商,“虽为贾者,咸近士风。”既为“良贾”,服贾而仁义存焉,自然可以在心里低喊一声“良贾何负于闳儒”

“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随着新安商贾崛起,以徽派建筑为代表的山川风物光耀四方。据说,徽商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徽墨歙砚、徽剧、徽莱、徽州版画、徽派建筑,一切的恢弘与博大,一切的深邃与极致,都要溯源到第一个徽州商人抛妻别子走上创业之路的那个凉秋月夜。

辉煌之后,是十肖然陨落。当我在时空隧道的这一头儿,驻足干高大神秘的马头墙下,行走于幽幽窄巷,对话于那砦柔肠百结的水圳清流,那些远去的精致与古朴、庄严与奢华、开明与禁锢,如一扇扇紧闭的门扉,“吱嘤”一声开启条缝隙。

(二)

清晨的徽州,雾霭轻笼,山水田园皆着了薄薄的茜纱,氤氲着一层梦的颜色。

驴友说,斜风细雨的徽州最美。然而11月正直旱季,阴雨天气绝少。艳阳高照的古村落,自是另一番气象。

唐模,一个经典的园林式庄园,唐朝始开门户,至今1400余年。环村皆山,紫霞峰两耸,飞布山东横,天马岩南驰,灵金山北倚。村东古木相接的“檀干园”、如诗如画的“孝子湖”,村中淙淙流过的“檀干溪”、夹岸古民居、千年银杏树以及水街老桥,无一不让人“啧啧”称羡。民居学者认为,这里是黟县宏村之前,皖南乡村建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典范。

村里老人说,“檀干园”、“檀干溪”的名字,得于《诗经·伐檀》,连同村庄引山泉造溪而成穿街水系,都来自于“河水清且涟漪”的灵感。循溪而上,古木参差,屋舍俨然,远古的诗香书韵,犹在颓败的书屋义学、珍贵的镜亭藏碑间流淌。

最爱村口古老的香樟树、飞耸的沙堤亭、巍峨的“同胞翰林坊”。银亮的阳光下,樟树枝头千条万条的红布条分外明艳。自从扮演过《天仙配》里的槐荫树,这棵400多岁的老树成为众多痴情男女心里的神,树上每一根红布条都是一个海枯石烂的祈愿。相比“天下第一大媒”,近旁高大的青石牌坊、飞檐斗拱的古亭,更显深沉静默,恂恂儒雅。“同胞翰林坊”,清康熙朝为表彰许承宣、许承家兄弟而树。许家兄弟,中同科进士,并被钦点翰林,亘古罕见。

许承尧先生,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代翰林。他的出现,更使唐模村获得“连科三殿撰,一村三翰林”殊荣。许承尧官至翰林院编修,曾倡导现代文学、男女同校、联系并传播敦煌文化;眼见新潮激荡,很快辞官归里,先后创办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又在村里创办敬宗小学、端则女校。

翰林往事,是唐模的骄傲,也是徽州的骄傲。它是一方土地人杰地灵、商儒并举的文脉中一个清晰的叹号。走过美丽的唐模小学,听琅琅书声,看国旗在白墙黑瓦、蓝天流云间轻轻飘扬,一种美好的期待和祝愿油然而生。

其实,古徽州治下,鸿学大儒何止唐模三翰林。南宋理学朱熹、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明代数学家程大位、清代考据学家戴震、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当这些名字——与我相遇纸上,再次仰望心中的石坊,“圣朝都谏”四个大字分外隽永。

如果说,是默默行走于大江南北的徽州朝奉,创造了一个区域富可敌国的神话,又是谁,以怎样的方式书写着、开拓着它的精神维度?

略通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土农工贾”的阶层划分。尽管

徽州地界开一代“重商扬贾”风气,但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富而不贵”的种种遭际,依然让徽商的心灵深处暗伤累累。于是,富而兴学重读,大家族亦儒亦商,成为徽州一条重要的文明印记。据不完全统计,从1647年到1826年,徽州府产生进士五百一十九名,在全国科甲排行榜上名列前五至六名。

同样的艳阳天气,我拜访了黟县宏村南湖书院。

秀美的南湖,像一方巨大的镜子,安置于一村之南,无论朝夕阴晴,它都忠实地守望着那画里水乡的村落传奇。秋来,红枫倒映,残荷清癯,寒鸭戏影,画桥波横。南湖书院,就坐落在湖的北畔。

书院又名“以文家塾”,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民国时期改为南湖小学,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等6部分组成,占地1公顷。进入志道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蓝底金字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几排书桌前,一块巨大的壁板书刻“朱子治家格言”。村人介绍,童子入“以文家塾”,第一课就是诵读格言。

在徽州境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是位于歙县的紫阳书院,为祭祀朱熹而建。保存完好的,还有竹山书院。朱子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这位宋代理学大师的声音,长久回荡在黄山白岳之间,“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成为徽州千古佳话。“欲高门第需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家庭间孝悌为先,天地间诗书最贵”,民居中堂之内众多楹联,劝读勉孝者为最。

再回首唐模的小桥流水、宏村的天然画廊,那份玲珑妩媚、浑然古朴的韵致里,包裹的却是浓浓的书卷气质。或许,那一脉书香,也是徽州文化在江南中别是一家的魅力之一吧。

(三)

徽州有“三绝”,牌坊、民居和祠堂;有“三雕”,镶嵌在祠堂、民居、牌坊之上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徽学专家的赞词说:“三雕使三绝别开生面精妙绝伦,三绝使三雕天衣无缝容光焕发。”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懂了这两个“三”,就读懂了徽州。古往今来,关于徽州的文字浩如烟海,但即使那些躲在文字之后皓首穷经的大师,又如何轻言懂得?作为一个行者,能有一面之缘,已经要感念神的慈悲。

因为司机想少跑路的缘故,这次徽州行我留下了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与歙县城里的许国石坊擦肩而过。不过,几公里之外的著名棠樾牌坊群得以亲睹,也算遂愿。

车抵棠樾,值中午十分。炫目的阳光照过,奇怪的是空气并不十分透明,七座风格迥异的牌坊,呈弧型依次排列,气势宏大而萧索。若隐若无的雾气之下,《烟锁重楼》中诡谲、神秘的气氛再现;路边,等待收获的甘蔗田、结满红色果实的小灌木丛稀落地生长着,更添肃穆、凄恻冷寂的况味。

棠樾牌坊群从两头到中间按忠、孝、节、义排列,都是以“义”字为中心。自东到西分别为 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慈孝里坊、鲍灿孝行坊。

七座牌坊,各有各的故事。作为女性,最令我感喟的,莫过于两座“节”字坊。“立节完孤”坊主人汪氏,25岁夫亡,守节,孝奉公婆,抚养孤幼;子既长,功成,彼积劳成疾,不治而亡,时45岁。“节劲三冬”坊主人吴氏,以继妻身份入鲍门,29岁寡,侍公婆扶前妻幼子,孝慈两全;年六旬,倾其所有修鲍氏祖坟。而今,斯人已成歌,唯有两座高大的石刻建筑隔一座“义”宇坊遥遥相向,不知暗夜里两个往来的幽魂可曾相遇于此?

过牌坊群西向不远,是坐北朝南的鲍氏男祠敦本堂、坐南朝北的女祠清懿堂。女祠,全国其他地区罕见。而清懿堂的规模之大、建筑艺术之精湛,更为令人惊叹。前殿,现今陈列着古歙州诸多著名牌坊的微缩景观:后殿,肥梁瘦柱之下“福我云扔”的匾额高高擎起,墙壁上挂有多幅画卷,题材有“舍身护婆”、“千里扶灵”、“自缢殉葬”等等。游人不多,密不透风的殿内有些彻骨的寒冷。

数不清的女祠,数不清的贞节牌坊,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涤荡,依然错落有致地矗立于曾为“程朱阙里”的徽州大地,诉说着“留守女人”的寂寞与辛酸。胡适先生回忆,徽州之地有“一世夫妻三年半”的俗谚。许多人家的男儿,十二三岁完婚,十五六岁离家作生意,从此萍飘水转,不知归期何日。一位青年商妇,刺绣为生,每岁积余买珠一枚以记岁月,称“记岁珠”。后来丈夫归家,妇人已逝三载。启其匣,存珠二十余颗。有多少徽州女人,用美丽的青春作了节烈的牺牲,维系着男人的尊严?

与牌坊、祠堂相对应的,是宗族文化的鼎盛。徽州人讲究,“奉先有祠,起居有堂。”祠,即祠堂,是宗族祭祀祖先等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靠宗族势力而发达的朝奉们,衣锦还乡,首先想到的就是建造祠堂和牌坊,他们觉得,这是荣宗耀祖、光耀门楣的千秋基业。有史料记载,历史上徽州的祠堂大大小小有6000多座,牌坊1000多座。

万水千山之外,徽商心系的故园,是祠堂、牌坊,是宗族家谱,是与祠堂相依相接的重重叠叠的民居院落。

与北方那种老式的宽宅大院不同,徽州民居结构紧凑,没有动辄几亩的宽庭阔院;屋内门户相通,各个开间也很小。它的别致传神,它的典雅细腻,它的雍容华美,就在一方局促的空间内精彩呈现。

任何一个院落的大门,都是一家雕刻艺术博物馆的入口。石雕的狮子门当,含蓄地安置于门楼之外。但凡内行的人,看石料、看雕刻的手艺,自会读到点什么。门不大,但门槛可能很高,门第的高下就隐含在门槛的尺寸和门楼、门套、门楣的造型设计中。翎毛花卉、朱雀白虎、园林山水,厚不盈寸的砖坯上,造型和构图通过平雕、浮雕、透雕的工艺徐徐展开,精妙绝伦。跨进居室,那梁栋上的斗拱、雀替、驼峰,楼层的栏板、莲花门,屏门隔扇,天井里的花台、栏杆,随处都是木雕、石雕的华采乐章,是奢华的灵动、内敛的精致。导游说,黟县卢村木雕楼,由10多名工匠,花14年时间完成。

徽派建筑的宏伟气魄,成就于家家户户重叠高耸的马头墙。马头墙,又称封火墙。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从高处往下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有一种“万马奔腾”的气势。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马头墙的神韵在能工巧匠的手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在简洁明快的黑白线条渲染下,那浓淡相宜的清灵秀美,那飞檐走兽贲张的气势,妙趣横生,令人拍案。

“青砖小瓦马头墙,灌木回廊绣阁藏。梦里水乡芳绿野,玉谪伯虎慰苏杭。”徜徉在那些古村落,溪流淙淙,黑瓦嶙嶙,远山一片枫火,高天凝碧如洗,的确让人如痴如醉。久久凝视马头墙上斑斑点点的霉苔,打量着那一方方小小的天井,无名的感伤却在古拙美丽的底色上慢慢开散。那天井投射来的阳光也渐渐缺少了温度,心里居然是一番梅雨气息。

美丽的徽文化,多少创业的艰辛,多少无助的守望,多少荣归的期待,多少封建禁锢的红色烙印。那明月之夜的泪水,如同历史跌落的松脂,那些忠孝故事、悲欢往事,正是挣扎于松脂中的蝴蝶。岁月苍茫,徽州留给后人的,是一颗颗晶莹的琥珀。而它自己,却陨落在记忆深处。

(责编:刘 贤)

延伸阅读
小学生感谢信范文3篇  我们眼下的社会,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感谢信,感谢信是我们用来表达谢意的信件。怎
2023-06-20
图书捐赠书籍活动感谢信3篇  在越来越重视感恩意识提升的今天,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感谢信,请注意
2023-06-18
释解人员对企业领导的感谢信3篇  公司领导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不仅仅耐心地指导我们,对公司的业务
2023-06-18
致献血者的感谢信范文3篇  在献血现场要听从医务人员的指导,保证整个采血过程井然有序。献血前几天应该
2023-06-18
写给捐款人的感谢信  全体师生衷心感谢您的关心和帮助,决不辜负您的殷切期盼。我们教师一定更加努力地工
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