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流传,印刷有术广教后人,馆开博物

工作报告 |

时间:

2021-08-21 10:43:35

|

远古时,古人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留下文字。经过上千年的演变,文字,这种承载文化、讯息的古老符号,已经成了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化、知识需要延续传承,感情、讯息需要交流沟通,它们的载体和印制方式也随之不断变化、发展。而城南有座博物馆,这里有汉字的起源,有纸张的传奇,有毕的发明,有书籍的故事,这里更有印刷的历史。

博物馆简介

中华上下五千年,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这四大发明是祖先遗留下的宝贵财富。其中,印刷术被称为“文明之母”,它的发明、发展和传播,不仅造就了古代东方文明的伟大传奇,更成为近代文明发展的助推剂和催化剂,促进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巨大进步。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印刷博物馆位于大兴区的北京印刷学院内。远远看去,古铜色的大门显得端庄而厚重,大门两旁有两根雕刻精美的柱子,一侧是“印刷之光”,一侧是“文明之母”,点点滴滴看出设计者的用心。

走进博物馆,一组恢弘的雕塑造型跃然于眼前。位于中央位置的是一个大圆盘,后面墙上俨然是一本展开的书,书的两侧墙上则是一个个活字的造型。博物馆研究室李主任介绍说,这组雕塑中间的圆盘就是成功入选2015年造纸工业世界名人堂——我国元代木活字印刷术的推动者王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转轮排字盘后面是三本古书的核心章节,一本是《梦溪笔谈》,这本书里详尽描述了“活字印刷”工艺,无可争辩地证明了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还有两本分别是《造活字印书法》和《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都是非常珍贵的技术著作。活字墙上的内容则完全按照印刷史上的印刷著作雕刻拼版而成。

李主任介绍说,中国印刷博物馆于1996年6月1日落成,2001年改扩建,如今总建筑面积为8100平方米,展陈面积为4600平方米,是世界印刷行业最大的博物馆。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区:古代印刷馆、近现代印刷馆、数字技术馆和地下印刷机械馆。此外,还设有“钱币印刷”、“邮票印刷”、“港、澳、台印刷”等专题展。其中古代馆是展陈的重点,以图片、文字说明和实物展示了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清代,印刷术起源、发明和发展的历程。

博物馆里的展品很多,光是被称为“之最”的展品就不计其数。这里有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图书,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年代最久远的印刷机等等,而一件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发现、了解和聆听。

毛笔与印刷术

古代馆展出的有一组中国文房四宝。其实印刷术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毛笔、墨、雕刻文字技术以及纸张的出现与印刷术发明都有直接的关系。

李主任介绍说,毛笔也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有了毛笔才有了文字的抄写,有了文字的抄写才有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而书法艺术的成熟为古老的雕版印刷提供了最为适用的字体。

关于毛笔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历史上记载最多的是蒙恬制做毛笔的故事。当年,秦国大将蒙恬打猎时,看见受伤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的血迹,心中有了灵感。他剪下兔尾巴上的毛,将它插在竹管里,试着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后来,他又发现,把这样的毛笔放到碱性的石灰水中浸泡,去掉兔毛上的油脂,兔毛就会变得柔顺,写起字来非常流畅。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笔的名称“聿”字上加了个“竹”字头,写做“”(“笔”的繁体)。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但近代学者认为,早在蒙恬之前就有毛笔存在了。根据出土的文物和有关的历史记载,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一些花纹用肉眼就能看出用毛笔画花纹的笔锋,这说明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毛笔。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纸张的发明和使用,抄书数量的增大,人们希望有一种更快速生产书籍的方法,于是后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就雕版印刷工艺本身而言,印刷与毛笔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雕刻印刷版之前,首先要对文字进行写样和插图的描样,这是一道重要工序。如果再将几只毛笔排列在一起,就成为了刷子,这是雕版印刷过程中刷墨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活字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开创了信息复制技术的先河。明代学者呼应麟说:“雕本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概括了雕版印刷的发展历史。

博物馆有一尊青铜像,他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李主任介绍说,北宋庆历年间毕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这一技术未及推广,毕就去世了。他的字印为沈括家人收藏,事迹被记录于《梦溪笔谈》。古代馆里,展出了复原的毕发明的胶泥活字。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活字印刷术既继承了雕版印刷的某些传统,又开创了新的印刷技术,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宋代始,印刷术进入鼎盛时期,印书量不断增加,从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使大量古代典籍得以流传至今。

继毕后,印刷技术上的又一重大改进是木活字版的应用。古代馆里还有一组雕塑,雕塑中的两个人在两个圆盘前忙碌。刘主任介绍这个圆盘便是博物馆刚进门的那个转轮排字盘,轮盘上密密麻麻的有两万多个木质小字块,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排字机械设备。

元代王祯是活字印刷术的改良高手,他将凌乱复杂的多宝格字库改装成现在这种可以随意转动的圆形大转盘,把旧有的偏旁部首排字法改成了按照韵序排字、分字。排字工人可以坐着捡字,只需转动轮盘,就可以捡到所需要的字,提高了排字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他还将其经验写成《造纸字印书法》。此后,木活字发展较快,进入明清,木活字更为流行。

金属雕版印刷

古代馆里还展示了一块铜制印版,一掌大小。第一层栏内,阴刻楷书“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八字;第二层栏内中部是白兔持杵捣药图案,两侧分别刻有四个楷书阳文,连起来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第三栏内则是七列楷书阳文,全文称,“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这块铜版虽然个头不大,但它却是世界目前现存最早的广告实物。使用的是铜制雕版印刷技术,这种铜制雕版不仅经久耐磨而且可以反复使用。

刘主任介绍说,中国古代用金属雕版印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一块印花铜版,证明在公元前2世纪,已用铜版在丝织品上印花。宋代的纸币也是用整块铜版印刷。元代王祯在其所著《农书》中记载:“近世又有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这说明在13世纪后期,就有人使用过锡活字,这是关于金属活字的最早记载。现知最早的铜活字印书活动是在十五世纪末(明朝弘治初年)。当时江苏的无锡、常州、苏州一带有不少富家以铜活字印书。

在手工抄写的年代,为了达到方便阅读或使页面更加美观的效果,人们采用了朱、墨两色或多种颜色来抄书、写书。雕版印刷术成熟之后,双色、多色套印的书籍逐渐出现。现存最早的朱墨双色套印书籍印制于元代。明代彩印书籍以吴兴闵氏、凌氏家族为代表,分版分色印刷,由朱墨两色渐至三、四、五色。清代甚至有六色套印本。

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王选教授首创汉字信息处理激光照相排字技术并大规模应用,实现了全国出版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变革。

回顾我国印刷术发明、发展的历史过程,仿佛看着一幅记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卷。印刷术所包涵的创造创新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灿烂。

延伸阅读
乡镇工作汇报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围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闲散土地盘活利用、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等重
2023-06-12
乡镇党风工作总结报告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一岗双责”情况进行了专
2023-06-12
在乡镇党代会结束时的讲话  要抓好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把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
2023-06-11
乡镇食品安全工作计划范文3篇  我乡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监管,201x年
2023-06-10
乡镇经济工作会议讲话讲稿  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是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同
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