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艺术品大观3

工作报告 |

时间:

2021-08-19 10:47:37

|

本篇带您观览西亚和印度以及日本、中国的盔甲——

西亚和印度盔甲

一套人和马的盔甲及兵器的组合模型,逼真地再现了15~16世纪西亚地区骑兵的形象。盔甲的配件并非产自一地,而是分别来自叙利亚、伊朗、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种由不同地区来源的配件组合而成的盔甲,经常出现在波斯(伊朗古称)细密画(和文字相配的一种小型图画)上。在这些混合组件中,极端高耸的圆锥形头盔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伊朗和俄国是很常见的。人和马的盔甲由一个个条形钢片和锁子甲构成,锁子甲链接钢片,钢片表面经过打磨,呈现光亮的镜面。在那个时代,人和马的盔甲上还经常布满多彩的纺织品。马面甲上雕刻的蔓藤花图案,是1525~1550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盔甲的典型标志。盾牌边缘也有雕刻的蔓藤花纹环绕。

一套人和马盔甲组合模型,人盔约重14.12kg,马盔约重32.63kg,逼真地再现了15~16世纪西亚地区骑兵的形象

锁子甲衣,钢制,来自叙利亚或伊朗,马穆鲁克时期,约制造于16世纪早期;长矛头,钢制,蚀刻花纹;斧,钢制,波纹金饰,约制造于1450~1500年;部分胸背甲,上面带有浮雕铭刻,产于奥斯曼土耳其,约制造于1575~1625年;头盔,均来自16世纪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浮雕镀金装饰;锤,钢制,土耳其,16世纪中叶;带鞘匕首,匕首和刀鞘分别产自不同历史时期;马面甲,钢制,产于15世纪,上面雕刻有一段波斯文字;马面甲,产于16世纪萨法维王朝时期,甲面上雕刻有对称的阿拉伯花饰

锁子甲衣,由钢环组成,产自印度莫卧儿帝国或伊朗卡扎王朝时期,标记为1816~1817年
锁子甲衣,采用钢和铜环编制,产于19世纪。外挂的胸背甲为“四面镜”式样,其上制有诸多放射状棱,产于17世纪的波斯

一组盔甲和兵器展品,包括锁子甲衣、长矛头、斧、胸背甲、头盔、锤、带鞘匕首、马面甲,均来自西亚地区。其中,锁子甲衣来自叙利亚或伊朗,采用钢质金属环编织,融合了叙利亚马穆鲁克时期(15世纪末)和伊朗16世纪早期盔甲的特色。一把长矛头,钢制,蚀刻花纹,约制造于1500年。一把斧,钢制,波纹装饰,叙利亚马穆鲁克时期,约制造于1450~1500年。一件不完整的胸背甲,产于奥斯曼土耳其,约造于1575~1625年,上面带有浮雕铭刻,内容为可兰经中赞美真主的诗句,这种款式的胸背甲在整个16世纪成为奥斯曼土耳其重甲骑兵的标准配置。5件头盔展品,均来自16世纪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圆锥体造型,浮雕镀金装饰,有的头盔上刻有“这次我授予你,真正的胜利”的铭文,这是一句出自可兰经胜利章里的经文,在很多16世纪奥斯曼盔甲和武器上都能看到。一把钢制锤,来自土耳其,造于16世纪中叶;一把带鞘匕首,其匕首和刀鞘分别产自不同的历史时期。两个马面甲均来自伊朗,一个马面甲产于15世纪,上面的雕刻装饰包括一段波斯文字的铭文,内容是“愿世界一切皆如你所愿,天堂里皆为你的朋友,愿造物主守护你”。这段话出自13世纪不斯坦(现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著名诗人萨迪创作的《善良故事集》。另一个马面甲产于16世纪萨法维王朝时期,甲面上雕刻了对称的阿拉伯花饰,这个部件最初很可能是一整套人、马盔甲的一部分。

日本盔甲(大铠),采用材质包括铁、皮革、蚕丝等,采用涂漆和铜鎏金装饰,产于镰仓末期至室町初期

一个展柜展出的是来自印度和伊朗的盔甲。一件锁子甲衣,是莫卧儿帝国(蒙古人帖木尔的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时期或伊朗卡扎王朝时期的盔甲,标记为1816~1817年。甲衣主要由钢环组成,带有一个由黄铜和青铜环交互编织的铭牌,上面的铭文是那个时期人们在危险时刻祈祷时经常使用的词句,意在为使用者提供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保护。

日本盔甲(胴丸),产于江户时代,这一时期,胴丸已退出实战舞台,其属于非实战应用的甲胄艺术品

另一件锁子甲衣产于19世纪,采用钢和铜环编制,质地良好。甲衣外挂的一套胸背甲产于17世纪的波斯。这套胸背甲由前后及两侧共四片组成,其上制有诸多放射状棱,边缘和中央部分带有可兰经铭文的波纹金饰,这种四面甲结构的胸背甲,在波斯被称为“四面镜”(Char Aina),人们相信它不但能够抵御恶魔侵犯,还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

一套全身盔甲据推测来自印度信德地区,产于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早期,其构造十分独特,主体由钢片和浮雕铜板组成,用锁子甲连接在一起。信德地区原属于印度东北的一个王国(现在是巴基斯坦南部的一个省),在英国人统治之前,从1783~1843年由Talpur家族的米尔统治,这件盔甲是非常少见的信德盔甲中最完整的样品。与盔甲一同展出的还有一支燧发式步枪,钢制,黑檀木枪托,制作于约1835年。大幅弯曲的喇叭状枪托,珐琅彩金装饰,呈现了典型的信德风格。燧发枪机是英国制造的,上面铭刻的字母“HM”,可能是伦敦著名枪匠哈维·沃克莱特·莫迪梅尔(Harvey Walklate Mortimer,1753~1817年)姓名的缩写。波纹钢枪管是本地制作的,上面带有十分大胆的图案设计,镀金枪口呈龙头状,龙眼由红宝石和绿宝石装饰。

与以上一组盔甲展品一同展出的,还有一些同时期印度和波斯制造的冷兵器,包括长枪、长矛和两叉矛、三叉矛等。

日本盔甲

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日本盔甲中,有一批近些年收集的最新藏品与观众见面。日本盔甲有着上千年历史,经历了上古-平安时代(10世纪前)、平安-镰仓时代(11~13世纪)、日本南北朝-室町时代(13~16世纪)、日本战国-安土桃山时代(16~17世纪),以及江户-幕末时代(17~19世纪)。盔甲的种类很多,依照日语中的称谓,主要有挂甲、大铠、腹卷、胴丸及具足等。其结构、造型及其装饰,与欧洲盔甲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反映出受中国影响的东方文化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大铠,最早出现在平安时代中期,是一种古老的铠甲,通常为骑马的武士使用。博物馆展出的一件大铠,材质包括铁、皮革、蚕丝等,采用涂漆和铜鎏金装饰,产于镰仓末期至室町初期(14世纪初~15世纪初),是一件很少见的古代大铠,其胸背甲右侧设有一块加强型嵌板,下身为裙式样。这个铠甲以多色交叉绑线装饰于裙边和护肩边缘,多色的饰边象征彩虹,代表好运和弥足珍贵的美。胸甲由皮革覆盖,上面绘制了佛教中的守护神不动明王佛像,他凶猛的外表、冷静的性格和内在的力量被当时的武士推崇。

5个身穿具足的坐姿人物模型

博物馆展出的另一件大铠,产于镰仓末期,在江户时代进行了翻新,上面的皮质饰带被翻新成蚕丝饰带,头盔仍保持镰仓时代古老的原始状态。这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1928年收集到的珍稀藏品。

胴丸,出现于平安时代中期,初始时是下级武士和步卒使用的轻型甲胄,质地以竹和皮革为主,结构比大铠简单很多,主要用于保护胸腹躯干。到镰仓和南北朝时期,随着日本的战争形式从以骑射为主发展成了以集团近身作战为主,胴丸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搭配上了一些原属于大铠的配件,其地位也因此上升,一跃而成为高级武士的常用甲胄样式之一。博物馆展出的一件胴丸,产于江户时代(约18世纪末19世纪初),使用的材质为铜合金、皮革、木材及纺织品,上面带有华丽的金银装饰,护胸甲上有金色的双龙盘绕着一个“弓”字和一支银色的羽箭。背甲上,刻绘了一只硕大的鯱(hǔ)的图案,是日本传说中一种虎头鱼身的海兽,其常作为守护神的形象被置于屋脊两端,传说中它在发生火灾时会喷水救火。在江户时代,胴丸实际上已经退出实战舞台,展出的这件胴丸属于这一时代制作的非实战应用的甲胄艺术品,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06年获得的。

腹卷,一般由一块胸腹甲、左右肋护板以及附属的草折(由金属或皮革片串成)组成,属步兵用简易轻型甲胄,最早出现于镰仓后期,主要用于胸腹的防护。展出的一件腹卷,使用了钢和皮革等材质,铜鎏金和蚕丝饰边装饰,制作于江户时代(18世纪),属于特制的上品腹卷。其上方展出的一个头盔,制作于室町时期(15世纪初),铁制,涂漆,铜鎏金装饰。这种瓜形头盔属于日本早期头盔类型之一,在15~16世纪被广泛使用。

具足,也称为“当世具足”,即现代盔甲的意思,出现在18世纪江户时代,是相对于“夕具足”(古代盔甲)而使用的称谓,系日本盔甲发展的集大成者,属于包括头、胴、手、足在内的最完备的全身防护装备。其各部位由草折连接。此外还有个特色,就是华丽夸张的头饰以及恐怖的面具(制成鬼怪的模样)。博物馆展出了9件具足展品,都保存得相当完好。最早的一件具足,制作于江户早期(18世纪初),整块铁制胸板上雕刻着龙,上面刻有制作者的签名,其基本构造和头饰面具形象,都表现了早期具足的典型特征。一件制作于江户后期(19世纪中期)的具足,头盔模仿了16世纪后期荷兰的锥形头盔,胸甲的样式与19世纪早期欧洲的造型十分接近,日本盔甲工匠将新旧元素融合,并将佛教众神与文学人物装饰于盔甲上。还有一个大型展厨,并排展示了5个身穿具足的坐姿人物模型,并以两件骑兵长矛和一件梅花纹章挂饰作为陪衬,集中表现了江户时期几种形态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具足式样。另外一个展柜展出了6件16~18世纪的头盔,其造型各异,外观有茄子状、海螺状、高帽状、卧兔状、碗状等,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6件造型各异的16~18世纪的日本头盔
茄子状头盔,17世纪;海螺状头盔,17世纪;高帽状头盔,装饰不动明王雕像,16世纪;卧兔状头盔,17世纪;碗状头盔,17~18世纪;碗状头盔,16世纪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盔甲

博物馆展出的盔甲展品中,有几件来自中国云南、西藏和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古代盔甲及相关展品,虽然数量不多,但都属于比较罕见的珍稀文物。

一件云南大理盔甲,产于12~13世纪,是一种保护躯干和大腿的半身盔甲,有着与众不同的结构和款式。它采用硬皮革板制成,使用皮绳编织在一起。上面涂饰的油漆有红黑两种色彩涂层。这种在油漆中加入颜料和染料形成彩色漆层或绘制花纹图案的油漆工艺,当时在中国广为流行。现代科技检测技术证明,这个盔甲的存在时代为大理王国时期,是在云南并入元朝(1271~1368年)统治之前的制品,也是早期最完整地使用这种油漆技术的样品之一。这种盔甲已知的存世量只有两件,这是其中之一,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2014年获得的。

一个人马组合的骑士模型展品,包括:头盔、锁子甲衣、四面镜套甲、腰带;弓盒、箭袋,火绳枪、配有火药和弹丸的枪弹袋,骑手短矛;马鞍、鞍毯及其他马具。据认为,这些盔甲和武器装备来自于18~19世纪的西藏,也有可能来自于不丹和尼泊尔,前者的可能性更大。展品的整体组合,是参照在西藏拉萨传昭大法会上拍摄的照片设计的。

一个铁制银饰头盔是在西藏发现的,原产地为14世纪的蒙古,其款式和铭文都很少见。头盔的眉部环绕银质花纹,装饰铭文内容是“服从于高贵的、荣誉的、高高在上的、必胜的苏丹马哈茂德贾尼别汗的意志”。根据与14世纪蒙古铸币上的铭文比较,这个人指的可能是贾姆贝克·本·奥兹贝克,即贾拉勒·艾尔·丁·贾尼·贝格·本·奥兹贝格(Jalal Al Din Jani Beg Ibn Ozbeg),在1342~1357年间,其是青帐汗国和蒙古境内的金帐汗国的统治者。

展出的两对马镫,一对出自12~14世纪的西藏或蒙古,在风格、款式和结构上都是不对称的,其装饰采用浮雕、镂空、深凿工艺,大量使用金银,使之成为同类制品中无与伦比的佳作。另一对马镫也产于西藏或蒙古,年代为16~17世纪。其中一个马镫的底部铭刻了一段铭文,记录了制作者和委托制作的一位蒙古贵族的名字,带有这种铭文的马镫在蒙古或西藏的铁制品里是独一无二的,马镫上亦有金银装饰。

一副彩色马鞍,使用了铁、木、铜合金、皮革、纺织品等诸多材质,铜鎏金和绿松石镶嵌装饰,其结构复杂而严谨,外观雍容华贵,产地为西藏德格(现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这个地方自15世纪开始至20世纪中期的数百年间,金属加工等手工业一直很兴盛,尤以德格马鞍最为著名。展出的这个马鞍,是1942年为十世达赖喇嘛家族的后代、昌都总管宇妥·扎西顿珠(1906~1983年)制作的。

编辑/刘兰芳

延伸阅读
乡镇工作汇报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围绕美丽乡村示范创建、闲散土地盘活利用、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等重
2023-06-12
乡镇党风工作总结报告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一岗双责”情况进行了专
2023-06-12
在乡镇党代会结束时的讲话  要抓好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把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
2023-06-11
乡镇食品安全工作计划范文3篇  我乡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监管,201x年
2023-06-10
乡镇经济工作会议讲话讲稿  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是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同
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