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出入之难”

工作报告 |

时间:

2021-08-24 11:13:29

|

摘要:儒家思想倡导的是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要为社会、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从《论语》的文本中可以发现孔子也有一定的“出世”的思想。这样,孔子就处在一个“出入两难”的境地之中,孔子内心也有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到底是“进”是“退”,孔子难以抉择。当然,孔子之所以会遭遇“出入之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也应当从孔子的“出入之难”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孔子;出世;入世;矛盾

一、孔子“入世”的主张

(一)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他的“入世”主张的首要体现,其政治理想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重建礼制

重建礼制是孔子政治理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孔子毕生的不懈追求。孔子生活在一个所谓“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把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都归于了对礼制的破坏:“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孔子对礼的定义就是社会的基本秩序和基本制度,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所以孔子极力主张重建礼制。

2.推行德治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还是一个以德治来维系,以德治作为根本运行机制的社会。《论语•为政》中有两段话能够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两段话表明孔子认为道德规制才是治理国家、管理民众、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

(二)孔子的政治信心

孔子不光有政治理想,而且有政治信心。他相信自己能够有所作为、建功立业。孔子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孔子对功名的热切追求,他已经把功名作为君子的一个必备要素。孔子还在《论语•子路》中说过:“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这句不免令人觉得狂放的话语更是明白无误地表现出了孔子对自己为政治国能力的充分肯定。

(三)孔子以从政作为实现其理想的途径

孔子有政治理想,也有政治信心,同时他还为自己制定了实现理想的途径——从政做官。其实,孔子一直是很想做官的。《论语•子罕》里记述了一个段经典对话:“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段话表面上看是师徒二人在讨论一块待价而沽的美玉,但是正如易中天先生所指出的:“实际上是孔门师生在讨论作为士人,作为学子,是该积极作为还是消极的不作为。”[1]从该段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很干脆,也很急切,已经表现出了自己急于从政做官的心情。

二、孔子“出世”的想法

孔子除了有“入世”的思想之外,也有一些“出世”的想法,这在论语的文本里也是有具体的体现。孔子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这说明孔子在大道不能推行的情况下,也不会去委曲求全。他会选择漂流海外,去当隐士,去过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也是孔子内心的追求之一。《子罕》篇里还说道:“子欲居九夷。”而且孔子面对别人的劝告时说的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还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说明孔子确实有“居九夷”的真实想法,而且是有计划的具体构思。其实“居九夷”和“乘桴浮于海”的含义是一样的,都说明孔子有“出世”的想法,他可以隐居荒野或是漂流海外,而且心甘情愿、乐在其中。

《先进》篇里记述了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就是孔子问他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有什么志向。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冉求的回答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赤的回答则是:“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曾皙则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说法跟前边几个人相比,可谓是大相径庭。别人都想要管理国家事务、建功立业,结果曾皙的理想却是“吹风沐浴、放歌春游”。但是,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对曾皙的回答很有感慨,也很赞同曾皙的想法。因为“这的确是一副令人神往的生活图景, 而这副图景与其说是曾皙追求的生活, 却也揭示了孔子的隐逸情怀。”[2]事实上,曾皙的说法触动了孔子的心灵,和孔子内心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孔子才会“喟然叹曰”。孔子的理想中,应该也是有类似于“吹风沐浴、放歌春游”的内容的。实际上,这还是孔子“出世”的想法的一个例证,已经证实了孔子的思想中有“出世”的内容。

三、孔子处在“出入两难”的困境之中

孔子既有“入世”的理想,同时心中还有“出世”的想法,那么这两种在孔子心中并存的,内容截然相反的思想就必然会产生矛盾,也可以作出以下推论:孔子自身本来就处在一个“出入两难”的困境之中。

《论语•公冶长》里有个小故事,是说孔子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结果漆雕开却很不乐意,他答道:“吾斯之未能信。”孔子听了这句话却很高兴。那么孔子怎么会听到这样一个否定的回答却依然很高兴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得先搞清楚“吾斯之未能信”的意思。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的解释是:“漆雕开觉得自己学问还不够,还是得好好学习,把学问做好才对。这表示了他不是急功近利的小人,所以孔子才高兴。”[3]笔者认为,此种解释是比较确切的。众所周知,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领袖人物,一直是鼓励学生为政出仕的,他的另外一个学生樊迟就因为向孔子请求学习种粮、种菜的方法而被孔子骂为小人,但是这里漆雕开不愿做官的想法又得到了老师的赞赏,这似乎就是个矛盾。

其实,孔子对自己内心的矛盾也是有所认识的,他已经在事实上承认了自己确实存在于一个困境之中。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也有许多人指出,这其实都无非是孔子在落魄时对自己的解嘲而已,还有人说这其实体现出了孔子的进退自如、灵活变通。笔者认为其实不然,“这种解读在某种程度上损伤了孔子的形象,并以处世之道的圆滑降低了这种矛盾本身所蕴含的思想的深刻性与价值。”[4]实际上,这些话语已经很直接地反映了孔子内心的矛盾,说明孔子也知道自己处在“出世”和“入世”的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

从“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以及《论语》中多次出现的类似“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这样的语句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的道路有两种选择:可以“现”也可以“隐”。也就是说孔子既可以选择“入世”,也可以选择“出世”,而不是只坚守一条道路。与其说这是一种自由与洒脱,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无奈与痛苦。因为这已经体现出了孔子思想上所出现的混乱,这种混乱的根源就是内心的矛盾。孔子面对那样一个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的时代,不知道到底是应该勇敢进取,还是应该安然归隐。若取前者,困难重重;若取后者,心有不甘。孔子对自己身处的困境也是很清楚的,所以他才会将自己的选择建立在天下有道与否的前提之上,实际上这也仅仅是掩盖内心的矛盾所带来的苦楚的一种手段。

四、孔子“出入之难”的原因分析

(一)孔子追求的理想与现实社会的冲突

前边已经论述过,孔子的政治理想可以概括为:重建礼制、推行德治。但是,孔子这样的理想与其生活的时代环境是不相符合的。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社会面临大变革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奴隶制度走向瓦解,封建制正在形成。各种政治势力都想借机发展壮大,登上政治的最高舞台,这就造成了争权夺利、礼崩乐坏的局面的出现。而孔子的政治理想恰恰是要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里才有可能得以实现的,同时孔子的政治主张比如重建礼制、推行德治等等也并不是当时的统治者所需要的,这就注定了孔子必然被排斥在当时的政治系统之外。凡此种种,造成了孔子内心的巨大矛盾,进而就使他走入了一个“入世”与“出世”的两难境地。

(二)孔子对政治的认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距离

从政做官可以说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但是孔子只是把从政做官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途径。孔子认为“为政”就该“以德”,“德治”应该作为整个政治运作的基本机制,而且政治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恢复礼乐制度。然而,在那样一个诸侯纷争、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政治体系运作的根本目的就是权力的最大化和财富的最大化。统治者最关心的就是权力和经济利益,在这种导向下的政治体系,它的价值取向就是权力和财富,为了获取这些目的,它会抛弃“礼乐”和“仁德”,会掺杂进许多丑恶与黑暗。正因为孔子对政治的认识与社会现实的这种差距,导致了孔子难以抉择到底是该随波逐流、趋炎附势,还是该洁身自爱、归隐江湖。

五、孔子“出入之难”的启示

通过对孔子“出入之难”问题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对现今知识分子的启示。当然,“出世”和“入世”的概念,对于当今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知识分子和政治的关系却是一直存在的话题,孔子当时面临过这一问题,现今的知识分子依然面临这一问题。当然,前边论述过,孔子对当时政治的理解与现实社会有偏差,所以孔子才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其实也就是孔子不愿意“降志辱身”,丢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道德底线。那么现今的知识分子在处理其与政治的关系时,应该做出的选择是什么呢?当然,应该基于现今的时代环境来回答这一问题。

当今时代的政治环境当然不是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了,政治安定、民族团结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是我党在政治上的基本方针。在这样一种前提下,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参与到政治事务中去,为我国的建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现今知识分子作出的选择肯定不会与孔子当时做出的选择相同,但是现今的知识分子仍然有需要向孔子学习的地方,那就是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保持独立的文化价值。也正如郑也夫所说:“一个纯正的知识分子,依然可以走向政治与市场,只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否还得保留着独立的文化价值。”[5]因为,任何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知识分子作为丰富知识、先进理论的拥有者,责无旁贷地成为了社会问题的观测者和研究者,进而成为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成员。事实上,这也是一个社会正常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知识分子得以存在于社会中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熊燕华.《论语》中的孔子和隐者——兼论孔子的仕与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2).

[3]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马雪影,秦尚伟.《论语》中孔子归隐思想的矛盾[J].学术论坛,2008,(12).

[5]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周来顺]

延伸阅读
致居委会社区感谢信范文3篇  在现在社会,我们使用感谢信的情况越来越多,在写作上,感谢信具有一定的要
2023-06-18
关于对社区工作者的表扬信3篇  表扬信是对他人的行为表示赞扬的信函,社区工作者每天站岗工作,维护社区
2023-06-18
社区无烟日活动方案范文3篇  世界无烟日创造良好的无吸烟环境,教育培养现有烟民不吸烟或者减少吸烟,减
2023-06-18
社区公益活动策划方案范文3篇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是传播先进文化、引领
2023-06-18
社区治安年度总结范文3篇  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必须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