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历史——中国古代石刻

工作报告 |

时间:

2021-08-05 09:51:40

|

石头,坚硬而冰冷,然而经过人类之手获得了新的生命:人们把形象和文字镌刻在石头上,替脆弱的生命记录下印迹,留住了人类许多曾经的故事和希冀,于是,石刻便成为——

石器——人类对石头的最早利用

位于中国河北省井陉县的于家村,被称为石头村。这里俨然是一个石头的世界:石板路,石房子,石拴马桩,还有石磨、石井、石水槽等,至今石水槽仍是村民们洗衣服的地方。全村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板街道3700多米,石井窖池1000多个,石碑200多块。可以说于家村人利用了石头,石头又打造了于家村人(图1)。

其实,利用石头并非于家村人的专利,因为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石头曾被早期的人类打制成为重要的工具。人类从距今100万年前开始使用石器,一直延续到距今4000年前。直到铜矿石被发现和利用,青铜器才逐渐取代了石器。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对石头的兴趣不但没有减弱,相反,人类在石头上雕刻图案和文字,这些石刻石雕被保存了下来,成为破译古代人们追寻梦想的重要依据。

石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岩画,古代的人们在岩石上绘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石雕。在四川省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动物和人形的石雕,据考证可能是用来祭祀的,这表明古老的原始先民们已经赋予了石头超出实用工具的意义。 古代的人们借助坚硬的石头保存住了曾经的所思所为,形成了独特的石刻石雕艺术。

到了西汉时期,一些王公开山为陵,如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墓就是在天然山体上开凿出两个巨大的洞穴,作为死后的居所。到了唐代,有些贵族突发奇想,为自己做起了石头棺材。这些石棺完全采取歇山顶式的唐代建筑形式,两边有高翘的鸱吻,窗子、斗拱、瓦当等都刻画得非常精美。有一位名叫李寿的贵族,他的石棺用8块厚石板和8根倚柱构成,外壁上浮雕着文武卫士、侍从和神仙,内壁上刻有乐舞、侍从人物和12生肖等,雕刻工艺精到,形象生动活泼,成为我国石雕的代表作(图2)。

石碑——无处不在的石刻形式

我国古代的人们给石头赋予的另一种意义就是无处不在的石碑,它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石刻形式。

我国石碑的起源和丧葬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石头上刻死者的名字和生平,立在坟墓前,于是墓碑就产生了。墓碑在汉代最为流行,因为汉代实行厚葬,王公贵族们甚至每年要拿出个人经济收入的1/3用于修建墓葬,“树碑立传”这一成语就起源于那个奢靡之风盛行的时代。汉代以后的统治者严禁铺张浪费,不允许在坟前树碑。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就把大石碑变成小石碑,放进墓室里。变通的结果是出现了“墓志”,墓志上写的是墓主人的功绩和生平,这些文字就叫“墓志铭”。

不管留在石碑上的文字开始是出于何种目的,但它却在无意中为后人记录下了某一段历史。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国建立于公元11世纪,西夏民族根据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后来西夏王国消亡,西夏文字也就成为死文字,西夏王国也因此被罩上了神秘的面纱。幸亏有一块完整的西夏文字石碑被保存了下来。发现这块石碑还有一段颇有意思的故事:今天甘肃武威一带曾是西夏王国的领地,清朝时有一位学者来到武威大云寺游览,发现寺院里有一座碑亭被砖块封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僧人告诉他,那里面藏着一块不吉利的石碑,一旦出世就会带来灾难。在这位学者的再三要求下,砖块被拆掉,露出了秘藏的石碑。石碑的一面是西夏文,另一面是汉文,每面大约1800多字,内容涉及西夏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这块石碑成为研究西夏王国难得的珍贵资料,人们终于找到了这个曾经遗失在历史深处的王国昔日的踪影(图3)。

石碑的功用除做墓碑外,还有祠庙碑、记事碑、记功碑等。皇帝的“御碑”还要专门修建一座御碑亭,以示对这些碑文的尊重。西安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世界四大名碑之一。这块1000多字的石碑记录了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传入中国的往事:公元635年,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从波斯来到西安,唐太宗特许他建造景教寺院,景教因此在我国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段历史在史书中从未提到,此碑被发现之前,人们从不知道基督教早在唐代已在我国流传。这段早被遗忘的历史依靠这块石碑才得以揭开了谜底。

在山体上直接刻字记事叫作摩崖石刻,摩崖石刻也是石碑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它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

泰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山”,虽然它的主峰海拔仅1500多米,但泰山雄奇的山势,叠起的峰峦,突兀的主峰,气势非同寻常。从夏、商开始,历代帝王都登临泰山祭祀,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历史上一共有72个君王到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至今泰山留下了1696处碑碣石刻。

在泰山石刻中,最早的作品是秦代的石刻“无字碑”,“无字碑”位于泰山玉皇顶玉皇庙门前,高6米,宽1.2米,厚0.9米,形制古朴浑厚。泰山还有秦代丞相李斯篆书的刻字碑,虽历经风雨剥蚀只剩下“臣去疾臣请矣臣” 7个完整的字,其义也不得而知。但这块刻石被称为“小篆鼻祖”,堪称稀世珍宝。经石峪是泰山石刻中最著名的一处,在2000平方米的石坪上,刻着隶书《金刚经》,字径50厘米,笔锋遒劲有力,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经过1400多年的风雨剥蚀,至今仍保存1043个字(图4)。

毫无疑问,一块块冰冷坚硬的石碑因艺术的渲染而获得了新的生命,石碑的记事功能,在中国文化的博大怀抱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伸和深化。

画像石——古代绘画的另类作品

在我国古代,石头还被人们用来当作画纸作画,这就是画像石。

画像石产生于西汉,流行于东汉,主要在墓葬中用来装饰和祈愿,或者叙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东汉以后,画像石就基本消失了。正因为如此,画像石也成为汉代的一种文化特征。

画像石的题材非常广泛,如描绘神仙,东王公、西王母,还有宾客图、出行图,以及狩猎、喂马、拾粪等生活内容的,都刻画得非常生动。

汉武帝曾经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兴盛时代,当时最年轻的军事统帅霍去病先后6次出击匈奴,立下了卓著的功勋。公元前117年,年仅23岁的霍去病去世。为纪念他的功绩,汉武帝为他修建了墓园。今天,人们在瞻仰霍去病陵墓时,除感慨他的传奇故事,更多的是关注那些用以表彰这位战将的巨型石刻作品。这批雕刻作品简约夸张,粗犷传神,也许它们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精神的反映。

这些雕刻作品大部分是用形似的石头进行简单加工而成,比如有一匹骏马就是利用一块整石的自然形状顺势加工而成的。它四蹄腾空,在奔跑时发出嘶鸣,鼻孔在喘着粗息,下唇在颤动,这充分体现了汉代石刻博大、恢宏、狂放,有开拓进取之势的特点。在这里最著名的雕刻作品当属“马踏匈奴”:一匹昂首挺立的战马,端庄肃穆中蕴含着力量。这是我国第一个纪念碑式的雕刻。今天,它仍会令人想起2000多年前征伐匈奴的令人震撼的壮阔场面(图5)。

唐太宗死后埋葬在风景秀丽的山。今天这一带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貌,能够反映当时盛极一时的只有包括被风雨侵蚀的6匹石刻骏马浮雕像在内的石刻石雕。“昭陵六骏”只有4座雕像还保存在陕西省碑林博物馆,另2匹在1914年被盗运到了美国。据说,这6匹马都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历次征战中的坐骑,公元636年,唐太宗命画家阎立本绘制“六匹骏马图”,分别雕刻在6块石屏上。

相对于汉代石刻注重夸张来说,唐代石刻更加注重写实。一匹叫“飒露紫”的石刻骏马,刻画了受箭伤的马由随将拔出箭矢那一刻的情景:马身微微向后坐,配合主人拔箭。主人怕马疼痛,左手小心翼翼地扶在马的胸前,右手轻轻握着箭杆准备往外拔,他好像在对马说,我给不给你拔箭?不拔你会疼死,拔箭的这一瞬间你还会疼......那种心态的刻画令人回味无穷(图6)。

凿窟造像

——追求安宁的希望种子

凿窟造像,使我国古代的石雕艺术出现了巨大的转变。

从魏晋到唐朝建立的四五百年间,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经受动荡、混乱、痛苦的千年帝国,当佛教经帕米尔山口传入我国时,佛教便在人们的心中播下了追求安宁的希望种子。于是,成千上万的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情,在山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凿窟造像,迎来了由外来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创造的一个辉煌的佛教石刻艺术时代。著名的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四大石窟就开凿于这个时代。

位于河南省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一条石刻艺术长廊,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像97000余尊。这里的宾阳洞开凿于公元6世纪的北魏时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洞内有11尊大佛像,这些造像在形式风格上明显地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庄祥和,是北魏中期石刻艺术的杰作。

北魏时期造像的风潮一直席卷到我国东部大海边,山东青州龙兴寺曾出土公元5~7世纪的400多尊佛教造像。其中不少佛像还可以看到龙的形象,说明即使在引进外来文化之初,我国工匠们已经在不自觉地融入了本土文化的特色。到了公元6世纪初,佛教雕像开始更多地融合进当时我国文人的审美时尚,变得清秀飘逸起来,服饰“褒衣博带”,使来自印度的佛穿起了宽衣大袖的典型的汉族传统服装(图7)。

到了公元6世纪中期,佛教造像的风格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佛像面部大多丰满圆润,体态敦实厚重,表现出我国北方民族健壮有力的体魄特征,所有造像的服饰风格也变得简洁明快,轻薄贴体,显露出极为健康优美的身段。

唐代是我国进入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佛像的艺术风格又一次出现变化,佛像体态富足,面含微笑,神情安详,表现出内心的十分满足,盛唐雄浑博大的气象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龙门石窟奉先寺里的卢舍那佛像就是唐代佛教造像的代表作。卢舍那意为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已经完全摒弃了印度人的形象,变成了地道的中原汉人,雕刻手法也在吸收外来技法的基础上完全中国化了。从此,这种类型的佛教造像就成为中国特有的菩萨形象(图8)。

唐代以后,盛极一时的石窟艺术逐步走向平缓。不过,就在我国北方的石窟艺术日渐衰落之时,长江流域又出现了新的创造,四川乐山大佛就是一个人间奇迹。

乐山大佛是我国古代最高的弥勒石刻大佛,它建成于公元803年,通高71米,坐身高59.96米,肩宽28米。海通和尚是开凿乐山大佛的发起人,他在凌云山顶上看见山下的江水常常颠覆舟辑,于是发下宏誓,开凿弥勒大佛,镇得江河安宁。当地能工巧匠前后花费了18年时间,才完成了这个伟大的石刻工程(图9)。

我国古代的石刻石雕还有印章、石狮子、石像生以及石牌坊等。到了明、清时期。在皇帝的宫殿里,大量的石雕极尽繁杂与华丽,雕刻中有龙的各种各样形象。同时,还有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守卫着皇家大院。

此外,被赋予我国古代的人生理想的石牌坊在各地比比皆是,如“贞节牌坊”、“烈女牌坊”和“孝子牌坊”。在于家村就有这样一座象征女人贞节的牌坊,这个牌坊是清乾隆皇帝御赐给吴敬户之妻卢氏的,卢氏从21岁守寡终生未再嫁。尽管这些冰冷的贞节牌坊记录的是妇女在封建制度下的悲惨故事,但从文化艺术角度却不失为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图10)。

延伸阅读
致居委会社区感谢信范文3篇  在现在社会,我们使用感谢信的情况越来越多,在写作上,感谢信具有一定的要
2023-06-18
关于对社区工作者的表扬信3篇  表扬信是对他人的行为表示赞扬的信函,社区工作者每天站岗工作,维护社区
2023-06-18
社区无烟日活动方案范文3篇  世界无烟日创造良好的无吸烟环境,教育培养现有烟民不吸烟或者减少吸烟,减
2023-06-18
社区公益活动策划方案范文3篇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是传播先进文化、引领
2023-06-18
社区治安年度总结范文3篇  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必须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