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愚弄世界的十大科学骗局

工作报告 |

时间:

2021-07-05 09:49:04

|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科学与真理同行,也,必与丑闻相伴。”乍一听来颇为耸人听闻,但只要回顾并总结一下那些早已被历史检验和证明过的事实,我们又不得不慨然默认。

世界原本纷繁复杂,真假莫辩,而当某些事件再与科学的严谨化为等同,又怎么可能不长期地、持续地迷惑很多平凡的世人。然而骗局终究是骗局,就如林肯的名言:“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本文列举了十件典型的、愚弄了很多人的科学骗局。也许它能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谈资,更应该是一种今后面对某些所谓科学“发现”之时的警惕和“保留意见”……毕竟,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发明与发现完全会经得起任何考验。

骗局一:皮尔当人

“皮尔当人”是科学史上最著名的骗局之一,事实上,它的真相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搞清楚。

皮尔当骗局之所以闻名的原因有二:一是它使人们开始关注进化论,二是人们发觉它是个骗局所耗的时间——约40年之久。1912年2月15日,业余研究古生物学的英国律师查尔斯·道森交给著名古生物学家、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地质部主管史密斯。伍德沃德一些颅骨碎片,据他说,这是1908年一些工人在皮尔当地区的砾石层挖掘时发现的,但不幸被工人用镐敲碎了。1912年6月2日,伍德沃德,道森和日后成为著名古生物学家和神学家的法国耶稣会教士德日进一起到皮尔当继续挖掘。在现场,道森发现了一个下颚骨和两颗臼齿,以及石器,动物化石等。他们随后向世界公布了这个重大发现。伍德沃德认为,他们发现的是一个早期人类化石,并将之命名为“道森曙人”,其颅骨各个方面都很像现代人,但是下颚骨和臼齿则很像猿,这似乎表明这是一个半猿半人的过渡型化石,是古生物学在苦苦寻找的从猿进化到人的缺环。消息传开后,理所当然地引起了轰动。

但随后的一系列考古发现都随着1916年道森的病故而终止了。在他死后,古生物学继续在皮尔当挖掘,但是再也未能发现任何化石。此后的40年间,皮尔当人都被认为是更新世时期的化石,距今大约50万年。但是随着新的年代鉴定技术的发展以及一些学者由于对其的困惑而产生的质疑越来越多,最终,1953年,确凿证据终于证明,它是一个赝品——它的头颅是中世纪(大约500年前)现代人的头颅,下颚骨是现代猩猩的,犬齿是黑猩猩的。它们被用铁溶液与铬酸浸泡过,以显得年代久远。石器是用现代工具打磨出来的,动物化石则是从外地收集来的,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

究竟是谁制造了这个弥天大谎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个骗局会如此成功,过了40年才暴露?我们也许会把它归咎于当时化石鉴定技术的落后,但相信并非完全如此,而更深刻的原因,也许是更多人宁愿相信——那是真的。

骗局二:N射线骗局

1899年,英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著名的x射线,并因此获得了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四年后,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布朗洛也宣布,他发现了另一种新射线——N射线。

布朗洛当时是法国南锡大学的物理教授,他的实验材料是一根放在密闭铁管中的热铂丝,铁管留了一条铝做的细缝。他注意到从中射出的射线似乎能够让附近煤气灯的火焰变得更亮,而且还能让荧光屏变得更亮。他认定这也是一种未知的新射线,取名N射线。这种射线看来要比x射线神秘得多,也重要得多。布朗洛随后迫不及待地在三年内发表了26篇相关论文和一部著作。其他法国科学家也纷纷跟进,到1906年时已有120多名科学家发表了近300篇研究N射线的论文。1903年,就连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贝克勒尔也凑了个热闹,竟写了10篇相关论文。

与此同时,布朗洛的同事、南锡大学医学院教授查彭蒂尔又声称,他发现人体也能发射很强的N射线,还为此发表了38篇论文。但是,在法国之外,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发现这种射线。

后来,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伍德证明,N射线纯属子虚乌有。布朗洛仅仅是出于急于做出重大成就以便与英国人一较高下的心理,才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当作了客观事实。而其他法国科学家则出于一种民族自豪感而团结在布朗洛周围,从而制造了这幕集体自我欺骗的闹剧。

事实上,再伟大的科学家也有可能犯错误。好在,科学总有能力自我纠正,自我疗伤……

骗局三:密立根油滴实验

密立根是美国物理学家,1923年,正是因为这个著名的油滴实验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文科生可能会对密立根油滴实验感到陌生,但是理科生在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都学过甚至在实验课重复过这个实验。这是一个设计极为巧妙的实验,它不仅证明了电荷的不连续性,而且测出了电子基本电荷的精确数值。

1907年,密立根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时,开始做测定基本电荷的实验的。一开始他用的是水滴,并于1909年首次报告了用水滴测定的基本电荷的数值。但是用水滴做实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水滴很容易挥发,所以只能对它们的运动情况做几秒种的观察。于是他的研究生哈维·弗雷彻建议改用油滴做实验,并于某天独自实验成功,获得了一个比较靠谱的基本电荷数据。密立根第二天回到实验室后,看到了弗雷彻的实验设备,非常兴奋。此后两个人一起工作,对实验设备进行了改进。6周后,公布了实验结果。

问题是,这个实验论文本应由两人联合发表。但是密立根提醒弗雷彻,根据学校要求,研究生的博士论文必须单独署名,不能有合作者。于是密立根建议,弗雷彻可以在以后的某篇论文单独署名做为其博士论文,但是做为交换条件,这第一篇论文必须只署密立根一人的名字。弗雷彻虽然感到失望,但是没有别的办法,同意了这一安排。于是,在1910年密立根做为唯一作者发表了第一篇油滴实验的论文,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弗雷彻则在随后的第5篇论文中才成为唯一作者。1982年,弗雷彻死后发表的文章中才披露了这个秘密。

另外,近年来有学者通过研究密立根的实验记录本,结果发现,根据记录,密立根在1913年发表的论文依据的是140次观察,然而他却把其中49次观察的数据舍弃不用,而只是根据91次他认为较好的观察结果的数据进行计算。但是,在论文中,密立根却声称该论文“代表了所有的油滴实验”。要知道,如果密立根把所有的观察数据都包括进去,虽然不会影响其结果,但却会必然加大误差。这样,密立根通过有选择性地删除数据,获得了漂亮的实验结果,并且在论文中误导了读者。

历史上有不少人希望设计一种机器,这种机器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永动机。永动机的想法起源于印度,公元1200年前后,这种思想从印度传到了伊斯兰教世界,并从这里传

到了西方。在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

后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也造了一个类似的装置,但实验结果却跟预想的完全不同。达·芬奇于是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之后的数百年,设计方案却依然越来越多。宫廷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企图以这种虚幻的发明来挣钱的方案设计师。有学识的和无学识的人都相信永动机是可能的。这一任务像海市蜃楼一样吸引着研究者们,但是,所有这些方案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机器对外界做功,都要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机器是无法做功的。

历史上,曾经有无数人痴迷于永动机的设计和制造,在热力学体系建立之前,这些人中既有科学家,也有希望借此成名发财的投机者,而热力学体系建立后,致力于永动机设计的除了希望打破现有科学体系的“民间科学家”外,更多的则是一些想借永动机之名牟取钱财的骗子。比如历史上这个著名的永动机骗局:1714年,德国人奥尔菲留斯声称发明了一部名为自动轮的永动机,这部机器每分钟旋转六十转,并能够将16千克的物体提高相当的高度。当他宣布了这一消息并进行了公开实验后,名噪整个德国。1717年一位来自波兰的州长在验看了安放自动轮的房间后,派军队把守这座房屋。40天后,他发现自动轮仍然在转动,于是便给奥尔菲留斯颁发了鉴定证书。奥尔菲留斯随后靠展出自动轮获取了大量金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甚至与他达成价值10万卢布的购买协议。然而事情的结局是,由于奥尔菲留斯的太太与女仆发生争执,女仆愤而曝光,原来自动轮是依靠隐藏在房间夹壁墙中的女仆牵动缆绳运转的,整个事件纯粹是一个骗局。

骗局五:卡蒂夫巨人

卡蒂夫巨人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骗局之一。这是一具长3米(合10英尺)的石化体,由一队工人于1869年在纽约卡蒂夫的威廉·纽威尔(William Newell)家后面挖井时发现的。事后证明,该巨人系由一名叫做乔治·霍尔(George Hull)的纽约无神论者制作。他当初做这个巨人时是为了取笑正统派基督教牧师塔克先生(Mr.Turk),因为塔克牧师相信《圣经》所说的地球上存在巨人的说法。

卡蒂夫巨人被挖出来后大受欢迎,以致以至一个叫PT巴诺姆(PT Barnum)的人提出希望支付6万美金来租借它三个月,但遭到拒绝,因此他便做了个复制品四处展出。结果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他的复制品竟然比所谓的真品更受欢迎时。于是“真正”造假品的主人开始起诉巴诺姆。但法官最终却驳回了该诉讼并指出,除非原告可以证明自己的是真品,否则巴诺姆仿造赝品将是无罪的。

骗局六:索卡事件

索卡事件是由一名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向后现代主义学者的刻意发起的一出著名恶作剧。

1996年,纽约大学的教授艾伦·索卡向一本由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的颇有影响的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Social Text)投搞了一篇伪科学的文章,题目为《跨越界线:通往量子力学重力理论的转换诠释学》。据称这是一篇“通篇用术语伪装的荒唐文章”,而作者的意图则只是想看看杂志社是否会发表这么一篇充满荒唐思想的文章,并希望证实“如果这篇文章听上去不错,是否会迎合编辑们意识形态的预想”。

该文被刊登在了“科学战争”栏目里。然而就在文章发表当天,索卡便在另一篇论文里宣布,该文只是个恶作剧,或者说,是个骗局。他说《社会文本》是“左翼暗语的拼凑,阿谀奉承的参考,浮夸堂皇的引用、完全直白的胡扯”。这令出版《社会文本》的杜克大学极度蒙羞,随之而来的便是激烈的辩论,特别是有关学院伦理学的。

《社会文本》的编辑群则说他们之所以相信该文,是因为该文“是专业科学家热切寻求后现代哲学认同他的范畴的建设”。但索卡却并不买账,因为该篇论文的成功发表,索卡认为《社会文本》欠缺严谨的审查,似乎期刊出版论文非基于该文的正确或合理与否,却是基于作者的衔头,并调侃说“能发表一篇有关量子物理的论文而没有麻烦任何对这个范畴有认识的人,感到很舒服”。

讽刺的是,此事并没有带给后现代主义任何重大改变或反思。后现代主义者辩说虽然他们对建设性的批评开放,但认为索卡欠缺了对他们的范畴的基本理解,因而其大部分反驳语无伦次,毫无用处。

骗局七:冷核聚变

1989年3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的彭斯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弗莱什曼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在实验室的小型装置上,他们用钯作阴极电解重水,实现了常温常压下的“冷核聚变”。但是随后世界各地1000多个实验室却始终没有人成功地重复出二人的实验结果,于是最终否定了这一成果——这个急于求成的故事遂成了科学界几乎人人皆知的反面教材。

核能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过程释放出来,即裂变和聚变。裂变是使原子核分裂,最终变成商业核电力和简单原子弹的能源;而聚变过程则是两个氢原子核发生碰撞,从而聚合在一起。但因为原子核具有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要得到聚变反应是极端困难的。只有在超常的高温下,原子核才会发生聚变,比如在太阳的中心和在氢弹中,发生的就是聚变。

长久以来,科学家们积极研究,已经提出一些利用高温聚变所产生的能量的方案,但是,由于达到必要的高温十分困难,更由于那样的高温难于维持,所以这样的目标至今未能实现。

事实上,早先有关裂变的研究一直集中在需要极高温度的方法。大约在1984年,有两位电化学家开始关注起在低温下产生聚变的课题。他们便是美国犹他大学的彭斯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弗莱什曼。尽管他们做了大量开拓探索性的工作,但是由于过度急于求成,以致最终不仅科学研究因此过早中断,同时也给自己带来的毕生的尴尬和遗憾。

骗局八:萨默林老鼠免疫事件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纽约斯隆-克特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威廉·萨默林声称,他成功地将黑老鼠的皮移植到了白老鼠身上。这意味着萨默林似乎找到了不用免疫抑制药物就能避开排异反应的方法。对于人类器官移植来说,这一发现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不料就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这一令人欣喜的发明之时,1974年,萨默林的造假行为便被揭露了出来。

原来,他是借助一支黑色的毡制粗头笔才取得这一成果的。实验室中一位善于观察的助手注意到,小白鼠背上的黑色斑点能被洗掉,所以其他一切也就被洗掉了。事实面前,萨默林承认了一切,并用工作繁重为自己辩护。但是法官却并未因此手下留情,最后,他被判定犯有行为不端罪。

萨默林事件一度曾引起学术界的强烈震动,许多报刊甚至将这件丑闻

称作“美国科学界的水门事件”。

骗局九:巴尔的摩事件

巴尔的摩事件是美国科学界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巴尔的摩实验造假,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的事件。

巴尔的摩在美国科学界是一位风云人物。他是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校长,一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曾获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1986年4月,巴尔的摩与其合作者,也是得意门生的特里萨嘉丽联名在著名学术刊物《细胞》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然而,一个月后,特里萨所带的一名博士后欧图勒却在仔细研究了长达17页实验记录后,发现自己所在的实验室得出的实验数据有问题,与论文不符,可能是造假。于是她向相关机构汇报了这一情况,但调查组的调查结论是:论文记录虽有“小小的错误”,但并没有造假。欧图勒不服,告到了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卫生研究院对此事展开正式调查,结果还是:论文没有造假。

与此同时,在长达5年的调查过程中,欧图勒处处受压。权威的《科学》《自然》《细胞》等杂志都拒绝刊登批判文章。最后,官司打到了国会。1988年5月,国会调查分组委员召开了听证会。而巴尔的摩则始终利用自己的声望公开威胁调查者,反对外界的干预。他甚至以言语相要挟,声称这是一场“悲剧性的调查”,认为“外行是不可能评价科学的”。而为捍卫科学纯洁性的可怜的“小人物”欧图勒受尽折磨和冷落,在巴尔的摩荣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时,她被解雇了。

1991年3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经过两轮调查,正式指责论文中有两个关键实验数据是伪造的,属严重的科学不端行为。后虽证实巴尔的摩对数据出错确不知情,为他恢复了名誉,但他当时还是撤回了这篇论文,公开向揭发者欧图勒道歉,并辞去了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职务。至此,被称为“美国科学史上最令人伤心的悲剧”的巴尔的摩事件,终以真理战胜虚假告终了,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骗局十:李森科事件

“李森科事件”曾经是前苏联科技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李森科原本学识浅薄,无甚建树,却荣居“三科院士”,他以“红衣主教”、首席科学家的身份独霸前苏联科学界三四十年。被称作是科学与政治斗争,政治权威取代科学权威裁决科学论争的可悲事件。

作为农学家、生物学家,李森科曾提出与基因学说相对立的遗传学说,并进一步将他的观点普及化而提倡米丘林生物学,从而也与全世界生物学界在思想上处于对立的地位。李森科的学说认为,遗传不仅是称为基因的特殊物质的作用,而且是与细胞或体内所有的物质都有关系。根据他的说法,由于环境的变化,如果生物体原来的代谢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生物就大都要死亡,但也有一部分生物由于新陈代谢发生了变化而从其他生物体中分离了出来,因而生物的遗传性既是保守的,但普通身体某一部分的新陈代谢变化影响到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时,这种代谢变化就会遗传下去。如果承认这种法则,就可以人为地控制遗传性。此外李森科还提出过进化乃是一个物种飞跃地变成另一物种的过程的理论。

他的这种观点在20世纪30~60年代曾一度成为国内的正统观点,并且出于政治与其他方面的考虑,李森科拒绝接受受到实验支持的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学,并把西方遗传学家称为苏维埃人民的敌人,从而利用政治工具对其对手实行迫害,最终使得前苏联的遗传学遭到浩劫,并波及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李森科事件是政治权威取代科学权威裁决科学论争的典型案例。

面对这些行行色色的科学骗局,我们必须承认,科学的体制化、科学家角色职业化,也许会使得追求真理不再是科学活动的唯一要求,甚至功利性已开始成为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由于科学内部的运行机制是通过奖励系统实现的,因此谋求独创性成果,争取社会承认,自然会成为科学家行为内在的激励因素。当科学家一旦有了对社会承认的强烈渴望以后,就往往难以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科学研究。因此,仅仅依靠科学内部规范机制也许很难防范科学家的越轨行为。事实上,在此情形下,也许让科学家们真正认识并欣享到知识产权的价值,才不失为一条别样的通途。

延伸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村干部2021最新述职述廉报告,供大家参考。精品文章《村干部xx最新述职述廉报
2023-06-2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军人述职述廉报告例文2020,供大家参考。2021军人述职述廉报告范文
2023-06-2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供大家参考。安全生产管理个人述职述廉报告时间转瞬
2023-06-21
2020镇长个人述职述廉报告范文  我叫xxx,现任双溪桥镇党委委员,今年经镇党委、政府工作分工,分
2023-06-21
职工个人在岗工作感想体会总结3篇  通过书写工作总结,找出过去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实事求是的去
202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