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造像中的色彩语言浅析

工作报告 |

时间:

2021-08-06 09:49:40

|

摘 要:作为我国传统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冈石窟造像的色彩语言在色彩领域的艺术成就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从美学角度入手,来分析云冈石窟彩塑艺术的色彩语言特色。本文主要围绕云冈石窟造像中色彩语言的运用,突出各种色彩语言的综合作用。结合云冈石窟造像的技术与技巧运用,从历史文化特色中分析色彩语言的特点,深入探讨色彩语言在云冈石窟造像中的整体功能,并从多方面阐述云冈石窟造像中色彩语言的主要运用方式。

关键词:云冈石窟;造像;彩绘语言;对比;装饰;艺术特色

0.云冈石窟雕塑中色彩语言的背景条件分析

彩绘是佛教造像彩塑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魏晋南北朝以来,宗教中的造像雕刻,无论以何种材料为胎质,其表面均要以着色描金。而且,从保护文物的角度来看,彩绘还在不破坏石雕的前提下,为雕塑造像增色不少。色彩通过艺术家与其他造型手段结合的艺术处理之后,呈现出来的艺术形象,能引起观赏者的心理感应,并触动观者情绪,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在雕塑作品中,着色手法主要是由各种纯天然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

中国古代石窟寺遗址中,雕塑彩绘的制作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泥塑彩绘(贴金)和石雕彩绘(贴金)等几种类型。

色彩在各种材质的雕刻作品中,为了有机合理配合并综合考虑雕塑的主题和材质、所处环境,突破了某种固定材料的单一的面貌,丰富了雕塑的表达语言和表现手法,同时更为丰富了视觉效果和增加情感色彩,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

云冈石窟雕塑的色彩语言是同雕塑的造型特点紧密结合起来的。据王传品的《中国传统雕塑的色彩语言浅析》分析,指出中国传统雕塑的特性是“以意成象,象而寓意”。据《旧唐书》记载:“唐会昌五年,武宗制曰:朕闻三代已前,未尝言佛,汉魏之后,像教浸兴。”还有唐沙门法琳著的《辨正论十卷》也反映这一理念。

云冈石窟属于石雕彩绘,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合了鲜卑族的本土文化。云冈石窟佛教造像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进程中一个显著的转折点,也为隋唐时期石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艺术反映了北魏前期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整体面貌,以及云冈石窟对于后世石窟的影响及其在宗教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敦煌壁画的色彩研究论述很多,但对云冈石窟的石质造像色彩的分析却很少。作为我国传统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冈石窟造像的色彩语言在色彩领域的艺术成就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云冈石窟彩塑艺术的色彩语言特色。

云冈石窟洞窟雕刻主要以武州山特有的砂岩佛教造像,大多数是石质雕刻,而且石雕上的彩绘有的是包泥彩绘,有的是直接在石雕上绘制,大多是历经后世修补重绘的。林徽因在《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中指出:“色彩方面最难讨论,因石窟中所施彩画,全是经过后世的重修,伧俗得很。外壁悬崖小洞,因其残缺,大概停止修葺较早,所以现时所留色彩痕迹,当是较古的遗制,但恐怕绝不会是北魏原来面目。佛像多用朱,背光绿地;凸起花纹用红或青或绿。像身有无数小穴,或为后代施色时用以钉布布箔以涂丹青的。”这是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石雕上的彩绘是后代甚至是清代彩绘的,其实并非如此,据笔者初步调查,云冈石窟的雕刻造像大多是经过彩绘的。

1.简述云冈石窟各时期的造像特点

1.1 早期造像特点

在早期的造像中,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最典型的代表作,体现的是一种气势磅礴的力量。其中,最主要的是呈现出独有的西域风情,将西域情调中的纯朴、浑厚等要素展现出来。在云冈石窟中的造像中,最主要的是突出体现在面相和身材上,大佛高肉髻,方额高鼻,眉眼细长、嘴角上翘,大耳垂肩。其中,对嘴唇的厚度,鼻梁的高度、眼睛的传神等,都能体现出一种雄健的气概,这些与早期少数民族的相关因素是分不开的。在佛像的整体气质上,能彰显出一种独一无二的尊贵感。其中,能将早期这些独有的历史风貌与历史韵味融合进来,更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对于提升整体艺术价值都有很大的帮助。

1.2 中期造像特点

中期云冈石窟造像艺术风格多样化,由于受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汉化特点更加明显。在造像手法上追求精益求精的表现手法。因此,在整个造像过程中,更加突出在精雕细琢上下功夫,强调是在整个装饰上的华丽感,能结合现代的艺术元素,将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元素精细化展现,对于佛像中面相、体重等形成各种表现,在造像的刀法上,采用雕刻中的平直刀法,有一种坚韧质朴的艺术魅力。从而形成在造像中脸部、双肩、胸部等各个部位的艺术风格,并突出了在服饰上的艺术表达力,与早期的造像艺术相比,更加体现出独特的北魏艺术风格,对于研究佛教历史文化有很大的价值。

1.3 晚期造像特点

在晚期的造像表现中,更加注重对造像人物形态艺术的表现,体现出一种“秀骨清像”的源头艺术。在艺术逐渐中国化的背景中,继承与发展了秦汉时期雕刻艺术的传统特色,体现出独有的中国佛教艺术的综合发展轨迹,在对佛教艺术的综合体现中,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发展状态。在造像艺术的展现中,通过独有的艺术表达模式,追求的是一种独有的生活方式与场景,从而在整个佛像的主体体现中,形成对造像中神态的体现,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表现中,造像上体现出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模式,并在整个造像中形成一种独有的艺术魅力,这样一来能整体展现出晚期云冈石窟的造像艺术特色。

2.概述云冈石窟造像中色彩语言的运用现状

2.1 精神韵味与色彩的融合

在云冈石窟的早中晚各期洞窟中,色彩能和将要体现的精神品味融合起来。通过对各种色彩的综合使用,在整个艺术表达中,能形成一种雕刻艺术的工整性、华丽性,在色彩的融入过程中,对于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等,形成整体艺术的概括。其中,在佛像面相的表现中,将清秀的形态表达出来,并结合各种色彩模式,将人物穿着、手势、眼神等综合要素表达出来,尤其是注重对整个精神涵养的综合表达。

在雕刻技法的表达中,采用雕刻较深的直平阶梯式手法,在立体感的营造中,将佛像中威严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追求色彩的饱和度,通过红、黄、绿等颜色进行综合性的表达,这样,可以增强造像的整体美观度,实现对造像效能的整体功能实现。洞窟中色彩的极大运用,增加了佛教文化给人们的神秘感,而且色彩作为彩塑的整体的一部分,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领心灵专注地感悟特殊的佛教气氛,使得佛教文化更加深入的融合进了普通大众的精神之中。

2.2 文化底蕴与色彩的融合

在文化底蕴的艺术表达中,云冈石窟注重色彩与文化艺术魅力的融入性,在整个气质的表达中,注重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气质,在雕刻手法的运行中,形成文化气质与造像的组合,并侧重与佛像形态与装饰的展现,带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在表达一种中印度色彩的过程中,比较呆板僵硬的风格,在突出刚毅强度的运用中,形成一种韵味的体现。结合远古时代的艺术表达模式,结合美术的表达效果,将这种综合性的艺术手法与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同时,在佛像颜容的表达中,通过色彩的表达,将佛像衣着等流畅性表达出来,突出在人物造像中的质朴、庄严等,其中,能在精神展现中,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在南北朝、汉代等传统美感趣味的体现中,融入宗教的主流色彩,将佛像造像的雕刻艺术,在技艺上更加追求完美的,形成一种柔和、圆滑的表面气质,这样,就能形成文化底蕴与色彩的整体功能实现。

2.3 艺术体现与色彩的融合

云冈石窟的造像艺术,既能符合造像内容与布局的需求,也能突出在艺术表达方面的整体性。在对题材与设计的运行中,能将佛教思想体系与色彩搭配起来,能展现出艺术构思中的完整设计,在整体布局中,云冈石窟中每一个时期的造像都会有不同的题材、内容的侧重点。在艺术形成中,在对云冈石窟洞窟的构造以及造像内容上,能突出三世佛与菩萨的连续组合,在思想内涵上,突出在北各位统治者连续的情况,这样,能突出对历史题材的整体表现。同时,在北魏期间宣扬的各种佛教思想,能与历史相吻合。在雕刻艺术体现中,对于造像内容色彩的大胆运用,结合造像石窟中新的题材与式样,形成造像题材丰富、内容具体的综合艺术模式,这样,能全面展现出一种深厚的艺术文化。

3.探讨色彩语言在云冈石窟造像中的运用方式

3.1 体现出符合造像内容和布局的需求

在造像内容的体现中,云冈石窟更加注重内容与整体布局的艺术魅力。在神态与气势的展现中,能体现出一种独具匠心的魅力。在整个内容的艺术表达中,强调的是一种美学艺术上的追求感,在通过布局手法的创新运用,形成概括、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其中,将庄严的佛像艺术、雄浑的造型,从整体到局部做细致的修改,形成一种栩栩如生的象征性。譬如,在云冈石窟的造像艺术中,有些大佛的肩宽与身长比平常人的正常比例要高出很多,就是为了体现出一种豁达胸怀的魅力感。在体态的形成中,安定、内柔外刚的整体气质,表现出一种心念宁静的气功态与磁场效应。在整个布局中,在躯体的艺术表现中,融入疏密有度的线条进行雕刻,线条的律动与节奏感形成一种流畅超然的艺术魅力,构建一种高大、威严、雄伟的艺术特征。

3.2 体现出题材设计的思想体系

为了求得佛法永驻与山岳共存,钟情于佛教信仰的北魏王朝定都大同后,即在武周山南麓开窟造像。选择山林的荒凉,以寂静为美是佛教对人心智的磨砺,也契合了中国道教以自然为依归、清静无为的情调。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山崖上错落有致的洞窟开启了一个个幽玄的门,这种灵动清寂的物理虚空间给人们的心理虚空间开启了更多的空灵感悟。门外是现实生活,门内即是虚幻的净土世界,由内向外望,幽玄的入口则成了明亮的出口。一入一出就会引发一次由超脱人世的禅修境界到回归现实生活的心理转换。神秘寂静是石窟特有的魅力,静则灵,灵则慧,寻幽探秘的人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个清风朗月的禅修境界,静下心来感悟佛学文化的内涵,心性也会得到净化。

3.3 体现出艺术构思上的完整设计

刚柔相济的造像风格呈现出佛教坚定意志与柔软心灵相结合的通达境界。人的意志不坚定无以穿越千难万险,心灵不柔软怎能感知爱和美,心灵不柔软怎能感知慈悲和温暖。

静如泰山的坐佛背后是毡包式的天宇,呈现着“空故纳万境”的包容,背景上面用浅浮雕加线刻的装饰图案幻化出一派“影中群像动,空里众灵飞”自由、幽玄的天国美景。神秘的火焰纹样是宇宙能量的象征,时间、空间和能量在这虚空间里聚合。大佛与背景一凸一凹,一简一繁,一静一动,一实一虚、一厚重一空灵的形式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提升了个人与宇宙间的通灵和感悟,让艺术设计达到了另一种高度。

3.4 体现出社会需求和佛徒礼拜的活动功能

题材大多是依据小乘经为纪念释迦牟尼佛而造出的以佛为中心,配以胁侍菩萨像、声闻弟子等形象的组合。又由于佛教入玉门关后,为了得到广泛发展,必须配合中原上层士大夫阶级的心理,需要与统治阶级特点相结合。而魏晋以来,上层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玄学,以“贵无”为本,佛教徒们为了与统治阶级相结合,因而提倡大乘般若 “空”的学说,发展两个净土世界。根据这些创造了“三佛”、释迦、多宝佛说法,佛摩诵读《法华经》形象。这样一来就巧妙的把社会需求和佛徒礼拜的活动结合了起来。

4.结语

通过采取多样化的艺术角度分析,对云冈石窟造像中艺术魅力与色彩搭配的综合融入,可以形成多方面的艺术控制,结合色彩表达在云冈石窟造像中的整体功能,可以突出色彩艺术的综合效果。这样一来,能形成色彩语言艺术的整体表达力,对于研究云冈石窟的艺术特征,都将有很大的实践价值,希望本文的分析能给后人对云冈石窟造像中的色彩语言深入分析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曲翔宇;唐文;;麦积山北魏佛像雕塑艺术产生的历史美学风格意蕴[J];商场现代化;2010,3(29):44-46

[2]李辉,罗明;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造像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4(3):11-12

[3]董广强;;对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碑刻入藏年代的再认识[J];敦煌学辑刊;2009,8(2):69-70

[4]周朝慧;;秀骨清像 浅析麦积山北魏西魏造像风格成因[J];上海工艺美术;2011,9(4):88-89

[5]王锋钧;;西安地区西魏石刻佛教造像的类型及特征[J];文博;2011,7(2):12-13

延伸阅读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3日在重庆市荣昌区第十七届人
2023-06-14
淮北市相山区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和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2021年度,我区法治政
2023-06-13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事项一季度进展情况一览表工作内容进展情况下步举措分管领导责任单位类型生产总
2023-06-13
—2021年1月16日在繁昌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县长潘君齐  各位代表
2023-05-23
同志们:刚才,大家围绕报告开展了热烈讨论,总体听下来感觉大家都讲的很好,提出的意见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听了之后也给我很多启发。应该说,xxx县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今年全县政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02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