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的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语块发展浅析

工作报告 |

时间:

2021-07-17 14:56:49

|

摘 要: 语块作为词汇与语法的接口,是近些年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为基石,以动态系统理论为视角,结合涌现主义、构式语法等多个理论,在语块本体、认知心理、社会环境三个维度上分析语块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动态性、非线性,旨在从理论层面丰富和完善对语块的全面认识,为其相关应用研究的开展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关键词: 二语语块发展 动态系统理论 基于使用

一、引言

随着认知语言学及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结构主义语言学词汇语法二分法的观点被打破,作为词汇与语法的接口结构,语块受到语言学界的日益重视,语块发展研究成为近十年来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之前的语块研究大多采用传统单一视角下的研究范式,忽视语块发展的交互性、整体性及复杂的动态性(戴运财,王同顺,2012:36),无法形成完整全面的二语语块理论。因此,采用多维视角,充分结合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理论优势,站在更高层次看待语块发展是当下的研究新思路。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简称DST)作为一种新型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在理念上突破简化论(Reductionism),即以分离的方式研究影响因素,最后将发现聚集起来以解释整体的方法论(Larsen-Freeman 2007),认为由于系统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及因素间具有交互性,应注重系统的复杂性和变异性,采用整体论开展研究(de Bot et al. 2005),探索复杂系统各子系统间及系统本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理念无疑与当下语块发展研究的需求不谋而合。2013年,Larsen-Freeman和Cameron已对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语块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形成了“语言使用型式”。因此,在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探讨二语语块发展,具有可行性与理论价值。

此外,DST虽然作为生成主义的批判者出现,但并不完全排斥普遍语法的部分观点,而是对传统理论整合之后的升华(李兰霞,2011)。同时,DST与“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兼容,与涌现主义、构式语法等理论有相通之处。鉴于此,本文以“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石,以动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在语块本体、认知心理、社会环境三个维度上分析语块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动态性和非线性,旨在完善语块理论研究,为其相关应用研究的开展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二、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语块发展

动态系统理论源于应用数学,本是一种纯数学范式,用来研究复杂系统随时间流逝产生的动态变化。目前,DST已经广泛应用于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等多个领域。其在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始于美国学者Larsen-Freeman,基于混沌论,她比较全面地阐述语言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特点,基本上奠定DST的理论框架。随着国内外研究的开展,学者们将复杂系统总结为多个基本特征:复杂性、动态性、非线性、自组性、自适应性、初始状态敏感性等,下面将选取复杂性、动态性及非线性特征结合语块发展进行讨论。

(一)DST与语块界定及语块子系统的复杂性

基于使用的DST认为,语块是一个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语块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语块本体,即语块界定的复杂性及语块子系统的复杂性。

由于语块本体结构的复杂性,无法进行全面的拆解,因此往往被当作整体进行研究,这就给回答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语块”带来了困难。纵观国内外语块研究发现,有关语块概念的名称就多达50多个,例如:程式语(formulaic sequences)、词块(lexical bundle)、多词表达(multi-word expression)、构式(construction)等,语块的概念界定更是尚无定论。由于出发视角和侧重点不同,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Wray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将程式语定义为一组预制的连续或非连续的单词或其他成分序列,在使用时从记忆中以整体形式提取或存储,不经过语法生成,也无法进行语法分析。从认知语言学角度,Goldberg定义构式形式与意义/功能的结合体。从社会学角度,Burdelski和Cook定义其为交际中反复高频出现的多词单位。至于本文使用的“语块”,于1975年由Joseph Becker提出“预制语块”,指出“我们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大脑的词汇库中调出那些‘预制的’短语,经过细微的加工,就可组合成比较符合语法的句子,并使它们变成流利的语言来填充我们概念上的某些空白”(李更春,2013)。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开展,学者们已逐渐意识到各类定义的不全面性,因此,各类定义趋于融合,开始变为广义概念,但語块的复杂性还是决定了几乎不可能下一个全面的定义(本文使用“语块”代广义概念)。

DST观点认为,语言的复杂性在于它是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的,“即每个系统都永远是另一个系统的一部分”(de Bot 2008)。语言系统本身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更小的子系统(de Bot et al. 2005:19)。对语块系统而言,其本身包括结构、意义、频率等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包括更小的子系统(段士平,2014)。例如:语块结构的长短、组成部分的固定性与可替换性、意义透明的可分析性与语义晦涩的习语性等。众多子系统组建成一张复杂联通的网络,彼此之间交互作用。“一个系统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系统的变化,高层系统的表征由子系统交互作用而浮现出来”(Larsen-Freeman 1997)。另外,二语学习者本身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受到认知环境、社会环境、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处于开放变化的状态,这使得语块系统,作为学习者内部的子系统,对于环境中的输入开放,对外部输入会进行自组织反应。DST综合基于使用的理论和涌现主义观点认为,正是在使用中系统通过自组织才使得复杂性得以浮现(Bybee 2003)。

(二)DST与语块发展的动态性

DST认为语言系统由于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及系统整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对于语块这个复杂系统,其发展过程也具有动态性。一方面,语块的实际使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语块会增长或衰退,即语块发展序列的动态性及语块本体属性发展的动态性。

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认为,语言知识源于语言使用体验,构式语法下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构式,即人们在后天语言使用交际当中习得的形式和规约意义的配对(Goldberg 1995:4)。语言学习就是构式学习,学习者最初以语块的方式逐一接触具体的语言实例,进而在实例体验中抽绎出带有规律性的语言型式(pattern),最后形成高度概括性、抽象化的构式(王初明,2011)。整个过程依赖于人具备的生理条件及基本认知能力:抽象、图式化、比较、固化、组合、联想等,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随着学习者实例体验的增多,心理认知机制的增强,语块的发展成为一个从具体逐渐抽象化、图式化的动态拓展过程,具体词项消失,大量符号结构浮现和固化,形成联通网络上的节点,并按照一定的关系构成语言知识库,形成错综复杂的格局。这种格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实例输入到抽象固化,再到最后学习者自发式输出都会基于使用随着交际情景的各种变化呈动态发展。因此,语块的发展序列存在着动态性的特征。

此外,基于使用的语言观认为,语块是交互使用涌现的结果。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语块本体保持稳定,但随着语言使用及社会环境等变化,语块本体的某些属性会做出自适应、自我重组,呈现动态性。其中引起变化的重要因素就是频率。

语块本体属性变化之一是语义变化,表现为语义引申、旧词新意。例如;be going to的原意是方向标识语“走向、去”,后来演变成为一般将来时的标识,表示“打算和意图”(Larsen-Freeman & Cameron 2008)。Follow原意为“跟随;(按时间、顺序等)接着”,后来引申出表示因果关系的意义,相当于because of(eg: Dickens died in 1870 following a collapse.)。中文中“美女”本用来特指相貌美丽的女子,现引申出泛指女性的用法。语块本体属性变化之二是语音变化,表现为语音缩略和语音融合。例如:上文提及的be going to的发音最终演变为缩略词gonna;don’t,and,just等词在高频使用的词汇中[t/d]弱化现象十分明显;中文口头禅“我告诉你”因较高的使用频率发音省略为“我告你”;“是这样子”也被省略成为网络常用语言“是酱紫”。这两种属性变化都可归因于频率的影响。使用频率高,使得实例体验增多,语块的新意义及隐含意义易固化、语法化,变得约定俗成,隐含意义浮于表面;说话者对发音动作熟悉程度的提高,为方便大脑内部的传输过程,采用语音弱化、缩略、融合的形式提高发音效率。

(三)DST与语块发展的非线性

DST认为,二语学习是基于使用、基于项目(item-based)的学习,是一种非线性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掌握了这个项目,再转向下一个项目”,甚至单个项目的学习曲线不是线性的,“这个曲线布满了山峰和低谷,进步和倒退,而且跳跃式前进”(Larsen-Freeman 1997)。这对于二语语块学习也是如此,S.W.Eskildsen通过对两个被试进行“二语学习者基于实例学习英语问句的发展序列问题”的个案研究,证实了学习者的语块习得过程充满着不可预测性、个体差异性,依据交际情景及使用频率,语块会发生增长或衰退。另外,其他研究发现,语块习得过程往往呈现U型曲线和“高原现象”(段士平,2007:27)。

这种非线性可以归因于语块系统的全面联结性和交互性。交互性可分为语块内部之间及与外部之间两方面。语块内部的交互性主要是指常说的“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由于系统的多种成分在多个层面上相互联结,交互变化,因此,某个变量细微的变化不仅会引起其他变量的变化,甚至会引发整个系统的变化(de Bot et al. 2007)。语块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点的改变会对其他位置产生牵连影响,且影响大小会因紧密程度而存在不同,这就意味着语块本体的发展不会呈线性。语块与外部之间的交互性体现在语块本体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认知因素及学习者外部的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语言涌现论认为,语言发展和语言使用是在语言行为主体和主体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中涌现出来的(Ellis & Larsen-Freeman 2009)。学习者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获得情景认知,利用频率影响,推进语块的固化、抽象化及图式化过程,从而推进语块的学习。由于环境中高频实例输入的不同,学习者形成语块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存在差异,使得整个语块发展过程不会沿着固定的线路进行,即呈现非线性的特点。

三、结语

动态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超越了传统科学简化论的方法,强调以一种更宏觀的多维度视角来研究复杂整体。语块作为一种接口结构,作为词汇到语法的连续体,否定了生成语法中的二分法,强调基于使用的实例体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在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看待语块发展,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语块、掌握语块发展。本文以动态系统理论为主,结合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涌现主义、构式语法等多个理论,探讨语块系统内部及语块本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探讨中可以得出,语块内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整体,其内部的子系统与次子系统全面联结、相互作用,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语块的理解受到学习者心理认知机制的影响,突出表现为抽象化及图式化能力等,使得杂乱无章的知识输入被编织成学习者大脑内有序的语言知识库。此外,语块的发展过程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频率。同种外界输入的接触频率越高,越有利于语块系统发生自适应、自我重组,进行语块固化、图式化甚至语法化过程。从以上几点不难看出,语块系统受到来自语块本体、心理认知、社会环境三个维度的相互影响,因此其发展必然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并表现出发展序列非线性的特征。当然,本文仅从理论层面对语块发展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语块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新视角,丰富和完善对语块本质的理论认识,进而为语块在教学等各方面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希望有更多利用实证研究出现,推进二语语块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Burdelski, M. & H. M. Cook. Formulaic Language in Language Socialization[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2(32):173-188.

[2]Bybee,n J. Mechanisms of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 The Role of Frequency [A]. In R.Janda & B. Joseph(eds.).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C]. Oxford: Blackwell, 2003:602-623.

[3]de Bot, K., W. Lowie & M. Verspo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 London: Routledge,2005.

[4]de Bot,K.,W.Lowie & M. Verspoor.A Dynamic Systems Theory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7(10): 7-21.

[5]de Bot, K. Introductio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92): 166-178.

[6]Ellis, N. C. & D. Larsen-Freeman. Language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J]. Language Learning ( Special issue, Supplement 1),2009(59).

[7]Eskildsen,S.W.What Counts as a Developmental Sequence? Exemplar-Based L2 Learning of English Questions [J]. Language Learning, 2015,65(1): 33-62.

[8]Goldberg, A.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9]Larsen-Freeman, D. 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7(18):141-165.

[10]Larsen-Freeman, D. On the Complementarity of Chaos/Complexity Theory and Dynamic Systems Theory in Understanding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J]. Bilingualism, 2007(10):35-37.

[11]Larsen-Freeman, D. & L. Cameron. Research Methodology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Complex Systems Perspectiv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200-213.

[12]Larsen-Freeman, D. & L. Cameron.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3.

[13]Wray A. Formulaic sequ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rinciple and practice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21):463-489.

[14]戴运财,王同顺.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二语习得模式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2(2):36-42.

[15]段士平.从词块能力看词汇深度习得中的“高原现象”[J].国外外语教学,2007(4):27-32.

[16]段士平.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二语语块发展研究[J].外国语文,2014:67-71.

[17]李更春.程式语的术语和定义问题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7):81-86.

[18]李蘭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409-421.

[19]王初明.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J].中国外语,2011(5):1.

延伸阅读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月13日在重庆市荣昌区第十七届人
2023-06-14
淮北市相山区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和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2021年度,我区法治政
2023-06-13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事项一季度进展情况一览表工作内容进展情况下步举措分管领导责任单位类型生产总
2023-06-13
—2021年1月16日在繁昌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县长潘君齐  各位代表
2023-05-23
同志们:刚才,大家围绕报告开展了热烈讨论,总体听下来感觉大家都讲的很好,提出的意见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听了之后也给我很多启发。应该说,xxx县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今年全县政府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02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