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戏面具装饰美探源

工作计划 |

时间:

2021-08-21 10:49:19

|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具有独特民间艺术的国度。不经意间您会发现生活的环境里有许多绝活,而这些“绝活”都蕴藏着一种传统文化和活跃着一种艺术活动。贵州安顺地区的地戏及其面具就是中国民艺中的奇葩。

地戏属于原始傩戏的一种,带有浓厚的图腾崇拜和宗教意味,民间习惯上称之为“跳神”或“跳神戏”,在安顺屯堡是一项十分流行的民俗活动。而屯堡人是明朝朱元璋为征服西南少数民族,平息对明王朝的反叛,派其将士屯军的后裔,他们来自江苏、江西、安徽、河南等地,所以把平原江南的戏剧和文化揉和在地戏及面具中。

在每年新春和稻谷扬花之际,屯堡人都将举行非常隆重的地戏表演,以驱邪纳吉。在“开光”(上彩)的香烛纸钱的烟雾中,在“扫寨”、“扫场”、“开财门”等的仪式的祝词声里,被神秘假面与黑纱掩盖面目的跳戏人用真刀真枪进行表演。娱人娱神的地戏,为什么令屯堡人以及海内外诸多学者痴迷呢?是因为它使人们在舞弄器械和说唱中得到了感情上的宣泄和心理平衡。

地戏面具贯穿在整个活动中,从仪式开始的“请神”到对打中的半戴面具,最后到“清场送神”(把面具放回箱中),都伴随有地戏面具的表演。尤其是作为装饰欣赏和收藏都极具价值,它既保留了其粗犷神秘的特性,同时,又能体现出它的华丽及装饰美。另外,在仪式中,面具作为“神”的出现,被赋予在其中的内涵及艺术特征是相当浓烈的。以下就地戏面具的装饰特征作一些研究:

一.傩坛戏面具与地戏面具的异同性研究

傩坛戏和地戏都以配戴面具表演为主要特征,但在其面具的多寡、风格特点、制作材料上略有差别。安顺地戏面具使用丁木和白杨木,以丁木为主。傩坛戏面具使用白杨木和柳木,以白杨木为主。个别地区傩坛戏出现木胎纸坯面具或笋壳面具。这些面具都属傩面具而不是娱乐面具,因此,在面相开法上总体风格是相同的。形象古朴、神奇、怪异。头盔装饰却明显不同,安顺地戏面具绝大部分有头盔和耳翅,装饰富丽堂皇,多龙凤、星宿、吉语装饰.而傩坛戏面具多帽少盔,帽多为,“道帽”,无帽者多有角。分单角、双角、多角。安顺地戏面具只有鬓鬃而无角。安顺地戏面具与傩坛戏面具存在着许多相同的面相,如两戏中的关羽、周仓、土地、和尚因为都属同一个人物,它们之间相同的造型依据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还有一些名称不相同,但造型相似,如傩坛戏中的“开山”和安顺地戏中的“道”,傩坛戏中的“秦童”和安顺地戏中的“老歪”等,这些面具的出现,使傩坛戏与安顺地戏间联系紧密。只不过是,地戏面具更注重装饰,更讲究造型处理和外表华丽,使其更有观赏价值。

二、地戏面具的狰狞美探索

地戏面具的狰狞美产生了较强的艺术冲击力,我们在追寻其足迹时,便可窥视出它的中国传统神话的影响力。

狰狞是凶恶的表征;狰狞美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创造出来的,足以令人感到凶恶恐怖的、由线条、色彩构成的、使人得到快慰的艺术形象美。远古时代,在人同大自然的矛盾中,人是弱者。而在他们眼中,大自然千奇百怪,难以捉摸。这样,就会根据当时的认识水平,来想象有神鬼在操控大自然,并加进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产生了神话。古人认为狰狞总是同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因而他们追求狰狞,希望获得狰狞。

首先,人们追求狰狞是出于自卫的需要。人为了抵御虎豹豺狼的侵害,于是用狰狞来吓唬怪兽。他们在屋门前摆上蒙着兽皮的石头,以吓唬野兽;在门上悬挂面目凶恶的神像来吓唬鬼蜮。其次,是为了驱魔逐疫的需要。除了看得见的毒虫猛兽之外,古人还以为有看不见的鬼疫会来残害人类。他们认定这种鬼疫也害怕狰狞的怪物,民间还有“鬼怕恶人”的俗谚。于是人对这种可恨的鬼疫发起了主攻。据《礼记·月令》记载:古代每年都要在“仲春”、“仲秋”、“季冬”举行三次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分别由“国”、“天子”和“有司”主持,杀牛宰羊。傩仪式在《后汉书·仪礼志》中有详细记载。仪式的指挥者巫师戴着狰狞的面具,“黄金四目,披熊皮,玄衣朱裳”,打扮得十分凶恶。

再次,是信仰崇拜英雄和祖先的需要。古人崇拜有非凡神力的英雄和祖先。而且喜欢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塑造,于是,英雄们、祖先们都给狰狞化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有形的野兽的威胁减少,自卫的需要逐渐变为形式:而驱鬼的形式仍然在举行;对祖先的享祭则更发达了,如殷代的鼎彝,就多用饕餮、夔龙、夔凤纹等怪兽形式,这些狰狞凶恶的动物已从威胁人类的地位降到成为人的器物的装饰图案。门神也成为看大门的吉祥图样。后汉王逸在《九歌序》里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居住在祠里的祖先神灵再也没有主宰一切的威慑力量了。而是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信仰寄托而已,也就是一个象征。向以狰狞面目威胁震慑人类的公卿神灵提问挑战,使他们威风顿减,成为人的装饰物,一群偶像被人支配。使狰狞象征神力成为过去。

当文学、绘画、雕刻、戏剧等艺术形式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时候,狰狞恐怖已渐为一种美而被人类所认识。傩也逐渐演变成一种仪式,一种艺术表演。为了驱鬼仪式的需要,傩神还保留着狰狞的外表,但这种形象的体现已被艺术夸张和新的审美所取代。一味的狰狞不是美。审美者如若颤栗发抖、紧张害怕便无欣赏之趣味。就如一关进牢笼的虎,人们会有兴趣大胆地欣赏兽中之王的风采一样,当傩神从驱鬼变成演戏以后,人们才发觉那傩面具是那样地耐人寻味。奇特的造型、和谐一体的呈色线条,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形体;让人感到领悟而产生愉悦。狰狞的傩戏终于从驱鬼演进为娱人,祭祖的粗犷乐舞终于从娱神变为娱人。

地戏从傩进化而来,十二神面具已被《三国》、《说唐》人物所替代。驱鬼逐疫的简单鼓噪欢唱已被有严格情节,有编定台词唱腔和场次的戏剧表演所代替。地戏面具所表现的狰狞美除代表特定的人物个性外,还由于移情作用而让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与观者沟通。面具的狰狞成为一种表现凶猛刚毅、强悍骠勇的艺术美,成为歌颂英雄忠诚、正直、勇敢的手段。地戏面具还保留有十二神的鼓眼、獠牙、青面等狰狞形态,面具上的人眼珠,夸张至常人的二三倍。如蟹眼并列突出,凶光毕露,杀气腾腾。由于观众的移情效应而给人以所向无敌的力量。在线条的应用上也是极力突出狰狞美,凡大将的眉毛,必须直插发际,且状如锋刃犀利的兵器,并根据不同的角色而有所变化。大将的额头、嘴两侧、眼角均有纵线 ;眉间也以纵线短勾;鼻翼还有弧线,这些线条或直或曲,用以突出大将的不同性格。嘴的变形最突出;有血盆大口,也有龇牙裂口;还有下唇包住上唇,让人一看就觉得凶恶。这些同我国的金刚力士雕塑及鬼母罗刹的手法是相同的。加上胡须的衬托,一张张面具都“活”起来了。雕刻师们在突出狰狞时刻意求美,面具人物颧骨上的大圆点就是起协调面部使之均匀、并以达到悦目的美感作用的。头盔的变化,缀饰图案的象征意义都使狰狞之美增光添色。那龙的弯曲盘蜒,凤的展翅昂首,耳翅的金属质感,这些都令观者感到一种勇武、高贵和强力。

近代面具在狰狞美上比古代高明,由于现代雕具的锐利精细,雕匠的技巧提高;西洋雕法的应用;构图、造型、色彩等美学理论的指导,现代雕匠制作的面具的的狰狞美在形式上已远远超过古人。现代面具的微型化,使面具成为案头、悬挂的艺术品,其狰狞恐怖又进一步缩小,而审美的价值又进一步提高

三.地戏面具的制作工艺.

地戏面具俗称“脸子”,一般用木质细腻的白杨、白果、丁香、楸木等木料制作,工序如下:1.把买来的木料放在阴凉通风处晾8至10天,锯成一尺二寸左右的圆木:剥去树皮再阴3至5天,然后将圆木剖成两个相等的半圆,成为两个面具的毛坯。2.量好头盔和面部的比例以及五官的位置,雕刻出大的轮廓,称为粗坯。晾3至5天,再刻二坯,二坯要求将头盔和耳翅的纹饰交待清楚,并塑造出不同角色的表情和神态。少数精工的面具,还需要再刻一次,称为三坯。3.用沙纸将面具打磨光洁,根据角色性格和民间传说对面具着色上彩,最后用光油上光。

面具的着色,可分为油质和胶质二种,油质着色是用各种粉质颜料(如石青、石绿、赭石,土黄等)加入清漆调配,然后上彩。采用这种方法,色彩鲜亮,效果好,不怕雨水,十年之内不褪色:缺点是成本高,因此艺人们很少使用。胶质着色是用各种广告画颜料或粉质颜料加入牛皮胶调配,然后上彩。使用这种方法,色彩不鲜亮,有点发乌,怕雨水,不耐久,色彩只能保持五年左右:优点是成本低,故一般艺人多采用此法。

四.地戏面具的分类

地戏面具种类繁富,按照不同角色和造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为武将.由于地戏以武戏为主,因此武将在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有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之分,而且有正派将军和反派将军之别。此类面具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头盔和耳翅的制作。头盔一般以龙凤作为装饰,男将多为龙盔,女将多为凤盔,也有以大鹏、白虎、鬼头、蝙蝠、鲤鱼、莲花等作为装饰的,耳翅多以龙凤和各种吉祥花草作为装饰图案。在雕刻技法上,浅浮雕与镂空雕相结合,刻工精细而不繁琐。在色彩上,以贴金、刷银的亮色为主,辅以红、蓝、白、绿、黄等色,有的还镶嵌着圆形玻璃小镜,显得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充分体现了农民的审美趣味。面部雕刻简洁明快,讲究刀法,要求轮廓分明,见棱见角;造型偏重写实而又有夸张,各类武将的区别主要在面部表情和眼神上,例如女将端庄娴静,凤眼微闭;少将英武洒脱,豹眼圆睁;反派将军满脸横肉,怒目而视等等。

第二类为道人。地戏中的道人很多,他们大多数为反派营垒中的军师,或前来助战的仙人,不戴头盔而戴道冠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民间艺人抓住各个道人的外形特征,随类赋形,突出其精神气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鸡嘴道人被刻成人面鸡嘴,道冠以变了形的鸡翅和鸡尾组成,造型兼有人和鸡的特点,怪异中寓含着狡黠的性格:鱼嘴道人嘴作鱼嘴形,道冠作鱼尾状,嘴中伸出两根长须,额头画有点点鱼鳞,眉毛似两片鱼鳍,看上去三分像人七分像鱼,憨厚中透露出几分可爱。

第三类为丑角。地戏中最常见的丑角为歪老二,在造型上,歪嘴龇牙,头插木梳是其主要特点。面部一般涂为红色或蓝色,鼻尖和人中绘有小块白斑,更增添了几分滑稽色彩。地戏中的丑角尚有笑嘻嘻、老好人等。

第四类为动物。地戏的动物面具甚多,常见的有狮、虎、龙、犬、牛、马、猪、猴等。这类面具或写实,或变形,大都能抓住各种动物的特性,如虎的威猛,马的温驯,猴的淘气,猪的憨厚,无不形神兼备,各臻其妙。

地戏面具为众多艺术爱好者惊叹,纷纷收集后悬挂居室中,显示出它特别的装饰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性挖掘和研究,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提升,同时也能让这璀璨的地戏面具跨入世界艺术之林。

(邱志涛 株洲工学院包装设计学院讲师)

延伸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的深入,教学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异,教法也需要不断的改进,以下是工作范文网和大家分
2023-06-20
音乐教学工作计划范例  音乐是一门富有文艺性的学科,大多数学生也很喜欢上这门课程,那么如果想要学生学
2023-06-20
教师教学个人工作总结3篇  这件事情以后,庞庞每次画画的时候非常认真,再也没有出现捣乱的现象。这件事
2023-06-19
高三班主任教学心得范文  班主任要调动起全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态度变被迫、被动为自觉、主动。
2023-06-19
幼师教学工作反思总结  水墨画是我第一次尝试教学,但凭着我对书法有一定的基础,又上网认真学习了一些水
2023-06-17